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兼容原理與技術(第3版)

電磁兼容原理與技術(第3版)

本書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本書從電磁兼容基本概念入手,由“電磁干擾三要素”中的“干擾源”和“傳播途徑”展開,介紹干擾源的特點及性質,分析傳導干擾和輻射干擾,闡述抑制電磁干擾的“三大技術”(接地、禁止和濾波)的基本方法及其套用,介紹電磁兼容預測分析數學模型、預測方法,介紹電磁兼容性測試設備與場地、測試內容與方法,還附有電磁兼容的教學實驗,使讀者對電磁兼容的知識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為日後進一步研究和解決電磁兼容問題打好堅實的基礎。

基本介紹

  • 書名:電磁兼容原理與技術(第3版)
  • 作者:楊顯清,楊德強,潘錦 
  • ISBN:9787121291975
  •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7-01 
內容簡介,本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本書從電磁兼容基本概念入手,由“電磁干擾三要素”中的“干擾源”和“傳播途徑”展開,介紹干擾源的特點及性質,分析傳導干擾和輻射干擾,闡述抑制電磁干擾的“三大技術”(接地、禁止和濾波)的基本方法及其套用,介紹電磁兼容預測分析數學模型、預測方法,介紹電磁兼容性測試設備與場地、測試內容與方法,還附有電磁兼容的教學實驗,使讀者對電磁兼容的知識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為日後進一步研究和解決電磁兼容問題打好堅實的基礎。
本書適合作為電氣與電子信息類專業本科生的教材,可作為研究生相關課程的參考教材,也可供從事電子技術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本書目錄

第1章電磁兼容概論()
11電磁干擾及其危害()
12電磁兼容的基本概念()
121電磁兼容的含義()
122基本電磁兼容技術術語()
123電磁干擾效應()
13電磁兼容學科的研究領域()
14電磁兼容的研究方法()
141電磁兼容學科的特點()
142電磁兼容的實施()
143電磁兼容研究的幾個重要發展
趨勢()
15電磁兼容性標準概況()
151電磁兼容性標準的基本內容()
152國內外電磁兼容性標準簡介()
16電磁兼容計量單位和換算
關係()
習題()
第2章電磁干擾源()
21電磁干擾源的分類()
22自然電磁干擾源()
23人為電磁干擾源()
24電磁干擾源的基本性質()
習題()
第3章電磁干擾的耦合與傳播()
31電磁干擾的傳播途徑()
32傳導干擾傳輸線路的性質()
33傳導耦合分析()
331電阻性耦合()
332電容性耦合()
333電感性耦合()
34輻射耦合分析()
341電基本振子的輻射()
342磁基本振子(磁流元)的輻射()
343輻射耦合方式()
習題()
第4章接地與搭接技術()
41接地的概念()
42安全接地()
43信號接地()
431單點接地()
432多點接地()
433浮地()
434混合接地()
435轉換接地()
44地線迴路的干擾及抑制
技術()
441地線迴路中的電磁干擾()
442兩點接地時的噪聲電壓()
443抑制地迴路耦合電磁干擾的
技術()
45電纜禁止體的接地()
451低頻電纜禁止體接地點的
選擇()
452高頻電纜禁止體的接地()
46禁止盒的接地()
461單層禁止盒的接地()
462雙層禁止盒的接地()
47搭接()
習題()
第5章禁止技術()
51概述()
52電禁止()
521電禁止的原理和分析()
522低頻電禁止效能的計算()
523電禁止的設計要點()
524多級級聯電路的禁止盒結構()
53磁禁止()
531磁禁止的原理和分析()
532磁禁止效能的計算()
533磁禁止體的設計要點()
54電磁禁止()
541電磁禁止的原理和分析()
542單層金屬板的電磁禁止
效能()
543雙層禁止的電磁禁止效能()
544薄膜禁止的電磁禁止效能()
545非實心型禁止體的電磁禁止
效能()
546裝配面處接縫泄漏的抑制()
547通風孔的禁止()
548觀察視窗(顯示器件)泄漏的
抑制()
549器件調諧孔(有連線桿的操作
器件)泄漏的抑制()
55電磁禁止設計要點()
習題()
第6章濾波技術()
61電磁干擾濾波器的特性和
分類()
62插入損耗的計算方法()
63反射式濾波器()
631低通濾波器()
632高通濾波器()
633帶通濾波器()
634帶阻濾波器()
64電容、電感的高頻特性()
641電容的頻率特性()
642電感的頻率特性()
65有源濾波器()
66吸收式濾波器()
67反射-吸收組合式低通
濾波器()
68電源濾波器()
69濾波器的選擇和使用()
習題()
第7章電磁干擾預測()
71電磁干擾預測的目的和
作用()
72電磁干擾預測建模()
73電磁干擾發射機模型()
731基波發射模型()
732諧波發射模型()
733非諧波發射模型()
74電磁干擾接收機模型()
741接收機的選擇性()
742基本接收通道模型()
743亂真回響模型()
744接收機互調()
745接收機交調()
746接收機減敏()
75天線模型()
751天線的方向性()
752全向天線的方向性圖()
753定向天線的方向性圖()
754發射天線-接收天線對的極化
匹配修正()
755近場天線模型()
756發射天線-接收天線對的
配置()
757天線掃描()
76電磁干擾預測方法()
761電磁干擾預測的基本步驟()
762分級預測方法()
77系統間電磁干擾預測()
771干擾預測方程()
772系統間干擾預測實施過程()
78系統間電磁干擾控制()
781頻率管理()
782時間管理()
783空間管理()
79系統內部電磁干擾預測()
791系統內部電磁干擾預測
流程()
792系統內部EMI預測實例()
習題()
第8章電磁兼容性測試技術()
81電磁兼容性測試項目()
82測試場地()
821開闊測試場地()
822禁止室()
823電波暗室()
824混波室()
825平行板線()
826橫電磁波傳輸室()
827吉赫橫電磁波(GTEM)
傳輸室()
83常用測試儀器與設備()
831電磁干擾測量儀/電磁干擾
接收機()
832頻譜分析儀/電磁干擾
接收機()
833線路阻抗穩定網路
(LISN)()
834亥姆霍茲線圈()
835電流探頭()
836功率吸收鉗()
837信號發生器()
838功率放大器()
84電磁兼容性試驗用天線()
841電磁兼容性試驗用天線的
特點()
842各種天線簡介()
85電磁發射與電磁敏感度
測量()
851一般要求()
852傳導發射測量()
853傳導敏感度測量()
854輻射發射測量()
855輻射敏感度測量()
86電磁兼容的自動測試技術
簡介()
861電磁干擾自動測試系統()
862電流傳導敏感度自動測試
系統()
87電磁干擾掃描裝置()
88行動電話比吸收率(SAR)
測試系統()
習題()
第9章電磁兼容性教學實驗()
實驗一傳導干擾抑制與濾波
實驗()
實驗二微波頻譜分析儀測量小信號
實驗()
實驗三電磁禁止效能測量實驗…()
實驗四利用手機開展電磁兼容
實驗()
實驗五安全接地實驗()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