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高蹺

青島高蹺

青島高蹺是一種民間舞蹈,作為流傳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溝崖村的一項傳統民俗表演節目。2006年,青島溝崖高蹺入選為青島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可追溯到1900年(清光緒26年),先後由臧允宗、臧作欽、臧瑞松發起組織創辦,後又經過不斷的改進,在晚清年間,青島溝崖村高蹺隊便聞名於四村八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島高蹺
  • 類型:民間舞蹈
  • 流傳: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溝崖村
  • 表演形式:高蹺、中蹺、跑蹺
表演形式,藝術特點,

表演形式

溝崖高蹺從高度上分高、中、低三種,叫高蹺、中蹺、跑蹺。最高的高蹺有高達]一丈的,最低的不到2尺。表演者均扮演成各種戲劇人物,木桿綁腿,隨著鼓樂的節奏或列隊或走或跑地旋轉、蹦跳,技術高一點的人能表演跳過桌子、凳子、過小木橋等驚險的動作。有的表演者詼諧幽默,常常做出不慎摔跤的動作,嚇得人來攙扶時,卻又一躍而起地蹦蹦跳跳。
從內容上還分文蹺與武蹺:文蹺講究扭、逗,或表演情節簡單的小戲。文高蹺用弦樂伴奏,邊走邊舞,變換各種隊形。溝崖高蹺的基本變換形式有“踏街”“叉花”“一條龍”、“剪子股”“大八字”等。在街道上表演,舞者有的化裝為戲劇人物,既表現歷史故事,也表現現代生活,內容豐富多彩,不拘一格。武高蹺用打擊樂伴奏,以表演特技為主,把驚險的表演與優美的造型藝術融合為一體。武高蹺表演驚險緊張,動人心魄,與文高蹺的氣氛熱烈舒緩形成強烈對比,溝崖高蹺融入了兩種表現形式的精華,在表演上更加引人入勝。

藝術特點

溝崖高蹺不但能跑,而且能扭能唱能跑能相,始終保持歷史悠久的傳統特點:一邊跑、一邊扭、一邊唱。
“扭”,是溝崖高蹺韻律的基本特徵。其基本要領可以概括為“扭腰、展臂、挽腕、屈膝、提氣”。男女演員通過令人眼花繚亂的多種表演花樣,默契配合,裙飛扇舞。
“唱”,是幽默表演逗人開心以及演員之間互相交流情感的表現手段。也是與民眾進行交流,表現主體的方式。在唱的過程中,富有特色的抒情性動作得以充分發揮,令人耳目一新。
“跑”,是溝崖高蹺最突出的特點。優美、端莊、風流、瀟灑的格調,灑脫、利落的動作,使溝崖高蹺更具有觀賞性。
“相”,就是“鼓相”,是溝崖高蹺向高水平表演技巧攀登的階梯,也是它與其它高蹺的區分點。通過“叫鼓亮相”,演員在鑼、鼓、鐃、鈸擊打伴奏中舞蹈翻跌,在表演中轉化情緒、變換節奏,使舞蹈呈現異峰突起之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