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山深處聽琴圖

雲山深處聽琴圖

雲山深處聽琴圖(紙本設色)軸縱325.6厘米橫170.8厘米(明)佚名

明代山水畫《雲山深處聽琴圖》(作者佚名)為立軸形制,丈二尺幅,現藏於西安美術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山深處聽琴圖
  • 類型:明代山水畫
《雲山深處聽琴圖》整幅畫卷山石流泉、雲煙舒捲,筆墨相間透出宏闊氣派,在奇峰峻岭、嘉木水湄中映現多重意象。其匠心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塑造景物注重前後景的連線點,不以山石營造景觀的空間層次,而將深度透視構築於平遠之上、高遠之中,突破平面視覺感,顯示芳草松林與碧波白帆之間一脈曠遠的氣象;二是以縝密的網狀筆法,鋪展於群山眾壑周圍,再用柔性皴法將陰面加密,陽面筆法則相對省略,反而強化中段山體龍脈的塊壘之感,在對比中增強了視覺張力,引向雲煙靈秀的詩意境界。
畫面右下方,輕舟內隱士側身而望,松樹圍合的屋舍高士對坐,一人撫琴,一人聆聽。作者設定的這處“畫眼”,將山水畫境與古琴意象交織在一起,構成全圖審美的焦點,通過人物手持的“道具”,將古琴意象植入自然情境之中,為觀賞者提供了廣闊的想像空間。由此讀之,既可探究古琴這一文化重器的生成緣由,又能解構山水畫境中內蘊的美學圖式。
古琴又稱琴、瑤琴、絲桐和七弦琴,屬於中國傳統八音中的“絲”,迄今有近四千年歷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琴是一種地位崇高的樂器,其藝術表現手法多以音韻取勝,有“左琴右書”和“士無故不撤琴瑟”之說,位列傳統文化琴、棋、書、畫“四藝”之首,自古以來就是雅士必具的修養之一,被視為高尚情操和人格精神的象徵。
傳統山水畫具有存形立意雙重特性,前者為天地萬物寫照,後者寓畫家主體心志,兩者融會貫通,相互生髮。晉唐至五代、北宋,山水畫沉澱了豐富的審美意涵。概括起來,一是“天人合一”的主客體認知方式,二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儒道互補的文化結構,二者構成中國山水畫演繹的一對主線,內含傳統藝術中寬博、凝重的理性情思與超脫、飄逸的感性風度,散發著崇高、靜穆的精神氣場。
國朝中興,歲月靜好。文人畫家以山為樂、以水為智、以空為悟、以遠為覺,目光投向類似“落霞孤鶩、秋水長天”的詩境中尋求靈感,表現場景走出“馬一角”“夏半邊”的舊格,造型風格謹嚴、勁挺、細膩,圓融。從“浙派”戴進到“吳門四家”的代表畫作,高超技藝流露的審美趣致,彰顯出“山為德、水為性”的文化情懷。
歷代傳統山水畫中,表現高士與古琴的圖像眾多,畫家將最能代表文人心境的道器引入圖中,能夠產生審美意象的最大化。畫作持續見證並不斷強化這一視覺記憶。因而,古琴被廣泛用作寄託人文情思的“道具”,視為立意造境的要素之一,既體現主體構思的傾向性,又發散獨特的表意空間,成為傳統山水畫中凝固的一個文化符號。
古琴與繪畫一脈相通,與自然內在的律動一致,和文人的心理頻譜相近。古琴的音質與中國畫線條具有相同屬性,包括清濁、高低、強弱、疾緩、粗細、長短、曲直、濃淡、虛實等豐富變化,與中國陰陽相輔相成的文化品格相通,耐人尋味。古琴家在清風明月下,陋室寒窗中,手撫琴弦,若入雅境,宣洩個體內在情感。繪畫則以形、色元素或於水墨滲化中釋放自我的空間能量,展示多彩的人文意涵,揮毫與彈奏雖手法相異,然圖式與調式異曲同工,兩者精神旨向同是浸潤靈魂,感悟心靈。
文仕撫琴的雅致人生,通過畫筆反映到繪畫中,使古琴的表意符號成為山水畫中最佳選擇之一。它能象徵性地表達出想像中的碧色微風、陰晴雨雪等虛擬自然場景,從而顯現內心的情緒波瀾。就山水畫創作主體而言,綜合圖中人物編排,實則是以山水錶形、人物表意、構圖表象三者相互交織的形式,呈現不同的造型組合,從而實現以筆法墨韻表達個性情懷或展現時代風貌的藝術追求。對樂為心聲的古琴演奏者而言,則通過悅耳動聽、抑揚頓挫的飄渺樂音,用或明快舒緩、或綺媚婉約的節奏,真實表達出以音定律、以意成調、以曲相和、以情為韻的審美精神指向,從而顯現個體氣質風度,完成心靈之間的精神傳遞。
繪畫造型與音樂曲賦本體功能不同,對於欣賞者而言,丹青營造的造型視覺空間與音符瀰漫的音律聽覺時間,兩者感受氛圍相異。然而在審美層面具有一體兩面的共性,寓景抒情,內涵意象,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價值。文人畫家與古琴家一樣,須以篤定、中和的文化態度,固守儒道情結,散發佛禪智慧,或執筆運腕、揮灑靈性,以存形刻錄時代跡,以立意抒發內心愿景;或十指撥弦,音色並運,譜制動聽的旋律,把握曲目的節奏,進而用八音立意,以五弦傳情,同樣寄託作者的情感及精神取向。
隨著明代的經濟繁榮,作為贈禮或純粹流通的山水畫,絹尊紙貴。本圖是當時的商品畫,意味著畫家已然成為藝術產品的製造者。然而,即便是商品畫,畫家在創作人物時卻依然樂意在筆墨中疏離現實身份,儘可能把自己幻化為圖像中的理想人物,不忘加上古琴一類人文意象的文化符號,使之象徵性地融入自然山水之中,希望達到成為文化人的心理期許。
山水畫圖像的文化符號與作者的內在修養、審美情懷密切關聯。通過《雲山深處聽琴圖》意象生成的多向度探究,能概括梳理明代山水畫之流變,清晰地看到其風格由五代、北宋的靜穆,南宋的典雅、富麗,元代的野逸、澄明轉向溫潤、中和的演化路徑,宛如一條波瀾不驚之河,脈脈匆匆,流向未來。我們在深刻感受其中內蘊的古樸厚重、雋永深沉、文質相彰、意味無盡的山水境界的同時,也領略到圖像中滲透的綿延恆久的古琴意象。
一幅經歲月沉澱的古畫,隔著數百年時空,依然瀰漫著久遠古樸的人文氣息,實則映現了文人畫家永不滿足的精神渴望,引領著後人對追尋美好圖式的執著嚮往,而這,正是此畫作的精神所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