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產業

靜脈產業

靜脈產業是垃圾回收和再資源化利用的產業, 又被稱為 “靜脈經濟”、 第四產業。 其實質是運用循環經濟理念,有機協調當今世界發展所遇到的兩個共同難題— “垃圾過剩” 和資源短缺,“變廢為寶”,通過垃圾的再循環和資源化利用,最終使自然資源退居後備供應源的地位,自然生態系統真正進入良性循環的狀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靜脈產業
  • 別稱:靜脈經濟”、 第四產業
  • 前提:保障環境安全
  • 目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定義,興起背景,產業經驗,潛力行業,在中國,在美國,在日本,發展動因分析,資源環境壓力,政策導向,

定義

靜脈產業,即資源再生利用產業,是以保障環境安全為前提,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目的,運用先進的技術,將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物轉化為可重新利用的資源和產品,實現各類廢物的再利用和資源化的產業,包括廢物轉化為再生資源及將再生資源加工為產品兩個過程。靜脈產(Venous Industry)一詞最早是由日本學者提出。他們把廢棄物排出後的回收、再資源化相關領域形象地稱為靜脈產業,就如同人體血液循環中的靜脈一樣。作為解決廢棄物快速增長的一個良好途徑,靜脈產業將成為21世紀具有相當潛力的產業之一,在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的同時還可以解決中國現階段的就業問題。
靜脈產業園靜脈產業園

興起背景

循環經濟萌芽於20世紀60年代,以美國經濟學家鮑爾丁提出的“宇宙飛船理論”為早期代表,其觀點為:整個地球就如同太空中的宇宙飛船,依靠其自身的資源維持,一旦資源消耗殆盡,宇宙飛船也就無法生存了。同理,如果我們還是如以前那般線性地利用地球上的資源,地球也將像宇宙飛船那般因為資源的耗竭而走向滅亡。現在看來鮑爾丁當時的觀點具有相當的超前性,若干年一直沒被人們重視。
直到1990年,英國環境經濟學家DPearce和RKTurner在其著作《自然資源和環境經濟學》中第一次使用了“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這一概念,循環經濟才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理論研究。90年代中期。循環經濟開始作為實踐性概念出現於德國、日本和美國,並制定了諸如《物質循環與廢物管理法》、《建立循環社會基本法》等相應法規,其中日本和德國的循環經濟有點類似,相當於“垃圾經濟”、“廢物經濟”的範疇,因此大力發展靜脈產業是德日實踐循環經濟的主要手段,美國的循環經濟則有著更豐富的內涵。
在日本,人們把將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的企業形象地歸入“靜脈產業”,因為這些企業能使生活和工業垃圾變廢為寶、循環利用,如同將含有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臟的靜脈。目前,日本“靜脈產業”已初步形成了三個主要發展方向,即分別把生活垃圾轉換成家畜飼料、有機肥料或燃料電池用燃料。社會靜脈產業即舊物調劑和資源回收產業,日本將其稱之為社會靜脈產業,其有助於整個社會的範圍內形成“自然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環路。談靜脈產業還得從循環經濟談起。所謂循環經濟,是相對於傳統線性經濟來說的,可以簡明地表述為參與經濟活動的物質要素流動具有環狀特徵。

產業經驗

概述
靜脈產業在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已開發國家日益將循環經濟的理念貫徹到資源的開發利用當中去,其中德日以發展靜脈產業為主要實踐方式,通過靜脈產業儘可能地把傳統的“資源一產品一廢棄物”的線性經濟模式改造為“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閉環經濟模式,減少對原生自然資源的開採,注重資源的循環利用,從而把經濟系統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通過比較分析德日靜脈產業的發展歷程,總結如下幾方面的成功經驗。
法律體系
完備的立法和嚴格的執法是根本保障。德日在發展靜脈產業,構建循環型社會方面的立法都處在世界的頂級行列。其中又以日本的立法更具有規劃性,採取了基本法統率綜合法和專門法的模式,其基本法律體系分為三個層次:首先是基本法層面,包括《環境基本法》和《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第二是綜合法層面,包括《固體廢棄物處理和公共清潔法》和《資源有效利用促進法》;第三是各種專項法層面,如《容器包裝分類回收及再生利用促進法》、《特定家用電器再生利用法》等。
相關書籍相關書籍
德國的相關立法體系包括憲法、普通專項法律、條例和指南四個層次。1996年《循環經濟與廢物法》生效,成為德國建設循環型社會的總綱性專項法律J,是靜脈產業法律體系的核心,其強調生產者的責任和意識,要其生產者對其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負責,規定廢棄物的管理原則是:避免產生—循環使用一最終處置。在這一法律框架下,不同的行業有不同的循環經濟法規,如《飲料包裝押金規定》、《廢舊汽車處理規定》、《廢舊電池處理規定》、《廢木料處理辦法》等。在德國,靜脈產業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產業,每年就有約410億歐元的營業額,並可創造20多萬個就業機會[6],在日本也是一樣,2000年僅回收和再資源化事業一項的產值就高達21兆日元,創造了57萬個就業機會。
政策體系
由於正常的市場機制不能很好的反映自然資源的價值,所以為促進靜脈產業的發展,德國和日本都制定了相應的優惠政策。日本方面制定的主要政策有:稅收優惠政策(如對廢舊塑膠製品類再生處理設備在使用年度內除普遍退稅外,還按取得價格的14%進行特別退稅;企業設定資源回收系統,由非贏利性的金融機構提供中長期優惠利率貸款)、價格優惠政策(如規定廢舊物資要實行商品化收費,即廢棄者應該支付與廢舊家電收集、再商品化等有關的費用)、生態工業園區補償金制度(國家對人園企業給予初步建設經費總額1/2—1/3的經費補助,地方政府也有一定的補貼)、政府獎勵政策(日本設立資源回收獎,旨在提高市民參與回收有用廢棄物的積極性)。德國方面制定的主要政策有:垃圾收費政策(和日本的廢舊物資商品化收費政策相仿,歐洲許多國家都採用了垃圾收費政策。)、押金返還制度(在德國的《軟料容器實施強制押金制度》和《包裝條例》中都有所規定)、生態稅(對那些使用了對環境有害的材料和消耗了不可再生資源的產品另加的一種稅)。
社會回收組織(公司)
提到社會回收組織(公司)必然首先想到德國的雙向系統DualesSystemDeutschland,簡稱DSD,其擁有專用商標——“綠點”(DerGreunePunkt),故也稱為綠點公司。該公司是一家主要負責管理全國包裝廢物回收再利用的非贏利民間組織,還負責社區黃色垃圾箱和垃圾袋中垃圾的收集、分類、回收和再利用,處理費用由獲得“綠點”標誌認證的企業或銷售商支付。德國的WEEE(廢舊電子電器)回收處理行業也有很多社會上的公司,如RDE公司,該公司主要從事WEEE的拆解、分類和破碎等工序。日本相對而言這方面的典型成功案例少些,但也有一些民間團體在獲得有關部門的許可並得到一定的資助後進行資源回收活動。
綠色採購
這方面日本做得最具影響,通過政府的綠色採購來啟動和引導市場需求。2001年4月,隨著《綠色採購法》的實施,日本國家機關和地方政府等單位就承擔了優先購買環境友好型產品的義務。該發案規定所有中央政府所屬機構都必須制定和實施年度綠色採購計畫,並向環境部長提供報告,地方政府也要儘可能制定和實施年度綠色採購計畫,這不僅促使了環境產業產品在政府購買中的占據主導地位,對公眾的綠色消費意識也起到了示範作用,為靜脈產業創造了巨大的市場需求。2005年底日本已有83%的公共和私人組織實施了綠色採購。
1979年德國開始推行環境標誌制度,規定政府機構優先採購帶有環境標誌的產品,1994年通過的循環經濟法中做了原則規定,要求政府採購和使用環境友好型產品和服務。自日德實施政府綠色採購以來,世界各國紛紛回響,政府綠色採購迅速發展,至2005年底,已有50多個國家實施綠色採購。
環境教育
一種新的社會發展模式能否在一個國家順利實施,受該國的國民價值觀、道德觀的影響很大,國民的積極參與是建立新社會發展模式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企業的生存依賴消費者,那么在有經濟利益的前提下,消費者的消費取向決定了企業的生產方向,故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提高對企業環境意識的提高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因此環境教育對於德日靜脈產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加強對學校、企業、社會各個層次多渠道的教育,德國和日本為本國靜脈產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公眾基礎,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意識和企業的環境意識都得到了明顯提高。

潛力行業

在中國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的要求。然而中國當前缺乏關於再生資源管理的基本法規,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業的發展在實際操作中表現為缺乏執法管理的依據,這就使得中國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相對比較落後,造成了大量的再生資源得不到有效回收利用,加大了中國的資源損耗和環境治理難度。2006年9月剛實施的《靜脈產業類生態工業園區標準(試行)》(HJ/T275—2006)標誌著中國靜脈產業作為一門獨立產業的真正發展,但可以看出中國各方面的配套制度都不完善,關於靜脈產業體系的研究在中國還剛剛起步。
在中國,垃圾回收工作一直被認為是“下等”工作,叫他們是“收破爛兒的”。從事這項工作的一般全是農民和社會底層人員,而廢品收購廠也被排斥在城市的城鄉接合部,全是一些沒有正規經營的“黑窩點”,不僅沒有能力把廢品進行分類回收,還造成了垃圾的二次污染。
德國於1996年通過了世界第一部全國性的《循環經濟和廢物管理法》;2000年,歐盟、北美、日本和澳大利亞的主要物資總消耗中,再生資源已經占有相當高的比例:玻璃26%、橡膠28%、紙張35%、鋼45%、塑膠50%。2003年,美國城鎮產生的廢棄物為5.5億噸,回收利用率達到40%。在各種廢棄物回收利用率中,紙張為42%,軟飲料塑膠瓶為40%,鐵制包裝為57%。而我國再生資源的利用卻少得可憐。

在美國

在美國,2004年靜脈產業(垃圾產業)創造了2360億美元的毛利潤,這相當於去年全美汽車工業產值,而且提供了幾十萬個就業機會。垃圾產業就是垃圾的產業化,其實就是一種循環利用的經濟理念,又被稱為“靜脈經濟”和第四產業。昨天,在北京市工業工作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左鐵鏞提出循環經濟是未來中國最有發展潛力的行業。左鐵鏞說,在過去20多年裡,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奇蹟,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據中科院測算,2003年中國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鐵礦石、鋼材、水泥,創造出的GDP卻不足全球的4%。這種浪費型發展模式使煤、電、油、運“荒”聲一片。2004年,國家進一步加強巨觀調控,但資源瓶頸問題依然突出。“巨觀調控的基礎還不鞏固,固定資產投資的規模極有可能反彈,煤、電、油、運依然緊張。1、2月份,電力增長12%,但是卻有25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發生拉閘限電現象。”走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提倡再循環、再利用的循環經濟勢在必行。
循環經濟是把生態學規律引入到工業生產中來,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其實質是以儘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儘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實現最大的發展效益;是實現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污染控制,從工業化以來的傳統經濟轉向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成長方式,從單純的科技管理轉向經濟—社會—自然複合生態系統,從多部門分兵治理轉向國家統一部署,從根本上緩解日益尖銳的資源約束矛盾和突出的環境壓力。
左鐵鏞指出循環經濟在我國可以用16個字來概括:領導重視,社會關注。形勢逼人,方興未艾。但是就目前的情形來看,我國在循環經濟方面做的還不夠,只是做了一些表面工作。我國現在有56個國家級的工業園區,還沒有一個真正意思上的生態工業園區,有些工業園多搞些綠化、多建幾個污水處理池就標榜生態工業園,其實這個和生態工業園還有很大差距,生態工業園的核心在於“循環”就像新陳代謝一樣,而這些工業園把重點還放在末端“治理”上。

在日本

在日本,人們把將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的企業形象地歸入“靜脈產業”,因為這些企業能使生活和工業垃圾變廢為寶、循環利用,如同將含有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臟的靜脈。目前,日本“靜脈產業”已初步形成了三個主要發展方向,即分別把生活垃圾轉換成家畜飼料、有機肥料或燃料電池用燃料。把生活垃圾製成飼料和肥料,為越來越多的日本企業提供了新的商機。加茨公司和日本生態農業等公司通過契約方式把食品廢棄物排放者,如城市中的食品加工廠、食品店、飯店、超市等,與清潔公司和農戶等飼料、肥料使用者聯繫在一起,組成食品資源循環利用網和生態社區,已取得了可觀的效益。與此同時,專供家庭用的生活垃圾處理器也應運而生,並在日本成為暢銷商品。另外,還有一些日本公司正在開發把生活垃圾轉換為甲烷的技術。用這種方法製取的氫氣,可以作為燃料電池的燃料。

發展動因分析

資源環境壓力

實踐證明,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都會導致大量垃圾的產生。在聚集了大量人口和生產活動的城市,這種由發展而帶來的環境極化效應尤其突出。2005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13.4億噸,比上年增加12.0%;綜合利用量為7.7億噸,綜合利用率為56.1%;排放量為1654.7萬噸。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為1.56億噸,無害化處理率為51.7%,其中衛生填埋占絕對比例,為85.2%,堆肥和焚燒比例僅分別為4.3%和9.8%。巨大的垃圾產生量和低下的利用率對資源環境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和挑戰,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極大障礙。一方面,垃圾嚴重污染土壤、水體和大氣,對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和破壞;另一方面,垃圾堆存和處置不當,侵占大量土地,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
青島新天地靜脈產業園青島新天地靜脈產業園
我國在經歷20餘年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發展正面臨空前嚴峻的資源“瓶頸”制約。垃圾中含有豐富的資源,將垃圾回收利用,充分開發利用垃圾這個“城市礦山”,生產再生資源,達到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和資源短缺之間矛盾的有效手段。

政策導向

國家“十一五”規划進一步明確了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目標,強調粉煤灰、煤矸石、冶金和化工廢渣及尾礦等工業廢物綜合利用,建立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進廢紙、廢舊金屬、廢舊輪胎和廢棄電子產品等回收利用,加強生活垃圾和污泥資源化利用。
同時,“十一五”規劃還確定在重點行業、領域、產業園區和城市開展循環經濟示範企業和試點工程創建工作開展循環經濟試點。以“十一五”規劃為契機,靜脈產業作為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也得到空前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