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產業“十一五”質量發展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子信息產業“十一五”質量發展規劃
  • 文號:信部科【2006】633號
  • 發文單位:信息產業部
  • 發布時間:2006年10月9日
  • 部組織:制定
簡介,三、新形勢下質量管理髮展的趨勢與特點,二、“十五”質量工作回顧,四、質量發展環境與需求,一、前言,六、發展目標與重點任務,五、指導思想與發展思路,七、政策與措施,

簡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信息產業主管部門、通信管理局,相關企事業單位:  “十一五”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轉型期,也是信息產業實現由大到強轉變的關鍵時期。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同時,提高產品質量,既是信息產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信息產業服務於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為了促進信息產業的協調發展,指導行業各級主管部門、各類企業和服務機構共同做好電子信息產業的質量工作,部組織制定了《電子信息產業“十一五”質量發展規劃》,提出了新形勢下質量工作的方向、目標和任務。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本地區、本單位具體情況認真貫徹執行。

三、新形勢下質量管理髮展的趨勢與特點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不斷增強,WTO框架下的貿易規則體系、國際標準體系、合格評定體系日趨完善,產品質量在貿易活動中的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導致以產品質量為核心的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各國政府和經濟組織為了適應這一發展趨勢,也在不斷加強全球戰略的質量管理研究,推動了質量觀念、思想、理論、技術和方法的新發展。主要表現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質量的概念不斷延伸,“大質量”觀成為21世紀質量工作的基點 傳統的質量概念是以產品固有特性滿足規定要求的程度為核心。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循環經濟的迅速興起,質量概念涉及的主體、特徵和要求正在發生歷史性的重大變化。一是質量的主體實現了從產品、過程、組織到社會供應鏈的演變;二是質量的特性從產品的固有特性向服務保障、社會安全、節能環保、企業社會責任等外延特性擴展;三是質量的要求從強調“滿足規定的要求”提升到了“為用戶提供改進價值並在市場取得成功”。由此形成的21世紀“大質量”觀已被世界廣泛認同。其中,卓越績效核心價值觀及其經營管理模式已被我國轉化為國家標準。 21世紀的“大質量”觀不僅突出反映了提高質量對改善經營績效的重要作用,而且體現了質量滲透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並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地位。“大質量”觀必將對今後電子信息產業的質量工作產生深遠影響。 (二)質量管理標準化、質量規則國際化的趨勢更加突顯 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也促使各國經濟發展的對外依存度日益增大。為了建立世界範圍的供應體系,加強對供應商和產品質量的管理,各國都在探索新的質量管理方法、程式、規則,並努力尋求國際社會的認同。將質量管理納入標準化的軌道,以國際標準規範引導國際貿易活動中的質量管理已得到世界各國的支持並在全球範圍快速推進。質量管理標準化帶來了良好的市場秩序和更高的貿易效率,也對提升產品質量和企業質量管理水平產成了巨大推動作用。 採用國際標準和準則,克服了因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差異給國際貿易帶來的障礙,使質量管理超越國家和企業的範圍而實現國際化。全球出現的推行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OHSAS180001(生產安全管理體系)、ISO17799(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的趨勢,以及國際互認的合格評定製度得到市場普遍認同,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質量管理的國際化。 (三)自主品牌已成為衡量企業國際市場競爭力的重要標誌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跨國公司成為當今世界經濟市場的主體,而崇尚品牌是當今世界流行的消費趨勢,實施品牌戰略自然成為跨國公司實施全球戰略的首選。知名名牌意味著可信的質量和服務,用戶對品牌的認同度越高,品牌的市場地位也越高,產品的價值和企業的效益也隨之提高。品質成就品牌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成就一個品牌需要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努力,贏得用戶才能贏得市場。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民都願意從感情上支持自己的民族品牌,如果企業僅僅靠價格低廉去吸引消費者,則難以獲得消費者的長久支持。質量和品牌代表了民族的精神和國家的形象,也是一個國家自主發展、一個產業做大做強的標誌。

二、“十五”質量工作回顧

“十五”期間電子信息產業持續快速增長,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綜合實力顯著增強。電子信息產業的質量工作以國務院《質量振興綱要》和《信息產品“十五”質量振興計畫》為指導,依託自主創新和經濟全球化互補優勢提升產品開發和製造的技術起點和質量水平,妥善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在創新質量理念、轉變政府職能、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加強環境治理、規範依法監管,以及推廣質量管理先進技術和提升質量保證能力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
(一) 質量現狀
1、產品質量現狀 “十五”期間,我國電子信息產品的平均合格質量水平基本保持穩定,技術質量水平、安全性電磁兼容性和可靠性、用戶滿意度以及市場競爭力比“九五”期間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1)產品合格質量水平 “十五”期間,電子信息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的平均合格質量水平與“九五”基本持平。根據國家質檢總局和信息產業部組織的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統計,涉及電子信息產品共有58 類1200 多個型號,平均合格率為80 %。其中大中型企業的產品抽查合格率明顯高於中小企業的產品抽樣合格率;產業化充分的產品抽查合格率明顯高於技術更新快、產業化周期短的產品;軟體和軟體集中度較高的產品抽查合格率相對偏低。 (2)產品技術質量水平 信息產業部質量監督檢驗機構提供的檢測報告和數據表明,“十五”期間,我國合作開發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方式開發的高性能計算機、通信網路設備(如第三代移動通信設備)、新一代移動通信產品(如手機)和數字音視頻產品(如高密度雷射視盤機、數位電視)、新型顯示器件等電子信息產品的主要功能和性能可以達到當代國際同類產品的技術質量水平,部分指標和性能甚至優於國外知名品牌,已經具備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技術實力。 (3)產品的安全性、電磁兼容性和可靠性 “十五”期間,國家建立了統一的認證認可制度,對電子信息產品的安全性、電磁兼容性實行強制認證制度。計算機與網路產品、通信設備、消費類電子產品,以及有安全性要求的電子元器件的安全性、電磁兼容性均能符合國家或行業強制性標準的規定。電子信息產品的可靠性水平也較“十五”期間有較大程度的提高,其中,高性能計算機的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MTBF)普遍高於20000小時;局用程控交換機系統不間斷工作時間達到99999小時;通用電子元器件的可靠性提高了0.5—1個數量級;軟體產品一次交驗通過率可達90%以上。 (4)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用戶滿意度 與“九五”相比,“十五”期間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品結構調整也取得明顯成效。在新技術、新功能、新業務的帶動下,計算機與通信網路設備、新一代數字視聽產品、新型顯示器件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其中計算機、手機、彩電等產品的產量已居世界首位。有關調查顯示,台式計算機、筆記本電腦、電視機、雷射視盤機、固定電話機和行動電話機等6類主要消費類電子信息產品國內市場的用戶滿意度平均在70%-76%,其中知名度較高品牌的產品用戶滿意度可以達到或超過80%,基本滿足廣大人民民眾的消費需求。 實施“走出去”戰略帶動了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高速增長,2005年全國信息產品出口額比“九五”末期增長2.82倍,占全國外貿出口額的35.2%。海爾、聯想、華為、中興等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民族品牌已在國際市場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表明我國電子信息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在不斷增強。 2、質量管理狀況 (1)法制環境得到較大改善。“十五”期間,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我國加入WTO對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信息產業部的質量監督管理職能進一步向引導、規範、監管、服務的方向轉變,在發揮市場拉動機制、促進企業成為質量工作主體的同時,著力加強了市場環境治理和質量法制建設,規範了依法行政。在市場準入環節,對電信終端設備、無線電通信設備和涉及網間互聯的設備實行進網許可制度;對無線廣播發射機、稅控收款機等重要電子信息產品實行生產企業資質認定和生產許可制度;對計算機系統集成建立了企業資質認證和工程監理制度。在市場流通環節,進一步加大了對電子信息產品質量的監督抽查和專項整治力度,並會同國家質檢總局、國家工商總局聯合發布實施了固定電話機、行動電話機、微型計算機、家用視聽產品的“三包”責任規定,增強了企業的自律意識,促進了產業的健康發展。 (2)政策引導功能有所加強。“十五”期間進一步加大了信息技術產業化和重要信息化工程貫徹信息技術標準的力度,對工程設備選型實施了標準符合性驗證或認定,保證了工程質量和系統安全可靠運行。與此同時,為適應產業國際化發展的需要,積極探索合格評定製度與產業政策相結合的管理模式,會同國家認監委等部門建立了國家軟體過程能力及成熟度評估制度和信息安全產品認證認可制度,促進了政策引導作用和市場選擇機制的發揮。 (3)質量觀念不斷更新。“十五”期間,隨著我國在WTO框架下的經濟運行管理格局的逐步確立,以及產業國際化發展趨勢的明顯增強,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先進質量管理理念、思想、技術、方法被國內企業採用,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職業安全管理體系、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等一系列對供應商能力實施評價的國際標準已在電子信息產業的企業中得到廣泛套用,企業的科學管理意識明顯增強。在21世紀“大質量”觀的影響下,更到多的企業開始關注實施質量戰略對改善經營績效的促進作用,追求卓越績效已成為優勢企業打造品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一項重要措施。 3、基礎條件和能力狀況 (1)基礎條件建設進一步加強。“十五”期間,國家重大產業化專項支持的第三代移動通信檢測實驗室能力改造和數位電視檢測實驗室能力改造初步完成,部屬質檢機構的專業檢測能力基本適應當前產業化需求,面向新技術、新產品、新業務的檢測評價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通信電子質檢機構檢測資源資料庫的初步建立,對今後提高資源使用效率,規範授權業務管理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十五”期間,質量管理協會及各類行業服務型組織緊密結合產業發展實際和企業需求開展質量管理諮詢、培訓、認證和產品檢測服務,逐步形成了不同專業領域的技術與管理服務團隊,有效地推動了國家質量法規和產業政策的宣傳貫徹,促進了先進質量管理技術與方法的推廣套用,加強了行業間、地區間、國際間的質量管理交流,為提高產品質量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 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五”期間,電子信息產業的產品質量和質量管理水平雖然有了較大提高,但從發展要求上看,仍然存在以下主要問題:一是行業技術創新基礎薄弱,提升產品質量乏力,質量轉換效益低下;二是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和產業綜合質量保證能力不能完全適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和市場變化要求,大量的信息技術標準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貫徹,新產品投放市場質量問題較多;三是產業政策導向作用發揮不夠,市場準入門檻偏低,退出機制不完善,難以真正實現優勝劣汰;四是質量管理和技術的基礎性研究和基礎條件建設跟不上新技術、新產品、新業務發展要求。

四、質量發展環境與需求

(一)發展環境 1、政策環境 從中國申請加入WTO以來,國家更加重視加強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制建設,陸續修訂和制定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認證認可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條例》等一系列規範產品質量和質量監督管理的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了相關行為主體的質量責任,同時賦予了政府對產品質量進行監督管理的權力。信息產業部和國家有關部門也加大電子信息產品生產和流通的依法監管的力度,通過大力整頓與規範市場秩序、完善產品市場準入規則、強化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和質量責任處罰、建立質量誠信體系、推行與國際接軌的合格評定製度,以及今後陸續出台的缺陷產品管理以及產品質量責任擔保等相關法規與措施,將使提高電子信息產品質量的政策環境進一步完善。但是法規與政策配套管理協調性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2、技術環境 “十五”期間,在國家鼓勵軟體產業和積體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及相關措施的推動下,信息產業技術創新的能力迅速提升。積體電路設計水平達到0.13微米,國產CPU、中文Linux、第三代移動通信、規模計算機系統、數字音視頻等技術領域的研發及產業化取得重大進展。五年來,共發布國家標準368項、行業標準647項,專利申請22.8萬項。我國參加ISO/IEC技術委員會的數量已達48個。特別是國家實施智慧財產權、標準、人才三大發展戰略,啟動支持重要標準研究和技術創新的重大專項,建設一批服務於自主創新的技術研發和套用測試平台,為加快信息產業技術創新創造了有利條件。技術環境的改善和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將為提高產品質量創造更為有利的環境。同時自主創新技術的產業化套用也給質量保證技術的提升帶來嚴峻挑戰。 3、市場環境 我國加入WTO後,電子信息產品的市場環境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一是我國分階段履行電子產品和電信服務業對外開放的承諾,加快了國內與國際電子信息產品市場的相互融合,國內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產品的質量和服務是競爭的焦點;二是國內大部分企業缺乏國際市場運作經驗,針對電子信息產品的國際貿易摩擦和智慧財產權糾紛日益增多;三是我國必須遵守WTO成員國制定的符合WTO相關協定的市場準入規則,其相關法令和標準形成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國電子信息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門檻;四是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縮短,中高端產品靠質量和服務取勝的市場特徵日趨明顯,而低端產品靠新、快、廉取勝的市場現象短時期內不會改變。 (二)需 求 1、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協調發展的需求 “十一五”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國家提出了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建設創新型國家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部署,並且把掌握信息產業核心技術作為提高我國產業競爭力的突破口,要求信息產業加快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國民經濟成長和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信息產業率先實現增長方式向規模、速度、質量、效益並重的資源節約型轉變,並為各行各業提供先進的信息技術和質量可靠的信息技術裝備是國家經濟發展對提高電子信息產品質量的需求。 2、建設信息產業強國和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需求 推動信息產業做大做強,提高我國信息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十一五”期間信息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全面提升先進信息技術產業化的研發、製造、套用、服務保障能力和產品質量水平,適應產業國際化發展,增強電子信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是實現產業做大做強目標對做好質量工作的需求。 3、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環境和保護消費者利益的需求 維護市場公平競爭,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既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加強對電子信息產品質量的監督管理,解決不同時期社會和消費者關注的產品質量問題,是維護人民民眾切身利益和保證信息產業健康發展的需求。

一、前言

產品質量問題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戰略問題。堅持“質量第一”的方針既是我國長期戰略方針,也是一項重大政策。提高產品質量對於提高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弘揚民族精神、維護國家形象和人民民眾切身利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建立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轉型期。也是我國信息產業實現由大到強轉變的關鍵時期。電子信息產業質量工作必須面向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需求、面向把信息產業做大做強的需求、面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提高人民民眾生活水平的需求,以支撐科技創新,服務產業發展,提升產品質量水平和競爭力為主要方向,加強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情況的研究,認真解決好影響產業發展的質量問題,為促進信息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為指導“十一五”期間電子信息產業質量工作的發展,特制定本規劃。

六、發展目標與重點任務

(一)發展目標 1、產品質量目標 產品質量與產業發展相適應。其安全、電磁兼容、環境、能效等指標符合國家法規及相關技術標準;其技術先進達到國際當代水平;其使用性能、可靠性與保障性滿足國家經濟建設和廣大消費者的需求。其中: 基礎類產品質量以提高一致性、穩定性和滿足裝備、系統使用要求為基本目標。關鍵電子元器件可靠性在“十五”的基礎上提高0.5—1個數量級;新型電子元器件產品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軟體類產品質量以減少缺陷,提高套用成熟度和管理水平,滿足國家信息化建設要求為基本目標。基礎類軟體(包括作業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中間件軟體和其他類基礎工具軟體)產品應符合系統套用對軟體兼容性、可靠性、安全性、維護性要求;套用類軟體(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遠程教育、遠程醫療、企業信息化、數字家庭網路等)產品應注重功能性、易用性、可移植性,並符合可靠性、維護性、安全性的要求;中文信息處理軟體產品繼續保持國際領先水平。 消費類產品質量以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場競爭力,滿足消費者需求為基本目標。高端產品全面符合國家和行業標準,產品可靠性達到國際同類產品水平。 裝備類產品質量以能夠替代進口,滿足國家經濟建設需求為基本目標。注重產品的技術先進性、成套性、可靠性。通信裝備的性能、功能、可靠性等指標必須符合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並滿足國家對於互連互通、網路運行安全、信息安全的要求;計算機與信息處理設備達到已開發國家本世紀頭十年水平,滿足互通、互聯、互操作、保密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製造與測量裝備質量與生產製造技術發展要求相適應,並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2、質量管理目標 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和質量管理水平與技術創新產業化和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發展要求相適應;信息技術標準得到全面有效貫徹;質量檢測能力建設滿足新技術、新產品、新業務發展要求;電子信息產品市場公正競爭、優勝劣汰機制基本形成;實現質量觀念的轉變,培養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並帶動產業發展的知名品牌。主要包括: ——引導企業質量管理體系建設不斷提升適應技術發展和市場變化的能力,使其能夠對客戶和市場導向作出快速反應,能夠有效減少缺陷、避免失誤和消除顧客不滿意因素,通過不斷提供新的、顧客認為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來提升企業的績效,形成以顧客為導向追求卓越的企業文化。 ——在國家質量檢測平台的共享資源基礎上,著力打造信息技術領域專業技術檢測的核心團隊,建立推動信息技術標準有效貫徹的政策導向機制,包括研究採用國際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和方法,培養服務產業發展的質量專家隊伍,實現質量管理的科學發展。 ——嚴格市場準入規則,完善市場退出機制的同時,逐步建立電子信息產品質量誠信管理制度和用戶滿意度評價體系,增強企業自律意識,加強質量責任監督,實現質量管理機制和質量發展環境的改善。 ——以自主創新,掌握關鍵技術為基礎,在高性能計算機及通信網路設備、數位化音視頻、核心電子元器件重大關鍵軟體領域培養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有品牌聚集效應,能形成產用結合、產業鏈互動的特色品牌,實現優勢產業的群體性突破,帶動我國電子信息產品整體質量水平和競爭力的提高。 ——遵循軟體與信息服務產業網路化、服務化、國際化的發展趨勢,完善並落實國家軟體和信息服務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研究提出有效的軟體與信息服務質量管理模式,加快制定我國軟體產品規模度量以及軟體工程相關標準,構建軟體質量基準體系,引導企業實施軟體工程化管理,提高軟體開發的效率和質量,使軟體和信息服務質量達到國際水平。 (二)重點任務 1、加強質量法制建設,規範促進產業發展的質量環境 建立健全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質量監督管理政策法規和技術規則體系,形成政策導向型的質量監管機制,會同有關部門嚴格對電子信息產品市場準入(包括產品生產許可和設備進網許可)的監管和對企業質量責任的監督,提高電子信息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遏制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違法行為。進一步加強對於接入公用網的電信終端設備、無線電通信設備和涉及網間互聯設備的質量監管,保證通信設備符合互連互通、網路運行安全、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 2、加強檢測能力建設,建立服務產業發展的技術支撐體系 加強對通信電子質量檢驗機構的審批授權管理,全面提升支持信息技術標準貫徹,特別是面向新技術、新產品、新業務的檢測能力和檢測水平,擴大與國際權威實驗室的技術合作,逐步建立有國際互認能力的技術檢測與評價體系。 3、依託技術創新,提升產業化質量保證能力和產品質量水平 以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為依託,大力推動先進質量管理技術在信息產業的推廣和套用,探索建立包括軟體產品質量和系統綜合保障能力在內的,符合信息產業發展和信息技術套用要求的產品質量綜合評價體系,完善技術創新產業化和產業鏈各環節的質量管理措施,促進信息產業質量管理和產品質量的提高。 4、建立用戶評價機制和質量信用制度,完善質量的激勵機制 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進一步完善規範與引導、自律與監管相結合的質量管理運行機制,積極採用適合信息產品特點的用戶滿意度評價方法,探索建立電子信息產品質量信用管理制度和鼓勵企業提高質量的獎勵制度,不斷完善產業政策導向的質量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 5、加強國際交流,增強提升標準貫徹率和產品質量保證能力 跟蹤國際合格評定規則和相關標準的發展,會同國家認證認可監管部門研究建立適合信息產業發展並與國際接軌的合格評定製度。鼓勵企業,尤其是外向型企業積極開展符合國際標準的管理體系認證和產品質量認證,不斷增強適應國際化發展的能力。積極尋求履行WTO相關協定,消除技術性貿易壁壘的途徑,為促進我國電子信息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創造有利條件。

五、指導思想與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 “十一五”期間信息產品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堅持科學發展觀,以支撐技術創新、服務產業發展、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為主要方向,立足產業國際化發展的大環境,加強對新形勢、新變化、新情況的研究,大力推動信息技術標準的貫徹,全面提升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質量保證能力和信息技術套用的服務保障能力,解決好影響產業發展突出質量問題,帶動電子信息產品整體質量水平和競爭力的提高,為實現信息產業做大做強的目標提供支撐和保障。 (二)發展思路 1、轉變管理方式。綜合運用法律規範、政策引導、企業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等手段管理行業,把重點轉到治理環境、改善機制上來,實現政府管理“退後一步,站高一步”; 2、面向發展需求。關注未來技術創新產業化及其套用對質量工作的需求,加強新技術、新產品、新業務的技術與管理能力建設,打造信息技術領域專業檢測的核心團隊; 3、更新質量觀念。著眼國際化發展,以“大質量”觀統領質量戰略,重視產品質量功能的延伸和質量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引導企業質量管理向追求卓越績效的方向發展; 4、創新業務模式。以加強產業政策管理為主線整合傳統業務,實現引導與規範相結合、自律與監管相結合的管理創新; 5、協調管理機制。保持部門合作的機制,增強綜合治理的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實現協調、互動發展; 6、注重管理效率。把握大局、突出重點、預防為主、系統管理,把質量工作落到實處。

七、政策與措施

(一)加強產業政策管理,最佳化質量發展環境 以質量法規為依據,以產業政策為導向,進一步完善規範與引導相結合、自律與監管相結合的行業質量管理機制。通過建立健全電子信息產業質量管理的政策法規體系和技術規則體系,約束企業的自律行為,保證各級政府主管部門依法行政的工作科學、規範、有效的進行。 適時研究提出電子信息產業的質量政策和配套管理措施,鼓勵技術創新的同時,促進產品結構調整,逐步淘汰資源消耗大、性能落後、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產生有害影響的產品。鼓勵企業採用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和先進的生產方法,提高產品的製造工藝水平和質量水平。 深入貫徹落實產品“三包”及質量擔保責任規定,加強對生產企業質量責任的監督,開展以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為主要形式的質量調查、分析和專項整治,及時解決影響產業發展的突出質量問題。 實行質量公告和信息披露制度,通過政府網站向社會發布權威質量信息,擴大政策宣傳、引導市場消費、指導企業發展,促進社會監督機制的建立。 (二)加強檢測能力建設,提高技術服務水平 加強信息技術標準符合性認定管理,規範信息技術產業化和信息化建設領域的標準符合性檢測評價活動。支持行業技術服務機構跟蹤國外先進技術,加強質量共性技術和基礎技術研究,開發產業急需的檢測技術與評價方法,開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國際通行規則的技術檢測服務活動。 建立和完善信息技術領域的計量標準。支持行業技術服務機構加強面形新技術、新產品、新業務的檢測能力建設。依託國家重大科技創新與產業化工程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改造,逐步建立軟體、積體電路、數位化音視頻、新一代移動通信、高性能計算機及網路設備、核心電子元器件及原材料等關鍵技術領域的公共測試平台。主要包括: l 以數位電視為主的音視頻測試平台; l 國產基礎軟體測試平台; l CPU、IP核測試平台; l 信息安全測試平台; l IC卡及RFID測試平台; l NGN、寬頻無線接入、家庭網路測試平台; l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3G)測試平台; l 電子產品有毒、有害物質測試平台; l 通信產品協定和軟體測試平台; l 通信和電子儀器計量校準平台; l 信息設備資源共享協同服務系統測試平台; l 半導體照明測試平台。 (三)創新質量發展機制,推動質量戰略實施 加強質量管理創新體系的研究,著力培養支撐行業發展的質量專家隊伍,集中力量研究解決軟體質量評價、系統綜合保障等若干質量管理髮展的重大課題。 開發行業質量標桿資料庫,以行業最佳質量和最佳實踐為基礎,建立並實施產品質量和質量管理獎勵制度。 支持行業協會和技術服務機構大力加強質量管理創新研究,推廣質量管理的先進理念、思想、技術和方法,開展技術培訓和質量管理培訓,開發適合信息產業特點的諮詢、評估、認證模式,形成自律、引導、監管、服務相結合的質量推進機制。 提倡企業以加快技術創新、追求卓越績效為主線加強質量文化建設。支持和鼓勵有自主創新能力、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技術的企業實施品牌戰略,做好名牌商標和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的同時,為擴大名牌效應,實現資源整合、帶動產業鏈延伸、促進結構最佳化升級創造條件。 (四)推行合格評定製度,構建國際互認平台 建立和完善信息產業合格評定技術標準體系,開發符合產業特點的合格評定規則、程式,推行符合國際慣例的合格評定製度。與國家認證認可制度相結合,逐步構建適應產業國際化發展的國際互認技術平台,為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參與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的國際市場競爭創造條件。
八、內容解讀
規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