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顫派

震顫派(Shakers),基督教新教派別。其全名為“基督復臨信徒聯合會”。18世紀,從英國曼徹斯特的公誼會分出而產生。1774年,其創始人安·李(Ann Lee,1736-1784)率信徒多人移居美國,不久在美國傳開。後流傳於北美,特別在紐約地區廣傳。宗教儀式中唱歌伴以跳舞,開始時四肢顫動,慢慢地整個身體擺動,相信這樣將使自己直接和聖靈相通,因而得名。不信耶穌是上帝,並認為“聖靈”是世界和上帝之間的中介;主張信徒財物公用、男女分開、與世隔絕、衣著整齊;實行素食,葷食僅可用蛋;倡導獨身和務農。為擴大組織,特別注重吸收多子女的鰥寡參加。19世紀在美國成功地開展了宗教性集體生活的試驗。“千禧年教會”、“真理信徒”(Alethians),後者源於希臘文“真理”一詞。安·李在英國國教受洗和結婚,1758年轉向詹姆斯和簡·沃德利(James &Jane Wardley)領導的震顫公誼會。這兩個人聲稱自己與聖靈相通,能唱方言詩、預言未來和醫治病人;相信耶穌將以女人之身復活人間,相信公開承認自己所有最隱秘的罪惡是得到救贖和加入震顫公誼會的先決條件。安·李發現這些見解符合自己的觀點,與詹姆斯和簡—起工作15年,竭力指責一切傳統的宗教團體。她常在舉行英國國教禮拜式之時跳舞、唱方言詩、指責冒犯人家,破壞了肅穆的宗教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震顫派
  • 外文名:Shakers
  • 性質基督教新教派別
  • 全名基督復臨信徒聯合會
簡介,產生,

簡介

震顫派(Shakers),基督教新教派別。其全名為“基督復臨信徒聯合會”。18世紀,從英國曼徹斯特的公誼會分出而產生。1774年,其創始人安·李(Ann Lee,1736-1784)率信徒多人移居美國,不久在美國傳開。後流傳於北美,特別在紐約地區廣傳。宗教儀式中唱歌伴以跳舞,開始時四肢顫動,慢慢地整個身體擺動,相信這樣將使自己直接和聖靈相通,因而得名。不信耶穌是上帝,並認為“聖靈”是世界和上帝之間的中介;主張信徒財物公用、男女分開、與世隔絕、衣著整齊;實行素食,葷食僅可用蛋;倡導獨身和務農。為擴大組織,特別注重吸收多子女的鰥寡參加。

產生

19世紀在美國成功地開展了宗教性集體生活的試驗。“千禧年教會”、“真理信徒”(Alethians),後者源於希臘文“真理”一詞。安·李在英國國教受洗和結婚,1758年轉向詹姆斯和簡·沃德利(James &Jane Wardley)領導的震顫公誼會。這兩個人聲稱自己與聖靈相通,能唱方言詩、預言未來和醫治病人;相信耶穌將以女人之身復活人間,相信公開承認自己所有最隱秘的罪惡是得到救贖和加入震顫公誼會的先決條件。安·李發現這些見解符合自己的觀點,與詹姆斯和簡—起工作15年,竭力指責一切傳統的宗教團體。她常在舉行英國國教禮拜式之時跳舞、唱方言詩、指責冒犯人家,破壞了肅穆的宗教活動。1770年,她為此被關進監獄。在獄中她見到連串異象。有一次,她夢見亞當夏娃在交合,但他們不是為生育的神聖目的,而是為色慾而放縱。因此,她認為色是萬惡之源,一定要不惜代價地停止性活動。在另一個天啟中,安·李宣稱得到了要去美國的派遣,於是1774年啟程赴美。熱情、直爽、有領袖特質,再加上那特殊的經歷,安·李成了英國震顫公誼會的總會長,並被尊為“教母”。然而,她的領袖才幹到了美國後才真正顯示出來。她憑著自己的能力激勵隨她前來的追隨者定居紐約州奧爾巴尼郡附近的沃特弗利特(Watervliet),砍伐林木,開闢耕地。她不知疲倦地在新英格蘭領導了兩年的福音傳道活動,她講道、祈禱、治病,堅信自己所講的神示會被接受。1830-1850年,在惠特克(James Whittaker)、米查姆(Joseph Meacham)和賴特(Lucy Wright)長老的有效領導之下,震顫派發展至最高峰。在此期間,會眾發展到6,000名,出現20個左右的震顫派團體,主要分布在紐約州萊巴嫩山、麻薩諸塞州哈佛、漢考克郡,新罕布夏州東坎特伯雷(East Canterbery)、康乃狄克州恩菲爾德(Enfield)和緬因州的安息日湖。另外,在俄亥俄、肯塔基、印第安納、佛羅里達各州建立其它團體。經常被用來說明震顫派發展的原因是:(1)執著的傳教熱情,例如1801-1811年間,貝茨(Issachar Bates)曾在俄亥俄山谷步行幾千英里,讓至少一千名當地居民轉而信奉震顫派。(2)簡明的信條;轉而信奉震顫派的人必須恪守耶穌的這條訓戒,如“有人要跟從我,就當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馬太福音》16:24),而且要知道舍己的內容還包括自己要服從教派內的首領,過紀律嚴格的生活,從事辛勤的勞動。(3)非正統禮拜式的吸引力。許多人被震顫派所吸引,無疑是因為其禮拜儀式具有多樣性、非正規的特點。例如,圍圈跳舞、出神恍忽,與聖靈相通揭示預言和唱方言詩等。(4)普遍的感召力。在美國經濟、種族、階級的差別相當明顯時,震顫派社團強調從全民利益出發,所有財產歸公眾所有,這就使它有了廣泛的號召力。他們認為所有的人,無論大人、小孩、男人、女人、印第安人或白人、開拓者或耕作者,也不管是愚昧的黑人或博學的長老會神學家應一視同仁。有鑒於此,在所有震顫派的社團內,婦女與男子都平等管理宗教和世俗方面的事務。震顫派的村或社區至少要由兩個各有30名成員的大“家庭”組成,每個家庭有自己的大房子,有分開的大門和樓梯臥室,為的是男女分開。每個“家庭”的宗教事務由四位長老(男女各半)負責,這些長老聽從牧師團的指導。其它事務則由執事或託管人負責,這也是兩男兩女。執事對長老負責,長老只對社區最高權威牧師團負責。牧師團是由各“家庭”長老中選出的男、女長老各兩名組成的:正如震顫派作家所說的,牧師團是由長老的長老組成的。震顫派教義除兩性平等外,還包括過獨身生活,作懺悔和財產為大家所有。他們從未真正地反對婚配,只是更為看重獨身生活,他們持這種觀點:既然耶穌不是“男女交媾的倡導者”,所以他的真信徒就應同樣在性生活方面純貞、聖潔。在兩位證人面前對自己的罪做口頭懺悔是得到拯救的先決條件,同樣也是震顫派對加入者的要求。另外。還要經常提醒自己從前是有罪的。由於他們認為自己是從使徒最早的聖靈降臨教派(《使徒行傳》2:44-46)中再生出來的,因此認為他們在世間的財物不歸他們所有而是神的,應當作為賜給社區平均分配的禮物而放在使徒腳下。他們最有特色的儀式是宗教性質的。其中著名的是坐著沉思冥想,接著被屬靈力量控制而劇烈地抖動搖擺,最後是跳舞。該教派也以其它特點而著稱:勤勞友善、不在服裝和裝飾上標新立異,主張和平主義和在實用物品方面表現出創造性。他們所使用的家具的樸素美得到了高度讚揚,而他們的創造性也體現在一些非凡的發明上,其中有圓鋸、洗衣機、金屬筆尖、曬衣夾等等。 南北戰爭結束後,震顫派開始走下坡路。1874年,會眾減少到2,450人,1894年則只有l,000人,到了1970年代實際上已不復存在了。有些社群(如紐約州萊巴嫩山莊、麻薩諸塞州漢考克等地)只因其所具有的歷史意義才得以保留下來。毫無疑問地,奉行獨身禁慾是他們逐漸衰落的原因。因不行婚配而無子嗣的震顫派僅能靠源源不斷的皈依者來壯大自己,但這卻從未能辦到。神秘而節制的禮拜式、經濟上依賴農業和手工業的原則、對社會的排斥,以及狂熱地遏制會員個性發展的做法,對於生活在迅速變化的工業社會並享受到它所帶來的好處的人來說,幾乎是沒有什麼吸引力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