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結腸鏡

電子結腸鏡

電子結腸鏡在日常內鏡診療中套用非常普遍,廣泛地套用於成人全結腸檢查和治療。電子結腸鏡是診斷下消化道中結直腸及迴腸末端黏膜病變的最佳選擇。它是通過安裝於腸鏡前端的電子攝像鏡頭將結腸黏膜的圖像傳輸於電子計算機處理中心,然後顯示於監視器螢幕上,通過顯示螢幕可清楚觀察到大腸黏膜的細微變化如炎症、糜爛、潰瘍、出血、色素沉著、息肉、癌症血管瘤、憩室、黏膜下病變等,其圖像清晰、逼真。此外,還可以通過腸鏡的器械通道送入活檢鉗取出米粒大小的組織,病理切片進行檢查,以判斷病灶的性質,也可進行鏡下息肉治療、止血、病灶標誌物定位、特殊染色處理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子結腸鏡
  • 外文名:Electronic Colonoscope
  • 管理類別:Ⅱ類醫療器械
  • 分類名稱:光學內窺鏡及冷光源
定義,適應證,禁忌證,基本構造,分類,術前準備,檢查過程,術後注意事項,操作注意事項,併發症及其處理,擴展閱讀,

定義

電子結腸鏡是通過安裝於腸鏡前端的電子攝像探頭將結腸黏膜的圖像傳輸於處理中心後將圖像顯示於螢幕上的一種醫療器械。

適應證

1. 中老年人體檢或直腸結腸腫瘤普查。
2. 原因不明的便血或大便習慣改變,或腹部及肛門不適者。
3. 慢性腹瀉、里急後重、大便帶有膿血粘液者。
4. 大便變形,或細或扁者。
5. 結腸異物。
6. 取直腸、結腸黏膜或病變組織的活檢標本。

禁忌證

1. 肛管直腸急性炎症以及近期發作的冠心病高血壓等患者,應慎重或延期做乙狀結腸鏡檢查。
2. 精神病患者或難以合作的小兒。
3. 有出血傾向或凝血障礙的患者取黏膜活檢應慎重。
4. 肛門狹窄或孕婦或腹部有巨大腫瘤壓迫腸腔者。
5. 月經期婦女者。

基本構造

主要由內鏡:操作部、插入部、彎曲部及接頭部;輔助:操作面板、顯示器、印表機等組成。如圖1所示。
電子結腸鏡構成電子結腸鏡構成

分類

1. 常規診斷型電子結腸鏡
常規診斷型電子結腸鏡在診治過程中可從鉗道中注射蒸餾水或生理鹽水沖洗病變,以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必要時通過鉗道對病變進行活檢。其鏡身前端彎曲部角度大,鏡身柔軟,有輕巧的操作性,利於腸鏡檢查中尋找彎曲的腸腔,保持軸縮短,不易使腸腔結襻,可以最短的距離達到回盲部。
2. 硬度可調電子結腸鏡
硬度可調節電子結腸鏡與常規診斷型電子結腸鏡相比,具有硬度可變性能,其鏡身外徑等其他指標均不變。可以更好的滿足操作者的要求,根據腸道地彎曲狀,通過任意調整腸鏡地硬度,讓腸鏡自由進退。
3. 柔軟纖細型電子結腸鏡
常規診斷型電子結腸鏡不適於兒童和嬰兒地腸鏡檢查,而柔軟纖細型電子結腸鏡非常適合兒童,尤其是小於2歲的嬰兒患者,也被成為小兒結腸鏡。。由於鏡身纖細、柔軟而靈活,對常規型腸鏡難以通過的存在銳角和狹窄的腸道有其明顯的優勢。但正是由於鏡身柔軟,容易出現“結圈”情況,這就是其不被常規使用的原因所在。
4. 放大型電子結腸鏡
放大型電子結腸鏡與常規型結腸鏡相比結構上無顯著差異。臨床上,放大型電子結腸鏡能將大腸黏膜表面即時放大30-100倍,可以清晰地顯示病灶範圍、黏膜的細微結構及腺管開口形態等,可以發現早期的病變。明顯提高微小病灶的檢出率。
5. 特殊診斷型電子結腸鏡
特殊診斷型電子結腸鏡具有窄帶成像技術(NBI)、自發螢光成像技術(AFI)、電子分光色彩強調技術(FICE)、i-scan技術以及藍雷射成像技術(BLI)等新技術,被稱為“電子染色”。有助於區別下消化道正常黏膜與病灶組織的表面結構,提高早期癌變的檢出率。
6. 治療型電子結腸鏡
1) 雙鉗道治療型電子結腸鏡
雙鉗道治療型電子結腸鏡可以同時於兩個鉗道中插入兩個器件,並進行一些相互的治療操作配合。與常規相比基本結構相同,在臨床上,對於治療後直徑超過30mm的黏膜創面,就需要依靠雙鉗道治療型電子內鏡來幫助完成創面縫合。但該型腸鏡的購買和維修費用較昂貴。
2) 帶副送水管電子結腸鏡
帶副送水管電子結腸鏡需要連續水泵或者外接注射器才能使用副送水功能。在臨床上,如果腸鏡治療過程中出現出血情況,可以利用該型腸鏡的副送水功能沖洗創面,尋找出血點,並予以氬氣刀電凝或用電熱止血鉗夾住血管進行止血處理。

術前準備

1. 詳細了解患者的病史及病情,並進行詳細的視診、指診等局部檢查。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患者緊張情緒和顧慮,以取得合作。必要時使用解痙和鎮靜藥物。
2. 術前3天建議患者吃無渣、無纖維飲食。
3. 預約行內鏡下治療的患者,須檢查凝血機制,且停止服用阿司匹林、抗凝藥等至少一周以上。
4. 檢查當天一般在術前幾小時內要求患者服用瀉劑,糞便清淨後,排出清水時就診。如服用瀉劑後出現劇烈腹痛或嚴重脫水虛弱等情況及時就診。
5. 如肛門有疼痛性疾病如肛裂,可局部塗敷局麻藥軟膏。

檢查過程

1. 體位及原則:患者取左側臥位,也可取俯臥曲膝位。進鏡的基本原則是直視下前進,循腔進鏡。
2. 入鏡過程:首先通過直腸,而後病人由左側臥位轉為仰臥位。接著開始通過降結腸、脾曲、橫結腸及肝曲和升結腸到達盲腸。
3. 退鏡觀察:退鏡時要慢,邊退邊看,上、下、左、右四壁均應仔細窺視,切勿放過觀察結腸黏膜的機會。
檢查過程示意圖檢查過程示意圖

術後注意事項

1. 患者在檢查後2-3天(取活檢者1周)應儘量避免體力活動。不宜飲酒,不要進食刺激性食物,不宜長時間熱水浴。
2. 患者術後如有劇烈腹痛、便血,請及時返院就診。
3. 無痛腸鏡檢查後,因為藥物的作用,患者可能會感覺頭暈,故建議在24小時內不要駕車、騎車、高空作業,以防發生意外。

操作注意事項

1. 動作輕柔,循腔進鏡:直視下循腔進鏡是電子結腸鏡檢的基本原則,須始終遵循。進鏡時用力要柔緩,順其自然,不可勉強。
2. 及時排除觀察障礙因素:如糞便堵塞或大量分泌物覆蓋,反射性腸痙攣等。糞便或分泌物影響視野無法檢查時,少量可用擦拭器取出,量多時應終止檢查再次做腸道準備,或用長吸引器將分泌物吸除。如遇反射性腸痙攣可暫停進鏡,並適當退鏡以避免刺激,待痙攣解除後再設法通過。
3. 不可充入過多氣體:氣體充入過多可使腸內壓升高,腸壁張力增大,因炎症等病變已很脆弱的腸壁,鏡檢時稍不注意即有造成穿孔的危險。所以進鏡時不可充入過多氣體,對病情較重者應儘可能避免充氣。
4. 組織標本鉗取注意點:
1) 取活檢要避開血管。
2) 鉗夾腸壁組織不可過深或撕拉組織。
3) 取活檢後觀察止血是否充分,一定要完全止血後再退鏡。
5. 鏡檢後,應囑患者適當休息。

併發症及其處理

1. 腸穿孔:表現為劇烈腹痛,腹肌緊張,腹部有明顯壓痛及反跳痛,並可見煩躁不安,白細胞增加,X線可見膈下積氣,重者可見休克。一旦確診須立即剖腹手術。
2. 出血:表現為鏡檢後便血不止,里急後重,乏力自汗,頭暈,面色蒼白甚至休克。可進行相應的灌腸止血。發生休克時應作相應急救。

擴展閱讀

[1] 袁筱茵, 沈波, 李秀蓮. 電子結腸鏡檢查前腸道準備改良對比[J]. 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 2017(06): 188-19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