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爾瓦特,╂.von

劇作家。終身是匈牙利籍,自稱德國作家,由於生於奧匈帝國,也被看作是奧地利作家。曾就讀於布達佩斯、維也納、慕尼黑,最後定居法國。早年當過編輯,1923年起專事寫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霍爾瓦特
  • 國籍:匈牙利籍
  • 出生地:亞德里亞海濱城市阜姆(現稱里耶卡)
  • 出生日期:1901
  • 職業:作家

霍爾瓦特,╂.von
奧地利劇作家。父親是匈牙利外交官。霍爾瓦特終身為匈牙利公民,卻自稱為“德國作家”,文學史家多根據他的奧匈帝國背景,稱他為奧地利作家。霍爾瓦特1901年生於亞德里亞海濱城市阜姆(現稱里耶卡)。1919年入慕尼黑大學攻讀戲劇學、哲學和日耳曼語言文學。1920年參與《青春》雜誌的編輯工作,並首次發表文學故事。1923年成為職業作家,1931年因創作《維也納森林的故事》(1930)獲克萊斯特獎金。德國法西斯執政後,他於1934年被迫出走奧地利。1938年逗留法國巴黎期間,被暴風颳斷的樹枝砸死。年僅37歲的霍爾瓦特為後世留下了17部劇本、3部長篇小說和一些詩歌、散文作品。
德國法西斯攫取政權之前,霍爾瓦特是德語國家最受重視的青年劇作家之一。他親身經歷和體驗過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孤立無援和災難性危機,他的激進的政治態度和對德國現狀的敏銳觀察,使他在戲劇創作中特別著意描寫社會制度和個人面臨的政治、社會及道德危機。他的戲劇創作的中心主題是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鬥爭。他的主要描寫對象是小市民及其生存環境。在霍爾瓦特看來,德國這些在經濟上失去根基的小市民,在政治和社會地位上成了水上浮萍,極易成為國社黨徒蠱惑宣傳的俘虜,他們那種在膽戰心驚之中又能隨波逐流的本領,使他們極易成為法西斯主義鄙俗而殘忍的工具。他把小市民的醜惡意識放到一個特定的時代和環境中,加以揭露和鞭韃,使他的批判成為一種時代的和社會的批判。他在藝術上遵循時代戲劇傳統,採用大眾戲劇形式,少用誇張和激化戲劇衝突的方法。劇中人物的語言具有口語色彩,但又充滿表明其教養水平不高的辭藻。他的這些努力,挽救了一度瀕於衰落的大眾戲劇,把它推到了一個新的、現實主義的高峰。
霍爾瓦特早期的劇作多具紀實性質。(1927)以德國建造纜車釀成眾多工人死亡的事件為依據;(1929)以德國人權協會提供的政治謀殺檔案資料為素材。作者在這類作品中把魏瑪共和國時代的國防軍和司法機構描寫成反動社會發展傾向的徵兆,表現了深深植根於現實社會關係中的極端放縱、殘忍的小市民及其逆來順受的處世哲學的危險性。
1930年創作的政治喜劇,標誌著霍爾瓦特在大眾戲劇創作方面的重大進步。作者通過德國某小城鎮的一個“保衛共和國協會”舉辦的“義大利之夜”年會同一個法西斯團體在同時同地舉行的所謂“德國日”和夜間軍事演習發生的衝突,表現了當時德國政治力量的對比。(1931)描寫一個維也納少女瑪麗安妮因追求安逸生活,拋棄作屠夫的未婚夫和父親,落入一個在事業上遭到失敗、但又喜歡吹牛撒謊的青年手裡,受盡磨難和侮辱,最後重又回到屠夫和父親懷抱的故事。瑪麗安妮是霍爾瓦特塑造的少女形象中最為感人的一個。(1931)的背景是世界經濟危機年代的慕尼黑十月節。作品表現失業者對於飢餓的恐懼,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信念、愛情、希望》(1932)中的女主人公伊莉莎白因失業進行無執照小本生意,被抓住後課以罰款。一個愛上她的警察替她還了錢,但當他了解到真相以後又將她遺棄。伊莉莎白走投無路、自尋短見。以上劇作,是霍爾瓦特大眾戲劇創作中的精華,它們不再有舊大眾戲劇那種廉價的笑料和“大團圓”。
霍爾瓦特,╂.von
德國法西斯執政以後,霍爾瓦特前期作品中那種關於個人對抗社會的主題,逐漸變成了關於世態炎涼的描寫。《從塞納河來的陌生人》(1933)以貧窮是造成謀殺的原因為主題。(1935)以有組織的鬥爭可能是戰勝貧窮的一條出路為主題。作者一方面表示贊成革命,另一方面卻又要求對敵人施以模糊的人道主義。
他的小說《時代之子》(1936)曾由黎烈文於1941年譯成中文發表在《現代》雜誌上。
參考書目
Hg.von D. Hildebrandtu, T.Krischke,╇ber ╂dn von H orváth, Frkf, 1972.
Hg.von T.Krischkeu, H. F.Prokop, ╂dn von Horváth, Lebenu. Werk in Dokumentenu, Bildern,Frkf,197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