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雲店鎮

青雲店鎮

北京市大興區青雲店鎮是大興區人民政府下轄的建制鎮,是正處級國家行政機關。

青雲店鎮位於北京市東南郊大興區東部,北距永定門25公里、西距大興新城黃村16公里、南距廊坊市38公里、東部與通州區接壤,鎮域北部與瀛海地區接壤。轄區總面積約70平方公里,轄49個自然村,常住人口約3.3萬人。104國道貫穿鎮域南北,在鎮域北部與南六環路十字相交,並與鎮域內的區鎮級公路共同構成了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路。鎮域內共有341路、926路公車、940路等多條汽車運營線路途經或起始鎮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青雲店鎮
  • 行政區類別:北京郊區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電話區號:010
  • 郵政區碼:102605
  • 地理位置:北京市南郊平原
  • 面積:約70平方公里
  • 人口:常住人口約3.3萬人
  • 方言:北京話
  •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京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經濟狀況,文物遺址,

歷史沿革

大興青雲店是京南一個大鎮,是古老而又年輕的集鎮。據口碑資料和史書記載,此鎮形成與明達於清。遼、金、元以前此處是古戰場,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到了明朝初期,燕王朱棣打敗了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在建文四年六月(1402)做了皇帝。處理軍國大事後,九月乙未,“徒山西民無田者實北平,賜之鈔復五年”。(明史-記志第一冊75頁)。青雲店地區絕大多數人都是那時從山西移民過來的,包括所謂的七十二連營。
青雲店鎮北頭以及老觀里以東各村原來老基地都是兩間半,就是那會兒移民時平均分配住宅基地的痕跡。青雲店鎮上的歷史沒有青雲店東的東店村早。原來的集市不在青雲店鎮而是在東店這個村。到大清光緒三年即(1877年)集市方從東店村遷到青雲店這個集鎮。移海滄桑多年變化,青雲店這塊風水寶地越聚人口越多。到了大清嘉慶年間就形成了一定的規模。青雲店鎮北頭,清嘉慶庚辰(1820年)重修真武廟碑文記曰:“京都右安門苑南清潤店,京南之巨鎮也,-----”。可見到清朝中後期,青雲店就形成大鎮了。
據口碑資料,青雲店最早叫西店、清潤店,後改名青雲店。起初青雲店只有鎮中心一塊二三十戶人家。司、楊、侯、竇四姓。周圍有幾個小自然村,如南張村(有說馬林店村)北馬店、東墳上、西墳上等,逐年外來人口遷至定居,如青雲店吳氏大戶,家譜記載是大明萬曆年間從江蘇遷來的。文家是大清末年從山東樂陵遷來的等等。多年聚而連片,成了大鎮。由西店、清潤店從哪年哪月改為青雲店的?有個口碑傳說:原來清潤店鎮南頭,有家有名氣的客店叫“馬林店”。每逢朝廷大畢之年,就有南方舉子進京趕考的在此落腳。有一年幾個舉子同住此店,店主熱情招待。晚上舉子聚而談論科考之事。一個年輕的舉子問:“各位台兄,做事以何為本?”眾答:“上效朝廷,以民為本。”暢談盡性,各歸房休息。當晚這個年輕的舉子做了一個夢。夢見他考上了頭名狀元,官運亨通青雲直上,並被皇上封為八府巡案欽差大臣,他一路除贓官,斬惡霸,為民請命,真是痛快淋漓。第二天清早,他把店主和舉子們叫到一塊,敘述其夢。有人譏諷他說:“此乃真是黃粱好夢。”而返,他認真對店主人說:“你店何不改叫青雲店?”店主不解的問:“為何改這個名?”舉子說:“此店距京城還有一站地,舉子們去京趕考都在此店下榻。從此進京青雲直上。步步青雲豈不美哉。吉利乃招攬生意之本也。”店主認為言之有理,把“馬林店”改為“青雲店”。這個舉子在興致正高時提筆書寫了“青雲店”三個大字。後這個舉子真的考上了狀元,而後還專門再光顧此店。
年深日久後,清潤店也改叫了青雲店,什麼時間改的不祥,不過光緒十三年三月(1887年)重修真武廟碑文又有這樣的記載:“京南五十里有巨鎮曰青雲店”。

行政區劃

老觀里村、顧莊村、東辛屯村、大回城村、東回城村、石州營村、孝義營村、沙堆營村、霍州營村、垡上營村解州營村、尚莊村、沙子營村、青雲店一村、青雲店二村一村、青雲店二村三村、青雲店三村一村、青雲店三村二村、青雲店三村三村、青雲店四村、青雲店五村、青雲店六村、東店村、西杭子村小谷店村、東孫村、太平莊村、大谷店村、西鮑辛莊村、東鮑辛莊村、馬鳳崗村、東趙村、北野廠村、南大紅門村、北辛屯村、北店村、小鋪頭村、曹村、寺上村、棗林村、大張本庄村、小張本庄村、泥營村、垡上村、西大屯村、中大屯村、東大屯村、楊各莊村、高莊村。
北京市大興區青雲店鎮

經濟狀況

按照“工業強鎮、農業富鎮、產業帶鎮”的發展目標。青雲店鎮憑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緊緊依託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著力打造以現代服務業、現代製造業、現代都市型農業的多元化產業格局。青雲店鎮共入駐企業325家,涉及服裝、建材、機電、食品等7大行業,其中以寶金龍食品廠、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聯賓塑膠印刷有限公司、北京日昌電氣有限公司 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和國內外知名企業為龍頭的規模型企業34家;發展特色農業和設施農業近萬畝,形成以西洋梨種植、西甜瓜、食用菌、特色蔬菜和反季節蔬菜為主導的特色產業體系。2006年,青雲店鎮依託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和農產品加工企業資源優勢成功申請下國家級農產品加工基地的建設項目,為推進全鎮農業實現產業化經營邁出了歷史性轉折的一步。
對農業生產,青雲店地區有優良傳統。解放前由於封建土地所有制關係的約束,一家一戶小農經濟,生產力水平很低。解放後隨著生產關係的變革,解放了生產力,農田基本建設和科學種田水平的逐步深化與提高。已向現代化大農業的方向邁進。該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三大作物為主,還有部分小雜糧和其他經濟作物,共占地34525畝。其中水稻12339畝,多分布在東北片東辛屯大回城、東回城、沙堆營、垡上營等。東南片也有部分地塊種植水稻。小麥、玉米占地18821畝,以鎮上和東南片為主。小雜糧、油料等占地3365畝,以沙子營、太平莊、小谷店、東鮑辛莊等村為主。農業科技的推廣和套用,農民從不認識到認識,改變了以前“糞大水勤、不用問人”的傳統觀念。1954年8月,青雲店鎮“安全農業社”在宋景全、曹鳳鳴兩組試驗玉米人工授粉技術500畝,獲得增產效果。1956年大興縣農業部門在青雲店一村三隊試種“小麥樣板田”平均畝產466斤,比上年增產一倍。1964年4月,中國農科院玉米專家陳國平在青雲店二村搞玉米機播、密植、溝灌試驗,縣長陳修正組織農業科技人員在青雲店鎮蹲點,進行小麥“三密一稀”、“四密一稀”機播試驗,都取得了高產經驗。1965年公社社管農業科技的付主任於1966年從山西祁縣引進雜交玉米親本種子在老觀里等村進行繁育、配製雜交玉米種,並大規模推廣。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批判“唯生產力論”一時科技工作為人問津。1970年後逐步恢復。公社建立科技站。四級科技網成立,農業科技工作步入正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經濟體制發生了變化。1983年後普遍實行聯產承包到戶。為了適應新形勢,1983年3月成立了“科學技術協會”。農業公司總經理吳克義人主席,王書柏任副主席,張桂沄任秘書長。1986年大谷店秋播小蔥研究會成立,1990年東店村小麥、玉米兩茬噸糧研究會成立。
本地區有種植蔬菜的悠久歷史,解放前垡上營的大蔥就有名氣。其他各種蔬菜也小面積種植,建國後到七十年代,隨著多種經營的發展,蔬菜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品種、質量、數量種植栽培管理技術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商品量大大提高,一年四季都有新鮮蔬菜上市。對於服務首都富裕集體,繁榮市場,保證市民蔬菜供應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本地區種蔬菜品種較多:大蔥、大蒜、大白菜、大蘿蔔、胡蘿蔔、冬瓜、西葫蘆、南北瓜、苦瓜、絲瓜、黃瓜、芹菜、菠菜、油菜、香菜、韭菜、圓白菜、菜花、萵筍、蔥頭、豇豆、芸豆、架豆角、茄子、豆角、大菽、茴香等等。

文物遺址

重修真武廟碑記
清光緒十三年三月,青雲店鎮北頭,現三村三地帶有一座“真武廟”。一九五八年只發現一塊《重修真武廟碑記》。當時碑南向。額座均雕二龍戲珠。豆清石。額明“萬古流芳”。碑高2.8米,寬0.6米.陰文為,高南五十里有巨鎮青雲店北其有古廟一所。前靈宮者,後計母位於中者,為真武故成稱真武神雲。
重修天仙聖母廟記
青雲店鎮東店村西頭,原有《天仙聖母廟》一座。現只留有一石碑。碑文記載《天仙聖母廟》重修於明朝、萬曆、丁未年(即1607年)碑身高3m,寬0.95m,厚0.25m。碑向南,螭首龜跌,風化嚴重,此碑廣道路邊,自然風化,人為刻砸嚴重,已歪傾。
青雲店“經幢”
青雲店鎮南一村國小是“庵廟”原址。八三年院內發現原“經幢”已為兩截。形八棱,另有幢座一個。上邊鐫刻有佛像,及安次縣北徐里,此幢現存大興文物所。其中一截長為0.49米,另一截長為0.52米,直徑均為0.34米,大邊均為0.19米,小邊均為0.10米,考證本幢初於遼代。
石碑
青雲店街村北頭大橋西側欄牆下,有一漢白玉石啤。長約2.5m,厚0.20m,較完整。外面只觀碑側面,未拓。年代不詳。現仍在原址。
重飾行宮碑記
位於青雲店三村大隊北頭熊家院內。明朝時期,三村原有古寺廟多處,現留有石碑四塊一塊壓在村北頭橋欄下,一砌在三村水井井邊。兩塊在熊家院內。(其中一塊為碎碑)。《重飾行宮碑記》為熊家院內壓水機傍。碑長1.6m,(碑首長0.5m),寬0.65m,厚0.14m,正面碑額《重飾行宮碑記》。背面碑額“十方眾信,萬古流芳”。
黃釉葬缸
青雲店三村社員在劉姓墳地,挖出清代時期的葬缸一口,缸蓋已碎。於一九八三年由大興文物所收存。口徑0.77米,園腹大口,小底,四以釉堆繪仙人、鵬鳥、松竹等。一九八二年十一月留有黃釉葬缸照片。
黃釉荷花缸
青雲店中學原址為文老公宅。解放後為大興縣公安局占用。五四年後改建中學,六十年代初,建中學教室時,曾於地下窯藏清代瓷器若干件。八三年索回“黃釉荷花缸”。
另於解放後公安局占用時出土窯藏瓷器之一,即“四足青花壺”大興文物所有照片。此壺出土時情況不詳。
三村《石碑》
此碑可能為明代石碑,已砌在井台上,東面為民眾院牆。上面字跡待機翻過拓印,碑長約2.50m,寬約0.85m。此碑位於三村大隊井台傍。
東店《經幢》
青雲店東店村民眾從豬圈內發現青石八棱經幢。長0.85m,底徑0.35m(上略小)大面0.20m,小面0.11m,大面上浮雕觀音佛。據民眾介紹,此經幢是由村東口運來的。實物現存大興文物所。據考證此經幢始於遼代。
大谷店《經幢》
青雲店南大谷店村國小校內,留有金代八角形經幢一個。長1.40m,直徑0.40m,大邊寬0.20m,小邊寬0.12m,一面已殘缺,殘缺部分在該村原香廠內當台階用,已拓。
顧莊《和尚缸》
青雲店北顧莊村商曰生院內南角,有清代“和尚缸”。黃釉,通高1.30米,由缸身、缸蓋、缸頂三部分組成。缸身高0.75米,四周畫有花鳥,雙馬,蓋上有一壽字,出土時缸內有骨架一具,磚一塊。照片存大興文物所有“和尚缸”照片。
小回城《石鼓》
青雲店東北小回城村農民張鳳桐家門口存放一對石鼓。光面無字,據考證“石鼓”約初於清代。商0.45米,中暖圍2.05米,徑0.58米。
石刻《荷花缸》
園型石缸,外浮雕花紋。缸高0.60米。外圍3米,缸口直徑0.95米,低略小,沿厚0.10米。
碑葬
在青雲店小回城古城地,城頭坑北約50米處,民眾取土時發現一小型不完整磚墓,勾紋磚35×17×6厘米。出土小玉飾5件。
古城遺址
戰國漢朝時期,青雲店大回城一帶建有古城。據前些年觀察,大小回城村北約300米見方範圍內暴露村磚瓦片居多。磚瓦陶片多為繩紋、布紋。近些年村民取土,有完整的陶器出土,83年秋,民眾又發現陶井2處,出土兩件文物。文物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