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和寺

位於廣東潮州揭陽、汕頭三市交界處,潮安縣庵埠鎮竹排街的靈和寺(即“觀音堂”),創自南宋,慶元二年(1196),清乾隆後多次修葺,1988年至1994年由釋智誠(1908—1994)法師主持重修一新。1985年6月被潮安縣宗教局批准登記。以其住持釋智誠法師閉關刺舌血抄《華嚴經》之處而遐邇聞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靈和寺
  • 別稱觀音堂
  • 建造年代:南宋慶元二年
  • 面積:1800多平方米
  • 區域:潮安縣
建築歷史,建築特色,

建築歷史

“靈和寺,即觀音堂,在龍溪都庵埠竹排街。宋時建,明增拓其地。廳事供萬壽龍牌,官員往來多以寺為行轅。”寺創於南宋慶元二年(1196),了凡和尚首拓其地而建。隨著靈和寺的創建、擴大,人們紛紛來附近居住,事農工商,年久終於形成繁榮的潮安縣城庵埠,顧名思義是先有庵寺而後開埠。明萬曆賜進士、戶部左侍郎林熙春(1552—1631),於天啟四年(1624)經請旨擴建該寺后座。清乾隆丙戍(1766)一施主布施30多畝田。後多次重修,成為主座二進,前後園地栽花種菜,高觀音堂、藥師閣、配巷、廂房、香積廚、方丈廳,總面積約3畝。“文革”時被毀,1949年11月起,工禪並重,自辦醬油廠(至“文革”合併於庵埠鹽制廠,1990年停產),解決生活資金。1987年落實宗教政策,寺交智老管理。在他主持下,由十萬善信踴躍樂捐,共約200萬元,自1988年經六載精心施工,全寺改祠堂式為宮殿式建築。全寺莊嚴堂皇,塑像齊全。
靈和寺

建築特色

寺坐東向西,占地1800多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1991平方米,有山門,然後三進:天王殿(供彌勒、韋馱菩薩和四大天王)、大雄寶殿(供釋伽佛和文殊、普賢二菩薩及十八羅漢)、藏經樓。兩廂為二層樓。南廂觀音閣(內牆嵌《靈和寺碑記》和《芳名錄》兩碑)、客堂、僧舍、丈室、智慶法師紀念堂,北廂地藏閣(內牆嵌1997年釋法雲敬泐、薛相敬敬書《地藏王菩薩功德利益》和《集印光老法師敬菩薩頌》兩碑)、祖堂、僧舍、齋堂。大雄寶殿高逾10米,精工石雕欄桿配襯,歇山重檐。上有4幅貼金的木雕像,即釋迦佛誕生、出家、成道、涅盤。殿內有六仙女飛天托梁,摹仿聞名世界的敦煌千佛洞壁畫藝術。殿檐下有木雕四獅子,頂上有木雕十巨龍首,負荷上檐與下檐,甚美。藏經樓照傳統花紋式樣樓閣,巧奪天式的木結構秀麗引人。全寺雕樑畫棟,拱花疊斗,朱楹綠角,瓷脊紅瓦,倒懸蓮花不下四十個。屋脊嵌瓷,雙龍奪寶,麻雀戲梅,白鷹觀菊,單鳳朝陽,富貴花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