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裕平

霍裕平

物理學家 1937年8月16日出生,湖北黃岡人。195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鄭州大學教授。曾任中國科學院電漿物理研究所所長、合肥分院院長。

長期從事理論物理研究工作,重要論文有“稀土離子對鐵磁共振的影響”、“用光學方法實現任意線性變換”、“電漿靜態穩定性”等,並出版專著《非平衡態統計理論》。自1982年起,長期領導中國科學院核聚變研究工作,並參與領導國家的核聚變研究。領導和組織了我國大型超導托克馬克HT-7的建設,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HT-7U計畫的主要建議者。1996年到鄭州大學任教,領導建立了材料物理實驗室和離子束生物工程實驗室。1998年起被聘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規劃(973)專家顧問組成員,2003年被任命為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畫中國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 1987年獲國家“五一”勞動獎章。1989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霍裕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37年8月16日
  • 職業:中科院電漿物理研究所,所長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物理系
  • 主要成就:科學院院士
  • 任教專業:工學-工程力學類
  • 研究方向:高溫電漿
  • 技術職稱:研究員
  • 籍貫:湖北黃岡
主要經歷,學術研究,榮譽記錄,

主要經歷

1937年8月生於北京。
霍裕平
1959年9月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後分配到中科院北京物理所工作,1975年4月調中科院合肥電漿物理研究所工作。1979年9月至1980年8月在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工作。曾任中國科學院電漿物理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院長兼黨委書記,兼任中國物理學會常務理事、國家高技術計畫能源領域專家委員會委員等職務,1981年至1987年兼任安徽省政協常委。1978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並先後擔任光學、電漿物理和實驗物理三個學科的博士生導師,
自1982年起,任中國科學院電漿物理研究所所長與合肥分院院長,長期領導中科院核聚變研究工作,並參與領導國家的核聚變研究。領導和組織了中國大型超導托克馬克HT-7的建設,並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HT-7U計畫的主要建議者。
霍裕平
1983年5月至1996年元月曾任中科院合肥分院院長兼黨組書記、中科院電漿物理研究所所長職務。1993年11月批准為中科院院士。
1996年3月調入鄭州大學。

學術研究

霍裕平院士中國理論物理界的權威之一,主要從事理論物理的研究工作,研究內容涉及凝聚態物理、光學和光信息處理、非平衡態統計理論、高溫電漿物理和受控熱核聚變等。他深入研究了高溫電漿的物理過程,促使聚變—裂變混合堆納入國家高技術發展規劃,提出了用光學方法快速處理圖象的可能性,他還首次系統地解釋了稀土離子對鐵磁共振的影響。
在當時極其困難和屢受衝擊的情況下堅持科學研究工作,在國內外主要刊物上發表近五十篇論文,主要有《稀土離子對鐵磁共振的影響》、《用光學方法實現任意線性變換》、《電漿靜態穩定性》等,並出版專著《非平衡態統計理論》(科學出版社),受到國內外重視。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與實驗物理學家孟憲振合作,發展了強耦合共振系統的理論,解決了稀土離子引起鐵氧體鐵磁共振諸多特異反常的現象。七十年代初,與楊國楨等合作,將泛函分析方法引入光信息學中,討論了現代光學設計的基本問題:用全息光學系統實現任意光學變換的可能性,並發展了一些可能的具體設計途徑。這一系列工作在國內外引起較大的反響。七十年代末,在有關“電漿的靜態穩定性”研究中,提出了“降低受控熱核裝置設計精度的可行途徑”,並用於大型托克馬克裝置的物理設計中。1977年完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物理設計,其後國際上也陸續採用了這種觀點。九十年代初,成功地領導和組織了世界第四個大型超導托克馬克的建設。
霍裕平霍裕平

榮譽記錄

1978年獲全國科技大會個人獎,1984年獲中科院科技成果二等獎,1984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86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88年獲國家“五一”勞動獎章,1989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2000年獲河南省科技功臣榮譽稱號。
霍裕平霍裕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