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息型心絞痛

靜息型心絞痛是指靜息狀態下發作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是較為嚴重的不穩定型心絞痛發作形式之一。其發作時持續時間較長,如果不能恰當及時的治療,患者可能發展為急性心肌梗死,進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不穩定型心絞痛繼發於冠脈阻塞的急性加重,與穩定型心絞痛相比,不穩定型心絞痛的疼痛更劇烈,持續時間更長,較低的活動量就可誘發,休息時也可自發出現,性質可呈進行性惡化。由於此類心絞痛病情發展常難以預料,有進展至心肌梗死的高度危險性,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心內科
  • 常見發病部位:心臟
  • 常見病因:冠狀動脈狹窄、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冠狀動脈痙攣等
  • 常見症狀:胸痛或胸部不適,壓迫性、發悶或緊縮性、燒灼感;疼痛劇烈,可30分鐘;休息和用硝酸酯類短暫或不完全緩解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治療,預後,預防,

病因

1.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進展
臨床上大多數靜息型心絞痛患者均有嚴重的缺血性心臟病,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發展,可引起進行性冠狀動脈狹窄,從而導致疾病的發作。
2.血小板聚集
冠狀動脈狹窄和血管壁的損傷,出現血小板聚集,產生更多的縮血管物質,引起冠狀動脈收縮,管腔狹窄加重乃至閉塞。
3.血栓形成
血小板聚集,易形成冠狀動脈腔內血栓,導致進行性冠狀動脈狹窄。
4.冠狀動脈痙攣
臨床、冠狀動脈脈造影和屍解研究均證實,冠狀動脈痙攣是引起靜息型心絞痛的重要機制。

臨床表現

1.臨床症狀
①胸痛或胸部不適的部位,如胸骨體中段或上段之後可波及心前區,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內側達無名指或小指,或至頸、咽、下頜部;②性質:壓迫性、發悶或緊縮性,也可有燒灼感,與典型的穩定型心絞痛相似,但疼痛更為劇烈,持續時間往往達30分鐘,偶爾在睡眠中發作。臥床休息和含服硝酸酯類藥物僅出現短暫或不完全性胸痛緩解。
2.臨床體徵
心尖部可聞及一過性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左心衰竭時可見心尖部抬舉性搏動,缺血發作時或缺血發作後即刻可聞及收縮期二尖瓣反流性雜音。

檢查

1.心電圖檢查
①常規心電圖提示:ST段壓低或升高和(或)T波倒置,常呈短暫性,隨心絞痛緩解而完全或部分消失。②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85%~95%的動態心電圖有心肌缺血改變而不伴有心絞痛等症狀。對靜息型心絞痛預後的判斷,動態心電圖較常規心電圖更為敏感。③運動心電圖適用於症狀已穩定或消失的患者,常用於判斷靜息型心絞痛的預後。
2.超聲心動圖檢查
顯示短暫性室壁運動異常。室壁運動異常呈持久性者,提示預後不良。
3.心導管檢查
冠狀動脈造影示多數患者有兩支或以上的冠狀動脈病變,其中約半數為三支冠狀動脈病變。
4.實驗室酶學檢查
可有血膽固醇增高,心肌酶學CK-MB、肌鈣蛋白等檢查無異常改變。

治療

1.一般處理
臥床休息1~3天,床邊24小時心電監測。有呼吸困難、發紺者應給予吸氧,煩躁不安、劇烈疼痛可給予嗎啡,如有必要應重複檢測心肌壞死標誌物。如患者未使用他汀類藥物,無論血脂是否增高,均應及早使用。
2.緩解疼痛
可給予硝酸酯類藥物口服、靜脈滴注或微量泵入。若療效不佳,而無低血壓等禁忌證,應及早使用β- 受體阻滯劑。此外,治療此型心絞痛以鈣通道阻滯劑的療效最好。
3.抗凝抗血小板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肝素是治療靜息型心絞痛的重要治療措施,其目的在於防止血栓形成,阻止病情向心肌梗死方向發展。
4.冠脈造影介入治療
若在有條件的醫院,應及時行急診冠脈造影介入治療。
靜息型心絞痛發作時經過治療病情穩定,應繼續加強抗凝和調脂治療,特別是使用他汀類藥物以穩定斑塊。緩解期的進一步檢查及長期治療方案與穩定型勞力性心絞痛相同。

預後

持續性靜息型心絞痛並有冠狀動脈腔內血栓形成的老年人,左心衰竭和冠狀動脈多支病變者,多提示預後不良。運動試驗出現心絞痛或缺血型ST段壓低明顯,或心率-血壓乘積降低者,其心肌梗死、復發性靜息型心絞痛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均較高。

預防

本病的預防在於積極控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首先是糾正不良生活習慣,如限制鹽、脂肪、糖類的攝入,控制體重,戒菸酒預防肥胖。其次,緩解期規律服用阿司匹林、他汀類藥物,定期複查心臟彩超、冠脈造影等檢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