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路市

雲路市

“雲路市”現為廣東省揭東縣雲路鎮田東村(行政村)的一部分,是指位於雲路鎮最南部的一個農村小社區,“雲路市”和“老月潭”、“新月潭”三個自然村共同構成了現田東村轄內的“月潭經濟聯合社”。雖然集體土地、行政管理同屬一個經濟聯合社,因傳統文化生活原因,“雲路市”和“月潭”一定程度上相互獨立,“月潭”更多的是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單一宗族村社,“雲路市”則是由農村集貿市場演化而來的“雜姓”村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雲路市
  • 地理位置:廣東省揭東縣雲路鎮田東村
  • 面積:18公頃
  • 人口:不超過500人
  • 面積:約18公頃
自然村,肇源,興廢,標誌性建築,

自然村

“雲路市”現為廣東省揭東縣雲路鎮田東村(行政村)的一部分,是指位於雲路鎮最南部的一個農村小社區,“雲路市”和“老月潭”、“新月潭”三個自然村共同構成了現田東村轄內的“月潭經濟聯合社”。雖然集體土地、行政管理同屬一個經濟聯合社,因傳統文化生活原因,“雲路市”和“月潭”一定程度上相互獨立,“月潭”更多的是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單一宗族村社,“雲路市”則是由農村集貿市場演化而來的“雜姓”村社。
“雲路市”位於潮汕平原腹地的榕江支流楓江沖積平原,東望梅崗山,南接炮台鎮下潮村,西為田東村其他自然村,北隔泄洪河道與田東村另一自然村港美相鄰。面積約18公頃(約180000平方米,不含水域),被楓江分隔為南北兩片,北片約13公頃,為村民聚居地及部分水田,南片原全部為水田,約於2000年前後先後被開鑿為魚塘。“雲路市”地域平坦,四面環水,無山,耕地以水稻田為主。因無正式管理組織,“雲路市”並無準確的人口數據存檔,根據2000年前後建設的兩處公益場所內所設“芳名碑”記載,全村約120戶,在冊人口不超過500人,常住人口低於此數,按鄉俗計入“人丁”者亦不過千。

肇源

“雲路市”一名源於這一農村社區的原始功能——農村集貿市場。據村中“太子爺宮”(北帝廟)碑記記載,“雲路市”創於清代,至今約400年,建村設圩者是“江公諱某”(不知名的江姓祖先)。村民口傳:創建者“江公諱某”來自田東村另一自然村,起初建平房數間,日間聚眾貿易,夜間只留僱工看守,是典型的“露水圩”,後來因為水路暢通,海輪可以駛入,漸漸成為臨近的“大圩”,與曲溪市、炮台市、大窖市並未揭陽東部的主要集貿市場,遂被稱為“雲路市”,意為“雲路鄉的圩市”。
因創圩之時建有“太子爺宮”(北帝廟),廟匾為“興雲市”,故“雲路市”也曾有“興雲市”之名(也有可能廟匾“興雲市”即為舊時村名)。據老人傳說,抗日戰爭時期曾有日軍間諜進村探路,見到的唯一標誌性建築也是此廟匾,故在軍事地圖上將此地標為“興雲市”,並視為臨近要衝,有附近鄉村老人回憶當年日軍曾四處抓人帶路找“興雲市”。
雲路市

興廢

清代設圩以後,“雲路市”就一直是雲路鄉(即現雲路鎮田東、雲七、隴上三村,為江姓村民聚居地)的經濟中心,直至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環境變化方才喪失集貿功能,成為純粹的農耕村社,其興廢過程頗具典型意義。
“雲路市”是作為農村圩市而生,之所以數百年興旺主要是因為地理位置優越、水路便利。是時陸路交通條件落後,揭陽東部主要陸路交通以大致接近今206國道、335省道及炮台至浮洋公路走向的幾條官道為主,而這幾條路之間十幾平方公里的鄉村土地肥沃、人口密集、農業發達,物資進出通過橫貫期間的楓江及其密布的支流顯然比陸路要方便,兼之此處楓江匯入榕江,船隻可直達玉窖市(今揭東縣玉滘鎮及潮安縣大窖村)、炮台市(今揭東縣炮台鎮)、曲溪市(今揭東縣城)、棉湖市(今揭西棉湖鎮)和揭陽縣城、縣城及關埠金灶一帶、汕頭埠。
老人口述,解放前“雲路市”設有化肥、農具、糧食倉庫,還有釀酒、榨糖的作坊,商店銷售東歐進口的化肥,有直達汕頭的小客輪,甚至有商人在當時汕頭開設電話局之後專門從汕頭架線開通了梅崗地區(僅揭東縣東部數鎮)第一部私人電話。
解放後,“雲路市”設有經銷社,並有供應周邊鄉鎮的化肥倉庫、煤油倉庫、食鹽倉庫、灰窯、磚窯、修船廠,“土地改革”之前房屋基本上是各種商店,“土改”之後仍有大量的房產作為經銷社的貨倉,至今仍有不少“國有房地產”。
改革開放後,周邊經濟環境逐步活躍,一方面陸路交通日益發達,水路運輸劣勢日現,另一方面農業經濟占比下降,農貿需求減少,且市場開放,周邊鄉村就近形成集市,“雲路市”逐步衰微。至20世紀80年代,“雲路市”商貿活動已經明顯減少,剩下公有的煤油倉庫、食鹽倉庫和私人承包化肥農藥商店,余者邊是村民自由經營的肉菜店鋪、雜貨鋪、服裝店、修船作坊、打鐵作坊、石材作坊、建材商店、碾米作坊、木器作坊、豆腐作坊等等,楓江則仍有運載食鹽、化肥、海沙、貝殼(用於燒制貝灰)等的海船進出,村民多以捕魚、內河運輸作為副業。
至20世紀90年代,206國道楓口大橋(位於楓江匯入榕江處)擴建後海船不能進入楓江,楓江上游潮州工業蓬勃發展致水體污染日重,漁業也隨之凋零,楓江日益冷清,“雲路市”的物流轉運功能和漁業基本喪失,村民外出打工、經商者明顯增多。1990年前後,“雲路市”煤油倉庫、化肥倉庫棄用,經銷系統撤離,僅留下數十間掛著“國有房地產”牌子的老房舍。此後,各種商店、作坊陸續關張或收縮經營,外來貿易者基本絕跡,剩餘的雜貨店、肉菜檔口、農資商店基本為本村村民服務,堅持下來的作坊則多棄用“坐商”模式,把產品帶到其他市場售賣。至此,“雲路市”蛻變為純粹的農業村社。

標誌性建築

太子爺宮(北帝廟)
“太子爺宮”為俗稱,因廟中供奉有“哪咤三太子”得名。廟中主祀神為道教北極玄天上帝(武當山正神,全名為武當山北極玄天真武大帝盪魔大天尊),但也非純粹的“北帝廟”。
廟朝南,分三進,門廳供奉福德正神(土地爺),過天井至主殿供奉北帝,並有多尊哪咤三太子像同受香火,主殿兩側配殿供奉送子娘娘、魁星爺,第三進為觀音殿,供奉觀音金像,兩側塑十八羅漢金像,後殿照壁朝北供奉韋陀菩薩。可以說,是典型的鄉村神佛同祀寺廟。
“太子爺宮”近年重修,有外地善信捐巨資,因而在方寸間用盡細工,石雕、泥塑、鑲瓷、木雕均出自潮汕老藝人之手,新增的楹聯牌匾也有不少名家手跡。
除了作為廟宇建築集中展現了潮汕建築工藝,“太子爺宮”還有兩個亮點,一是相傳此地原為“雲路市”中心,而今卻在全社最北,見證了滄海桑田;二是廟匾“興雲市”三字出自清舉人江南春之手,可以說是全社僅存的“古蹟”了。
關廟
關廟位於“雲路市”東南風江邊上,不過數十平大小,但也為近年重修,用工精緻,廟前另有兩塊石碑,一書“雲江勝處”,一書“古興雲市”,並背書碑記。廟中匾楹也均為高手所做。
關廟勝在面江而建,正面潮汕國際機場,所向剛好是楓江最闊的江面,如遇傍晚風起又逢漲潮,氣勢頗為磅礴。
老經銷社騎樓
老經銷社騎樓位於“雲路市”東畔,“太子爺宮”正前方的街道兩側,現殘存騎樓樣式的舊屋兩列,南北向一列五六間,僅兩間作為農資商店在用,東西向一列也有五六間,均無人居住。
騎樓樣式與揭陽城內現存騎樓群基本一致,都是木“鋪窗”,二樓臨街牆也用木板。
炮樓(更樓、碉樓)
位於老經銷社騎樓之間,一間一進三層,四方,有天台,每層各方向均開小窗,是典型的防守性建築,建設年代不祥。
渡口(碼頭、雨亭)
“雲路市”渡口橫渡楓江,過江可往炮台鎮各地,古已有之,現為集體所有的鄉村公共運輸設施,有鐵殼駁船一艘,由村名承包運營,無固定班次,可搭載腳踏車摩托和農機,乘客主要為走親戚的鄰近村民和本村往江南耕作的農民。
鄉例:過江耕種者連同農資農具收穫糧食搭渡免費,其餘凡外出工作、走親訪朋均要付錢,本村人從不含糊。
北岸碼頭幾經遷徙,現在村東南關廟前,近年新修候船雨亭、步階,混凝土,南岸碼頭年月較久,存有舊花崗岩步階和翻建於80年代的雨亭。南岸雨亭本也頗有年月,原為通廊式瓦頂杉木結構,因年久老化,上世紀80年代在改建在路邊,為方形廟堂式,後半部杉木結構瓦頂,前半部混凝土結構,後壁留有對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