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盲症

青盲症

青盲,黑睛與瞳神之氣色、形態正常,惟視力嚴重下降,甚至失明的慢性內障眼病。相當於西醫的眼底退行病變,或繼發於多種眼病的視神經萎縮、黃斑變性,腦部腫瘤也可引起此病。常以疏肝解郁,活血祛瘀,益氣養血,補肝益腎為治則。

基本介紹

  • 中醫病名:青盲症
  • 就診科室:中醫科
  • 常見發病部位:眼部
  • 常見病因:肝腎不足,.肝氣鬱滯,.肝氣鬱滯
  • 常見症狀:視力漸降,或視野窄小,逐漸加重,終致失明
  • 傳染性:非傳染性
定義,古書記載,青盲病因,青盲診斷,青盲症狀鑑別,預防保健,

定義


中文名稱:青盲英文名稱:blueblindness;opticatrophy定義:以眼外觀端好,而視力漸降至失明為主要表現的眼病。所屬學科:中醫藥學(一級學科);中醫眼科疾病(二級學科)本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黑睛與瞳神之氣色、形態正常,惟視力嚴重下降,甚至失明的慢性內障眼病。相當於西醫的眼底退行病變,或繼發於多種眼病的視神經萎縮、黃斑變性,腦部腫瘤也可引起此病。常以疏肝解郁,活血祛瘀,益氣養血,補肝益腎為治則。

古書記載


“青盲”一名始見於《神農本草經》,隋代《諸病源候論》對此症作了詳細描述,認為青盲之證,眼外部及瞳神、氣色、形態無異,僅視物漸糊不明。明代《古今醫統大全》認為乃屬酒色太過,內傷腎氣所致,同時提出應與翳膜遮蒙、瞳神反背相鑑別。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認為青盲病因有二:一是神失,乃屬傷於七情;二是,膽澀系屬傷於精血。並指出傷於神失,治療尤難。
青盲多由肝鬱氣滯,血瘀,精氣不能升養於目;或因稟賦不足,縱情嗜欲,肝腎不足,精血耗損,目失涵養,而致神光泯滅。亦有命門火衰,以致脾腎陽虛,精微不化,不能運精於目,或頭目外傷,脈絡瘀滯,目系受損而致者。
青盲初起視物不清,似有薄紗遮擋,以後日漸加重,猶如隔霧視物,終至失明。但黑睛與瞳神的形態、氣色皆如常人。眼底檢查,可見到視神經乳頭色澤變淡,甚至蒼白,血管正常或變細,視乳頭邊界清晰或模糊,或見視網膜黃斑區色澤紊亂,或有滲出。

青盲病因

青盲多由肝鬱氣滯,血瘀,精氣不能升養於目;或因稟賦不足,縱情嗜欲,肝腎不足,精血耗損,目失涵養,而致神光泯滅。亦有命門火衰,以致脾腎陽虛,精微不化,不能運精於目,或頭目外傷,脈絡瘀滯,目系受損而致者。

青盲診斷

(1)視覺完全喪失,光感喪失。
(2)強光照射或手指突然到達眼前時眼瞼閉合反射喪失。
(3)對光反射與輻輳反射存在。
(4)視網膜結構正常,眼底無視神經萎縮。
(5)可伴有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失認、記憶和定向力障礙等症狀。
(6)腦電圖睜閉眼反應消失,視動性眼震無反應。
(7)閃光ERG(視網膜電流圖)正常,但視覺皮質誘發電位VEP檢查異常。

青盲症狀鑑別

①肝腎虧損。頭暈耳鳴,腰脊酸楚,兩目乾澀,畏光少淚,視物昏糊,脈沉細,苔薄舌質紅,治宜補益肝腎,方用明目地黃丸加減。
②氣血兩虧。頭暈目眩,神疲乏力,面色白,眼底視神經乳頭色淡,脈細弱,苔薄舌質淡,治宜益氣養血,用十全大補丸加減。
③脾腎陽虛。納少便溏,頭暈肢冷,眼底見有黃斑區光澤紊亂,或有滲出,脈沉細,苔薄舌質淡嫩,用右歸丸加減。
④肝鬱氣滯證。證見胸悶脅痛,情志抑鬱,苔薄黃舌質偏紅,脈弦數,眼底可見視神經色淡,邊界模糊,或在黃斑區有光澤紊亂,脈絡有彎曲者,宜疏肝解郁,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⑤氣血瘀滯。證見眼內作痛,或有頭痛,痛有定處,脈澀,苔薄舌邊有紫點,眼底可見網膜血管弩張或變細,視神經乳頭邊緣模糊或蒼白,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桃紅四物湯加減。
(1)視覺完全喪失,光感喪失。
(2)強光照射或手指突然到達眼前時眼瞼閉合反射喪失。
(3)對光反射與輻輳反射存在。
(4)視網膜結構正常,眼底無視神經萎縮。
(5)可伴有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失認、記憶和定向力障礙等症狀。
(6)腦電圖睜閉眼反應消失,視動性眼震無反應。
(7)閃光ERG(視網膜電流圖)正常,但視覺皮質誘發電位VEP檢查異常。

預防保健

針灸治療本病,在古籍文獻中一般歸屬於青盲證治之中。現代的早期報導,見於70年代。近年來臨床文章較多,且效果甚好,故特附於此,供讀者參考。
體針(之一) (一)取穴 主穴:內睛明。 配穴:分3組。1、足光明、風池、頭臨泣、瞳子篌、三陰交;2、合谷、太沖、承泣、攢竹、肝俞;3、球後、太陽,視區(頭皮針穴)。 (二)治法 每次主穴必取,配穴選1組,酌取2~3穴,3組穴交替輪用。內睛明針法:令患兒睜開眼睛,術者持1寸30號毫針,左手固定眼球,於目眥紅肉迅速垂直刺入0.5~1.0寸深;或翻開眼瞼,針從目內眥紅肉上垂直刺入同樣深度,不作提插。其餘體穴,鄰近取穴,捻轉加小提插1分鐘,不留針;遠道穴位,視小兒合作情況留針20~30分鐘,施平補平瀉手法。視區,雙側進針,至所需深度後,快速捻針(頻率180~240次/分)1分鐘,留針15分鐘,間隔5分鐘用同樣手法1次。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天。
體針(之二) (一)取穴 主穴:睛明、球後、風池。 配穴:光明、太沖、四白。腦炎所致者加百會、水溝、大椎;腦血管病所致者加曲池、合谷、陽陵、環跳;腦外傷所致者加膈俞、血海;一氧化碳中毒加足三里、太淵、百會;尿毒症者加太溪、腎俞、關元。 (二)治法 患者取側臥位,或側俯坐位。睛明、球後用32~34號針直刺入1~1.2寸,針感應傳至眼後方;風池穴向同側外眼角針刺,使針感放射至前額。余穴用30號針刺入,均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分鐘。針後可在上述穴位按摩,每次10~25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隔間3~5天。 綜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3組。1、耳穴:心、腎、神門、皮質下、肝、眼、緣中、枕、太陽、額、交感;2、頭穴:視區;3、太陽、光明、風池、足三里。 配穴:中樞性面癱加水溝、迎香、,頰車、地倉;偏癱加肩篌、曲池、外關、合谷、陽陵泉、三陰交、太沖。 (二)治法 三組主穴同時取用,其中耳穴每次取一側耳穴,體穴取2穴(一頭部穴、一下肢穴),均交替取用。耳穴,用0.5寸之毫針快速刺入,頭穴以1.5寸毫針刺入,均留針2小時;體針快速針刺,得氣後不留針。配穴據症酌取,亦強刺激不留針。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3~5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