非洲菊疫病

非洲菊疫病又稱根腐病根頸腐爛病。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一般花期受害重。發病初期地上部失水捲曲,而後萎蔫,易拔起,受害根變軟,水漬狀,變褐腐爛,皮層脫落,露出變色的中柱,具霉腥味。植株變為紫紅色。濕度大時,病部表面長出稀疏的白黴,即病原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非洲菊疫病
  • 又稱:根腐病
  • 形態特徵孢子囊內層出,卵圓形
  • 發病特點:萎蔫病株
形態特徵,發病特點,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病原為Phytophthora cryptogea Pethybridge & Lafferty,P.cactorum (Leb.et Cohn)Schroter.屬卵菌。隱地疫霉孢囊梗長;孢子囊內層出,卵圓形、長橢圓形或倒洋梨形,無乳突,頂端鈍圓,大小40-81×23-43(微米),長寬比1.8 。雄器底位,藏卵器穿雄生,卵孢子黃色,球形。惡疫霉在培養基上菌落白色,棉絮狀,菌絲五色、無隔膜、有分枝;孢子囊梗無色,無隔膜,五分枝,寬4-5微米,其上著生一個孢子囊;孢子囊卵圓形至橢圓形,頂生,有短梗,成熟後脫落,頂端具明顯乳狀突起,大小32-54×19-30(微米),萌發後產生的多個遊動孢子;有的孢子囊也可直接萌發產生芽管侵入;藏卵器球形,五色至淺黃色,膜薄,大小、 28-32微米。病菌生長溫限10-32℃;25℃菌絲生長最快,適應pH3.5~11.5,最適為pH6,pH3、pHl2菌絲不能生長。該菌50℃經20分鐘和45℃經40分鐘致死。

發病特點

病菌以卵孢子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借雨水飛濺傳到寄主上,該菌從近地面的莖基部侵染,向下延伸到根部。也可由無性繁殖材料傳播。在南方田間周年可見萎蔫病株,珠海春、夏、秋三季,氣溫20-30℃,田間積水或濕度大、降雨或颱風侵襲發病重。盛夏塑膠棚中氣溫高於35℃,發病輕,珠海冬季月均溫高於10℃,棚中濕度高也見發病。該菌在 5-33℃範圍內均可生長,生長適溫為25-30℃其它地區梅雨季節,排水不良的低洼處常見形成大量白色綿毛狀霉,產生大量菌絲和孢子囊,借風雨傳播,造成該病大流行。發病後期病菌又產生出卵孢子越冬。品種間抗病性差異明顯。"雞蛋黃"、"粉色"兩品種發病重,抗性差。

防治方法

(1)我國將該病列人進境植物檢疫潛在危險性病、蟲、雜草名錄,目前國內僅分布在浙江、廣東、台灣等省,其它地區應防止隱地疫霉隨種苗引進、調運傳人,建議從無病地區引進種苗或組織培養種苗。
(2)選用抗病品種。
(3)精心養護。秋末冬初及時清除病落葉,集中燒毀。
(4)發病重地區提倡採用高畦或起壟栽植,有條件的採用避雨栽培法,雨後及時排水,防止濕氣滯留。
(5)發病頻率高的棚室土壤應進行消毒,殺死越冬的卵孢子。
(6)發病前開始噴灑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4%防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2%杜邦克露或霜脲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可改用60%滅克(氟嗎錳鋅)可濕性粉劑900倍液。該菌易產生抗藥性,要採用綜合防治措施,殺菌劑要輪換和交替使用方可奏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