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氏八極拳

霍氏八極拳

霍殿閣霍氏八極拳是指清朝末代皇帝的武師霍殿閣所傳授的八極門武功,其技藝是幾代成名人物畢生精力和心血的結晶,既包含了羅瞳八極拳的主要內容、特點和精華,又有自己的獨到之處。霍氏八極拳主要在東北三省及天津、河北等地流傳,且在海外流傳日廣,影響日著,並以系統完整、訓練有序、簡捷樸實、技術性強的特點而深受廣大武術愛好者喜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霍氏八極拳
  • 外文名:Khodorkovsky Bajiquan
  • 源於:羅瞳八極拳
  • 時間:清乾隆年間
  • 創始人:羅瞳人張克明李大鐘
  • 特點:訓練有序、簡捷樸實、技術性強
  • 門派:八極門武功
簡介,歷史沿革,霍青鋒,霍青山,霍文伯,霍文學,特點,內容詳解,內功修煉,步型手法,核心要點,內涵豐富,實用性強,習練內容,拳術套路,徒手訓練,內功修煉,器械套路,輔助練功,器械練習,道家理念,反者道之動,無為和有為,天人合一,道和八極,鐵砂掌法,砂袋的填制,練習方法,注意事項,原理及功效,洗手藥酒,拳法內功,手拳簡介,刁球,藝術價值,文化性,思想性,文物性,創造性,傳奇性,美學性,

簡介

霍氏八極拳源於羅瞳八極拳,早在清乾隆年間,羅瞳人張克明李大鐘自吳得八極門武功及六合大槍之術。此二人武藝精湛,技藝高超,在武術界名聞遐爾,二人授徒傳藝,使八極拳在羅瞳得以廣泛傳播,而歷代名人輩出,武林軼事更是層出不窮,在中華武林影響極著。
霍殿閣霍殿閣
張克明之徒黃四海曾以高超武藝榮立戰功,獲六品頂戴。到了同治年間,河北省滄縣王南良村(今屬鹽山縣)出現了一名武林奇人李書文。李自幼隨黃四海習藝,又得師祖張克明的精心指點,技藝精湛,一時間無有出其右者。他重招勢,輕套路,特別反對花法套子,刪繁就簡,還八極拳以古樸、簡捷、實用之風貌。
他主張八極、劈掛應兼而習之,因此他所傳授的八極拳都參以一套劈掛掌,拳諺“八極參劈掛,神鬼都不怕”即由此而得。李書文是羅瞳八極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身材短小瘠瘦,貌不驚人,卻功力奇大,交手以招狠手重著稱,其武功令人嘆為觀止。最精之藝為大槍之術,其喜槍入魔,人稱“槍痴”,武術界尊之為“神槍李”。其徒也多以八極拳聞名於世,但傳藝很嚴,拳械皆精者以大弟子霍殿閣為著。
霍殿閣自幼酷愛武術,曾隨一李姓拳師學拳,十七歲時拜李書文為師,苦練八極拳、六合大槍一十二載。藝成,隨李書文行走江湖,在比武中積累了豐富的臨陣經驗,使技藝更為精湛。初時師徒在天津一帶活動,並在天津建國道、中心公園教徒,後被奉系黑龍江省駐軍第一師師長許蘭州聘為軍官學校武術教官,隨軍在哈爾濱、長春、瀋陽等地教授八極拳術。在這段時間裡,傳授武功的任務便由霍殿閣負責,而且教授了一大批弟子,又屢次與人交手較技,但總是贏人不傷人,又能扶危濟困,行俠仗義,很快在東北俠名遠播。
1924年,奉軍人關後,霍殿閣隨許蘭州來到天津,乃攜侄霍慶雲盤桓於許蘭州、李景林(直隸督辦)等處,傳功授藝。1926年在許蘭州公館,霍殿閣根據李書文一生交手時慣用的技法,擇其精華,又結合自己的實踐和體會,組編了實用價值很高的“應手拳”,又將原來的“六大開”加上霸王折江和朝陽手,成為霍氏獨有的“八大開”。在此期間,霍殿閣結識了來自武當山的高仙雲道長,從他那裡吸收了“板功”同“球功”等功法,充實了霍氏八極拳的內容,並廣傳弟子。不久,霍殿閣便以精湛的武技、高尚的武德而名噪津門。
1928年,潛居在天津日本租界張園的溥儀,對兩個日本保鏢心存芥蒂,又想效仿祖上做個“功夫皇帝”,便提出要請中國武師,日本人要求必須比武招聘。經許蘭州、商衍瀛(清末翰林)二人介紹,霍氏叔侄前去應試。霍殿閣僅以二指神功很輕鬆地戰勝日本武士工藤,霍慶雲則一招猛虎鑽檔舉起日本武士出口岩田。溥儀大喜,聘任霍殿閣為自己的武術教師,任霍慶云為御前侍衛。
1932年,溥儀來到長春(當時叫新京),做了“滿州國”的傀儡皇帝,霍殿閣隨之到了宮內府,並以霍家弟子為骨幹組成“護軍”,保衛溥儀的安全。霍殿閣除在偽皇宮內教授溥儀、溥儉及皇后等人習武,同時又在宮外開場授徒。霍慶雲作為御前侍衛,統領護軍中的霍家弟子。由於霍殿閣宮內事務繁忙,加之身居高位,傳授霍家弟子武功之重任便由霍慶雲承擔了,這也是武術界不成文的規矩。
兩年後,瀋陽戳腳翻子名家“鐵胳膊”周馨武(霍殿閣之義兄)也來到長春,投奔霍殿閣。霍殿閣幫助其在三馬路開場收徒,使之能夠維持生活,並派霍慶雲協助周馨武,專授八極拳,這樣三馬路就成了霍家八極拳的又一個傳播站。霍慶雲從此往來於皇宮內外及三馬路“把式房”,培養了一大批弟子。
1937年6月30日,護軍中的部分霍家弟子到大同公園遊玩,與日軍發生衝突,打傷了一名日本關東軍上校和幾十名日本兵:日本關東軍極為惱火,以“反滿抗日”的罪名,捕殺霍門弟子,整編護軍,霍慶雲被逼到奉天(今瀋陽)故宮避難:霍殿閣本人也被排擠出宮內府。氣結成疾,經多方醫治無效,於1942年初秋含恨辭世,時年57歲。
霍殿閣人雖逝去.但他一生廣收弟子,精心授藝,門徒不計其數,具有霍家風格特點的八極拳早已廣泛流傳於世。他一生不畏強暴、行俠仗義的高尚品德和動人故事也永遠留在了人間:20世紀八十年代長春電視台拍攝的三十集電視連續剮《康德第一保漂傳奇》就是敘述霍殿閣的生平事跡的。
霍殿閣去世後,霍氏八極門的重擔白然落在了霍慶雲的肩上:霍慶雲是霍殿閣的親侄,因幼年喪母,當時霍殿閣有女無子,便過繼慶云為子,帶在身邊。其秉性純樸,且酷愛武技,練功紮實刻苦,深受叔父和李書文的寵愛,指點尤為精心。1921年,霍慶雲隨叔父到天津,使他在少年時就接觸了很多武林名人,耳懦目染,武功更為精進,且深得技擊竅要:當時的直隸督辦李景林深愛霍慶雲,徵得霍殿閣同意收慶云為門面弟子,並呢稱其為“霍黑”,以後凡有武林高手來訪,李即讓“霍黑”動手:到18歲時,霍慶雲就戰勝了幾個著名拳師,小小年紀已經名滿津門了.待到打敗日本武士,做了溥儀的御前侍衛,比武的事更是屢有發生,曾先後與蒙古王爺的摔跤手、日本武士多次較量,由於技藝高超、功底深厚,不管對方提出什麼比武方式,總是穩操勝券。霍慶雲隨溥儀來到長春後,便承擔起了教授霍家弟子習武的責任,後來又被霍殿閣派去幫助周肇武教授八極拳,師弟們與他感情至深,親切地稱他為“黑哥”。
1942年未,霍家弟子楊斌在長春東站慈善堂創辦練功房館,邀霍慶雲去輔導,一方面廣收門徒傳授八極技藝,同時又為霍家弟子研習拳技創造了條件。長春光復後(1946年),曲一心(霍殿閣之徒,當時公主嶺法院院長)在公主嶺創辦了國術館,邀請霍慶雲任總教練,教練還有高理和等,前後培養了近百名學員。1950年,霍殿閣之徒趙炳南發起成立了長春市武術研究會,由霍慶雲任主席,趙炳南任副主席,推動了八極拳在吉林省的普及和提高。霍慶雲又往來長春、瀋陽、哈爾濱、大連等地,教授了數百名學生。1987年10月27日,霍慶雲病逝,享年82歲。
早期創始人早期創始人
霍殿閣到長春時,霍氏八極拳在習練內容、步驟、風格、特點上都已基本定型,其傳播已經遍及東北三省,後來又經過霍慶雲及眾多弟子們的努力,形成了以長春為中心,遍布東北三省的局面。因而,武術界稱東北八極拳為霍氏八極拳。
霍式八極拳仍然活躍在中國武術界,作為中國文化的瑰寶和標桿存繼著,雖然其傳人已非專職武師,但影響力依然不俗。

歷史沿革

霍殿閣的弟子有四種類型,一是早期親自教授的;二是後期霍慶雲代為傳授的;三是周馨武的弟子,霍慶雲教授的,因為練的是霍氏八極拳,後來有一部分列到霍殿閣門下的;四是慕霍殿閣之名雖認師而末習藝的。到目前為止,霍殿閣親傳弟子多已辭世,健在者較少。
霍殿閣有兩女兩子,長子霍青鋒,次子霍青山;霍慶雲有子女兩子,長子霍文伯,次子霍文學。此四人得自家傳,是霍氏八極拳的主要傳人,家族中稱為“老哥倆,小哥倆”。
霍殿閣中年得子,對霍青鋒、霍青山視為掌上明珠,疼愛備至,自幼便悉心教誨,授以衣缽。二人既得家傳武功,又讀書習文,且多才多藝,經過多年研習和揣摩,對霍氏八極拳的領悟自有獨到之處,霍殿閣辭世後,兄弟二人相繼返歸故里。解放後,分別在家鄉滄州小集學校任教,同時繼續研習家傳武功。

霍青鋒

(1926年生),現居河北省南皮縣孫小集鄉,原在中學任教,多年來在家鄉教授弟子。現雖已年愈古稀,但身體硬朗,出手奇快,功夫純正,每試手皆令人猝不及防,對方往往還未反應過來,已被擊出或翻滾摔倒,而分寸掌握極準,可達觸而不傷之境界。其知識淵溥,對八極拳及六合大槍的研究極為深刻,每當談及武技皆恰中竅要,使人頓然而悟。老人家現正在整理《對父親的回憶筆錄》以便更為真實地再現霍殿閣形象。其家有兩子,長子霍樹新,秉性純樸,性情率直,因幼承家學,是乃父武學的繼承之人。

霍青山

(1932年生),吉林省公主嶺市八屋鎮。文革前在家鄉任教時,因一冤案株連,憤而出走。案情大白後,又逢“文革”,學校停課,其冤情無人間津。無奈之下,再度出走,幾經漂泊,歷盡艱辛,最後來到吉林省公主嶺市(原懷德縣)八屋鎮落戶,任民辦教師,從此,隱其家世,勤勉工作。霍師多才多藝,琴棋書畫皆有造詣,其為人謙和,淡泊名利,同事鄰里相處和睦,如此二十餘載,眾皆未知其武功在身,雖有兩子,卻皆未習武。直到20世紀八十年代初,市工會幹部李樹棟公務前往,偶遇霍師,經徹夜長談,甚為投緣,欽慕霍師之人品武功,提出拜師習武之意,霍師被誠懇所感,誠心所動,破例收為開門弟子。自此,霍青山家世漸漸公開,並開始收徒傳藝,其教授甚得其法,每語皆言簡意明,切中要領。20世紀90年代初又在習拳者中擇其優,收王吾等人為人室弟子。1992年在其倡議下,由其首徒李樹棟發起成立了公主嶺市八極拳學術研究會,霍師出任會長。

霍文伯

(1935年生),現居長春市,其幼承父技,根基紮實,功架準確,功力深厚,技術精微。一臂伸出,有力者撼之不動,馬步站任各方擊打摔靠,而穩如泰山;其手勁奇大,拿法巧妙,只要抓到對方手臂任一部位,即令對方全身酸麻,痛入骨髓,失去抵抗能力;擒拿時,你只覺著之即空,無處著力,而他微微一點,即使你有骨斷筋折之感,難以忍受。其在長春居住至今,授徒頗多,且家有六子,皆具忠厚純樸之家風。長子金鈴,承乃父衣缽,為霍氏家族下一輩之首;次子金勝功架整齊,技法細膩;三子金鋒功力深厚,酷似乃父;四子金平文武雙全,自然有別於幾位兄長。自20世紀80年代後期,霍文伯每年到公主嶺和八屋,幫助叔父霍青山傳授技藝,90年代又在公主嶺傳授一批弟子。

霍文學

(1938年生),現居天津市。其家學淵源自不必細言,更可貴學識淵溥,文武兼備,且將先人口授秘傳之精義,訴諸筆端,又使霍氏八極拳更上一層樓。
長春的霍氏八極拳經歷代相傳,自然是月顯日彰,其技藝傳播之廣,影響之巨,為世人所矚目。瀋陽則是霍氏早期傳藝之地,又有尹慶和及其弟子們的不懈努力,且由其徒王國強發起成立了遼寧省八極拳研究會,實為國內之首舉,即使霍氏八極拳發揚光大,又團結了各支同門,其發展勢頭甚為喜大。而公主嶺既有霍慶雲、曲一心奠定之基礎,又有霍青山之坐鎮授業,霍氏後人的鼎力相扶,加之弟子們的探索精神,也每有研究之成果問世,自又開闢了霍氏八極拳的又一片廣闊天地。在日本,松田隆智和潮田強先生是霍氏八極拳的主要推動者,且在東京成立了研修會,自又在異國他鄉樹一典範。

特點

霍氏八極拳的形成是幾代成名人物畢生精力和心血的結晶。自李書文開始,就結合自己一生習武之心得,擯棄了一些花法和不必要的重複套路,保留了羅疃八極拳的基本內容和古樸、實用之風格。到了霍殿閣又根據李書文一生所慣用的手法,結合自己在實踐中的體會,把八極拳散手中的招法,組編成更具使用價值的“應手拳”,並廣傳弟子,從而形成了完整的拳術體系,使霍氏八極拳在拳術內容、練法、功法、用法和風格上有其獨特的風貌。

內容詳解

霍氏八極拳在內容上包含了中國傳統武術主要的練習方式,既簡煉明了,又系統完整,各個內容在練法上不盡相同,在具體要求上也各有側重,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可以說若增之則多餘,若減之則不足。拳術套路上每一套都極為精練,在練法、要求上,作用風格上也各有特色,但又互相聯繫,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所加之劈掛掌則取其猛劈硬掛、放長擊遠、溜肩甩臂的特點,與八極拳的硬打硬開、形長節短、剛猛暴烈的特點,相輔相成,更是佳偶天成,相得益彰。器械則是以六合大槍為主,其它器械為輔,長短、軟硬兼而有之,所有器械皆以實戰為主,不尚花法。八極門的六合大槍有其獨特的練法和用法,歷史上吳鐘、李書文、霍殿閣都以槍術聞名於中華武林就說明了這一點。在功法上,既有內功修煉之法,又有功力研習之術,練掌、練拳、練爪、練指、練臂、練腿、練足及全身的功法應有盡有,但又不繁瑣,每一功法都極為精練且有其獨到之處。
在練習的過程中都能夠達到循序漸進、層次分明。功法的準備動作,除一般的壓腿、溜腿功夫之外,又有溜穴、悠(揉)襠、鷂子穿林等方法,還有一套專門活動腰腿四肢的拳術“溜腿架”。“金剛八式”既是基本動作操練法,又是單操手法,既可築其根基、練其勁力,又簡便實用、變化疊出。“八極小架”是奠定基礎的套路,通過練習不但可掌握正確的姿勢和要領,又能作為內功修煉之法,其套路雖短但練法多樣、作用強大。“八極拳”是本門中的主要拳術,即可一人單練,又可雙人對練,通過八極拳練習進一步體會動作要領及技擊含義,而八極拳對練又不同於其它套路對練表演,八極拳的對練不是表演給人看的,主要作用是兩個人摽功夫,要在熟練的基礎上,拆解招法,體會套用時的變化,為實戰作準備。“六大開”是單操手法,也是六種實戰套用的要領,“頂、抱、單、提、挎、纏”六字是套用的要訣,既是開門進招六種方法的原則,也有與之相對應的六種招法,即頂肘、抱肘、單陽打、提肘、挎打、大雙纏,再加上霸王折江和朝陽手則稱為“八大開”,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霍氏八大開”,而所謂“八大招”則含於“八大開”“金剛八式”之中,“八大開”又是霍殿閣先生“應手拳”的主要技擊手法。(以上各項內容將在“八極武院-技術講座”欄目中分別進行專題講解)

內功修煉

八極拳內功修煉之法主要是對《三經》的習練,所謂《三經》也就是《易筋經》、《易骨經》、《易髓經》,此《三經》為李書文所傳,是八極拳高深的內功修煉法,經法和內容皆與其它《易筋經》有很大差別,特別是內容上更是截然不同,它的主要特點是與拳術結合得更加緊密,因此就具有更強的實戰套用價值。修煉《三經》可使元氣日充,元神日旺,神旺則氣暢,血融則骨強,氣暢則血融,骨強則髓滿,髓滿則腹盈,腹盈則下實,下實則行步輕健,動作不疲,四體康健。因而在健身、強體、長力、增功等方面都有其特殊功效。其中《易筋經》一共有八趟,每趟約二十幾個動作,練習時要上中下三盤貫通,調整呼吸,練時動作緩慢,難度很大,每趟練習約需二十分鐘以上,是一套與調息之法相結合的拳法。
在實用功法上有練拳功的打弓之法,練掌功的掌板、踏板、鐵砂掌、煽球等功法,練指力的金剛指功法,練腿臂及全身功力的樁功,練指腕臂而兼練全身功力的刁球功法,練抗擊打能力的靠山背功法等等。這些都是與內功修煉相結合的,練時要求內調外練,循序漸進,使功力自然增長,時日愈久,功力愈大。由於符合人的生理髮展、新陳代謝規律,能夠激發人體內部的潛能,只要持之以恆,功力就會不斷增加,習練者也就趣味愈濃,達到超於常人想像的功力也並非難事了。

步型手法

霍氏八極拳的步型以馬步為主,還有:半馬步(四六步)、弓步、跪步、虛步、並步等,其中半馬步使用的比較多,而各種步型又多是由馬步變化而來。步法有:擁搓步(闖步)、跺碾步、箭步、喜鵲步、上步、退步、行步等,練習和使用時講的是腳不離地,腿法也講究高不過膝,認為足離地為空,踏偏為空,身歪為空,空則腳下不實不穩,一動即跌。下盤是整個拳術的根基,勁力的源泉,為了穩固下盤,八極拳跺腳動作比較多,這是為了使腳下生根,穩固下盤,有助發力。在練習時與發力和氣法相配合,使之協調一致,氣力相合,再加上其它腿足功的練習,達到腿足根基穩如泰山之效果。
霍氏八極拳手法細膩,講究寸接、寸吐露,拳式看似簡樸,但手法精細,皆暗藏於招法之中。僅以掌法為例就可見一斑,八極拳中掌法較多,講的是出手高不過眼、低不過膝,剛中含柔,柔內生剛,與人交手較技時沾身吐力,力注掌根,發勁要急,變式要快,掌打督透力,掌法微變既可破解敵之變化。八極拳的擒拿術以小纏為基礎,通過練習掌握其分筋措骨之方法原理和細微的手法變化,然後以小纏之原理套用到其它擒拿術之中,則有觸類旁通之功效。僅小纏之技便達到拿其一點而制其全身的效果,小纏手法變化巧妙,可隨敵之變而變,使對手巨痛難忍,全身失去抵抗能力,一但手法到位鮮見破解之法。

核心要點

八極拳的勁法以沉墜勁、十字勁和纏絲勁為主,與其它拳種的勁力有很大差別,這是八極拳區別與其它拳種的根本之所在。八極拳的勁法在練習方式上有明勁暗勁之別,練習時要明勁暗勁相結合,根據不同需要調整明暗勁之間的關係和所占的比例,達到剛柔相濟的程度。練“沉墜勁”要使身體各部位節節放鬆,向下沉墜,內氣向下沉貫于丹田,再由腳心的湧泉穴發出,使四肢百骸皆有沉垂下墜之感,從而使身體穩固而屹立如山。“十字勁”又稱四面勁,要求:頭頂青天,腳扎黃泉,兩肘(手)兩頭按。實際上就是將沉墜勁中所凝聚的勁力,以身體為中心向四面八方發出,並達八方極遠之意。“纏絲勁”是將十字勁轉繞迴環、滾攢撐裹而出來的勁,要使這個勁流走周循,貫通全身,連綿不斷,隨遇而出,應感而發。沉墜勁、十字勁、纏絲勁是相互關聯的整體,是不可分割的,各勁之間也不是孤立的,在不同情況下就會體現出各自不同的作用。
八極拳講“六合”發力,在練習時首先要達到“外三合”的要求,所謂“外三合”即是: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挎合,達到此三合算是一小成功夫。繼而追求“內三合”之效果,即是:眼與心合(心與意合),心與氣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其中氣與力合是內外相合的關鍵,八極拳中的擤氣發聲就是氣力相合、內外相合的一種主要方法和途徑,要把丹田積蓄之氣在發力時由肢體梢端發出,將浮氣、廢氣由口鼻排出,發力同時又使體內充滿真氣,並向四面八方膨脹輻射。

內涵豐富

霍氏八極拳的動作簡樸,內容精練,不講花法,不圖美觀。對初學者來說動作簡樸、易學易練;對有一定基礎的人來說內涵豐富、耐人尋味;對有所成就的人來說技法精微、奧妙無窮;對有志武學的人來說體系完整、哲理幽深。
然而,霍氏八極拳雖然動作簡樸,但要是真正練起來卻很吃功夫,即使是最簡單的動作,要把勁打合,動作乾淨利落,則非假以時日不可,老拳師們常說:“八極拳一看就會,一練就錯。”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練習應該由量變而達到質變才是正途,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到簡單動作里的豐富內涵,才能發現簡樸動作中深藏的奧秘。八極拳的技藝是經過濃縮提煉出來的精華,每個動作可以拆開用,一拆二,二拆四,八八六十四手,每個動作在練習時取中式,用時可隨敵勢而衍變,依其原則而變化。

實用性強

霍氏八極拳的招法以實用為目的,在交手時講究保住自己之中,不偏不斜;打破對手之中,腳踏中門,硬打硬開,直來直去。從而達到最直接、最快速、最省事,又多變化的效果。每個招術簡單、便捷、快速,極為實用,稍一變化其效果又有不同。交手時以接近對方致用為目的,不招不架,見招打招,三盤連擊,八節並用,招招可實可虛,沒有花法,極具威力。其中應手拳本身就是用法,一趟八個動作,每個動作就是一個招數,八八六十四個招數,套用時一至八個動作連續使用,遠時用拳掌打,進身則三盤連擊,八節並用,貼身擠靠。下盤腿法多為暗腿,極為隱蔽,步活腳穩,足下生根,中盤挎打,上盤變化則更為豐富,從而形成了八極拳獨特的技擊特點。

習練內容

拳術套路

遛腿架、八極小架、八極拳、八極對接拳、應手拳、八極劈掛掌等。

徒手訓練

金剛八式、六大開(八大開)、八極徒手、八極散手

內功修煉

《達摩老祖易筋經》、《易骨經》、《易髓經》、樁功、八極氣功(基功)等。

器械套路

六合大槍、行者棒、夜戰九門十三刀、純陽劍等。

輔助練功

打弓(拳功操練法)、掌板(掌功操練法)、樁功(綜合訓練法,包括:樓樁、靠樁、進樁、踢樁等)、球功(綜合訓練法,包括:刁球、吸球、扇球等)、拉弓法、打砂袋、鐵砂掌、靠山背、金剛指等。

器械練習

督大桿子、滑大桿子、對扎大槍、大槍套、對劈刀、對劈劍等

道家理念

儒道兩家共同組成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主要部分,道家理念同樣對中國武術產生了重要影響,從霍氏八極拳可以看出這種顯著特徵。

反者道之動

《道德經》第四十章說:“反者,道之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物極必反”,這種樸素的辯證法觀點,揭示了自然的不變規律,即任何事物發展超過人們認為的極限,就會朝自己的反方向發展,由此又可推導出剛柔、強弱的辯證關係,對這一點不能片面理解為柔能克剛、弱能勝強,老子並沒有明確給出“極限”的答案,使事物發生反方向變化的“極限”,是各種因素組成的條件,只要條件具備,就會“物極必反”,道家認為構成事物的陰陽兩方面,陰屬柔弱主內,陽屬剛強主外,陰陽共同作用使事物得以發展,才會有“柔”達到“至柔”而“至堅”,才能克“剛”,此時的“柔”非原來的“柔”,而是轉向自己的反面“至剛”,強弱亦如此。正是對該理念的正確理解,霍氏八極拳才逐步形成由輕到重、用力不用力、明勁暗勁等一系列內外兼修、相輔相成、循序漸進的科學訓練體系。

無為和有為

道家的“無為”理念,是從上述“反者,道之動”的總原理中引伸出來,“無為”不是讓人完全不動或不做任何事情,而是強調二者的統一,其用意是不要以“多”為勝,這是“無為”,而是要抓要害的“少”,這是“有為”,簡單的說,突出重點和關鍵環節,就是做該做的事,不做不該做的事。李書文、霍殿閣對八極拳的貢獻之所以具有歷史性的意義,就是因為在這種理念影響下,刪除了“無為”的內容,增加了“有為”的內容,同時解決了八極拳訓練體系的方法論問題,即該練什麼不該練什麼,該怎么練不該怎么練,這對霍氏八極拳以原貌傳承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天人合一

道家強調順乎天然,人追求的目標應是“天人合一”,認為宇宙雖然無窮無盡,而渺小人的心志活動卻能將之包攝無限,從而形成注重虛無柔靜而又暗含剛強的內在修養理念,這對八極拳訓練體系的進一步合理化起到重要影響。如八極拳的上頂下沉,上為天,下為地,中為人,天地構成自然,人與自然合一;又如對關節的基本要求,就是把關節按其自然生長放回原位;再如練氣,不要過於追求所謂的意守丹田、氣息運行的大小周天,只是把呼吸及身體順其自然調整。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說明霍氏八極拳是科學的內家拳。

道和八極

老子對“道”、“有名”、“無名”做了大量論述,揭示出“形而上”的存在,道是萬物的本原,不是萬物之一,因此“道常無名,朴”。《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一”是“有”,所以“有”產生於“無”,這裡的“無”是事物的本源,即事物的初始狀態,二、三是“多”的開始。
而關於“八極”,儒道兩家均有論述,只是內容較少,在雜家著作《淮南子》中論述的相對較多,對於其各種含義不再論述,只是對哲學意義進行闡述,即“八極,無極歸原也”,也就是“道”生“一”,“無”生“有”,經過“多”發展到不可數的狀態,因不可數而無“名”,又回歸到“無極”,此時的“無極”非原來的“無”,有質的飛躍,稱“八極”。如莊子所論述的“無知之知”,“無知”是最原始的狀態,而“無知之知”則是人經過“有知”而後達到的“無知”階段,“無知”是自然的恩賜,人達到“無知之知”則是心靈(亦即靈性)的成就,也就是“八極”的狀態,若用樹作比方,生長前的狀態是無名的“道”,樹根是“一”,樹幹和枝葉是“二”、“三”及更多,樹冠無限生長的狀態直至葉落歸根就是“八極”。
八是用定數表示不定數,但為何用“八”而非“九”呢?“九”在我國傳統里表示最大,用“九”就是定數,到達極限,這時事物就向反方向發展產生質的變化,所以必須用“八”,“八極”就是達到最高境界的臨界狀態,所謂“無過之而又無不及”,是無限的趨向於極限卻永遠達不到極限。所以,八極拳不僅是以發力達到八方極遠為特徵的拳種,更是技術達到最高境界臨界點的拳種,也正是在這種理念影響下,經幾代人孜孜不倦的努力,使八極拳的技術日臻成熟,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和科學的訓練體系。因此,八極拳是至今為止唯一真正領悟和充分運用道家理念的拳種

鐵砂掌法

鐵砂掌功法歷來被武術界所推崇,不管何門何派,習何拳法,而習練鐵砂掌者古今皆不乏其人,其中有成就者歷代有之,而且留下了很多武林軼事為後人所傳頌,其實戰威力也被世人所公認。當年李書文以掌法“拍擊燕客若摧枯然”,一生慣用的“反正摑子”而無有當其鋒者,既是得益於鐵砂掌及八極功法的威力。但是,此功的練法卻始終為少數人所擁有,特別是洗手藥方更為不傳之密,非嫡系傳人則難得一見。時至今日,習武者欲求之呼聲甚眾,但鮮有得其技者。鑒於此,現將“霍氏八極拳的鐵砂掌功法”作以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鐵砂掌功法是掌法技術的輔助功法,雖稱之為“輔助”,但卻是掌法技術賴以套用的根本。因為“鐵砂掌功”既可顯著增強手掌部位的功力,又能理順周身筋脈,使渾身之勁力貫注於手掌,當然更有助於拳法在實戰中發揮威力,為實戰技術奠定牢固的基礎。
各門各派有關鐵砂掌的練法雖有差別,實質上則大同小異,殊途同歸,原理都是一致的。鐵砂掌功法的練習形式主要由三個方面組成:一是砂袋的填制,二是練習的方法,三是洗手藥方。每個方面都會直接影響練功的實際效果和功力增長的速度,練習者必須嚴格按要求去做,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砂袋的填制

砂袋的填制看似簡單,卻也有嚴格的要求,作好這一步是練好鐵砂掌必備的物質條件,砂袋填制不符合要求,直接影響練功效果,甚至事倍功半,雖勤加修煉卻長進緩慢,弄不好還會傷及自己身體,得不償失。因此,要練好首先要填制好砂袋。
鐵砂的選擇:鐵砂宜選擇高粱米粒大小的無刺鐵砂,工業用的鐵砂既可,約須50公斤左右。要先篩淨除去雜物,並用米醋清洗除銹,然後放入鍋內炒一下,熱後加少許油(食油、機油均可),只要能把全部鐵砂掛上薄薄的一層油即可,以免生鏽,攪拌均勻後出鍋,晾涼備用。另準備少量麥麩和綠豆,為填袋之用,再加少許花椒以防蟲蛀。
砂袋的製作:砂袋可用帆布縫製,其它質密厚實耐用的布料也可,縫製成枕頭大小(約40cm寬、60cm長)的口袋兩個,也可按個人習慣調整大小,縫製要結實。
砂袋的裝填:將鐵砂、麥麩、綠豆等物混合到一起,攪拌均勻,裝入袋中,以稍有空隙為好,縫牢袋口,砂袋便填制完成了。
將制好的砂袋平放於一牢固之桌上,桌高一般在1米左右,要視習練者身高而調整高度,過高過低都對練功有不良影響。

練習方法

1、準備活動。
霍氏的鐵砂掌功法,在摔掌之前要做準備活動,除一般的活動方法外,主要是通過“遛穴”來實現,這也是練習八極拳之前必須首先訓練的技術。
“遛穴”分左右兩式,以左式為例:側身站立,面向左側,兩腳分開略比肩寬,兩手五指自然伸開,左掌經胸前向上向左前劃立圓刁捋,虎口向左前;右臂自然伸直,經右後向上向左向下摟劈,右掌落於左軟肋部;同時,左掌附於右肩處,重心前移,下肢成弓步。
練習時,兩臂要自然放鬆,溜肩合腕,出鞭打的勁,不可刻意用力,摟劈到位時要適度擤氣。如此反覆練習二十至三十次。右式與左式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再做同樣數量。練習熟練後,左右各做三至五次放勁的動作,然後,兩臂在胸前向後圈抱五至七次,也要配合適度的擤氣。
通過“遛穴”的練習,達到周身氣血貫通,筋骨合順,氣力合一,為摔掌的順利進行作好準備,同時又可以促進功力的快速增長。
2、摔掌練習。
摔掌是練習鐵砂掌的主要內容,其方法有三種。一是定步練習,二是活步練習,三是結合掌法的練習。
在具體的練習過程中,三者雖有區別,但不要截然分開,要相互交替去練。初習者以定步為主,當動作理順且熟練後,既可進行活步或其它形式的練習。摔掌時要摔擊掌及前臂的四面,即掌心、掌背、拇指側、小指側,每掌依次交替進行。
定步是面對砂袋站立,兩腳左右分開,略比肩寬,兩腿彎曲,下蹲成馬步,但步子不要太低,以免下肢負擔過重而影響摔掌,兩掌摔擊砂袋,每掌一次摔兩面,交替進行。
活步練習是體側面對砂袋,先以前手刁捋,然後上步摔另一側之掌,摔後撤步用摔完之掌刁捋,再上步摔另一手掌,也是每次每掌摔兩下,如此交替而摔。八極門在結合掌法練習時,主要是用“反正摑子”、“劈掌”、“掛掌”等技法。
3、練習要求。
摔掌時要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擾,不可分神,可採取數摔掌次數的做法,以便把注意力集中起來。全身要放鬆,氣要下沉,出掌要協調自然,勁力要節節貫通,而注於手掌,出鞭打之力。摔擊的同時,要隨勁力的發放程度配合以相應的擤氣,但要順其自然,不能刻意求之。每天訓練程度應以練後能夠儘快恢復而不影響次日練習為度。練後需用洗手藥酒塗抹摔擊的部位,以消除掌毒,治療掌傷,使之儘快恢復正常狀態。練習要持之以恆,功夫是由時間和數量的積累,才能發生本質的變化,不能一蹴而就,每日練習時間不宜過長,掌握在10至20分鐘既可,只有日復一日而不間斷,則功力每日都有微量增長,所謂集掖成裘,積小流而成江河。如此日積月累,則百日一小成,三年一大成矣。

注意事項

1、初練時切忌用力過猛,急於求成;
2、摔擊不可用僵硬之力;
3、性生活後三日內不可練習;
4、每日練習時間不可過長;
5、洗手藥酒為外用藥,且含有毒性,切不可混入口中,以免中毒,如果受傷部位皮膚破損、出血也不能使用,以免使毒性進入血液。
以上諸條應謹記於心,否則輕可造成手掌及前臂的損傷,重則傷及內臟和筋脈,習者應慎之。

原理及功效

鐵砂掌的練習是為了增加手掌、前臂部位肌肉及骨骼組織的內在功能,調動人體的內在潛能,從而增加功力。通過練習促進周身各部位的協調和順,使氣血通暢、筋骨和順。達到全身之勁力在手掌得到最大限度的釋放,使手掌的擊打能力得到巨大增強,你只須輕輕一擊,對手即難以抵擋。但練後手掌的靈敏度又明顯增強,皮膚細膩光滑更勝從前,與那種練得滿手老繭,把神經打死而無痛覺的方法不可同日而語。此功百日小成後即可在實戰中立見奇效,練至三年大成則雖無意中出手即可傷人,習者應慎用之,但練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謂藝無止境,練到老學到老方為正道。

洗手藥酒

各門各派在練習鐵砂掌時,都以洗手藥酒為其保證,否則不但功效難成,且掌毒內侵而傷及自身,將會鑄成終身憾事。洗手藥酒由霍氏密傳藥方配製,集十幾味中藥配製而成,經密法煉製。此藥既治掌傷又增功力,藥力透過肌膚,逐漸滲入體內,持續發揮作用。摔掌後塗抹摔打部位,兩手相互揉搓,更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使藥力儘快發揮作用。這樣既可以隨時解除掌毒,又可以使受傷部位儘快痊癒,第二天練功如常,加速功力的增長。
功能作用: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活血化瘀、去腐生新、舒筋壯骨、軟堅潤膚。
套用範圍:練習鐵砂掌後塗抹可解毒療傷,也可用於其它各種磕傷、扭傷、挫傷等外傷,還可以輔助用於促進骨折儘快癒合。
使用方法:將少許藥酒塗抹在患部,也可加以適度按摩加快血液循環,促進藥效發揮作用。
禁  忌:此藥為外用藥,嚴禁內服,嚴禁塗於破皮出血處,以免中毒。
各門各派所傳之藥方雖不相同,但其作用大致如此,藥效自然有異。使用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用中藥加水、加熱浸泡雙手,但因受條件限制,使用多有不便,且用藥量大又反覆使用,既浪費又不衛生,早已不被行家們所採用。二是洗手藥酒,方便實用且可用於其它部位療傷,因而多被武術行家所採用。

拳法內功

夫氣,以心為體,以氣為用。氣有練氣與養氣之分,二者雖同出一源,但有虛實動靜及有形無形之別:養氣之學,以道為歸宿,以義為宗法;練氣之學,以運使為效,以呼吸為功,以柔而剛為主旨。老子云:“專氣致柔。”孟子曰:“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拳法有:“極柔軟而後極堅剛:“故練氣以剛而柔為極致。古人有“百練剛化為繞指柔也”一說,此語若形容練氣之妙,最為近似。《易筋經》云:易筋者謂人身之筋由胎票而受之。其筋者,有筋弛者,有筋攣者,有筋磨者,有筋弱者,有筋壯者,有筋舒者,有筋勁者,有筋和者,有筋宏者,種種不一,悉由胎稟。若其內無清虛而有障,外無堅固而有礙,豈許入道:故莫先於易筋以堅其體,此則練氣之說,所以有補於武術也。壯內以助其外,筋既綿泥可成鑽石。然此等功夫,非細放也。而功有漸次,法有內外,氣有運用,行有起止,火候(用功分量程度)年歲,飲食起居,始終各有微驗。《易筋經》之運掌之法,即於運使之中,隱寓練氣之法。
內功言說有二:一曰養氣,二曰練氣:養者,涵養培養之意;練者,鍛鍊運使之意。一近於精神方面,一近於體魄方面,孟子所謂“吾善養吾浩然之氣者。”此養氣之說。拳術需尚勇敢,戒浮躁,超脫於生死恐怖之域,則大敵當前,槍戰在後,心不為動,氣不為餒,誠所謂泰山倒吾側,東海傾吾前,心境本泰然,處之若平素矣。每見沉心求道之士,平日養氣之言,不離於口,靜悟之旨,懷之在心,一旦臨以稍可驚愕之事,則面目改觀,手足失措,神魄搖盪失舍。如是而求靜以禦敵,夏乎其難,其高尚者且若是,至於浮動輕躁者,其心氣之易搖易亂,更不待言,此養氣之所以難言也。蓋培養中氣而後元氣充足,善涵養而後性氣不動,性氣不動而後神清,神清而後操縱進退得其宜。如是始可制敵命中,故拳術於養氣尤為不可緩也。故孟子養氣之學,丹家修煉之術,一乃聖學之關鍵,一為法外之別傳,均非逛爾拳術所能盡,可不贅述。
《易筋經》雲,守中(氣)絕妄(念)而已,其言曰:“守中者,專於積氣也。積氣者,專於眼耳鼻舌身意也,胸懷之間,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氣之地。”守中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勾其鼻息,緘其口氣,逸其身勞,鎮其意馳。四肢不動,一念真心,先存想其中道,繼絕其諸妄念,漸至如一不動,是名守斯乃合式,其所謂養氣,實不過積氣耳。其所謂中,就生理而言,心官之下,臍窩之上,古人名曰“黃庭”即胃之部分也。惟其積氣,究為後天之氣,至前言之中氣,系就全身之中而言,臍下氣海處是也,為先天真氣所藏之處,人當於行住坐臥,無時不以己之精神,注意此處並常行呼吸,使橫膈上下若風箱之鼓吹,久之丹田氣暖,息息歸根,不惟元氣充足,而且心神鎮定,遇事不亂,自得百養之效矣。
霍氏八極拳術之中,都把八極小架、金剛八式做為八極拳術之本,以八極拳為母,以八極對接和“六大開”拳為藝,以八極三經為高深的根基,以《達摩老祖易筋經》為源泉。
修煉《易髓經》能達到元氣日充、元神日旺的效果。神旺則氣暢,氣暢則血融,血融則骨強,骨強則髓滿,髓滿則腹盈,腹盈則下實,下實則行步輕健,動作不疲,四體康健,顏色如桃,成仙不遠矣:此則《易筋經>之精華,乃習武者欲達上乘所必習之法。
《易骨經》乃根據人之骨路的重要作用所成之法。人的一切起居,全憑所支撐,好似萬丈高樓之框架,人骨不強則壽必短矣:骨不但支撐人的起居,還是人體各條經絡、穴道的主要橋樑和通道。要想武功超凡入聖,沒有好的骨架是不行的。這裡所說的骨架,不是人的直觀所能見到的某某人魁梧、某某人瘦小等等,而是內含之骨架。俗話說:“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就很有道理。只有骨強,才能為武功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手拳簡介

八極應手拳是霍氏八極拳中很重要的拳法之一,它與霍氏八極拳中的“八大開”具有同等的技擊作用。應手拳的套路是霍殿閣先生早期在天津任教期間所創編的。
民國時期,奉系將軍許蘭州在天津有一公館(今天津市河北區瑞安街6號),人們稱之為許蘭州公館。許蘭州幼年時就喜愛武術,家傳少林武功勤習不輟,尤以擅使彈弓和護手勾為名,又長期邀“神槍”李書文來部隊和家中任教。許蘭州先生一生頗愛武術且喜與武林高手交往,神槍李書文、大力士陳富貴、神棍王王鐘泉、李書文高徒霍殿閣、武當名家李景林和後期由少林寺還俗的高仙雲先生等,都是他家中常客。他們經常聚在一起研習武術,李景林動手時,常讓霍慶雲先生先動手,隨後隨機應便將其制服。“神槍”李書文動手不留情的狠勁和痛快勁更是讓人記憶深刻。1925年至1926年,霍殿閣先生根據先師李書文等人的動手動作和精湛的技擊手法,又結合本人的動手經驗和習武體會,經過認真整理而編成八趟應手拳。應手拳每趟基本上是八個動作、八個用法,而且動作變化無窮、隨機應變,最後成八八六十四手。當時在許蘭州公館,大家都經常習練應手拳。館中的李景林、許家福、李樹棠等都對應手拳很感興趣,經常用這些技法戰勝挑戰者,使對方心服口服。
八極拳在民間傳播很廣,尤以東北三省、河北省及西北等地區最為盛行,尤其習練霍氏八極拳者,都把習練應手拳做為重點,又因為應手拳實用性較強更為人們所喜歡。
八極應手拳歌訣:
一、開拳就打應手拳,鷹爪可變探馬掌,
左右分捶加擠捶,劈砸豁挑緊跟隨。
二、雙捋手來使雙撞,上步掖掌用腰捶,
崩手要打使沖捶,踢打進步用沖捶。
三、圈抱進抗要翻身,連捶三打左右分,
雙撣手連悠步捶,轉身翻背猛擊掌,
烏龍抱柱半步捶,上步一掌走的真。
四、左右降龍向前行,上步進打左陰捶,
烏龍盤扛上步砸,崩手捋帶打撞陰。
五、抱肘進招左右分,進步掌來左鷹爪,
上步擊掌加撩陰,進步擊捶連擊掌。
六、提肘挑打向里進,左右連捶奔胸膛,
雙掌分開膝拱襠,翻身人馬後身掌,
穿掌襲擊迎面人,降龍直上把他傷。
七、雙手捋掛靠近身,撣手進用用朝陽,
胸撞挎打掌抱身,分絲提柳撩陰掌,
人闖就進連環步,左右崩手要認真。
八、折江進捫猛又急,摔打捋掛真出奇,
翻身猛折摔和打,左右分掌虎步行,
雙纏捋手用伏虎,撤步抽身把腳跟。

刁球

這裡所說的球,它並不是標準的非常圓的球體,而是饅頭狀的(圖228)。霍氏八極所練的球是兩個,左右手各一,同時而練。它是練習渾身在有阻力情況下整體協調能力的,可以增強上肢的撐裹功夫,使上肢發起進攻時不被輕易地化開。球的練習是以上肢為重點的,但它出的是全身的功夫。
製作時,先用黃土與麻刀攪拌均勻,然後加水和成泥,並製成鏝頭狀。趁球未乾時,在球的上圓端,用張開的五指(如抓饅頭狀)直插下去形成五個孔,注意是用指直插,不能去抓出孔來。插到底後,也就是手心靠實球面後,指尖再向內稍稍一摳,但不可向里過深摳。這些都有做完後,將其放到陽光直射不到的地方陰乾。在練習之初,一般以四五斤為宜,且不可貪多。另備一此攪拌好的黃土,每日以三錢的重量去抹。只要堅持,功力自然會提高很快
這套功法是霍氏八極的典型功法,然而卻不是神槍李書文的傳授。想當年霍殿閣練此功時總是偷著練的,怕被李書文看到。
它的傳功者是一個叫做高仙雲(高虎臣)的人,此人是當時天津督軍李景林(李芳寰)的戰俘,大家都叫他高老道,可據說他是從少林寺出來的。據說,練此功法有一個規定,那就是每隻球練不到四十斤是不可以打擂的。據本人的了解,霍文伯師兄的長子霍金鈴和三子霍金鋒練過了四十斤。
刁球之所以稱為刁球,是因為它的基本功是刁腕,它要求只用腕力而不可以用臂力。
刁球的練習有一個套路,可合練也可拆練,但歸根結底要先拆練。因為成套地練不容易把握意。刁球是雙手做動作,練全身的整體之力,是樁功的升級。因此,它也必須遵循樁功的要領要求。
具體練法如下:
合舉再分走三遭
開臂轉身出右球,
仰首向右撥轉腰
一順一背轉三回,
轉腰俯手刁十遭
仰起旋臂不間斷,
左右三換指上翹
雙臂平托與地平,
突變俯刁球莫掉
雙臂併攏前直刁
俯身放球不急躁
氣隨球走體松沉,
騎馬蹲襠步要牢。
不輟每日增三錢,
不可貪功使命糟。
此套功法之外還有一些單練法。如:抓球、吸球、煽球等。抓球以大球練習,專練指抓臂提之力;吸球不以手指插入,卻以掌心之含扣而提球;煽球是制一扁球裝入布袋中,袋上加一環套子套在拇指上,然後平臂以掌沿顛之。

藝術價值

文化性

從霍氏八極拳的理論體系可看出,該拳不僅“起於易、成於醫、附於兵、揚於藝”,更是將儒、道、釋三教合一,用獨特人的人體文化符號,表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全息元”,其嚴密的哲學思想、系統的技術理論、完整的訓練體系在具備禦敵強身、修身悟道等一系列神奇功效的同時,還與一定的政治、經濟、軍事、醫療、宗教等社會活動緊密相連,互相滲透,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顯著象徵,是研究我國文化人類學和社會行為學的豐富寶庫。霍氏八極拳的文化性,使其具有豐厚的藝術底蘊和強大的藝術表現力。

思想性

霍氏八極拳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古訓雲“學得驚人藝,賣於帝王家”和不得賣藝求生的門規,體現了“忠”和“善”的思想,皇帝武師霍殿閣更是把八極拳的思想發揮至極致,常學岳飛“精忠報國”並身體力行而成為一代英豪,從《霍氏八極們習練者須知》和《霍家弟子門內之規範》不難看出,其思想性已從獨善其身升華到報效國家、振興民族,這使霍氏八極拳成為藝術上的常青樹。

文物性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霍氏八極拳,是依附於人體以師徒傳承的方式保存的活文物,其具備文物的基本特徵:是歷史的產物;在現今真傳者很少;失傳後無法複製;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有高超的技藝;可以考證其源流。這種文物性,使霍氏八極拳具有極高的保存、收藏、鑑賞、考證的藝術價值,堪稱藝術中的珍品。

創造性

李書文、霍殿閣兩位大師,之所以成為八極拳的集大成者,就是因為他們對八極拳創造性的貢獻,創造不是簡單的改造,而是在遵循原汁原味的基礎上,去偽存真、去繁就簡,使其更突出武術的本質而升華,這種質的飛躍,是任何藝術品創造的必然階段和最高境界,也正是這種創造性,才使我們在今天能欣賞到霍氏八極拳的藝術神韻。

傳奇性

我國任何傳統技藝都富有傳奇性,有行業的傳奇性代表人物,霍氏八極拳也不例外,李書文是武術史上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霍殿閣、霍慶雲二人更是以忠心烈膽著稱,不僅屢次挫敗日本人的挑釁,大長中國人的威風,還積極資助東北抗日聯軍,其傳人有的成為著名抗日將領,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傳奇英雄故事,霍氏堪稱民族之英雄、中國人之驕傲,這種傳奇的藝術性,可以為任何藝術作品提供充足的養分。

美學性

霍氏八極拳具有傳統的美學性,它把儒家思想、道家理念、佛家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其拳中的每一招每一式都展現出中國傳統之美學,看李樹棟先生的表演,僅懷抱嬰兒一式,頭頂青天,腳踏兩川,肘撐人間,擤氣如天籟之聲,發力如驚雷若現,絕!巧!妙!美!氣、韻、神、骨、肉,如雕塑般凝固的藝術,真乃“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也,是一種自然全美的境界,讓人回味無窮。此等美的享受,正是藝術中的絕品。
霍氏八極拳,不僅是高超的武功,更是絕世的藝術品,但願蒼天不負有心人,此藝長留在人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