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鼓文化

雲南鼓文化

在雲南,鼓的種類之多,流傳之廣,在生產、生活、爭戰、娛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鼓文化
鋩鼓,鋩,太陽鼓,象腳鼓,神鼓,

鋩鼓

哈尼族的舞蹈大多與鋩鼓有關。鋩鼓舞是哈尼族在傳統的“阿瑪熬”節上表演的祭祀性喜慶舞蹈。惟建水普雄鄉龍岔河一帶獨有。鋩鼓舞,有清山淨寨、驅邪避鬼、祈求豐收之意。
雲南建水哈尼鋩鼓舞已入選國家級“非遺”。“

木鼓是佤族通天的神器,一直以來,其都是佤文化的品牌。“滄源佤族木鼓舞”於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太陽鼓

雲南鼓的傳說和種類豐富多彩,太陽鼓,是基諾族的神聖之物,傳說洪荒年代基諾族的祖先阿麥腰白造了一隻太陽鼓,麥黑與麥妞藏在鼓內躲過了災難,繁衍了基諾族的後代。

象腳鼓

因形似大象的腿故名象腳鼓,演奏時用糯米飯粘在鼓面中心調試音的效果,象腳鼓流行於德宏、西雙版納、臨滄及雲南周邊的東南亞各國。民眾說:“象腳鼓一響,腳桿就癢”。

神鼓

“神鼓”流傳於雲南綠春一帶,當地人叫“熱波比”。現在,綠春縣牛孔鄉只有一個婦女能打這種鼓,“神鼓”有24套打法,概括了祭祀、生殖繁衍、祈求豐收、婚喪嫁娶等內容。打鼓前要 “祭鼓”。打“神鼓”慶賀生育的唱詞是:“剛生下來的娃娃,聽不見,看不見,話也不會說;敲一下,耳朵就聽見了;再敲一下,眼睛就看見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