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黴素過敏

青黴素屬於β-內醯胺族抗生素,其療效顯著、套用廣泛。但青黴素易導致藥物不良反應,人群中有1%~10%對青黴素過敏,任何年齡、劑型、劑量和給藥途徑,均可發生過敏反應,嚴重的過敏性休克可以危及生命。

青黴素可以降解為大約10種,可與蛋白質結合的降解產物,其中最常見者為苄基青黴噻唑基(benzyl penicilloyl,簡稱BPO基),其他部分簡稱小部抗原決定基混合物(簡稱MDM)。MDM雖然只占5%,但嚴重的速髮型變態反應多與此有關。半抗原與抗體多價結合後發生橋聯反應,使肥大細胞或嗜鹼性粒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激肽等化學介質,導致速髮型變態反應。

青黴素與頭孢菌素都含有β-內醯胺環,可以發生交叉過敏反應。青黴素製劑也會含有來自培養基中的蛋白質或其聚合物,都可以作為變應原而引起變態反應,合成的青黴素不會發生此類過敏反應。

各種青黴素之間(包括青黴素、氨苄西林、甲氧西林、苯唑西林、苄星青黴素及其他半合成類似物)都有6-氨基青黴烷酸構造,降解後都可以產生青黴噻唑基(penicilloyl),可以發生交叉過敏反應。對一種青黴素過敏後,應改用其他抗生素代替,不應再用青黴素類。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變態反應科、皮膚科
  • 多發群體:過敏體質者
  • 常見症狀: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皮膚瘙癢、過敏性鼻炎、哮喘及喉頭水腫等
  • 傳染性:無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青黴素是一種半抗原,進入人體後與組織蛋白質結合形成全抗原。對於過敏體質的患者,青黴素進入機體後形成的全抗原可使淋巴細胞產生特異性抗體lgE,lgE可黏附在鼻、咽、聲帶、支氣管黏膜上,使機體呈過敏狀態。當患者再次口服或注射,甚至外用青黴素時,新的抗原即與特異性抗體lgE相結合而發生作用,導致機體發生Ⅰ型變態反應,患者血液中出現大量的組織胺、緩激肽等致敏物質,作用於效應器官,引起毛細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高、血管平滑肌舒張、血管床容積增大,即刻出現各種症狀。

臨床表現

青黴素引起的過敏反應也分為4型。Ⅰ型反應又稱速髮型反應,與青黴素降解產物特異性IgE有關,表現為過敏症、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皮膚瘙癢、過敏性鼻炎、哮喘及喉頭水腫等。其中過敏性休克最為嚴重,有時患者接觸少量皮試液即可迅速發生,病死率為10%~20%。
Ⅱ型反應由特異性IgG、IgM介導,使用大劑量青黴素後可以發生溶血性貧血。Ⅲ型反應與BPO特異性抗體有關,青黴素(特別是長效青黴素)治療中出現的血清病樣綜合徵,表現為蕁麻疹或其他類型皮疹、發熱、關節痛與全身淋巴結腫大。Ⅳ型反應表現為接觸性皮炎(目前不再外用,已少見)。而氨苄西林引起的藥物不良反應機制則非變態反應,表現為發疹型藥疹,發生率約為10%。

檢查

使用各種青黴素前應詢問患者是否使用過青黴素,有無青黴素過敏史,使用前都應先做過敏試驗,試驗結果陰性方可用藥。皮試結果可能會存在假陽性、假陰性。
目前我國使用的皮試液直接由青黴素配製。國外有降解產物皮試液(青黴噻唑多聚賴氨酸,PPL)。
目前國內還沒有檢測青黴素過敏的體外試驗標準試劑。

診斷

青黴素注射史,輕者有嘔心,皮膚瘙癢、皮疹、哮喘、胸悶、氣促等症狀,嚴重者會出現面色蒼白、冷汗、發紺、脈細弱、煩躁不安,喉嚨水腫,呼吸困難,血壓下降、意識喪失,抽搐,大小便失禁等休克症狀。

治療

藥物過敏反應發生後,首先要迅速判斷可能的致敏藥物,並迅速阻斷患者繼續接觸過敏藥物。已經明確為青黴素過敏的患者,不宜再做青黴素皮試試驗。應及時治療。治療過程中、恢復後要注意藥物多價過敏、交叉過敏等情況。
過敏性休克病例搶救:患者平躺,監測生命體徵(血壓等),保持液體通道,進行吸氧。先要設法升高血壓(立即給予腎上腺素0.5~1mg,必要時再次給予;根據需要可給予升壓藥物。);喉頭水腫者,應先解決呼吸困難或窒息。根據病情需要,給予適量皮質激素、抗組胺藥物、糾正酸中毒等藥物進行治療。
輕症病例處置:如皮膚瘙癢、單側的蕁麻疹或血管性水腫、輕度的發疹型藥疹等,可以口服抗組胺藥物,必要時給予小劑量的皮質激素等藥物進行治療。
重症病例處置:如剝脫性皮炎、中毒性表皮壞死性松解症、重症多形紅斑等,合併內臟損害、病情複雜、嚴重者,須進行積極、全面搶救。搶救過程中要注意內臟器官功能、水電解質平衡,採用支持療法、預防感染。根據病情需要,可以給予皮質激素、免疫球蛋白、免疫抑制劑等藥物進行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