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早期

青春早期

青春早期,又稱青春發動期,是心理發展的重要過渡時期,是決定一生體格體質關鍵時期。青春期中的生殖系統等發育和成熟的漸變過程。在此期間,個體同時面臨生理、心理、社會等多重、快速而巨大的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春早期
  • 外文名:prepuberty:early puberty
  • 別名:青春發動期
1 青春早期的發展時間,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 青春早期的發展時間

是指青春發動期各種生理變化事件初現的時間,包括體格生長突增、性腺生殖器發育以及出現第二性徵等。在一般情況下,個體生長發育均按照一定的模式進行,在生化學上一般以腎上腺功能初現、性腺功能初現為先後順序,具體生物學特徵表現為生長突增、乳房或睪丸發育、陰毛腋毛生長以及出現月經初潮或首次遺精等。在遺傳和環境等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個體青春期發育的啟動年齡、發育速度等均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當個體發育水平與同一對象人群或常模進行比較時,各類青春發動事件初現時間表現為相對較早、適時或較晚。
青春發動時相提前的長期趨勢已在世界範圍內備受關注。研究表明,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後期,隨著人群健康狀況和社會生活條件的改善,歐美等多個已開發國家兒童青春發動時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前。以月經初潮為例,早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美國女童的月經初潮年齡平均提前3月/10年,而歐洲女童也平均提前了2~3月/10年,其中德國、荷蘭、匈牙利、以色列、土耳其等國平均提前3.6月/10年,西班牙、英國、芬蘭、比利時、瑞典和義大利等國平均提前了1月/10年。20世紀中後期,韓國等亞洲國家的女童月經初潮年齡由16.8歲提前到12.7歲,平均提前0.64歲/10年;南非等非洲國家的女童月經。
初潮年齡由14.9歲提前到12.4歲,平均提前0.5歲/10年。相較於女童,針對男童青春發動時相的研究相對較少,但仍有研究發現包括瑞典、義大利、挪威、芬蘭、英國在內的國家男性性成熟的年齡在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中期的提前趨勢與女童相似,平均提前0.2歲/10年,稍低於該時期女童月經初潮的年齡的平均提前水平(0.3歲/10年)。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上述已開發國家社會經濟條件的逐漸穩定,這種急速提前的趨勢有所減緩,並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而以中國為代表的開發中國家兒童青春發動時相提前的趨勢仍引人注目。全國學生長期體質監測結果表明,青春發動時相不斷提前是我國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的重要特徵。出生於 20 世紀 50年代至 80 年代的女童,月經初潮年齡由 15.7 歲提前至 14.7 歲,平均提前 0.33歲/10 年;此外,1985 年至 2010 年間 6 次全國性橫斷面調查研究顯示,所調查的 24 個少數民族女童月經初潮年齡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提前,其中以傈僳族、哈薩克族和朝鮮族提前最多,分別提前了 1.79 歲、1.69 歲和 1.57 歲。就重慶市而言,作為我國西部地區最具代表性城市之一,其在地理特點,城鄉分布,人口學特徵等方面與全國總體情況非常相似。最近兩次全國學生長期體質監測結果顯示,2010 年重慶城區女童月經初潮年齡較 2005 年提前了 0.24 歲,農村女童也提前了 0.2 歲。
青春發動時相提前的長期趨勢引人注目,其對兒童生理、心理、社會及行為等方面的重要影響更加不容忽視。研究表明,青春發動時相提前可引起兒童生理髮育異常,造成成年期身高顯著低於正常兒童;也可造成兒童出現心理障礙,引發自卑抑鬱等心理精神問題;同時由於提前發育兒童對青春期發育的認知往往晚於生理髮育,使其更容易出現社會適應不良,從而過早的嘗試吸菸、酗酒、過早性行為等健康危險行為,少女妊娠發生率增高;此外,兒童過早發動青春期,使得兒童過早的暴露於較高的激素水平,從而引發成年期罹患多囊卵巢綜合徵、高胰島素血症、代謝綜合徵等激素依賴性疾病的危險,同時增加女性乳腺癌、卵巢癌以及男性睪丸癌、前列腺癌等惡性腫瘤的風險。
鑒於青春發動時相提前可對兒童及其成年後健康帶來諸多危害,因此,探明影響青春發動時相提前的因素有重要意義。青春發動時相提前的影響因素已在國際上受到廣泛關注,但國內影響因素相對較少,且涉及領域較為局限。

2 國內外研究現狀

自青春發動時相理念提出,相關的研究文獻逐年增加。早在上個世紀,研究者就開始關注青春發動時相不斷提前所形成的長期趨勢,並關注青春發動時相提前所帶來的不良結局,隨後逐漸轉向研究青春發動時相提前的影響因素。開展的研究主要以歐美已開發國家為主,我國關於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待拓展和深入。家庭結構作為可能影響兒童青春發動時相的因素之一,國內外研究總量較少。國外研究質量相對較高,研究主題以單親家庭、移民和收養為主。Jean等通過對523名女童的前瞻性佇列隨訪研究顯示,在校正母親月經初潮年齡、對象兒童基線年齡和BMI值後,發現矛盾衝突的家庭環境與女童月經初潮早發相關,且單親家庭的女童發生月經初潮提前的可能性是一般兒童的2.22倍。Arim等通過10~17歲青少年的模型研究表明,家庭經濟狀況差、生活在有繼父的家庭對月經初潮早發具有預測作用。Teilmann等通過大樣本的回顧性佇列研究結果發現,與丹麥本地兒童相比,收養兒童發生性早熟的風險增加了10~20倍,根據收養前原國籍的不同發病風險有所差別,且收養時兒童年齡越大,發生性早熟的風險越大。隨家人移民到丹麥的兒童發生性早熟的風險稍有增加,尚未發現移民時兒童年齡與性早熟發生的相關性。相較於國外研究,國內相關研究質量相對較低,且研究普遍不夠深入,研究主題以父母離婚和外出打工為主,但尚無一致性的結論。張璇等3個病例對照研究均指出,性早熟組和對照組在父母是否離婚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楊玉等的病例對照研究發現單親撫養家庭兒童與性早熟的發生存在相關性。梁健平等2個橫斷面研究結果指出,青春發動時相提前組與正常組在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同時楊婭娟等的橫斷面研究也表明,儘管青春發動時相提前組與正常組在父母是否打工方面無差異,但父母外出打工大於一年的兒童的PDS評分明顯高於父母基本在家者,該差異在男童中有統計學意義,而在女童中無統計學意義。
總的來說,國內外研究均多以性早熟、月經初潮年齡等生殖系統成熟指標作為觀察指標,較少以其他青春發育事件如乳房、睪丸等發育為觀察指標;研究對象方面,國內外研究均多以性早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一般群體為研究對象極少。研究類型方面,尚未檢索到國內有關家庭結構相關因素與青春發動時相提前相關性的佇列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對對象兒童開展雙向性佇列研究,探索青春早期家庭結構改變對兒童青春發動時相的影響。這對於進一步豐富國內外青春發動時相提前影響因素研究,揭示當前青春發動時相提前的原因有重要意義,並為學校和家庭開展針對性的預防和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使學校在開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和衛生工作等方面更加順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