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姚安縣棟川鎮

棟川鎮棟川鎮地處姚安縣城,位於東經100°56’--101°34’,北緯25°18’--25°45’,東接前場,南與太平鎮白石地村委會為界,西與官屯鄉山坡村委會接壤,北與光祿鎮福光村委會為界。

基本介紹

  • 行政區類別:鎮
  • 著名景點:德豐寺
  • 中文名稱:棟川鎮
  • 人口:81144人
  • 別名:荷城
簡介,資源環境,經濟,歷史,特色產業,人文地理,基礎設施,科教文衛,社會保障,

簡介

棟川鎮座落於群山環抱的姚安壩子中央,屬蜻蛉河流域的上游,東乾渠、西運河、蜻蛉河、東運河、中運河繞城而過。平均海拔1870米,氣候溫和,雨量集中,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棟川鎮以種植烤菸,水稻為主,2007年糧經比為55.4:44.6,是全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2007年,棟川鎮國土面積127平方公里,轄4個社區居委會、17個村民委員會、374個村民小組、72個居民小組、19972戶,總人口81144人。

資源環境

棟川鎮地處姚安縣縣城,是姚安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棟川鎮充分利用本地的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保護環境,利用資源,建立一個持續發展的棟川。棟川鎮轄區內的洋派水庫,為棟川鎮的農田水利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條件,使棟川鎮的農業生產有了更大的發展,種植業產生了質的飛躍,特別是東西乾渠的開通,使棟川鎮的農業產業化發展在姚安縣處於領先位置,保護完好的經濟林和生態林為棟川鎮的水土保持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經濟

棟川鎮經濟工作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總體目標,農村經濟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 鎮情,全面推進強農穩鎮、興工強鎮、開放活鎮、人才立鎮、城鎮帶動五大戰略,努力構建“三個經濟帶,五大產業區”;集中力量抓好煙桑蔬菌、食品加工、輕工業、文化商貿四大重點產業,打造特色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大力提升農業發展水平。在黨的一系列惠農政策的鼓舞下,農村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2007年棟川鎮農村經濟總收入75987.88萬元,其中,第一產業收入27988.36萬元;第二產業收入23666.00萬元;第三產業收入20710.7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97.81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在3000——3500元的有4個行政村,9007人。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最佳化種植業結構,培育特色支柱產業,形成集約化規模化。2007年全年糧食播種面積79319畝,總產量34786噸;烤菸19500畝,產量312萬公斤,產值3693萬元,均價11.84元。蔬菜23750畝,產量54599噸。
2007年工農業總產值94370.00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58890.00萬元;農業總產值35480.00萬元。以姚安縣天碩絲綢有限公司為龍頭,形成“公司+基地+農戶”,擴大蠶桑面積,新栽桑501畝,截止2007年底,桑園面積6676畝,產繭231噸,產值397萬元。以農哈哈食用菌有限公司為龍頭,種植食用菌218.40畝,產值397萬元。以烤菸套種蔬菜為基礎,形成千畝烤菸、蔬菜、油菜連片種植;以生豬養殖為重點,大力發展畜牧業。積極發展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棟川鎮有3個蔬菜專業合作組織。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2007年全年外出務工人數14964人,勞務收入達2984.40萬元。

歷史

棟川鎮位於方圓數十里的姚安壩子南端,是縣城所在地,為元代所開闢。元代統治者所開闢的棟川城,城圍皆用土壘,系典型的軍事城堡。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姚安路指探戴都重建棟川,改築磚城,城牆周圍2.3里,城高二丈,辟三門,各門皆有城樓。明初,棟川鎮作為千戶的官衙所在,雖仍保持了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淵源,但似乎已經失去了昔日的輝煌。直到萬曆年間設定姚安軍民府,姚安才恢復了作為滇中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著名思想家李蟄便是在這一時期任姚安知府的。作為府衙和州衙的所在地,棟川鎮在明中葉以後得以不斷地擴建。擴建後的棟川,城高達3.5丈,周圍5.3里;所設四門,皆建有門樓,東門樓為迎曦,南門樓為時阜,北門樓為懷遠,西南門設有角樓。古城棟川,在明中後期,達到了空前的輝煌。
明末清初,戰亂頻仍,棟川鎮不斷受到戰火的摧毀,面目全非。至乾隆二年(1737年),姚安一帶連降大雨,房屋倒塌,城樓坍陷,一片斷壁殘垣。乾隆三十五年重修,鹹豐九年(1859年)又坍塌;同治元年再修,不久又傾記。宣統二年(1910年),修復頹垣共2797米,修復後的棟川城,城高達6-9米,垛口1375個。1945年,因小南門有礙現代交通運輸,便擴而修之,適逢抗日戰爭勝利,遂易名為勝利門。1950年以後,舊城逐漸被拆除。現姚安城不但以東、南、西、北街為基礎,修建了一些新的街、巷,市容、市貌煥然一新,而且重新修復了城區重要古建築德豐寺等,新建了位於城中的壩陵公園。

特色產業

棟川鎮全鎮已發展農民技術專業協會57個,有州級龍頭企業8個,在專業協會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下,棟川鎮新興特色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2006年以花椰菜、白菜、大小蓮白、花菜等蔬菜種植5600畝,實現產值300多萬元;烤菸、包穀套種各種蔬菜16000畝,實現產值1280多萬元;種植人工食用菌321.9畝,實現產值451.6萬元;種植西瓜600畝,實現產值590多萬元;種植葡萄640畝,實現產值570多萬元;種植石榴100畝,實現產值3萬多元;種植蓮藕1500畝,實現產值60多萬元;種植山藥500畝,實現產值200多萬元;種植魔芋100畝,實現產值45萬元。發展花卉培植基地三個,為全鎮美化環境提供了很好的條件。

人文地理

棟川鎮地圖棟川鎮,稱為“荷城”,因城形似荷花而得名。城內有始建於明永樂二年的德豐寺,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寺系三重堂古代建築群,與北京故宮為同時代建築,全無釘楔之痕,相傳為神匠所造,總兵木嶙匾其堂曰:“真如境界”,是雲南省現存明代斗拱建築中最為完整的一座。明代我國著名思想家李贄在此創辦了德豐書院,寺內保存的德化銘碑,刻於宋大理國1186年,為雲南八大名碑之一。正殿是十八扇八仙慶壽雕花格子門面,雕工細密,惟妙惟肖。殿內釋迦牟尼金身銅像,雕刻於宋大理國時期的獻寶菩薩屬中國稀世珍品,尤其清代土官、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高奣映自鑄銅像形象逼真,鑄造工藝精湛,屬中國國家級珍貴文物,吸引無數人前來觀光。地藏寺保存有參加“公車上書”的姚邑進士胡壽榮手跡,文昌帝君陰鷙文。城內的金荷公園小巧玲瓏、古樸典雅,夏秋時節荷花滿塘,堪稱一絕。園內樓台亭榭、飛檐琉璃均有蘇杭風格。距離縣城3公里的洋派水庫,屬楚雄州最早的水利工程。四周林木蔥蘢,庫內波光粼粼,一派湖光山色。
觀音閣位於縣城南2公里處。三面皆山,北亘長堤,沿堤古木千樟,濃蔭蔽日。西崗有閣曰:“觀音”,供奉大士,前則為“觀海樓”,當春和景明,登樓眺望,則綠波粼粼,萬頃汪洋,樹色山光,映帶左右,作賦詠詩,自饒逸興。《舊志》以“南湖春水”,列入風景區。

基礎設施

梅葛廣場夜景棟川鎮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全面的改善,農村面貌發生了新的變化,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良好基礎。一、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最佳化。棟川鎮黨委、政府結合本地實際,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嚴格保護耕地,大力開展土地整理工作,實現了耕地占補平衡。為提高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質量,實施了基本煙田建設、基本農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等工程,共投資2850萬多元。實現了旱能灌、澇可排的高穩產農田示範區。
二、繼續發揚興修水利的良好風尚。為更好地解決棟川鎮邊遠地區的用水問題,黨委、政府齊心協力,各村民小組積極配合,在上級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實施了東乾渠襯砌工程等工程,為棟川鎮轄區的農田灌溉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紮實開展村容村貌整治工程,農村面貌不斷改善。改善農村面貌,促進傳統村落向現代社區轉變,是棟川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目標。從2006年開始,棟川鎮黨委、政府開展了以“雙整治”、“又建設”為重點的農村環境整治。在科學編制規劃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共投資465萬元組織實施了新農村建設、鄉風文明示範帶建設和財政獎補“一事一議”村莊道路建設工程,為全面推進棟川鎮新農村建設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從2006年至2008年,棟川鎮加大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已建項目投資2605萬元,在建項目投資計3700萬元。棟川鎮的經濟社會正朝著又好又快的方向發展。

科教文衛

棟川鎮有中學4所,開設教學班84個,在校學生3086人;有完小20所,村小8所,開設教學班221個,在校學生7643人,開設學前班30個,在班幼兒1006人,全鎮中國小教職工有721人。中國小教師學歷合格率達100%。有民辦幼稚園3所,在園幼兒575人。有省級、州級示範性成人技術學院各1所,示範基地3個。棟川鎮學校占地面積24.6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95萬平方米,九年義務教育程度達到普及要求。
從2006年到2007年,棟川鎮教育取得很大成就:
一、“兩基”各項指標得到鞏固和提高。2007年棟川鎮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97%,鞏固率達100%;十五周歲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99.56%;十七周歲人口中等教育完成率99.71%。農村成人教育在鞏固中提高,青壯年非文盲率提高到99.95%。
二、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辦學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2007至2008學年,棟川鎮爭取上級投資155萬元,鎮、村配套資金5.7萬元,新建、改建校舍面積820平方米,新添課桌椅390套,學校自籌維修資金19.5萬元。
三、普及實驗教學程度明顯提高。棟川鎮黨委、政府和鎮中心學校把實驗教學普及工作當作鞏固提高“兩基”成果的重要內容認真加以落實,制定實施意見,落實“普實”經費,不斷完善實驗室“建、管、配、用”措施,使實驗室教學在素質教育中充分發揮了效益和作用。
四、基礎教育有了長足發展。棟川鎮教育工作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省、州、縣教育工作會
清真寺
議精神,以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事業為宗旨,創新機制,積極推進教育綜合改革,教育工作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軌道。2008年,棟川鎮共有3所省、州級文明學校順利通過複查驗收,有兩所中學獲雲南省教育督導評估“優秀學校”榮譽稱號,有4所學校被評為縣先進學校,有一個課題研究成果通過州教科所結題鑑定,有一個省級課題正在實驗研究過程中,有一個州級課題正在申報過程中。2008年,棟川鎮國中畢業生被高中錄取421人,其中被楚雄一中錄取20人,棟川中學、棟川國小分別獲縣教學成果一等獎,仁和中學獲縣教學成果三等獎,棟川鎮中國小教育教學綜合成績名列全縣前茅。
醫療衛生改革穩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面實施,參合率達84%,以棟川鎮中心衛生院為中心的醫療點,仁和衛生院、大龍口衛生院、棟川鎮中心衛生院精神病專科以及17個(社區)村委會衛生所為輻射點,集公共衛生、防疫、婦幼保健、醫療、精神病的治療與康復為一體的綜合性衛生院;醫院占地面積5095平方米,床位50張,有醫務人員40名,鄉村醫生33名,2007年全年完成門診65000餘人次,收治住院病人154人次,治癒好轉出院病人152人次,治癒好轉率達98.7%。2007年全年業務總收入260餘萬元。參合民眾享受醫療費減免140.50萬元,有效化解了人民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發展成果人民共享。
棟川鎮轄21個村(居)委會,374個村(居)民小組,89個縣級單位。截止2007年9月30日,年末總戶數為20066戶,總人口89229人,育齡婦女22654人,已婚育齡婦女19123人,領取獨生子女證4099人。

社會保障

一、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15489人,換證工作已進入收尾階段,每季度領取人員平均50人。
二、關心下崗失業人員,積極辦理各種手續,解決下崗失業人員的後顧之憂,其中社會養老保險、醫療、失業補貼辦理294人,再就業優惠證辦理187人,下崗失業人員小額貸款辦理24人,零就業家庭的調查統計上報8戶。
三、全面開展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工作,目前棟川鎮共參保67375人。
四、組織開展各種文體活動,使退休人員及企業退養人員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目前棟川鎮退休人員共有1998人。
五、拓寬就業渠道,妥善安置下崗失業人員36人,根據棟川鎮轄區及工作任務難易程度,建立4個勞動保障服務站,充分發揮社區勞動保障服務功能。
六、做好勞務輸出工作,宣傳來源可靠的各種招工、用工信息,宣傳外出務工基本法律知識和城市生活常識。舉辦培訓21場次,參會人數達2600人。2007年底棟川鎮共外出務工13543人,外出務工總收入達2984多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3.93%。
梅葛廣場夜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