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岩寺(江蘇省蘇州市靈岩寺)

靈岩寺(江蘇省蘇州市靈岩寺)

靈岩寺位於江蘇省蘇州市西南郊十五公里的木瀆鎮靈岩山,山上原為吳王館娃宮舊址,原名“秀峰寺”,宋改“顯親崇報禪院”,唐朝稱“靈岩寺”。以後成了淨土宗著名道場之一。東晉末陸沅舍宅為寺,梁天監年間(五○二至五一九年)重建寺,並增建佛塔一座。寺的原有建築除塔以外已不存在,現有建築都為清末和民國時重建或增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岩寺
  • 地點:江蘇省蘇州市
  • 領域:名勝古蹟
  • 宗教:佛教
歷史,景觀特色,法師,

歷史

寺座北朝南,西院為吳王宮遺蹟。據《吳越春秋》和《越絕書》記載,越國美女西施來吳國後,深得吳王夫差寵愛,夫差在風景秀麗的靈岩山,為西施修建了富麗堂皇的“館娃宮”。相傳現靈岩寺大殿即館娃宮遺址。宮內有一條別致的長廊,鑿空廊下岩石,放一排陶甏,上鋪有彈性的楩梓木板。西施與宮女們慢舞其上,發出木琴般的樂音,因名“響屜廊”。靈岩塔西面,至今尚有“響屜”遺名。
靈岩山頂花園,原是吳宮中的御花園。園中有月池、日池兩口大井,西施常對井梳妝,以水為鏡。據地方志記載,明朝一農夫在淘井時,曾發現上鐫“敕”字金釵一支,傳為西施遺物。

景觀特色

靈岩山寺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天王殿、念佛堂、藏經樓、鐘樓、千佛殿、香光廳、香嚴廳等,靈岩山寺東院為塔院,有靈岩塔,原名“多寶佛塔”。塔建後多次興廢,其中南宋紹興十七年(一一四七年)曾將該塔重建,明天啟年間遭雷火毀其所有木構部分,成了一座磚壁套筒,從此人們即稱塔為“空心塔”。
塔為八角七層,磚身木檐樓閣式,原底層繞有外廊,現僅存柱礎和台座。塔身四面開壺門,其他四面設佛龕,佛像已多數失落。門位上下各層相閃,壁面設柱枋、斗拱,繞有腰檐架平座,現只能見其帶焦跡的部分殘體木骨,塔頂早廢。塔內原為八邊形,內室經後期改為圓形,昂首可直觀塔頂。一九七七年對塔進行了一次大修,並將民國時籌劃修塔而備用的石佛,填補進各空缺的佛龕內。在塔內四層壁體內發現八面藏有函的暗室,其內物件已腐朽難認。在清乾隆十五年(一七五○年)修塔記載中,曾提及將明萬曆時所藏之函按原樣藏於四層暗室內,還記載重建年代,由此證實該塔確是南宋遺構。
靈岩寺以靈岩奇石得名,舊有“十八奇石”之說∶靈芝石、石馬、石鼓、石龜、石躲 、披雲台、醉僧石、望月台、牛眠石、槎頭石、佛日岩、石幢、石城、獻花岩、袈裟石、貓兒石、出洞龍、升羅石,至今仍能歷數種種。
靈岩山上有許多古墓。其中最著名是宋朝名將韓世忠之墓。岳飛被害後,韓世忠斥秦檜∶“‘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因此被革去兵權。南宋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年),韓世忠逝世杭州寓所,時年六十三歲。十多年後,宋孝宗追封對為蘄王,劃靈岩山為賜山,親自為他書墓碑,撰寫碑文,此碑至今尚巍然矗立,上鐫∶“中興佐命定功之碑”,為碑刻中的巨製珍品。靈岩山香山溪北側,有清朝詩人張永夫之墓。其墓碑與眾不同,曰∶“再來人之墓”。張永夫名錫祚,生於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年)死於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與盛錦、黃子云、沈盤同稱“靈岩四詩人”。他一生困頓,但拒不受清官府所贈財物,餓窮至死。相傳其死後十餘年,又來尋生前舊友,出金百兩,還清舊日所欠乃去,這就是稀奇古怪的“再來人”之碑的來歷。
靈岩山南腳下有一條溪水,通向太湖,這就是著名的箭涇河,又名“采香涇”。相傳為滿足西施的需要,吳王射箭為線,開出了這條河道,宮女可泛舟香山為西施采香草。這條筆直的水道沒有自然河流的迂迴曲折,確像人工開鑿。山腳下的石龜背上有足跡隱然,傳說吳王射箭過猛所致。
靈岩山寺鎮寺之寶為唐寅書《落花詩》∶寺內有大小碑刻一百四十七塊,系宋、元、明、清時所刻,另珍藏元、明清各佛經十部。

法師

靈岩山寺著名祖師為印光法師,著名方丈為妙真法師。現任方丈明學法師,八十餘歲,浙江湖州人,兼任中國佛教協會咨議委員副主席,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蘇州市佛教協會會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