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一平

應一平

應一平,中國水墨畫畫家,畢業於西安美院。現任西安美術學院學報《西北美術》雜誌主編、圖書館副館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安徽大學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西安詩書畫研究會副會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應一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上海
  • 職業:畫家、散文家、美術評論家
  • 畢業院校:西安美術學院
  • 主要成就:《西北美術》雜誌主編
  • 代表作品:《風雨秋荷》《心之祈》《四季花卉》
  • 代表著作:《洗盡鉛華》《心靈對話》
個人簡介,參加美術展覽,出版著作,發表核心期刊論文,發表其他文章,發表繪畫作品,專家評論,

個人簡介

應一平:出生上海,現居西安。任西安美院學報《西北美術》雜誌主編、圖書館副館長、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安徽大學教授、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散文學會會員。兼任:陝西美術博物館學術委員,西安市文聯詩書畫研究會副會長,陝西漢陽書畫院副院長,西安通元開寶拍賣有限公司藝術顧問,西安雍軒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藝術顧問,洛陽美術館藝術顧問。1979年從蘭州軍區考入西安美院國畫系本科並選修花鳥畫專業,主攻沒骨彩墨花卉。1985年再次考入該校著名人物畫家劉文西院長的人物畫專業研究生。期間到武漢大學參加中國儒家文化與現代化系列講座。1988年畢業,獲美術學碩士學位。1989年加入香港聯合出版社任創作總監。1990年先後起兼任《西北航空》《新疆航空》雜誌美術總監。1993年經香港愛達公司推薦以設計專才移居香港,任高級美術師、創作總監。1995年起到歐洲、美洲、澳洲等國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遊學,汲取東西方文化精華。1996年在美國緬因州波特蘭美術學院(Art Institute of Portland)開設中國水墨畫講座,同年7月以特殊人才身份移民美國,加入紐約yings studio藝術工作室。1997年任西安美院深圳校友會副會長。2004年在西安美院國畫系設立“應一平獎學金”。2005年受邀回母校整理館藏文獻並編撰歷代藏畫出版系列,同時從事古代書畫研究及中國人物畫教學。2007年自願放棄美國綠卡身份,正式調入西安美院,從2008年至今,研究論文居陝西省圖書館學會學術成果發布平台個人排名第一名。
《西北美術》雜誌主編《西北美術》雜誌主編

參加美術展覽

1980年大一白描作品《編框男子》參加全國美院學生習作巡迴展。
1985年《冷月》參加陝西省美術作品展。
1986年《綠色精靈》參加世界和平年美展。
1986年在深圳圖書館舉辦《崛起的框架---應一平、應為平第一回水墨畫展》。
1987年《向天山》參加陝西省美展。
1988年在深圳圖書館舉辦《漫漶的邊界---應一平、應為平第二回水墨畫展》。
1988年在西安美院舉辦研究生畢業匯報展。
1996年香港聯合出版社出版《從巴黎到柏林》應一平藝術之旅畫集
1997年先後在紐約Yellow River Art Gallery,Oriental Gallery舉辦歐洲寫生水墨寫生展。
2006年參加洛陽《西安美院八教授作品聯展》。
2007年洛陽美術館舉辦《應一平水墨作品展》。
2007年《風雨秋荷》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西安美院承辦的第二屆中國美術.長安論壇暨《全國寫意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出版著作

合著:
《西安美院館藏曆代繪畫精品集》主編楊曉陽、應一平執行主編,2007年世界圖書出版社。
《西安美院藏畫宋元明清卷》 主編楊曉陽、應一平執行主編,2008年世界圖書出版社。
《西安美院館藏繪畫近現代卷》主編楊曉陽、應一平執行主編,2008年世界圖書出版社。
《中國歷代繪畫·西安美院珍藏》主編楊曉陽、副主編王勝利、應一平執行主編,2009年人民美術出版社。
《中國歷代繪畫·西安美院珍藏》2010年獲第19屆優秀美術圖書“金牛杯”銅獎。
專著:
《洗盡鉛華》 三秦出版社 。
《心靈對話——中國古代繪畫精品探賾》三秦出版社 。
《循逕入道話丹青——應一平美術學論文集》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
《應一平美術學論文集》主編應一平,2014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發表核心期刊論文

從《安期壽棗圖》感悟我國古代之仙風禪流
《文博》2009年第1期。封面重點文章。
簡述《西園雅集圖》《文博》2009年第1期。
靜穆 清虛 渾淪——品讀龔賢《峰巒台閣圖》中的意象“造境”
《美術研究》2009年第02期。
從人生價值格趣品讀錢選《白梅寒雀圖》
《文博》2009年第2期。
無涯妙道皆古意——品讀《藍瑛法古山水冊》上
《文博》2009年第3期。封面重點文章。
循逕入道品畫圖——再讀《藍瑛法古山水冊》下
《文博》2009年第4期。封面重點文章。
長天遠水讀不盡——吳道蘇《古溪採石圖》賞析
《文博》2009年第5期。
一葉輕舟寄此身——讀吳鎮《真逸岩居圖》
《四川文物》2009年第5期。
《循逕入道品畫圖》
《美術之友》2009年第6期。
院體的變調——方琮《亭廬留覽圖》的藝術分析
《文博》2010年第1期。
讀《送陶徵君還峨眉圖》
《文博》2010年第2期。
山水畫圖像中的文化符號——讀明佚名《宋人云山深處聽琴圖》
《四川文物》2010年第5期。
感木之近望天遠——讀藍瑛《東皋靜思圖》
《文博》2011年第4期。
遁入空門吟長風——南宋佚名《寒山拾得行吟圖》研探
《文博》2012年第1期。
山水畫圖像中的文化符號——讀明佚名《雲山深處聽琴圖》
《四川文物》2010第5期
緣物起興 雋永如斯——李鱓〈農桑閒秋圖〉審美情境探析
《陝西教育》2013年第12期
道法緣心 以勢馭形——從閔貞及其《醉仙圖》〉說起
《美術研究》2014年1期。
山水畫境與古琴意象——兼論明畫《雲山深處聽琴圖》的審美特性
《美苑》2014年4期
再現到表現的審美跨越——從傳統繪畫的“形”談起
《美術與設計》2014年5期
《八大山人繪畫圖式探賾》
《美術觀察》2014年第7期
傳統山水畫中的設計思想——以荊浩的《匡廬圖為例》
《裝飾》2014年第7期
中國畫傳承與創新的思考
《藝術教育》2014年10期
山水畫境 古琴意象——《雲山深入聽琴圖》欣賞
《光明日報》2014年8月20日
方濟眾繪畫與“長安畫派”三議
《陝西高教》2014年10期
境相獨異的心象——以袁江《漢宮春曉》舉隅
《美術研究》2014年第4期
山水畫境與古琴意象——兼論明畫《雲山深處聽琴圖》的審美特性
《美苑》2014年4期
書賦 《圖書情報知識》2016年第02期

發表其他文章

崛起的框架——初探深圳的隨想
《深圳青年報》1986年9月30日
滯重的自由與超越——85新潮美術的美學批判(卓非)
《西北美術》西安美院學報 1988年第4期。
幾束心絮——關於我的三張畫 《畫家》總第7期 1988年
蒼涼高原的四季 《畫家》總第9期 1989年
傳統中國繪畫的形色觀念 (美術學碩士學位論文 1988年)
《西安美院五十年院慶美術學論文集》
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1999年。
莫道聽雨獨自閒——談楊小寶的水墨畫《大視野》2003年第1期。
筆情墨韻心境——龔賢作品賞析
《西安美術學院教師論文集》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7年。
澄鑒博映 哲思惟文——趙步唐教授讀書筆記展前言 2007年
圖謀而得意——從戴進《秋山訪友圖》看山水畫“分景”與“造境”
《西北美術》2008年第4期。
大美術 大美院 大寫意——記建構中國美術教育體系的實踐者楊曉陽
《陝西英才》第5期 2008年。
《探索中國美術教育的實踐者》記第三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獲得者、西安美院院長楊曉陽
中國教育科學出版社《名師頌》第3卷 2008年。
德藝雙馨——記中國美協副主席楊曉陽2008年。
《寫意精神的高揚——從“風生水起——大寫意小畫展”談起》
《大河報》《東方今報》2008年。
探索 拓展 創新 ——記西安美院朱盡暉博士
《陝西英才》第10期 2009年。
關於《中國歷代繪畫 西安美院珍藏》的若干問題簡釋
《西北美術》2009年第3期。
幕天席地品世象——讀佚名繪畫《三翁論道圖》
南堂不忘湯若望——讀湯若望《洗犬圖》
《上海美術家》 2009年增刊。
凌波萬里傳福音——讀利瑪竇《教士進寶圖》
《上海美術家》 2009年第3期。
西安美院藏畫作品鑑賞系列點評24篇
《延河》半月刊2008年—2009年
循逕入道品畫圖《中國歷代繪畫 西安美院珍藏》編輯緣起
《中國歷代繪畫 西安美院珍藏》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9年
風華甲第呈瑞祥——讀佚名畫作《明園大觀圖》
《上海美術家》 2010年增刊。
幾回掩卷不由心——趙步唐山水寫生畫卷序
《山高水長》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0年第1版。
《巴黎散記》《紐約紀行》《走進布里斯班》《今夜西安》刊登在《西部航空》《中國旅遊》等雜誌。
泠泠縹渺望碧影——讀沈士充《雲山禪修圖》
《西北美術》2010年第1期。
從地緣文化學視角賞析吳道蘇山水畫卷《古溪採石圖》
《社科論壇》2010年第2期
胡天回望長安月——讀羅瀾《漢宮秋月圖》
《陝西省廣播電視報》2010年6月。
濟世懸壺來東土——利瑪竇作品欣賞
《陝西省廣播電視報》2010年7月。
《西安美術學院院報》自2011年第1期起開闢“藏畫欣賞”專欄,
每期刊登一篇應一平的古畫鑑賞系列文章。
秀水靈山映天光——讀明人佚名畫作《水村集》
《西北美術》2011年第1期。
凝眸覽古 ——西安美術學院藏畫概觀
《收藏》2011年第6期。
讀鄭板橋《蘭石疏竹圖》
《揚州晚報》2011年5月28日。
天鏡舟隱澹蒼煙——讀謝時臣《石湖別墅圖》
《收藏》2011年第7期。
廟堂之下獨行者——讀黃慎《東方朔得桃圖》
《揚州晚報》2011年7月16日。
清光依舊滿人寰——讀曾鯨《蘇文忠公笠屐圖》
《收藏》2011年第9期。
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解讀王翬的二幅意筆仿古畫
《美術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
立象盡意 沉博有容——西安美術學院藏畫概覽
《上海藝術家》2011年第6期。
素位而行 靈山在望——姚展雄禪意散文集序
《素心無塵》中國長安出版社出版。
圖像造型主客體的存在方式——論中國繪畫的“形”“色”觀念(上篇)
《西北美術》2011年第4期。
圖像造型主客體的存在方式——論中國繪畫的“形”“色”觀念(下篇)
《西北美術》2012年第1期。
復活了的昆明池——西鹹禮讚
《陝西日報》2011年12月9日
風動塵香 墨彩華章——郭線廬水墨畫作品欣賞
《陝西美術》2012年第1期。
素顏無華天心相照——郭線廬水墨畫作品欣賞
《上海藝術家》2012年第1期。
獨坐清江水榭中——讀李寅《清江憑眺圖》
《西北美術》2012年第1期。
天地為隱者留名——讀明人佚名《松溪玄談圖》
《西北美術》2012年第2期。
郭線廬的水墨畫
《城市經濟導報》2012年1月16日
往事追思共惘然――讀文徵明《山房憶舊圖》
《收藏》2012年第3期。
天鏡舟隱澹蒼煙――由讀古畫所想到的
《藝文志》2013年第2期
見得心如法眼寬――讀黃慎《逸仙圖》
《金秋》2013年第4期下半月
靜觀自得的心象——初讀杜大愷水墨作品的隨想
《西北美術》西安美術學院學報2015年01期
從地緣空間看“海派”文脈承傳
《西北美術》西安美術學院學報2016年03期
素顏無華 天心相照——郭線廬水墨畫作品欣賞
《上海藝術家》2012年01期
羅銘的寫生與創作
《西北美術》西安美術學院學報2014 年03期
王子云學術研究四向度《西北美術》 2017年04期

發表繪畫作品

《焱》 《西北美術》1983年3期並刊登1984年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掛曆封面
《掘起的框架》應一平、應為平水墨畫展。《深圳青年報》水墨畫作品專版1986年9月30日
《心之祈》 《美術》雜誌1988年第10期
《經輪幻影中的母子》《綠色精靈》《心路》 《畫家》雜誌第7期 1988年
《朝露》《清氣》《秋霜》《冷月》沒骨花卉組畫 1983年 《畫廊》雜誌1990年第3期
《草原四季》《陝北老人》(素描) 《畫廊》雜誌1991年第6期
《泉邊》 《香港美術家》雜誌1991年第4期
《綠色的太陽》《夏荷》 《香港美術家》雜誌1992年第2期
《心之祈》 《西安美院五十周年美術作品集》1999年
《白雲滿衣袖》 《洛陽畫院成立二十周年作品集》2006年
《杜甫望岳》《不染》《朝夕聞道》《出浴》《等活》《余從何處游》等作品
刊登在《西北航空》雜誌《文化藝術報》《三秦書畫報》等。
《韋編三絕》美術教育研究2011年增刊 《紀念陶行知誕辰一百二十周年專輯》

專家評論

文辭精蘊 所議載道——應一平《洗盡鉛華》論文集序 
趙步唐 西安美院教授、著名書法家
讀應一平《洗盡鉛華》評畫論文,尤感其所議已不止於畫中之象,由是而議畫中之理趣、意蘊,借其象而旁徵博引,得見意象之精蘊,使人讀來隨文之波瀾起伏而漸入畫境,申發其理蘊。即使是一枝梅花,也能使人於“暗香浮動”、“清氣溢流”之中;想像史傳“梅妻鶴子”、“踏雪尋梅”故事,體味“品讀被歷史沉澱的人文內涵”,這是中國繪畫與詩、與文、與理、與書相契合的一個重要特點。一平之評畫論文,正是以文章展其思緒,發其議論,引導人從畫中之象而申發為畫外之意,以使玩味無窮。
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在其《通書·文辭第二十八章》中說:“文所以載道,猶車所以載物,故為車者必飾其輪轅,為文者必善其詞說,皆欲人之愛而用之。然我飾之,而人不用,則猶為虛飾,而無益於實;況不載物之車,不載道之文,雖美其飾,亦何所為乎”?
“文辭,藝也;道德,實也。篤其實而藝者書之,美則愛,愛則傳焉。賢者得以學而至之,是為教,故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 如他在讀《東皋靜思圖》後著文“感木之近望天遠”中寫到“東皋南呂,北山西望;嵐霧繚繞,雲煙微茫。岡阜之上林木秀蒼,坡陀隱落數間草堂。紅樹青岩,散射紫光,溪水洄旋而潺湲,氣脈游移則遠顧,與山中懸瀑遙相呼,似林泉之水天上來。”以駢儷手法寫成的文字,恰好地裝飾了一般人所感受到而又無以言傳的那種美感,使讀者似乎感到觀文如見其畫的一種意境。
一些出自僧侶、道家人之手的藏畫,由於作者心境之空寂,與常人差異甚多,其作品自然也不同於一般畫家創作的境界,是較難於體味的。如普荷《松逕行色圖》便是一幅意境玄曠的作品。應一平則是先說作者身世,再從詳細考據入手,揭開普荷和尚真意懷如之心,以見其天真幽淡畫格的一些特點,再細微描述了作品近中遠景中各個物象呈現的嵯峨跌宕之勢、玄曠絕塵之境、禪風高逸之氣,清音流水之韻、簡率恣重之象、拙稚灑脫之筆等等,以使一般讀者也能讀其文而悟徹此畫之妙趣真意。
藝術作品有些只是作者心靈的一時感悟,或山或水,或松或石,加之自然之陰晴雨露等時空變幻,引發出作者的藝術靈感,形成了某種人文意境而集成之,未必都曾是有所依據。而看畫人則依其經驗,依其體悟,形成了某種主題意象《松溪玄談圖》正是這類作品的一種現象,應一平的《天地為隱者留名》一文,便是借“松溪玄談”畫題,申發了這類作品可能引起的玄談內涵;從兩晉的歷史背景,引出了謝靈運、陶淵明一類文人負笈散懷、樂道林泉的超脫心境,也揭開了“世輕久不賞,玄談物無求”魏晉玄談之風的形成流變,從而使看畫的讀者,有了深感此畫意味的藝術體悟。
中國書畫講究文品、人格,不但書畫文要好,而且人品也要好,這種品格論是要把作品與作者的為人品格相互映照而理論的,這就必須對作畫之人和其題識、詩文等給予整體深入剖析,這對於一般讀者是很難做到的。應一平在《讀沈士充“雲山修禪圖”》)一文中便筆鋒犀利地直刺題識者陳繼儒,引用蔣士銓作《臨川夢·隱奸》諷之,詬病陳繼儒此人假寧息影,仿隱士而心繫“魏闕”之心。這不僅看到一平評畫析文的精微縝密處,也可以看到他所論必載其道的文思筆風。
看畫欣得其趣易,而得其意則較難。中國畫更要求在看到筆墨趣味之後,又漸漸能惠得畫中真意,以致與自己的體悟相聯繫,始能回味無窮,即所謂體悟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妙理。在《心本自然致虛靜》一文中,從《佛說阿彌陀佛經贊》說起,進一步闡述了“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命運原本就在自己手心裡”的哲理和中國文化的緊密關係,說明禪宗自問世以來就能成為中國佛教主流和代表的基本道理。使得人們在看《屏恭問禪》一畫,清晰地理解此畫的主題思想,使讀者能有更好品味其意境之美。
藝術作品反映生活,也會喚起人們的記憶,使後來者仰止其功德。《讀“教士進寶圖”》直截了當使讀者一目了然明白這幅畫的歷史價值和當代意義。利瑪竇對中國文化的尊重和熱愛,成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位使者,也是最早提出“中國畫”概念的一位學者。然而隨著歷史的變幻,利瑪竇這個名字漸漸被人們淡忘,如果沒有這篇釋文,這位在明代萬曆年間從葡國來華的傳教士,對東西文化交流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能被更多的人了解。
相類似的還有一幅《洗犬圖》,圖中畫一紅衣貴族,右手叉腰,扭身側首,呼而觀望,指揮仆童為兩隻名貴的阿拉伯獵犬洗澡。主僕四人處在淺流之中,氣漫浮懸,祥雲飄飄,人物、雙犬置於溪邊。傳說作者為湯若望。其流傳經歷如何,是注釋此畫的關鍵。應一平鉤稽典籍,查找依據,在《清鑒綱目》中找到了順治皇帝對湯若望的在華生涯作的中肯評價。1666年7月21日,75歲的湯若望受盡“歷案”連年累月審訊的屈辱,同年8月溘然歸逝。應一平在深情的敘述之後,飽含感情地寫到,“假如湯若望死於清廷刀下,他一個人肉體被人為消滅,已不是簡單意義上的生死予奪,它甚至會影響中國和世界的腳步,萬幸沒有假如。時光的河依然靜靜流淌,時隔三百年後的今天,每當想起他以生命為代價苦心修正的曆法,一直到現在還在用它記錄著自己走過的腳印,從中時時又看到類似當年的情形”
多么深情的追思與感懷,並在追思與感懷中揭示了一個事實,通過不為人知曉的史實,即修正曆法是這位殉道者在中華大地上留下的無可抹去的記憶。這是一個文明的伏筆,是中華文明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歷程,從而她開始追尋世界。文以言志,應一平便是深情揭示著每幅畫的精蘊。
應一平用散文筆法,來寫這些評畫析文,思緒、抒情為一體,敘事、評論融於抒懷感嘆中,形式自由,結構靈活,語言清新巧妙,手法豐富多彩。其所言亦可稱作美文,美就美在它情景交融,繪聲繪色,筆法凝鍊,文辭精蘊,如歌如詠,如泣如訴。歌詠中揭開多少為人而不知不解的史實、故事,使更多的人知道了古代繪畫竟也內涵有如此絢麗多彩的世態人文,如此情景交融的意蘊才情。
應一平之所以能夠有這樣好的散文功力和如此深切的評畫見解,除了他上學勤奮和社會練達的經歷,還不能不提一個人,那就是其父應中逸。中逸早年生活、工作在上海,與趙朴初友好,互通文墨且精於古字畫鑑賞。經趙朴初推介,中逸放棄上海大都市生活而遷居西北重鎮蘭州,以他的學識和威望廣泛團結了一批蘭州當地的文化界名士學人,家中常是高朋滿座,談古說今。應一平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裡,耳濡目染,養成了好讀書、善思考、勤文筆的習慣,即使下鄉、做工、參軍、學藝,以至南下經商、遊走列國、回歸母校,他從沒有放棄讀書、思考、寫文章的習慣。
近年來,他毅然接受學校給予編目整理、編輯館藏中國歷代藏畫的任務。殫精竭慮、情之而至,面對數千畫作,知難而上,對每一幅畫,每一款文,每一方印都作了仔細考據、認證,以致畫中的情節由來都細審查考,以求無萬一之誤。《中國歷代繪畫》經已面世,他的評畫析文,也將隨著畫集的出版發行而成為一個重要的看點,人們在品讀古代繪畫作品的同時,也能品讀到應一平美文般的評畫論文,兩相比照,可謂相得益彰。
錦瑟無端五十弦——應一平《心靈對話》論文集序
趙農 西安美院教授、美術史論系主任、博士生導師
風盪滄海,雲回蒼山。
幾年前,應一平接受西安美院的邀請,從海外回到母校圖書館工作時,內心的喜悅與惆悵是交織在一起的。昔日的同窗在學院的教學科研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而自己商戰多年,漂泊在外,雖有積蓄,但是其中榮辱甘辛經歷,也頗有身心疲憊之感。於是,回歸學院,應一平以報效祖國的熱忱,投入到新的崗位之中。
記得應一平回來不久,學院就開始備戰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工作,應一平負責圖書館的建設,可謂是百廢待興,一片忙亂。應一平以多年出版編輯的經驗,挑選充實館藏圖書,並更新閱覽環境,添置藏書設備,以至身先士卒,不辭辛苦.治於事而勞於心,負其任而承其責。隨後的學院教學評估中,因為應一平的勤勉勞作,煥然一新的圖書館獲得了教育部專家的好評。
西安美院圖書館自1950年代以來,收藏了大量的宋元以來的書畫作品,其數量與質量均為全國同類院校的翹楚。然而保管工作雖然嚴密,研究利用卻不夠深入,常常令人有奇珍家藏,遺珠蒙塵而不覺不識之遺憾。
應一平由於工作需要,自己多年來對書畫熱愛之忱仍銘懷於心,習字作畫也堅持不懈。自小對文史知識的喜好積累的修養,開始對館藏曆代繪畫進行細緻地梳理。
掠過紅塵鬧市的喧囂雜蕪,看慣了世態人事的驚濤駭浪,回歸於平靜的書桌,應一平甘苦自識,寒樓獨居,青燈黃卷。板凳冷坐,文章未空。長安月色撫平著遊子歸來的激動心緒,也使應一平身心沉浸於歷代名畫之中。早年對水墨實踐的心得和多年的人生經驗,此時化作個人的心志。勤學好問,衣食俱廢,常常是手撫精妙的佳構,思接千古,望雲聽雨,看花臨泉,陶冶著個人的情操,也啟迪著個人的心扉。
中國書畫自古及今,由於歷史悠久,加上手工操作的性質,每遇亂世多被捨棄,而逢盛景多有仿作,於是亂治之間,便有許多的托偽冒名之作。加之斗轉星移,文化語境的流失,也構成了後人鑑定的困難。於是館藏的作品中也存在許多含混的現象,諸如署名、材質、技術、斷代等問題也使一般人或望而生畏,或莫衷一是。
應一平以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細心地考訂、甄別、論證,研讀了大量的古代文獻資料。堅持原則,實事求是,對館藏精品進行了充分深入的研究,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是藏品中有少許高仿作品,多為常人誤認,指為原作。應一平不以拔高作品的年代和身份而沾沾自喜,也不因無名畫家的精妙佚作而遺漏忽視,耐心細緻,孜孜不倦地勞作耕耘,從而使這些作品的身份認定,取得了突破性的合理推論。
人靜心妙,詩窮句工。應一平數年間的刻苦努力,披星戴月,在筆下流淌出數十萬字的研究心得,可謂是春種秋收,成果纍纍。並連續主持編輯了《西安美院歷代繪畫精品集》(2007年)、《中國歷代繪畫·西安美院珍藏》(2009年)兩部巨製,尤其是後者,豪華精製,泱泱大觀,為國家級的人民美術出版社多年來出版的最為經典的單本畫冊,入選2009年法蘭克福圖書博覽會,為中國圖書出版事業贏得榮譽。
應一平研究古畫,重視文獻立論,按圖索驥,不捨細末。讀畫推想,多做窮究之理。細末資料如屢屢絲線,被應一平從大量古籍文獻中牽扯出,化做實證的論據。精誠所至,持論公允,語態平和,多為不刊之論。
然而,常人論述古畫多有艱澀孤渴之感,使讀者雲霧生疑,望而卻步。應一平喜文學,修養精深,文辭華美。於是論文中語句精妙,加上由畫及人,由物及心,多做切身之思。尤其是數百年間的古畫作者,多是奇人隱者,高僧老道,淑女賢士。於是奇景幽境,人事閒談,在應一平文中一一指說出來,只見大量的作品畫面中的人物往來,山水變幻,花鳥翻飛,演繹著古柯幽木,沉潭清泉,風雅雲集,品藻月旦,讀後有“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為秋冬之際,猶難為懷”的感慨。
臨近歲末,一日與應一平閒談,知其編輯文集。見其眉毛漸白,頓覺勞心之甚,用功之勤。巨藏編成,耗費時日,也耗費了諸多心智。然而應一平矢志不移,無倦無悔,是謂“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為應一平《洗盡鉛華》論文集而作
傅曉鳴《東方商旅》雜誌社社長、總編、西安詩書畫研究會會長
一直以來,應一平是一位值得我欣賞和推崇的文化學人。這是由於他多年來的博學多識,對中國畫研習,對美術理論的豐厚積累,尤其對中國古代畫品的研究解析,以及美術評論的獨有視角之緣由。我與他交往,總見他忙碌不息的身影,這種忙碌,不是為金錢奔波的橫取直截,而是為做學問“惟日孜孜,無敢逸豫”,於身具備的那種勤力而又勞心的惜時精神。
他的確是一個閒不住的人,不閒卻不做無聊事,他的全部精力都在做著與文化有關的事情。韓愈詩“百年詎幾時,君子不可閒。”這裡的閒,是閒懶散漫的無所事事,不同文人雅士追求的那種清玩之閒。人生本如“白駒過隙”,那得閒來去做虛枉耗散。
應一平可謂不閒君子,他是一年不得一日之閒,這閒並不是他不會索取、不去享受。清代畫家石溪在《溪山無盡圖》上作跋:“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懶惰。若當得個懶字,便是懶漢,終無用處,殘衲住牛房朝夕焚誦,稍餘一刻,必登山選勝,一有所得,隨筆作山水數幅或字一段,總之不放閒過。所謂靜生動,動必作出一番事業。端教一個人立於天地間無愧。若忽忽不知,懶而不覺,何異草木!”
應一平正如這位隱逸山林的老衲,稍餘一刻,便覺不安,不閒君子的刻意不取,不得者便不為已有,為匆匆生命的來世珍貴,只留下一個“忙”字替代,“端教一個人立於天地間無愧”而“不放閒過”,亦然是一種君子品格。他的做事專一,不知疲倦,生命的基因里始終充滿著旺盛的激情。早在美院讀書時,他為學生班長,他的做事風格、求學勁道,早就獲得了“拚命三郎”的綽號。這樣的稱呼,於同窗共讀時光,並無褻蔑之意,而是認定他凡做事專注而唯一的事實。多年來,凡是他做的任何事情,總是風風火火,多少次我碰見他在美院大步流星,為諸多之事,全然一派“只爭朝夕”的精神。這形成他做人做事的風格,以及人格、人品的特立獨行,是值得稱讚的。
可以說,他是一個學問家。學問便是學而有問,是追求、追究,最終答疑解惑。古訓有“不學不成,不問不知”,他對學問的嚴謹態度,表現在他為西安美院編纂學院歷年來收藏甚豐的古代及近代畫作為例。其時他正旅居海外,受聘回母校編輯大型館藏畫冊,這是一個浩繁工程。懷著對藝術的敬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崇仰、對歷史的責任感、對學術的尊重,以及對美院古今藏品的熱愛,在這期間,他以勇往一搏的精神,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全身心地投入到編輯工作中去的。一般出版的古代畫集,因避其難度,往往是繞開作品跋文題款及印文作釋,因許多畫作年久斑駁、破損,字跡模糊不清,作者筆誤等,涉獵太深,以及斷字斷句,或有不求甚解處,反而留下笑柄,是不划算的。應一平的治學精神卻毅然於此,與古人對話可謂自找麻煩,惟有此,才能入其堂奧之中。這樣的難度,有時是舉步維艱的,往往為斷一朱、白文印中的一個字,為跋文中一段難辨之句,幾日揣摩,翻閱典籍、查找歷史資料,向老前輩請教,同專家探討,事情總是得以圓滿解決,學術的疑點往往被執著的精神一一化解。做學問便是如此,在追究與探索中,漸積自身,而達高度,才能傳承推廣。而他對古畫的鑑賞功夫、品評能力、答疑解惑水平,上升到一個較高的學術層面,成就了他對古畫研究、鑑賞、論證、品評的學術專家地位。
如我這一輩人,在增長學業,積累知識的年齡,卻遭遇世道的精神顛狂,是患過“營養缺乏症”的一代人。他與這相比,成長的歲月就已比其它同伴多得一些知識營養。後來他的下鄉,服役,入學,孜孜不倦地修行,似乎生命中真的只有一根筋,少年志向,追求學問,白髮亦然,終而無悔,使我對他的了解日漸加深,我們成為志趣相投的同路人。
2009年6月,他為前國家主席江澤民講解古今畫作。其學識學養、美學見地及嚴謹變通的態度,得到江澤民同志的滿意和讚揚,並與之探討王國維《人間詞話》,問答之餘,遂對陪同領導贊曰:“這個人學問淵博。”
如今他又出版論文集《洗盡鉛華》,我是打開他的樣書,隻字逐句拜讀過的,通篇美文,朗朗上口,所謂“麗句與深采並流,偶意共逸韻俱發。”他對中國美術的理解與造詣,對古畫的評點與賞析,對歷史人物及箇中畫家“夸而有節,飾而不誣。”的中肯評價,挖掘甚深,給讀者提供了一個立體的交叉的賞析空間,為中國古代繪畫之欣賞,打開另一扇解讀的窗戶。
從他的論文集來看,逐字逐句,文從字順,音韻流暢,不生澀、不做秀、不無端生造虛妄,可見到他的學識學養及文字錘鍊功夫。古人說“不求好句,只求好意”,他對文章的寫作態度,便是追求“意好句亦好”。古代文人為文精神,“為求一字穩,捻斷幾根須。”他亦有這種精神,鍊字鍊句,將文章行世的事,做得極端負責任,就連標點符號,慎之又慎、力求規範。由他著來的書,倒要省去編輯與校對的力氣,在行雲流水的文字中,在精研細琢的鍊句中,在文化信息含量頗豐的文辭達意中,遂成精品。
我為一平治學精神所感動,與時下文風來比,他應是維護中華文字套用正統與莊嚴的表率,在世風日下之民風民氣正在復歸平正,中華文化莊嚴、神聖、不可戲的理念正在建樹之時,他是做了捍衛者與弘揚者的。
快餐文化的應時出現,太多的衝擊了中華正統的謹嚴有序,用大眾媒體的電視來做播,是語與言的散放傳播,用來文字,“語”和“文”原來是有區別的,我們說文言文難懂,便只揀出“之乎者也”來嘲笑古人。我們提倡白話文,便將書面的文字皆寫成大白話,倒是要出現“新八股”了。“新八股”要浪費時間、浪費紙張,文字凝鍊功夫稀釋在白水煮豆腐般的少鹽沒味中,是不值得提倡的。古人的語言交往,或許正如我們日常般,但行之與文,卻簡練簡捷、可讀可藏、不占篇幅、不占時間,耐人品味,是真正以文字創建起的文學意義。文化中原來是有高品存在的,便是先人已為我們創建了。我們曾經考慮到大多人的文盲情形,便埋怨漢字繁體的艱澀不好普及,便要文字簡化了,孰不知文脈如果切斷,幾千年來文化所傳遞的信息便要被擾亂,使我們至今捧起古書,非靠翻譯而無法與古人直接對話。
讀應一平論文《洗盡鉛華》,使我們回到歷史的邈遠,回到農業文明的和諧靜謐中去。當與古人相識在一幅幅古老的畫卷中,惟識其妙,難解其意時,應一平的古畫評說為我們進行了全方位的詮釋。一幅幅深藏在圖書館閣中的畫面,頓然活躍起來,畫面中所含的信息,皆由他來詮釋與人,將畫中人物、景物及歷史背景詮釋的那樣富有生氣、富有立體感,將畫家心思理解的那樣透徹,把不同時期的歷史場景拉近,讓我們與其見面。
我佩服他,將一幅看似平淡的畫面挖掘的那樣具有深意,在缺少相關信息,甚至於年代稽考、斷代不晰的遺憾中,他是下了大功夫的。與古人對話,是以心靈的對話。他將古人拉來用現代方式對話,或尋去遠古,進入古畫中與作者對話,有些引經據典處,有些精妙一瞬的思想,由他發掘出來,於今仍有社會意義,如《寒山拾得行吟圖》有一段:“寒山與拾得二人友善,相交甚為莫逆,常題詩于山岩與樹葉上,一日,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應一平如是評論,“這個絕妙的問答,蘊含著面對人我是非的處世之道,千年易過,智慧永存,至今讀之仍如醍醐灌頂。”
《雙聖圖》他將儒、釋、道文化就畫面進行立體解讀,沿著文化與宗教的淵源闡述,脈理清晰,內涵深刻。《松溪玄談圖》挖掘出兩晉隱士超然於懷,不契約流俗的名士風采。《洗犬圖》則是挖掘出一段耶穌教傳教士湯若望曾經來中國傳教布道,受順治皇帝青睞,先後二十幾次親臨教堂,垂問教理的故事。是“將西方聖經文化和東方文化融和在一起”的一次歷史的接觸與見證;凡此種種,不一一去說。可以說,他的此本論文集,在文化學術方面,既可做資料參考,又可提供一種文本的解讀樣式。
一幅畫折射一段歷史,帶來一段生活的憂思喜樂與悲苦辛酸,將畫家一生闡述給讀者,將那段歷史解剖開來細說,將富有內涵的畫面信息傳遞而出,值得一讀、足可獲益。應一平對文化推崇之功,足可以稱道。
《尚書·周官》有“功崇惟志,業廣惟勤”之句,如今以“惟志”“惟勤”拿來說應一平,正是其人其事恰如其說。願他以學者的姿態、以傳播者的使命,建樹更大的文化功崇,去不斷進行他的文化自覺。
雪落無聲亦清香——讀《心靈對話》之感言
張惠 陝西理工學院藝術學院美術系
寒假將至,特地去圖書館向應教授辭行。此時的圖書館已經顯得有些空空落落,沒了往日的繁忙和擁擠。在應教授的辦公室里,我見到了他新近出版的第二本書:《心靈對話》,看著他在金色的扉頁上寫下我的名字時,心裡忽然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
猶記得第一次見到應一平教授的時候,是在去年金秋的十月,他在辦公室里正忙著撰寫文稿,眉宇之間透露著一絲疲憊。我們的到訪讓他有點猝不及防,馬上收拾著案上堆積如山的書籍和文稿,這一幕,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後,每一次的見面,他都忙得不可開交,大部分的時間都在伏案疾書,似乎永遠都有寫不完的文稿和處理不完的信件。
了解應一平教授,正是從他的文字開始。
每一次翻開《心靈對話》,都是一次心靈的滌盪和洗禮。這讓我想起第一次看《洗淨鉛華》時那種迷茫的感覺,滿篇生澀的詞句讓人幾乎難以繼續再閱讀下去,讀的過程中,幾次都想放棄,卻最終硬著頭皮扛了下來。讀著讀著,忽然之間,便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猶似“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原來,在這些艱澀難懂的詞句背後,隱藏著如此細膩與豐富的感情。
讀應教授的文章,多少得有一定的文學功底才行。我常常對應老師說,本人天性愚鈍,屬於不可“頓悟”,只能“漸修”之列。需要紮實了文學的基本功之後,才能盡領文中的精妙。時常喜歡在深夜時品讀,靜謐的夜裡總能找到一絲寧靜和適然。而每次讀到感人之時,總有令人怦然心動的感覺,有時又恍若穿越時空,與古人相對而言。優美的詞句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很難想像,如此婉轉優美的文筆所創造出的絕美意境,已經遠遠脫離了傳統的繪畫評論模式。
讀得久了,便逐漸沉溺於其中,畫中人、景、物,仿佛盡在眼前,伸手可及。讀到精彩處,不免心情激動,撫手稱絕;讀到傷心處,也不免心為所動,黯然淚下。一如品茶之味,愈品味愈醇香,又如聞古琴之音,愈聽情愈深厚,頗有些“曲水流觴,高古清泉”之意。
釋卷,心悵然。在應教授給我的回信中,有一句話曾讓我感動,他說:“文章是情緒的凝聚,也是和古人交流、心靈客居的一個個驛站,每天留下如夢之芳華,生命流動中寄懷不忘的感念。……有時寫到夜半,忍不住會心而笑或淚眼漣漣,越來越在獨自一人時感悟到“靜”的美妙之感,它陪伴著青絲變白髮,少壯至窮年。”
於是,我明白了這本書為何名為《心靈對話》,這既是一次與古人的對話,更是一次與自己心靈的對話。能夠拋開世俗的名利和塵世的喧囂,求的心靈的片刻寧靜和靈魂的暫時解脫,對於現實中的人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奢侈和夢想。只是,明白和理解這種深刻含義的人卻寥寥無幾。
在我的眼中,應教授永遠是個勤謹、嚴格的人,對於寫作,態度更幾乎是苛刻的。從他的文中,我感悟到了詩的意蘊,詞的曼妙,意的深度。從他的身上,更體會到了一種獨特的人格魅力,而每一次的交談,也總有不一樣的收穫和體會。
也許,正如應老師在自序中所寫到的一樣:“洗淨鉛華不著妝,一般真色自生香。”
這香氣,始終彌留於心,如雪般純淨、自然。
應一平教授訪談中央電視台網站記者:王睆(2010.9.28)
我們聽說西安美院60年校慶前出了本厚達10公分,重近20斤的大書——便決定前去看個究竟,聽聽其中的故事。
下午3點我們準時到達圖書館,初次到他的辦公室見《中國歷代繪畫 西安美院珍藏》就放在桌子上,非常震撼。我們有幸結識它的執行主編應一平教授。入座聞書香。成堆書籍中有一大塊是他發表的論文,文章和專著,數量近百種之多,他身上那種學者氣派令人折服。我們從傳統文化引起話題,圍繞他這幾年編撰西安美院藏畫集的工作聊起來,他說:“現階段側重古籍研究與中國傳統美學、畫學理論的研究。像中國歷代繪畫藏畫集文案,包括深入研究後的學術性點評,涉及中國傳統審美核心價值等多方面領域。使人在解讀過程中細心體會畫中本身具有的雅致雋永的意味,力求行文字字推敲。藏畫分上下兩卷,即宋元明清卷和近現代卷,收入作品近千幅,達1300多頁,近百萬字。你們看到的是上卷,下卷已編輯完成,等待付印。”
“這套畫集的特點,是將畫面上的所有信息,用文字全部記錄加以展示,包括前題、後跋、印章,成畫年代等等信息。以上工作歷時三年,花費大量精力去釋文、斷句、考證作品的真偽,有的畫面殘破,為分辯一個字、一枚印文,用投影儀、圖像文獻反覆比對,同時根據史籍及其它旁證資料一一考證它的出處。
古畫裡面包含著非常廣博而深邃的社會、歷史、人文、民俗、地緣等方面的信息,它們不僅體現多姿多彩的自然風貌,同時展示作者深刻的審美意識。如《洗犬圖》具珍貴的史料價值,是出色的中西合璧的作品。為德國傳教士湯若望所作,反映他在中國傳教歲月與中國文化融合過程中的某些信息,是西方造型樣式和東方平面圖像的結合體。也要從歷史背景、題材內容、造型風格等向度解讀它的內涵,”
《心靈對話——中國古代繪畫精品探賾》應一平著
三秦出版社20101月第1SBN978-7-80736
藝術作品,是作者心靈的感悟和流露。而看畫的人則依其經驗,依其體悟,形成了某種主題意象。中國書畫講究文品、人格,不但書、畫、文要好,而且人品也要好,這種品格是要把作品與作者的為人品格相互映照的。這就必須對作畫之人和其題識、詩文等給予整體深入的剖析。看畫欣得其趣易,而得其意則較難。中國古代繪畫更要求在看到筆墨趣味之後,又漸漸能品得畫中真意,並與自己的體悟相聯繫,始能回味無窮,即所謂體悟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妙理,從而使讀者品味其意境之美。
藝術作品反映的生活既便已成為歷史,但藝術作品也會喚起人們的記憶。《心靈對話》作者用散文筆法來寫評畫析文,其思緒、抒情為一體,敘事、評論融於抒懷感嘆之中,形式自由,結構靈活,語言清新巧妙,手法豐富多彩。其所言亦可稱做美文,美就美在它情景交融,繪聲繪色,筆法凝練,文辭精蘊,如歌如詠,如泣如訴。歌詠中揭開了多少為人不知不解的史實、故事;在敘事抒懷中,揭示了作品的情思境界。使不懂畫的人,讀文後懂得畫以言志、言情的境界美;使更多的讀者,知道了古代繪畫竟也內涵有如此絢麗多彩的世態人文和如此情景交融的意蘊才情。書賦 《美術教育研究》2015年23期
作者簡介 作者是西安美院圖書館副館長,教授。傳統文化功底深厚。早年畢業於西安美院。長期遊學海外。2005年受邀回歸母校,研究考證古代藏畫及整理典籍。合著有《西安美院歷代繪畫精品選》《西安美院館藏·五代宋元明清卷》《西安美院館藏·近現代卷》《中國歷代繪畫·西安美院珍藏》等,其中《中國歷代繪畫·西安美院珍藏》被譽為“國家人民美術出版社六十年來出版的最好藏畫單冊”。《心靈對話》是其系列出版計畫的八本之首。五年來,發表論文、出版合著、專著達一百五十餘萬字。
內容特點 本書是作者三十多年來與古代繪畫大師“心靈對話”結晶的第一集。全書選取自元至清末書畫名家的52幅繪畫作品,一畫一文,對畫作中隱藏的人文密碼、時代背景、畫家流派和傳承、畫作中蘊涵的意境和人文知識、原作者的表現手法和繪畫技巧,均做了解讀和剖析。語言清新、活潑,文字力求簡潔、精準,追求字字推敲、句句精妙、篇篇美文。書後附有全部圖錄和釋文,學術價值很高。
讀者對象 藝術院校的大學生、普通美術愛好者、喜愛中國傳統文化和繪畫的廣大讀者、各類學校書館和公共圖書館。 責任編輯 高 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