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中至日

《雲中至日》是清代詩人朱彝尊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的首聯描寫今昔的對比;頷聯感嘆冬至之際孤身飲酒;頸聯寓情於景,由眼前的蕭瑟之景聯想到塞外邊地的荒冷;尾聯遙想故園美景,與眼前之景形成對照。寫景筆調雄健,寫情細膩婉曲。詩人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採用了對比的手法,以感情的發展為經緯,故令詩意跌宕,格調沉鬱,頗有唱嘆之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雲中至日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朱彝尊
  • 作品出處:《曝書亭集》
詩詞正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詩詞正文

雲中至日1
去歲山川縉雲嶺2,今年雨雪白登台3
可憐日至長為客4,何意天涯數舉杯5
城晚角聲通雁塞6,關寒馬色上龍堆7
故園望斷江村里,愁說梅花細細開8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雲中:古郡名,今山西大同市。至日:冬至節
2.縉雲嶺:又名仙都山,在今浙江縉雲縣境。
3.白登台:即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市東北,為漢高祖被匈奴圍困處。
4.日至:日南至,即冬至。
5.何意:何曾想到。滅涯:遠方。數:屢次。
6.角:軍中吹的號角。雁塞:即雁門塞,又名雁門山,在今山西代縣西北。
7.“關寒”句:說雁門關一帶因天寒而變得如同馬色的灰暗斑駁,且遠接塞外荒涼的沙漠。關:雁門關,在山西省代縣北部,為長城要塞之一。馬色:《唐書·回紇傳》:“馬色皆駁。”這裡疑指地有積雪,現出斑駁之色。龍堆:亦稱白龍堆,在新疆羅布泊以東至甘肅玉門關,古代為西域交通要道。
8.愁說:指怕提起故鄉風物。細細開:形容花枝繁盛,花時長久。語本杜甫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嫩蕊商量細細開。”

白話譯文

我去年就登臨了縉雲山,今年又置身於這風雪瀰漫的白登山。
可憐我在冬至還在他鄉為客,何曾想到會在此天涯舉杯消愁。
傍晚邊城響起的號角聲直通雁門關,關外積雪呈現出斑駁之色,延伸到白龍堆沙漠。
遙想家鄉在遠方的江村之中,卻又怕說起此時梅花已經盛開了。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冬至在雲中郡(今山西大同)過節的所見所聞。康熙三年(1664年),詩人往謁山西按察副使曹溶,居住於大同的萬物同春亭。冬至這天本應與家人團圓,身處天涯的詩人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於是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首聯“去歲山川縉雲嶺,今年雨雪白登台”,交代行蹤,說自己並不是今朝不得歸家,而是久在異地,漂泊至今。“山川”、“雨雪”暗示在外的艱辛,今年的情形尤其令人傷悲,雪花紛至,山中寒氣逼人。“可憐日至長為客,何意天涯數舉杯”直抒胸臆,可嘆遊子在佳節時分,眾人團圓之際,只能登高飲酒排解憂愁。“長”、“數”字表明詩人在外做客之久及思鄉之苦。頸聯“城晚角聲通雁塞,關寒馬色上龍堆”,放開視角,由景人情,由眼前的蕭瑟之景聯想到塞外邊地的荒冷,以此烘託孤寂淒冷的心境。尾聯收束全篇,想起故鄉的風物,聊解愁腸,但路途遙遠,即便是決眥也不能如願。這重重的阻隔,加上料想故園的梅花正是恣情怒放,盡展風姿的時候,禁不住傷痛萬分,還不如勿提此物。這樣的心境使得善於含蓄寄意的詩人也直說“愁”字了。
這首詩代表了朱彝尊詩歌的特色。全詩講究對仗,除尾聯外,三聯全都對仗工整。尤其是首聯、頸聯含有四個地名,使用自然貼切。另外,尾聯還借用了杜詩的詩意。如此使詩歌典雅深婉,意味頗深,可以見出詩人才華出眾。

名家點評

(清)沈德潛清詩別裁集》:“學北地高人杜陵,通首一氣,能以大力負之而趨。”

作者簡介

朱彝尊(1629年~1709年),清代詞人、學者、藏書家。字錫鬯,號竹垞,又號醧舫,晚號小長蘆釣魚師,又號金風亭長。漢族,浙江秀水(今浙江嘉興市)人。博通經史,詩與王士禎稱南北兩大宗(“南朱北王”);作詞風格清麗,為“浙西詞派”的創始人,與陳維崧並稱“朱陳”;精於金石文史,購藏古籍圖書不遺餘力,為清初著名藏書家之一。著有《日下舊聞》、《經義考》、《曝書亭詩文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