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莊石窟

雲莊石窟在距今永昌縣(古稱番禾縣)南壩鄉正南約6公里處的祁連山中,有一處方圓約五公里的山巒,叫雲莊山,山上有一處在南北朝時期就很出名的石窟寺,叫山石窟和雲莊寺

雲莊山,風景秀麗,美妙如畫。山上蒼松參天,幼林密布,輕嵐飄緲,雲氣滃罩;山下幽谷疊翠,細流潺潺,麝獐出沒,鳥語花香。站在峰頂遠眺,山北有東大河從西向東環繞,山南是廣袤無際的草原和銀裝素裹的雪嶺。石窟寺四周儘是奇峰峽谷縈迴相系。晴天,山峰高聳,像勇士挺立蒼穹;雨後,嵐煙淡裹,似少女飄逸於雲海;霧天的早晨,那白浪蒸騰的霧靄忽濃忽淡,如波濤涌動,若站在峰巔,腳下浮動著縷縷雲氣,真有點飄飄欲仙的感覺;當紅日正午,驕陽似火的時候,你若貪覓在密林香谷間,望著那萬紫千紅的野花,嘗著那又酸又甜的地朴子,呼吸著鬧市里絕對沒有的清新的空氣,或唱著山歌,或談論著人生的樂趣的時候,就仿佛置身於世外桃源,使人完全陶醉於一種寬慰輕鬆的意境之中。雲莊山,似一處靜謐神往、奇妙壯觀的蓬萊仙境。這就是永昌歷史上著名的佛教聖地和風景名勝區——“雲莊鋪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莊石窟
  • 簡介:在距今永昌縣(古稱番禾
  • 特點:雲莊石窟,今存大小洞窟21
  • 古稱:番禾縣
簡介
雲莊石窟,今存大小洞窟21個,分布在雲莊山主峰之下一個長約180米,高約60米的整體石壁的陽面。最大的洞窟,約有兩間房子大小,是按山體自然形成的崖洞修鑿而成的。此洞右面的石壁上,開鑿了一個一間房子大小的石窟,上下左右鑿得方方正正,十分精巧。窟正中開門,門兩邊各開一窗,相傳晉僧劉摩阿(劉薩訶)曾在這裡居住過。此窟“文革”前完好,後來,由於管理不善,牧人住宿燒飯,熏踐嚴重,致窗戶部分剝圯。其餘十多箇中、小石窟各具形態,散布於石壁上。 雲莊寺寺院,就坐落在這座山上,原有的寺院建築物完全依山勢高下錯落而布局;主峰之下,石壁之陽,聳立著三層高大的主殿;主殿西側是聖母殿,建在那個自然形成的崖洞——最大的石窟之上;聖母殿正南台地上,有三官樓峙立;由此東轉為奎星閣;閣右上為地藏洞、大士岩。這裡山勢陡峭,建有棧欄,越過棧欄爬上山頂,是仙靈窟宅,飛檐斗拱,欲躍欲飛。沿徑由東而下,有重崗合抱,崗前崗後建有幾處寺殿,其中最顯金碧輝煌者是道家真武觀,隱沒於綠樹叢中,十分秀逸可愛。林盡頭有一奇峰,登高遠眺,山北的村落、田園、水渠、道路一望無際。 雲莊石窟和雲莊寺建於何年,無從確考。清《五涼志》和《永昌縣城》記:“晉僧劉摩阿棲雲莊山寺石窟中。”“摩阿,俗姓劉,棲雲莊山。山腰有石洞,疑即其掛錫處也,北涼時西遊至酒泉歿,而荼毗骨化為珠,血化為丹。”又記雲莊山:“縣東南七十里,曰云莊山,其麓近河,雲氣翁郁因名,上多松。始置傳為晉僧摩阿。北岩有石房,中有石榻,其故居也。佛寺道觀,高下參差。雖鮮壯麗,而幽潔可玩。盤道有石,斜與寺對,天然一碑,上鐫‘松雲涌翠’四字彥之”。現有石窟,訪之當年耆老,乃雲“為摩阿掛錫處”。據此記載,劉薩訶當年曾在今永昌縣雲莊石窟居住修禪,並籌建了雲莊山寺。根據1979年出土於武威的《石佛瑞像》石碑關於劉薩訶在河西活動的記載估算,雲莊石窟和雲莊寺最早建造年代也在東晉後期,而且是先有石窟後有寺。因為劉薩訶是於正始九年(公元415年)10月到涼州番禾縣等地進行佛教活動的,在河西共22年時間,這期間,他繼東亻尊,法良開鑿了莫高窟,故而,也建造了番禾雲莊石窟寺。如果是這樣的話,雲莊寺初建至今1500多年來,也曾幾度興衰,幾度重建或修葺,據僅有的記載,明正統中(1441年)曾重建過。據南壩鄉當地老人說,清末已具規模,是一座前後互映,高下錯落而且宏偉壯觀的建築群。所有建築都是民國十六年(1927年)大地震時震毀的。荒廢了多少年的雲莊寺,在今天國家保護宗教信仰的政策感召下,這裡又建起了簡單的佛事活動場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