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感第6感

紀錄片《震感第6感》,紀錄片中,全球科學家從民間收集大震來臨前動物的各種異常行為證據,造訪當地農民,探討動物行為與地球板塊之間的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震感第6感
  • 類別:紀錄片
紀錄片《震感第6感》
紀錄片中,全球科學家從民間收集大震來臨前動物的各種異常行為證據,造訪當地農民,探討動物行為與地球板塊之間的關係。
通過動物或生物行為進行地震預測在過去並不被科學界支持,但越來越多的案例顯示,地震發生前,一些動物的行為發生了有規律的變化。近年來,世界範圍內的科學家堅持將此作為地震研究重要課題之一。
根據目前研究資料,地震發生前產生異常行為的動物有蛇、、蛙、鵝、雞、鴨、鳥、魚、鴿、牛、馬、羊、豬、狗、鹿、貓、兔、虎、龜、蚯蚓、昆蟲等。
專家分析,這些現象可能是如下原因形成:震前岩層未破裂放出高頻率彈性波、岩石受力產生振動放出的高頻率聲波、電磁場變化、大量地下氣味逸出、地溫升高、與節氣不相符合的氣象變化等。
台灣目前擁有密度極高的地震GPS監測站,以及高感測的各種地球物理儀器,可嚴密監測地殼變動,由此發現地震前天空中的電離層離子濃度會大幅下降。
“未來五年有望設計出電子儀器,將動物反應科技化,提高臨震預測和短期預測的準確度。”台灣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首席科學家劉正彥對新華社記者表示,此項研究將用科技方式觀測電子濃度,同時結合生物科技將動物的敏感反應、內部構造變化、行為差異等進行量化分析,反覆檢驗,總結規律。
“只要能正確掌握地震周期和前兆,將看似零散而無關緊要的特殊自然地理及動植物異常現象,科學化地組織、串聯、研判,再配合科學儀器進一步鑑定,就可以作為預測地震的重要佐證。”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地理系教授程仁宏表示。
有關學者還建議,成立“地震預測通報網”,建立完整地震預測機制,一旦發生異常現象,立即結合自然地理、動植物地震前兆和科學量化研究,將預測訊息第一時間傳達給大眾,避免以訛傳訛造成的不必要恐慌情緒。
此外,平常也應加強民眾地震和相關知識普及,進行避難演習,增強防災意識,將震災減輕到最低限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