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手工造紙術

雲南手工造紙術

雲南手工造紙術,傳承了蔡倫發明造紙術的古老造紙技藝,被列入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手工造紙術
  • 所屬地區:雲南迪慶州香格里拉縣
  •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 地位: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信息,歷史淵源,納西族東巴紙,簡介,製作技藝,特點,保護文化遺產,東巴紙坊,東巴紙坊的紙,假的真不了,不是東巴紙,政府也是受害者,傣族緬紙,

基本信息

遺產名稱:雲南手工造紙術
所屬地區: 雲南 · 迪慶州 · 香格里拉縣
文化遺產名稱: 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
遺產編號: Ⅷ-68
遺產類別: 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 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 雲南省臨滄市、香格里拉縣
遺產級別:國
雲南民族手工造紙的歷史悠久,如彝族白族納西族傣族、漢族的手工造紙都有據可查,手工紙在本民族的歷史文化傳承和傳播中有著不可估量的貢獻。

歷史淵源

根據史料記載,紙傳入雲南的歷史最遲可追溯到三國時代,但對雲南手工造紙術的記載較晚,元代才有確實的記載,明代以後關於雲南造紙的史籍記載較多。清代時少數民族地區手工造紙得到發展,從四川、湖廣等地來的工匠帶來了造紙技術。因此清代有關雲南造紙的記載最多,造紙業最發達,手工紙成為宮廷貢紙,甚至還出口至越南等地。在這些確實的記載前,雲南的造紙業應有一定規模,並已掌握較高技術。

納西族東巴紙

簡介

納西聚居於滇西北的麗江香格里拉,至今保留著圖畫文字,歷史上由祭師東巴掌握,從而稱"東巴文",用於書寫東巴經。東巴經在納西語中稱"森究魯究",意思是"刻在木頭或石頭上的文字。"所以東巴經出現時,紙還未傳入納西族地區。根據記載,大約在元代,麗江地區已有造紙業,但未有對東巴紙的記錄。東巴經一般沒有題寫抄書時間,現最早有時間記錄的經文出現於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用於書寫東巴經的紙稱"東巴紙",又稱"白地紙"。

製作技藝

東巴紙其製作技藝較為獨特,現保存於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縣三壩納西族鄉的白地村。白地(即白水台)是納西族東巴文化的發祥地,東巴紙是東巴最重要的寫經用紙,在滇西北各族中久負盛名。
東巴紙的原料采自當地獨有的植物原料"阿當達",經鑑定為瑞香科麗江蕘花。其造紙過程由採集原料、曬乾、浸泡、蒸煮、洗滌、舂料、再舂料、澆紙、貼紙、曬紙等工序組成,主要工具有紙簾、木框、曬紙木板、木臼等。東巴紙的活動紙簾較為特殊,曬紙過程明顯受到澆紙法的影響,又有抄紙法的痕跡,是中國造紙術與印巴次大陸造紙法兼容並蓄的結果。

特點

白地東巴紙色白質厚,不易遭蟲蛀,可長期保存,用它書寫的東巴經典據20世紀40年代的調查有五千多卷。白地東巴紙為弘揚東巴文化做出了卓著貢獻,從工藝史角度來看,它又是研究我國手工造紙的難得實例。
在歷史上,婦女不參加造紙過程,主要是因為東巴紙一般用於神聖目的,婦女一般被認為不潔,從而即使婦女知道技術也不允許參與造紙,但婦女可以採集原料、剝皮、煮料時生火和準備薪柴以及洗料等不含造紙技術的簡單活動。在現實中,婦女不參與造紙的規則已經不再存在。
納西族的手工造紙,融入了一些中原造紙的方法,是多元文化交匯的產物。東巴經卷帙浩繁,至今仍保留有紙 1 萬多卷,分藏於世界許多國家的圖書館和研究機構。東巴文化傳承曾一度中斷,再加上外來紙張的湧入和國營造紙廠的建立,對成本高、勞動強、周期長的手工造紙無疑是一個衝擊,對東巴紙的需求越來越少。另外,納西族造紙技藝有傳子不傳女的傳統,一向以家庭作坊進行生產且不外傳,故在現代商業社會的壓迫下隨時都有消亡的可能,急需搶救和保護。
自 20 世紀 80 年代後,隨著東巴文化研究的復興和深入,納西族學者注意到東巴文化傳承對納西族的重要性以及東巴紙在其中的作用,支持恢復東巴紙製作技術。

保護文化遺產

麗江,正在呻呤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國務院公布了501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了與時具進的時代要求。然而,在舉世聞名的麗江古城,納西族文化智慧結晶,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與智慧的結晶,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巴造紙,倍受褻瀆, 正在痛苦的呻呤。

東巴紙坊

東巴紙坊賣的是東巴紙嗎?
在麗江古城四方街科貢坊、七一街、健洛閣等處,有一家懸掛著“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店”的商鋪,叫“東巴紙坊”,這是一家前店後作坊的店鋪,銷售的是打著“東巴紙”旗號的系列產品,如《納西紙書》,《茶馬紙書》、《東巴紙典》,還有一些筆記本、明信片、紙張等等。他們的紙張與東巴紙大相逕庭,有著天壤之別,絲毫沒有傳統東巴紙的特點。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紙呢?
翻開《納西紙書》等產品,無一例外,每一件印刷品上都印有“此產品採用傳統東巴紙手工製作而成,敬請用心珍藏”字樣。每一件印刷品上都打上“東巴紙專利號 zl 200310110844.3”。這是一個發明專利。發明者叫李軍。發明必須有創新,而創新的東西又怎么成了“採用傳統”“手工製作而成”的呢?自相矛盾!“傳統”的東西又怎么能夠申請專利呢?
東巴紙坊現場作秀的紙張與他們所有產品的用紙完全不同,問他們能不能現場做出一張像《納西紙書》那樣的紙。他們無從回答,只是含糊其辭地說這是他們的專利產品,工廠在昆明,紙在昆明生產,保密不讓參觀!
東巴紙坊是昆明三希堂文化公司在麗江設立的產品銷售點,該公司經營範圍只涉及廣告等,沒有生產一項。他們沒有工廠,從不生產紙張!東巴紙坊賣的紙是從哪裡來的呢?它到底是不是東巴紙?

東巴紙坊的紙

東巴紙坊的印刷品用過兩種紙張,初期用的紙張是“捆抄紙”,可以分成三層,稱為“三道水三合一”的白棉紙,是供銀行用於綑紮鈔票用的紙。昆明三希堂文化公司及東巴紙坊用來印製《納西紙書》等產品的捆抄紙,是從一個叫孫玉芳的人那裡買來的,於對方也沒有任何技術的投入。孫玉芳“捆抄紙”的生產地原來在昆明市蒿明縣阿子營國小校旁,後因地處松花壩水庫上游,有污染水源之嫌,現遷到了昆明機場旁的鳳凰村179號。
綑紮鈔票的紙印製的書、明信片有缺陷,紙張彈性差,使用一段時間以後,紙軟捲曲,紙面起毛。因此,昆明三希堂文化公司及東巴紙坊改用了雲龍紙。雲龍紙是一種機製紙,是用構皮和化纖加工而成的,省外許多地方都有生產,網上一查,鋪天蓋地。與東巴相比,一目了然。雲龍紙,昆明前衛紙張批發市場就有銷售。有一位江西人何宗華銷售的雲龍紙與昆明三希堂文化公司及東巴紙坊銷售的所謂“東巴紙”完全一樣。
麗江古城東巴紙坊的所有產品都不是東巴紙,而是從昆明和省外買來的“捆抄紙”和“雲龍紙”。他們在作坊里作秀的紙張也是用印刷製品時切下來的邊角廢料打成漿澆制出來的,只不過採用了東巴紙的製作方法罷了。

假的真不了

東巴紙坊銷售的紙產品,都印有一個“東巴紙”發明專利號:Zl20031011844.3,專利權人是昆明三希堂文化公司的老闆之一李軍。此專利由於抄襲了中國傳統生產宣紙、棉紙的抄紙法工藝,雲南省騰衝縣新莊村委會的龍德澤先生,通過北京信慧永光智慧財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將李軍起訴到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兩次派人到麗江、香格里拉進行實地調查,認為該專利“沒有突出的實質性特點和明顯的進步”,“並且違反了國家法律、社會公德及妨害公共利益,”已被宣告專利無效。
北京信慧永光智慧財產權代理有限公司通過實地調查研究,在《Zl20031011844.3無效宣告請求書附頁》中寫道:
納西東巴紙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造紙技藝已被收錄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典。其製作技藝較為獨特,原料採用當地獨有的瑞香科麗江蕘花。工藝明顯受到澆紙法的影響,又有抄紙法的痕跡。紙張色白質厚,不易蟲蛀,可長期保存。而李軍“東巴紙的備制方法”,首先原料就與傳統納西東巴紙不同,不是採用瑞香科麗江蕘花,而是採用構樹皮與狼毒根皮混料(註:李軍“東巴紙的備制方法”中說,他們的原料是採用構樹皮與狼毒根皮混料,但是《納西紙書》、《茶馬紙書》、《東巴紙典》、筆記本、明信片上印的卻是麗江蕘花,有明顯的欺詐行為。狼毒不產於麗江,在而產於藏區)。其次不具備傳統納西東巴紙製備工藝最顯著的特點,即澆紙法和抄紙法這兩種傳統造紙技術的融合,而是純粹的抄紙法。所以它與納西傳統的東巴紙的製備方法有著本質的區別。

不是東巴紙

原料不同,製備方法也不同,這種紙肯定不是東巴紙。
東巴紙是納西族在充分吸收漢、藏等造紙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且有自己濃郁特點的一種傳統工藝,是我國少數民族長期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納西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2005年國務院《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及文化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暫行辦法》表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實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利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藝術創作,產品開發,旅遊活動等,應當尊重其原真形式和文化內涵,防止歪曲與濫用。堅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真實性和整體性,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誤解、歪曲或濫用。在科學認定的基礎上,採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社會得到確認、尊重和弘揚。儘管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進行傳承發展,但應當尊重其原真形式,堅持真實性和整體性,不可以加以篡改和顛覆,破壞真實性和整體性。而李軍“東巴紙的備制方法”,已完全背離了傳統納西東巴紙的工藝,其產品也與傳統意義上的東巴紙不同,所以此專利的專利權人是在冒用納西東巴紙的名義,對納西東巴紙的傳統技藝進行歪曲,對納西東巴紙的名義進行濫用,並造成公眾對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誤解。其行為在雲南省納西族地區造成了嚴重的市場混亂,並引起了該遺產傳承部門及傳承人的強烈不滿。因此,違反了國家法律、社會公德以及妨害了公共利益。
並且,他們並沒有使用其所謂的專利進行生產紙張,而是從昆明或省外買來其他紙張來假冒東巴紙,進行銷售,欺騙遊客。

政府也是受害者

東巴紙坊販賣假貨,欺騙遊客,褻瀆納西民族文化,褻瀆中華民族瑰寶——東巴紙,很多麗江人看在眼裡,心裡明白,但是,就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指責他們。最應該站出來的麗江人全都選擇了沉默,而遠在邊陲的騰衝縣新莊村的龍德澤先生卻“多管閒事”,委託北京的律師,與東巴紙坊的老闆抗衡法庭。為什麼會這樣呢?2006年9月,國務院國情調研項目雲南地區手工造紙智慧財產權課題調研組的人,曾希望麗江的東巴或當地人站出來揭露東巴紙坊,將其老闆起訴到法庭。但是,麗江的人翻開一本《納西紙書》給調研組的人看,書的策劃者是我們的政府機構,顧問一欄幾乎攬括了麗江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名字;東巴紙坊懸掛著“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名店”的牌子。東巴們敢怒而不敢言!麗江人敢怒而不敢言!
我們的政府在為虎作倀嗎?我們的領導在為虎作倀嗎?答案是否定的。其實我們的政府和政府領導與買假的遊客相比,他們是最大的受害者!因為我們的政府和政府領導從來都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與發展,從來都重視麗江古城傳統文化真實性的保護與弘揚,從來都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正是因為這樣,昆明三希堂的老闆、東巴紙坊的老闆才得以舉著ZL200310110844.3這個東巴紙的所謂專利的金子招牌(此專利已被國家知識產權局作無效處理),見縫插針!與麗江的領導,與麗江的政府開了一個不小玩笑!麗江的領導、麗江的政府受到了蒙蔽,他們上當了,受騙了!
麗江,千百年來納西族文明與智慧的結晶,中國的國寶,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納西東巴紙,正在流血。這個傷口還需要我們政府和領導來癒合。老百姓正拭目以待!

傣族緬紙

傣族聚居於雲南西雙版納和德宏州一帶,在元代的古書中記載傣族地區還在刻木記事,但明代中葉傣族地區已有造紙業,傣族稱紙為"緬紙"。
緬紙用纖維較好、較細的構樹皮製成,紙質薄而柔軟、韌性好,主要用於製作高升、孔明燈和書寫佛經。緬紙還用於製作油紙傘,即以紙為傘面,上塗芝麻油,是老人喪葬的必備品,意為老人死後可以藉助傘飛向天堂。油紙傘除用來遮風避雨,還具有觀賞價值。現在曼召村已不製作油傘,但在勐遮鎮能購買到。緬紙是寺廟和尚和活佛抄寫經書和學習傣文的必用紙,也是以前抄寫醫藥的必用紙,現在佛寺中和尚學習佛經仍用緬紙。
纖維較粗、木質化多的構樹皮和含雜質較多的紙漿則用來製造紙毯,紙毯顏色較青黑,厚約5毫米,是老人喪葬死後的墊子,也是傣族男孩升和尚必坐的墊子,以前也是墊床的重要材料。
手工紙由於機制的套用、原料資源減少、造紙成本高以及耗薪材大等幾大原因,規模已有所萎縮,主要用於祭祀、衛生用紙、喪葬等。但手工紙是少數民族文化的一道風景線,在旅遊發展的今天,如何將手工紙與市場結合,是一個有待探索的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