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發達

雷發達

雷發達,字明所,南康府建昌縣梅棠鄉新莊(今江西永修縣梅棠鎮新莊村)人。生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卒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歸葬金陵。他是清初宮廷“樣式房”的掌案(總設計師),世稱“樣式雷”,被譽為近代世界著名的建築藝術大師。

清代初年,雷發達與堂兄雷發宣,因以建築工藝見長,應募赴北京修建皇室宮殿。雷發達年70解役,著有《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工程營造錄》等著作。

雷發達生有三個兒子:雷金玉、雷金鳴、雷金升。長子金玉,字良生,生於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繼承父業,到光緒末年,已傳到六代孫雷建昌,掌管"存式"房長達二百餘年。他們參與設計的建築物除皇宮外,還有四園:圓明園頤和園靜宜園靜明園三山三海二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雷發達
  • 別名:字明所
  • 出生日期: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
  • 逝世日期: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人物生平,後裔信息,原文,

人物生平

雷發達修建皇室宮殿擔任工部樣式負責人,他虛心求教,融會貫通,技藝很高。康熙中期,他修建了故宮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中規模最大的數太和殿也就是人們泛稱的金鑾寶殿。太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先後稱奉天殿皇極殿。清康熙初重新修建,改名太和殿。工程開始時,因缺少大木樑,發達建議拆取明陵楠木舊樑柱充用。上樑之日,康熙率文武大臣親臨行禮,正當上樑之際,大梁因卯眼不合,懸而下落,工部長官相顧愕然,唯恐有誤上樑吉辰,急忙找來雷發達,並授與冠服,雷袖斧猱升,急攀樑上,高揚鋼斧,只聽"篤、篤、篤"連響三聲,木樑"轟隆"一聲,穩穩地落了下來。剎時,鼓樂齊鳴,文武百官,三呼"萬歲"!上樑禮成,康熙皇帝龍心大悅,當即召見雷發達,面授發達為工部營造所長班。因此時人留下"上有魯班,下有長班,紫徽照令,金殿封宮"的歌謠。以後,規模宏大的圓明園工程開始,發達調任圓明園楠木樣式房掌案,也就是擔任工程總設計師的任務。此時的雷發達已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尤其在設計方面成績卓著。他善於在繼承前人傳統的基礎上,勇於創新,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如中國古代建築群採用中線南北縱深發展,採取對稱布置的方式等。他在進行清宮設計時,不墨守成規,既在中線上的建築物保持嚴格對稱,又對主軸兩側軸線上的各建築物採用大致對稱,而顯靈活變動的新格局。這樣,不但突出了中心又體現了"居中為尊"的思想,而且形成了統一併有主次的整體,從此,雷發達被人們譽為"樣式雷"。
雷發達雖是朝遷御匠,但他仍十分思念家鄉(即今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梅棠鎮新莊雷村)。相傳,他在朝時,匯錢給雷族大人,委託他們興建雷氏祠堂。當時雷氏大人,將此錢私自花掉了。雷族大人後聽說雷發達要親自回家拜祭祖先,雷氏大人只好到處借錢,急急忙忙建了一間祠堂,名叫"尊祖堂"。現由於年久失修,早已倒塌,但在祖居雷村,現仍留有一斷牆殘壁。雷發達出於對雷氏家庭祖宗的尊敬和忠孝,有一次南行公務,順道到家鄉看看,當行至德安境內時,向當地老百姓打聽,到永修雷村有多遠,當地百姓回答,還有一天的路程,發達隨身侍衛誤聽還有一千路程。由於發達旅途奔波,染上疾病,再要行程一千里,恐難支持,親身侍衛勸說雷發達打道回京,致使此次回鄉未成。

後裔信息

嘉慶時期,雷氏後人雷家瑞乘南行公務之機,回建昌(今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祖籍重修了大成宗譜。雷氏家族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獨創設計圖樣,制出"燙板"(今稱模型)再行施工。雷氏家族攀上了清代建築和園林藝術的高峰。《中國建築史》、《中國古代建築史》等學術巨著,均高度評價了該家族在古代建築方面的成就。《世界著名科學簡介》一書也把雷發達的名字列入其中。他們在建築科學和建築藝術上的舉世矚目的成就,將永載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建築工藝史冊。
雷發達雷式家族設計圓明園復原圖雷發達雷式家族設計圓明園復原圖

原文

發達,雷振聲子。清初與其堂兄雷發宣(雷振宙子)以藝應募赴北京,又為"樣式雷"家發祥之始祖。康熙中葉,營建三殿大工,發達以南匠供役期間;故老傳聞云:"時太和殿缺大木,倉猝拆取明陵楠木樑柱充用。上樑之日,聖祖親臨行禮。金梁舉起,卯榫懸而不下,工部從官相顧愕然,皇恐失措;所司乃私畀發達冠服,袖斧猱升,斧落榫合。禮成。上大悅,面敕授工部營造所長班。時人為之語曰:‘上有魯般,下有長班,紫薇照命,金殿封官。'"年七十解役,歿葬金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