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檢查委員會

20世紀30年代,為統一全國的電影審查行政,抵制西方不良電影,推動符合中國國情、弘揚民族精神、富有民眾教育意義的電影的發展,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和內政部聯合組建了電影檢查委員會,由吳研因、厲家祥、郭有守等官員兼任委員會常委,對各地上映的國產、進口影片實行統一審查。其為日後中國電影事業的蓬勃發展與普及教育電影奠定了基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影檢查委員會
  • 隸屬:南京國民政府
  • 主要成員:吳研因、厲家祥、郭有守等
20世紀初,國外大量不健康電影隨著堅船利炮進入我國市場,從而引發了早期電影審查運動。1923年,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了電影審查規則。1930年,立法院正式頒布《電影檢查法》。1931年,由教育部和內政部聯合組建電影檢查委員會,統一了全國的電影審查行政。按《電影檢查法》的規定,電影檢查委員會由教育部派出4人,內政部派出3人組成,由教育部起主導作用。電影檢查委員會成員為兼任制,並非專職於此,檢查方式採取定期集議的合議制。委員中推舉1人為常務委員。先後擔任過常委的有吳研因(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長)、厲家祥(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郭有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科長)、彭百川(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科長)、王德溥(內政部派員)、安石如(內政部派員)、李景泌(內政部派員)。國民政府中宣部先後派出劉德榮等10人出席指導,外交部也於1933年11月派人列席會議。電影審查運動主要是在行政上反對西方淫穢電影,提倡符合中國國情、弘揚民族精神、富有民眾教育意義的電影,它為成立專門的教育電影組織和普及教育電影奠定了基礎。為推動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與電影的教育化進程,電影檢查委員會還與中國教育電影協會共同舉辦了年度優良國產影片大賽。吳研因、厲家祥、郭有守、彭百川、李景泌等電影檢查委員會委員都曾當選國產影片評審委員會委員。
此外,電影檢查委員會還積極推介國產影片參加國際電影節。中國在30年代參加過兩次國際電影節,一次是1933年在義大利舉行的米蘭國際電影節,一次是1935年在蘇聯舉辦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在1933年的米蘭國際電影節中,電影檢查委員會選出6部影片參展,它們分別是聯華影業公司的《三個摩登女性》(1933,田漢編劇、卜萬蒼導演)、《都會的早晨》(1933,蔡楚生導演)、《城市之夜》(1933,費穆導演)、《野玫瑰》、紀錄片《北平大觀》,以及明星影片公司的《自由之花》(1932,鄭正秋導演)。在1935年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中,電影檢查委員會選中明星影片公司的《姊妹花》、《空谷蘭》(1934,洪深編劇)、《春蠶》(1933,夏衍改編),以及聯華影業公司的《漁光曲》(1934,蔡楚生編導)、《大路》等8部影片代表中國影片參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