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縣青劇

青縣青劇

“青劇”歷史比較悠久,據老人們傳說,“在明朝俺們村就有,那時候沒有名稱,都叫它‘秧歌會’”。1946年春節到青縣縣城演出,當時的國民政府縣長劉鳳凱觀看了演出後,覺得十分新奇,問:“你們唱的既不是京劇,也不是河北梆子,還不是哈哈腔、評劇,你們唱的這是嘛戲呀?”會頭趕緊上前回答:“縣長,俺們也不知道叫什麼戲。相傳是俺們村老輩子人自創的曲牌,就此機會請縣長給起個名兒吧。”劉鳳凱沉思了一會兒說:“河南省有‘豫劇’,你們唱的這戲,除青縣別處沒有,就叫它‘青劇’吧。”從那時起,中蔡莊“秧歌會”更名為“青縣中蔡莊青劇”,並置了會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青縣青劇
  • 地理標誌:青縣
  • 非遺級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類別:傳統戲劇
基本信息
青劇歷史比較悠久,據老人們說,在明朝弘治年間,中蔡莊村有個好樂愛唱的民間藝人,人稱戲劇簍子(原名紀風凱),在民間歌舞的基礎上創編的曲調,後經多次修改完善,演變成青劇。因青劇通俗易懂,深受人們喜愛,戶戶有演員,人人都會唱,形成農閒自娛自樂的文化生活。劇團還經常接受邀請,到周圍各村以及遠處村莊演出,受到普遍歡迎。
青縣青劇
青劇唱腔屬於板腔體,常用板式包括點板、瓦板、二六板、流水板、哭板等。青劇角色行當齊全,分類清楚,主要分為生、旦、淨、醜四類。青劇的表演形式多源於民間舞蹈,表演特點細膩、逼真,具有清新的氣息,剛健的氣質,真實感人。劇目內容皆來自民間,通俗易懂,易被觀眾接受。演員的表演樸素真切,喜、怒、哀、樂皆牽動著觀眾的心,如《送米》劇中男男母子相見,抱頭痛哭,感染得台下觀眾一片哭聲。青劇唱腔悠揚、婉轉,或柔情似水,或盪氣迴腸,使得許多人喜愛並傳唱。代表性劇目有《送米》、《趕腳》、《借妻》、《套郎》、《老周打架》、《瞧親家》、《裁褲子》、《背凳子》等二十多出。青劇伴奏的主要樂器有鼓、笙、笛、四弦、二胡、鑔、鑼等。
青劇內容豐富,旋律優美動聽及傳承歷史,在其它地區是罕見的,是滄州一帶,特別是青縣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是民間文化的一枝奇葩。中蔡莊青劇興盛時期,運河東岸村民常常隔河伏堤聽唱;劇團每到一處演出,觀眾往往圍得水泄不通,聽罷仍不願離去。
青縣青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