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盉

青銅盉

青銅盉,文物,安慶市大楓鄉黃花村春秋墓出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銅盉
  • 朝代:朝代
  • 類型:青銅器
  • 出土:安慶市大楓鄉黃花村春秋墓出土
文物簡介,相關知識,文物介紹,

文物簡介

青銅盉
【名稱】青銅盉
【類型】青銅器【朝代】春秋
【出土】安慶市大楓鄉黃花村春秋墓出土
【外觀】口徑11.4厘米,腹圍75厘米,高28.8厘米。
帶蓋,短直頸,廣肩,扁圓腹,有三獸面蹄形足。夔龍形提梁,龍身布滿“S”形紋,背部有對稱的雙鰭,飾蟠螭紋。獸首形短曲流,飾蟠螭紋、雲雷紋等。鋬部飾以鏤空的蟠虺紋。腹部遍飾“S”形紋,間隔以三道繩紋。
【收藏地】安慶博物館

相關知識

分類:青銅器
年代:周
西周,青銅盉,青銅盉通高15厘米、底徑20厘米、口徑9厘米一九八六年北京琉璃河商周墓出土。
戰國時期秦朝青銅蟠虺紋扁盉,是青銅器中形制較小的器物之一。此盉雖小,但我們認為它是件很精細別致的稀少器物。器通高21.5厘米,寬25厘米,長方口,腹扁圓,兩面中心部凸起,環繞蟠虺紋,流為蛇形,流頂端飾獸首,盉口有蓋,蓋呈重檐屋頂形,其上棲鳳鳥,四扁足。器表面部分有綠松石色鏽蝕,造型優美,紋飾清晰,形制具有典型秦器風格。
知識:青銅盉出現在商代早期,流行於商晚期至西周。從盤盉的組合來看,盉主要是盛水的,它與酒器組合,用水以調和酒。盉在各時代形制有所區別,商代盉多數是款足(空心足),周代盉就是款足折口,而多四足盉,春秋戰國出現了圓腹,有提梁盉。商代盉的基本形制有頂流袋足式、頂流有頸袋足式、頂流袋足方體式、小口瓠形圓式、大口寬腹圓足式、提梁壺形三足式;西周時期承襲商代舊制,也有些變化,有大口短梨形三足式、大口長梨型三足式、長短圓腹三足式、高體多檔式、低體為檔式、長方體長流式、短頸鼓腹柱足式;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形制有低體斂口廣肩短足式、扁圓體四足式;春秋晚期至戰國大都是新形制,提梁形制盉增多,有小口廣肩提梁盉、短頸廣肩式、短頸寬肩式、提梁鳥頭流三足式、方體圈足式、平口鬲式等。

文物介紹

青銅盉是古代盛酒或水的器皿,形狀多樣,一般是深腹、有蓋、前有流、三足或四足。商周盉多後有執鋬,或在盉口下兩側置貫耳;而春秋戰國時期盉上多設提梁,即所謂提粱盉。
二里頭出土的一件銅盉,頭部上大下小,頂有一桃形大口,口前立一筒形短流,四稜錐狀袋足,較瘦矮;器側有鋬,其上有長條鏤孔兩個。該器與二里頭文化陶盉相似,是迄今所見中國青銅器中最早的一件銅盉。其器壁薄,鑄造雖不甚精但程式複雜。
商代早期盉的器形與二里頭文化的銅盉相似,只是管狀流加長且有些向前傾斜,盉中又以斜管流,頂有雞心狀口,後側有大鋬,下有三寬袋足者,最富有特色;商代中期盉通體象壺,上有提梁和蓋,腹上伸出一長流,下附三足;商代晚期盉的形制多樣,封口盉作封口斜流,分襠款足獸頭鋬,橢長卵形體,小口,腹上部有斜流,綯索形提梁,三足較短,有蓋。蓋鈕上套有一個可活動的小環鉤,鉤住提梁內側的小環,結構精巧。
西周早期盉開始演變為盥洗器,與盤配合作用;西周中期分襠盉的形體變低,一般有三足分襠,四足分襠和四足平襠的橢方盉;西周晚期盉腹多作扁圓形,狀如懸鼓,下具四扁足,鳳飾其蓋,顧龍形鋬,流管的口部微曲。這種盉外觀新穎、裝飾性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