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丘山風景區

雲丘山風景區

雲丘山位於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關王廟鄉大河村、坂兒上村境內,地處呂梁山與汾渭地塹交匯處。主開發區面積為35平方公里,海拔最高處玉皇頂1629米,景區內人形山體形象逼真、植物種類豐富多樣、自然景觀獨特神奇,素有“河汾第一名勝”的美譽。這裡歷史文化積澱博大精深,上古時為唐堯、虞舜和夏禹之望岳,觀天測時在此起歩初始,中和文化在此生根延伸,中華道教龍門派在此衍生傳播,斯山與武當山齊名,素有“北雲丘、南武當”之盛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雲丘山
  • 外文名稱:Cloud hill
  • 地理位置: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
  •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
  • 開放時間:8:00-19:00
  • 景點級別:AAAA級
  • 門票價格:80.00元
  • 著名景點:塔疊翠,玄門結胞 雲丘書院 多寶靈岩寺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山西省臨汾市
  • 建議遊玩時長:1天
  • 適宜遊玩季節:全年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區景點,景區概況,五大奇觀,主要景點,八寶宮,八寶宮碑,五龍宮,黃金峪,中和文化,文化價值,文化遺產,文化特色,節日習俗,廟會側記,柿文化,雲丘古道,諸侯之地,臥牛溝,五陰崖,寺兒上,來歷新考,賈家大墳,安耳溝,山神廟,中國夏曆,相關歌曲,旅遊信息,

景區景點

景區概況

景區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和石山森林環境形成了奇峰異景,人文景觀30餘處,自然景觀50餘處。如神塔疊翠,玄門結胞、張公背婆、老君葫蘆、雙虎守院、栓馬石樁、金雞報曉和仰天巨神等。特別是蠟台夜光、石穴藏冰、鬼石自拍、桑揪換樣、青鳥定風、禮泉揖讓、地牛吼雨、毛頭踏雪、閻王勾魂等自然奇觀更是神秘莫測,讓人稱奇。博大精深的文化積澱又給雲丘山增添了精靈,從隋唐起就有佛徒在此鑿窟造像,所遺玉天洞隋唐佛教文化之精品;多宅靈岩寺佛塔為晉西南僅見之明代浮圖;玉蓮洞為宋元道徒修行之聖地;唐代(佛)經刻、摩崖造像,宋代龍公龍母石刻,明代浮圖,元代道宮,明清古建,無不引人入勝。八寶宮、五龍宮,一、二、三天門,祖師頂,玉皇頂點綴山巔,繪製了一幅"天人合一"之立體畫卷,流芳溢彩,引人入勝.雲丘與武當山齊名,歷史上譽有"藐姑射山最秀之峰巔"之稱和"汾河一代第一名勝地"之譽。雲丘,山奇險、水清秀,春花、夏冰、秋紅、冬雲、地靈、人傑,是尋覓傳統文化遺蹤,領略天然奇景神韻的最佳境地。

五大奇觀

雲丘山之所以譽為名勝,是奇特二字。它的奇特體現在這樣五個方面:
第一奇,雲丘山是上古時期羲和觀天測時之地。夏曆二十四節氣的發源地,華夏農耕文化的始發地,夏人朝山拜頂之地全國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中和節廟會,在這裡延續至今。雲丘山一帶是黃河文化的大搖籃,是漢民族文化以致華夏文明誕生和繁榮的原始載體。 第二奇,中國最大的反季節冰洞群、風洞群。夏季洞口掛滿冰凌、冬季騰起熱氣的自然奇觀。 第三奇,國家一、二級珍稀動植物寶庫,特別是世界珍稀瀕危、中國特有的翅果油樹生長在這裡。翅果油經科學研究發現,是一種最佳的天然營養品。富有強身健體、益壽延年的作用。 第四奇,國內面積最大、最具觀賞價值的紅葉觀賞區,每年9-10月,雲丘山紅葉漫山遍野,妖冶無限,令人陶醉。 第五奇,古村落建築群和唐代古城(呂香縣)具有極高的建築價值,完整的保存了古代先民的居住理念。保存有石頭城門、縣衙、監獄、石頭院落、石頭巷道、石牆、石堡、石樓、石窯、水塘、石磨、石碾等獨特景觀。

主要景點

八寶宮

八寶宮因儒道佛三教以所擁之八件法器為寶而名,又因其地處雲丘山後,創建時間晚於五龍宮而俗稱後宮。有五層依山殿堂,始建於明朝嘉靖十年。此宮始祖高本質,原系五龍宮真人,初徒此,傳仁義禮智信嘉祥宗八代。1938年10月被日寇縱火焚毀,1998年復修三祖殿。

八寶宮碑

八寶宮碑亭位於八寶宮前一石雕的飛檐斗拱歇山頂碑樓。碑上"貳拾叄世華山派法號永亮子王真人諱宗羲字純修道德碑"字樣清晰可辯。
碑文如下:昌黎韓氏曰:"莫為之前雖美而弗彰;莫為之後雖盛而弗傳"。恆言也,實至言也。何者?莫為之前則倡導無人,無以植其基也;莫為之後則前功盡棄,無以竣其功也。況乎名園古剎萬流之所仰鏡,四方之所觀瞻;強人墨客之所吟詠,羽衣緇流人之所盤桓。固,賴前人總管建築尤貴,後人踵事增華以紹前,烈於無勇也乎!雲邱山中之八寶宮與五龍宮前後映輝,為鄂汾絳稷諸邑巨觀。五龍宮以雄偉勝,八寶宮以清雅著,每歲當桃張柳飛之辰,往來頂禮者相屬於道。凡住持是宮者類多道行高潔之流,以維持宮事於不蔽,以余所知者,所則有戴真人智業;後則有王真人宗羲。戴真人以世家子捐棄,人民之紛華,高標物外之孤蹤,如閒雲野鶴,固已,難能而可貴,及來是客也!創建宮殿增修壁廚其有功於八寶宮也甚大,前已樹表於墓,茲不贅述。王真人宗羲為河南懷慶人,先是為鄉寧縣城隍廟贊助一切勞績,久已卓著。及清光緒之季卓錫是宮,益勵前修劃除崖岸而為之,非若世之盜名者流,借神牟利以肥己者,比及五龍宮候真人羽化兩宮首事。以真人心精力果,律己精嚴,公推真人兼管兩宮事務,真人感各首事之推誠相與,遂益發舒其精神,兼籌並顧規畫兩宮之事,不遺餘力。八寶宮之第三界樓宮中久議建築,以工程浩大無敢議與,是役者真人竭數年之心血經之營之百堵,皆與客冬功竣。事觀厥成而且壘粉備神之殿宇,補葺宮中之殘闕,非真人之力而誰之力與?又豈樓幽寂之地偷旦夕之安,補苴彌縫於目 前者,所不可同日而語也哉?蓋真人之道行,卓真人之志氣高矣!較之戴真人畸行碩德可稱雙美。除近人士稱為八寶宮"中興住持"遐迷均無間言,總之八寶宮之建築非戴真人無以創於前,非王真人無以繼其後,兩美必合,相得益彰。昌黎韓氏之言至今猶信雲。
中華民國十五年歲次丙寅夏曆三月下旬吉旦立
附碑亭對聯四則:
東側:綠水青山皆妙趣,白雲芳州自知心;
西側:澗翻貝葉添新藏,自剪芭蕉寫道經;
南側:有道泉光飛寶地,一輪明月入霞觴;
北側:架上素書來石寶,澗旁修竹隱上房。

五龍宮

相傳,真武大帝在雲丘修煉成道,捨身脫化之際,為五條龍相捧成仙,"五龍宮"因此而得名。據史載,五龍宮始建於隋唐,香火盛極明清,清末民國為山西河汾一帶、五台山之外的第一大名勝。歷經滄桑,反覆興廢,規模漸次擴展,後因日寇強暴付之一炬,今雖斷垣殘壁,昔日五重宮殿依山相疊的骨架尚在:一層為無梁殿,二層為五龍捧聖殿,三層為梳頭殿,四層為十帥殿,五層則為聖母、磨針、三清、子孫聖母四座殿堂。
圖為五龍宮“真武頂”圖為五龍宮“真武頂”

黃金峪

黃金峪是馬壁峪南端的一大支流,是雲丘山脈中的一座主山脈。它是丁石與坂爾上兩村之間的一條東西小河,與馬壁峪呈丁字形。東西總長約十五公里,南北縱橫也有十公里之多,總面積達十五平方公里至多不少。
圪台嶺與馮兒嶺
黃金峪口北有圪台嶺,南有馮兒嶺,這好比是黃金峪兩扇敞開的福字門。圪台嶺是黃金峪的北扇門。從我的記憶中,當時圪台嶺松柏常青,鬱鬱蔥蔥,山脈整齊,土地肥沃。正嶺上面有一塊四五畝地的寶地,當你站到那塊地方的時候,視野開闊,心曠神怡,背靠松柏青山,南望龍王長嶺,左邊馬首山收入眼底,右邊祖師頂盡在眼前,站在這兒一切煩惱蕩然無存....
馮兒嶺是黃金峪的南扇門。馮兒嶺頂端長有二百米,寬約六十來米,屬長方形體。四面石頭林立,槲木茂盛。唯有當中約六十來米平方的地方,全是沃土,像是個元寶形。據說坂爾上村馮家的先人們早在明朝時期,把這兒成為他們家的墳塋。相傳風水極好,後輩人鼎興旺,聰明能幹,曾出過五個諸侯。坂爾上村委前邊的地里立石碑的墳塋,我想也就是他們的後人了。能立下如此精緻高級的石碑,不是一般家庭能辦到的,我記得石碑前面還有一對石旗桿。可見他們的家庭在當時也是輝煌馬壁峪,紅遍鄉寧南大門。
臥牛溝與聖母縫
臥牛溝離黃金峪口大約有六百來米,是靠峪南邊的一個小溝。為什麼叫臥牛溝,我無從考察,可能從地形地貌上看,象是一頭健壯的黃牛,頭向東,尾朝西,俯臥在整個山卯中。
山溝內老百姓耕種的地田,與大寨田相似,整整齊齊地,一層比一層高地排列在溝內。臥牛溝雖然沒有古老的傳說,沒有動聽的故事,但站在臥牛溝的地邊,去看對面的山崖,可是大有文章所在。
臥牛溝的對面,是一付天生的,比歷史有名的畫家齊白石畫的名畫還要強幾百倍的天然人生哲理圖。這副美人圖從東到西,從上到下大約有二千平方米以上。整個美人圖由筆直的石崖組成。石縫裡的松柏樹、槲子樹象點綴在銀河裡的星星一樣耀眼。偶爾有喜鵲的窩巢、老雕的窩,壘在樹叉上、石縫間。而它們自由自在的在這副圖上飛來叫去,這副圖畫的精美之處是把人生最寶貴的東西給鑲嵌在這塊石崖之上。
它有老婆婆縫(女性生殖器)、媳婦縫、女兒縫、布酒窩(肚臍)、福娃(男性生殖器)。整個版圖的排列是整齊有序,大小明細。女兒縫在最前邊的山崖邊。站在下面用目測的話,長約四米,寬約兩米。由於年長日久,她的頂端長了一群槲子樹和柏樹。這也正好迎合了一個少女的羞澀之心。微風稍吹,時隱時現。象一個逗人的小白兔一樣,時而跳到眼前,時而射到草叢。使人既想看個真切,又有一種朦朧的感覺。她的形狀就象含苞待放的花骨朵一樣,體面著細膩且含有青春活力的自然美。
媳婦縫距離女兒縫有一百多米,比起女兒縫,媳婦縫要大的多。顧名思義,媳婦的縫大也就不言而語心領神會了。縫長大約六米,寬約三米,看上去既具青春活力的,又有感人魅力。她生得很整齊,石頭周圍沒有裂縫,好象是一個完整的、緊湊的瑕玉,也體現出一個中年婦女的隱蔽性。
緊靠媳婦縫的是布酒窩。它生得出奇的圓,象是一個大鐵鍋,當然要比鐵鍋大多倍。它的直徑估計在五米以上。距離布酒窩的右下方,是福娃,看福娃的地方要選擇在下邊河裡,它的直徑大約在六米以上,高度在十二米以上,頂部還生有石板蓋,和男性生殖器的龜頭有點相似,它的根部生有松柏等樹,整個情景能把福娃刻畫的惟妙惟肖。
老婆婆縫是這張圖畫的最末端,長約十二米,寬約六米,平放到地面,裡邊裝一百來人綽綽有餘。從整個外形上看,它周圍的石塊鬆散欲墜,蒼窮無力,顏色顯得枯老發黃,蒼白衰竭,就象一個老太婆,看透了人生,看透了紅塵。缺乏了少女的羞澀和中年婦女的隱蔽,就赤裸裸,不加任何遮掩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小南凹和東旮旯
小南凹緊挨臥牛溝,在前莊村莊的對面。凹不深,傳說當年南蠻子(我們這兒的人稱南方人為南蠻子,我想當年南方人由於文化水平高,對地理結構研究得比較透徹,再做些對北方人不利的事,所以北方人用這個貶義詞來稱謂南方人為蠻子)在北方盜寶時,發現黃金峪這一帶是出人才的地方,要么還會出皇帝之類的人物。所以南蠻子操心不善,就找來石匠在小南凹的頂部的一道嶺上(據說這是黃金峪的龍脈嶺),鑿口斷脈。但是很奇怪,第一天鑿下去後,第二天早晨一看又長起來,第二天鑿下去,第三天又長起來,數日都如此。後來南蠻子火了,就花錢雇了很多人,人不歇腳,馬不停蹄的幹了三天三夜,而且他還念了三天的咒語,這下龍脈嶺元氣大傷,以後鑿下去的這個豁口再也沒有長起來。因此黃金峪的皇帝大臣也沒有出過一個,是否對這有關,這只是一個傳說,但鑿豁石上留下的痕跡依然存在。
前幾年前莊有些村民反映小南凹也有和塔爾坡相似的冰洞,我們一行十來人上去看了一次,有冰洞但是冷勁不夠,並且冷得範圍很小,將來一旦開發形不成氣侯,以我分析,那兒是一片亂石灘,石灘是怎樣形成的呢?我想在若干年前此地有大的地震,山搖地晃,石崖上石頭滾下來,就形成一片大石灘。大石灘裡邊必有空隙,它的深度有了之後,熱天肯定能生出冷氣,冬天能發出熱氣,這和深井是一個原理吧。
就在小南凹看冰洞的那天,在休息時,我突然發現對面山上,也就是前莊村的南上方,緊靠老婆婆縫的後邊,有一個溝,它叫東旮旯。旮旯字典解釋指偏僻的地方,我想古代人起地名的人都含蓄得很,巧妙得很。整個東旮旯,好象是一個美女仰坐的姿勢,兩條大腿毫無遮掩地微微上翹,胸部、頭部都很明顯。
龍王廟與前莊村
緊靠東旮旯往後,就是前莊村民居住的地方。他們住的大部分是緊靠山根打下的土窯,也有部分石窯和木材房。他們的窯頂上長著總有千年以上的槲子樹稍夾有松柏樹。粗的一人合包不攏,它那茂密的森林,古老的形象,反映當地村民祖祖輩輩生活的艱辛。別的地方的柴可以隨便砍,但村子上邊的柴,村民自覺地形成一條規矩,誰也不去砍。我想是為了防止村子上邊數十丈高的石崖上,假如有飛石下來,那片森林無形地成了村莊的保護傘。
前莊村共有人口一百四十來口,分為趙、范、張、肖、陳五大家庭。前莊村歷史悠久,人材輩出,雖然沒有出過比較有名的大人物,但在我們雲丘山能首屈一指的人還不少。前莊人的共同特點,腦瓜靈活反映快,能說會道,而且非常重視文化教育,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隋唐英雄傳全體講述下來的人比比皆是。要不是南蠻子在此搗亂破壞風水的話,說不定前莊村還會出象樣的人才。
范志堅老先生就是前莊村的一位代表人物,他畢業於新絳中學,一生喜歡寫毛筆字,吃飯閒余時間都要在地上劃它幾下。在當時家家過年的對聯、喪白喜事的對聯都是他自編自寫。字寫得剛勁有力,正草合理;對聯編得工整壓韻,平仄得當。他的記憶力特好,對《論語》、《三字經》到老年的時候還能背如流水,出口利落。他對喪白喜事的禮節程式精通無比,既繼承又發展,埋人站禮,腔調圓滑,抑揚好聽。對天文地理、算卦打卜、測字觀面、看日子定墳無不精通,在雲丘山他是一位值得人們尊重的知識人。
龍王廟位於前莊村村南坡兒上的一塊平地,龍王廟座西向東,雖然占地面積不到一百平方米,但廟小神多,廟修的小巧玲瓏,別具一格。廟裡共有四位神像,它們是東海龍王、西海龍王、南海龍王、北海龍王,各個張牙舞爪,活靈活現,兩邊各一個僮子(伺侯龍王的僕人)站立身旁。小廟的兩角柱繡著兩個不同的紅龍和黑龍,繡工精湛,塑技高超。這座廟主要是用於老百姓祈求龍王,保全年五穀豐登,佑百姓平安富裕。每當大旱之年,全村男女老少,跪拜龍王廟前,焚香祈禱,遮眼摸水碗。只要老百姓有祈求,不到三五天,老天必然打雷下雨,以沐禾苗,以撫民安。但經文革後廟也拆了,神是否走,無人可知,但前莊人在心裡邊對龍王廟的懷念,對龍王的靈驗還是贊口不絕,心服口服。
大南溝與石窯崖
一路走來,就到了前莊村後的四大溝之一大南溝。大南溝溝深三千米,溝寬一千餘米。它的頂端就和玉皇頂相接壤。雖然這條溝沒有過多的傳說與故事,但這溝卻是前莊及方圓百姓賴以生存的大溝。
溝的對面是一面象刀割的石崖,高有一百多米,氣勢雄偉,造形磅礴。凡到過此處的人都不約而同地對這樣天生的石崖發生一些感嘆,好高呀!好齊呀!好雄呀!好奇呀!這真是大自然施捨給我們人間的美!
傳說在這高崖上是南蠻子盜寶的前洞門,當地流傳的一句盜寶的口訣:打開前大門,蜜拉一千斤。實際就是那半崖上有個小洞,洞裡住著許多蜜蜂,到了采蜜的季節,裡邊的蜜滿了,自然地往溢。到底洞有多大有多深,蜜有多少,那都是個未知數。因為是懸崖峭壁,上邊下不來,下邊上不去,那就只有憑想像罷了。
關女廟與后庄村
后庄村共有八十來口人,主要有張、肖、陳、李五大家族組成。村子四面環山,一座比一座高,一座比一座偉。住在這山旮旯,真是不是神仙勝似神仙,真是有知識、有文化人的修道養身之地。
后庄村一個最奇之處就是一天見兩次太陽,這是很多村莊沒有的自然規律。
人常說富到深山有遠親,窮到街頭無人問。后庄雖地處偏僻,但深山鳳凰,原來的老書記肖根明,現任的村書記張連生都在該村。老書記肖根明膽識過人,工作魄力大,在他任職期間,坂爾上村委樣樣工作走在前。張連生接任後,坂爾上村支部連年獲得縣級、市級的紅旗支部。他們的政績有目共睹,將永遠載入坂爾上村委的歷史史冊。這跟后庄村的風水龍脈是否有關?可待!可查!
關女廟位於后庄村東邊大槐樹下,它的歷史也無從考究。年年正月十五,全村人都要到廟前打著花鼓,放著焰火,跪拜祈禱,望關女老母保佑各家平安幸福,子女健康成長。
土地廟與四剎
過了寺兒廟,一路走來,還有許許多多的溝溝凹凹,東路門溝、西路門溝,東椿樹溝、西椿樹溝,三叉墳、新莊村的井子溝、十牛溝(第二大溝)、紅坡村的北溝、小南溝、大南溝、靳家嶺村的安兒溝、小麻油溝、大麻油溝、留金溝、大渠、小渠等,真是數不勝數,這數百個溝溝凹凹給黃金峪裝點著無數的風景線。
大渠快到陳家山的頂部,最先由後靳家嶺、前靳家嶺、紅坡、新莊(叫四剎)組織一起修了一個土地廟。以後紅坡靳家嶺人數變少後由前莊、后庄合為一剎。
修這個土地廟也有一段傳說。古明、清朝代除馬壁峪是一條馱運之路、商業之路外,在黃金峪往上走,一直到土地廟,再到尉莊鄉直至鄉寧也是一條不亞於馬壁峪的運輸通道。河東一帶的人用牲口把糧食馱上到山上換煤燒,或者把布料食鹽馱到山上搞生意買賣。但是年長日久,這一代的樹木長高了,林子長大了,虎豹豺狼有了藏身之地。所以就在蓋土地廟的地方傷人無數,直至最後中斷交通。現在快到土地廟有一道嶺是坂爾上村委和梁坪村委的分界線,當時因虎患而叫其地為"斷口嶺"。
據說當時河津龍門某寺院的一位高僧,聽說此事後,專程到靳家嶺一帶了解走訪,最後和四剎的頭領們拍板定案:以高僧帶頭舉旗,這四剎村民作為基礎力量,在發生虎患的地方蓋一座土地廟,以鎮邪惡、除虎患。方遠百姓知道此事後,奔走相告,捐資捐料者絡繹不絕。果然土地廟修成後,老虎有所收斂,但還偶爾出現。但凡見過老虎的人在馬鞍上來不及下馬給土地爺瞌一個頭,老虎就無影無蹤。到後來虎患也就慢慢消失了。此事傳開後,凡路過此地的人,不管有無野獸都要給土地爺升香瞌頭,所以當年這兒香火旺了很長時期。
土地廟究竟是什麼樣子,無從知道。我上學到鄉寧每路過此地都給土地爺瞌幾個響頭。記憶中因多年未修,土地廟已成殘垣斷壁。只剩石頭壘的牆了。從建的地方看,位置優越,視野開闊,往南看能看到黃金峪的溝溝凹凹以及祖師頂、玉皇頂。往北是石景山韓山紀鸞英練兵之地;東能望到關王廟的關山之嶺的山山水水,真是神仙住的地方。
雲丘山風景區
這四剎老百姓每年對供獻土地神都形成了一套規矩。四剎每個村輪流交替,每年到二月初一,四剎的老老小小領著花鼓隊,抬著神架,挨著那個村,該村就到土地廟裡把土地爺抬上(土地神是用木頭做的)抬回村,這叫迎神。回來後把神放到村子最聚中的地方,或者村裡有廟的話就放到廟裡進行供獻,有錢的剎還雇大戲給土地爺唱一台戲。
主辦的這個村必須要管別的村迎神人的飯,生火鍋、吃花饃、棗花。有時候還擺上幾個碟子,喝上自己釀的柿子酒,以圖迎神之快。
當時還留傳著一句順口溜:"五香五表一壺酒,花鼓鞭炮齊上手,十八個雞蛋用頭髮分,七十二個凹凹抬著山神運。"到了二月二這天,各村的花鼓都要在土地神前表演一番。年青小伙頭裹白毛巾,腰纏白沙布,有時還上兩個打小鼓的。四個敲小鑼的由男人裝扮成姑娘,頭戴花冠,身穿大紅襖,扭著漂亮的身段和打鼓的小伙來回穿插。有的花鼓還派上一個丑角,鼻樑間抹著一塊白顏色,手拿著撥浪鼓出些洋相,以逗人快樂、高興。
到了晚上打完花鼓,接著放煙火,讓寂寞一年的土地神享盡了人間的快樂。到了二月初三日,各剎又抬著神架,打著花鼓把神送到土地廟接著行使他一年管天管地,哺育百姓,讓百姓安居樂業的職責。

中和文化

文化價值

雲丘古稱北頂,位於禹疆正北。所祀真武上應北斗建,系古人定南北、劃四時和分節令制曆法的天象依據。是人們不違農時,順應自然法則,與天地同和,和調相處的"曆書"。合"中和"之本意,是上古天文科學家和農業生產發展互相協和的見證。"鬼蛇擁抱"之象,是"天地生殖之神","象徵天地精靈","男女擁抱象"是"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偶像。"中和"文化的民俗化石。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詮釋歷史遺產,是每個文化和文物工作者的義務。
雲丘在歷史上有"河汾--帶第一名勝地"之譽,有"姑射最秀峰巔"之稱。春樹蔥蘢,夏林蒼翠,秋楓丹染,冬松傲霜,四時山花吐香,常年流水潺潺,佛寺道宮依山而建。形疊五重,輸煥巍明。掩映雲表,燦月耀日。"羽流朝夕步虛,鐘之聲相聞",每到二三月間,"遷客騷人隨喜者絡繹不絕,緇流羽士拜禱者驅馳滿道"。為"天人合一"宇內之佳作,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完美結合的典範。然自日寇侵華以來,卻變為古蹟毀於人禍,翠山禿於斧斤,河道清流斷,滿峪煤塵覆,良田焦爐占,十有九年旱,讓人不忍目睹的景象。如何提高人們的環保覺悟,讓人們維護生態平衡,不吃祖宗飯,造福萬萬年,用舉辦文化節的方式,宣傳"中和"思想,提高"中和"意識,寓教於樂,應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形式。
和平、民主、共生、團結、和解、友誼,國家和平共處,是世界發展的主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心聲。亦"中和"文化精神之繼承發揚。
弘揚民族文化遺產,繼承優秀文化傳統。重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關係,推動社會文明和經濟繁榮,為鄉寧的未來鳴鑼開道,打鼓助威,是黨和人民賦予每個鄂邑兒女的歷史重任。是為舉辦"中和"文化節的目的意義之所在。

文化遺產

2011年5月雲丘山中和節正式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二月十五數十萬人匯集於雲丘山,規模空前。成為雲丘山一年一度的盛會。
雲丘山風景區

文化特色

雲丘山山水秀麗,氣象萬千,文化深厚,源遠流長。具體來講,它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古老性。雲丘山中和文化的內涵,最遠可以追溯到夏代。相傳,在幾千年前,雲丘山就是夏人朝聖祭天的神山,至今百姓登山依然俗稱"朝頂"。同時,雲丘山也是夏人生殖崇拜的聖地。每年農曆二月初一開山門,到三月初一關山門,"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人流如織,男歡女愛。它除了有益於人口的繁衍,還關係到農作物的豐稔和禽獸的繁殖。其俗稱"野合"或放野,實際上是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時期"群婚"、"亂婚"等現象拖入後期的一條尾巴。今保留除神塔,縫縫崖等自然生殖崇拜外,還有"鞭桿"、"花籃"、"摸娃娃"等古老習俗為證。
二、獨一性。關於中和節的來歷,《周禮·春官宗伯》曰:"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這是與其相關的最早內容,至今雲丘山中和節仍然保留了這一形式。明確定為中和節的是唐朝貞元五年(790年)。此年正月十一日德宗皇帝詔曰:"......朕以為春方發生,候維仲月,勾萌畢達,天地同和,俾其昭蘇,宜均春茂。自今以後二月一日為中和節......"。"是日民間以青囊盛百穀瓜果種互相贈送,稱為獻生子......百官進農書,表示務本"。由此可見其活動內容和夏人朝頂有著諸多的聯繫,這是雲丘山中和節得以延續至今的根本原因。但據許多史書記載,中和節活動"唐後不舉",後世民間將其與"二月二龍抬頭"相混淆,有稱其為"青龍節"的,真正把中和節習俗完整的保留至今,恐怕只有雲丘山一處了。所以我們說雲丘山不僅是古代祭祀和生殖崇拜的活化石,更是中和節的活化石
三、包容性。雲丘山中和節延續至今,其涵蓋古今的包容尤為關鍵。縱觀今日中和節的內容,有遠古時期的朝項祭天、男女狂歡、生殖崇拜,也有唐朝時天地同和、務農祈豐等中和節的內容。元末明初道教的融入更為其發展繁盛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民間俗神的祭祀如送子娘娘,土地、玉皇等使其更為百姓接受,三教合一也有體現。時至今日,甚至融入了對抗戰車亡將土的祭拜。我們可以這樣說:雲丘山中和節如一條涓涓不息的河流,從遠古一直流到今天。一路走來,一路吸納,適時令,遂民心,廣收兼取,包容萬千,萬集大成,千古不朽。
四、廣泛性。一個民間文化節日千年繁盛,必然源於民間的廣泛參於。史載,雲丘山中和節,每年四方雲集,雖以新絳、鄉寧、稷山、河津、萬榮、運城等晉南縣市為主,但豫西北、陝東等地百姓也風塵僕僕,遠道而至。尤其是近十幾年來,鄉寧縣委、縣政府致力開發,廣泛宣傳,雲丘山中和節名播四方,每年二月十五,朝山拜聖,流連山水者絡繹不絕,車塞河道,人滿山壑。研究涉及範圍,恰涵蓋了夏人活動中心區域,由此可見"夏人朝頂"之說並非虛妄。我們相信有政府推動,百姓參與,雲丘山中和節這一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節日,必將日益發揚光大。

節日習俗

民族有民情,地方有風俗。現將雲丘山地方傳統節日習俗羅列如下,以饗讀者。
先從臘月二十三說起。整箇中華民族稱臘月二十三為小年,雲丘山一帶也不例外。"二十三爺(ya)上天,媳婦不回耐桅桿"。意思是說家裡供獻的各位神靈,到二十三全部上天,為主家下一年如何安排給玉皇大帝作一番交待。住娘家的新媳婦一般都要在二十三以前回到男方家操勞磨麵、蒸饃等家務準備過年。二十三晚上給各神位前擺放的祭品有糖瓜、麵食是烙的圓橢橢,上面用刀切成旗花形狀。然後升五柱香,燒五張表紙,敬三盅美酒,歡送各位神靈上天言好事。
過了二十三,各家就可以掃刮、清理衛生。接著磨麵、磨豆腐、蒸棗花饃、棗山饃及壽桃。雲丘山當地還有"查訪生日做(zou)滿月"一說,就是打聽誰家有了小孩或者到齊頭的(30歲、40歲、50歲、60歲......)。各家自動地不需要對方通知,就拿些禮品登門慶賀。除了30歲蒸一個石榴形態的饃之外,40歲以上全是壽桃。到了正月就給親戚家送去。
準備油炸的食品也很多。油糕、油橢、麻花、麻葉、丸子、豆腐、紅薯等。近些年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燒雞、燒魚、燒雞腿、燒紅肉的家庭比比皆是。
花饃是雲丘山一大產物,它是用白面用酵子發酵好後再用手把面壓成圓橢形態,一般不用擀麵杖壓,上面用刀子輕輕地切成方塊或旗花形的印跡,然後放到熱坑頭上讓其發虛。發虛的過程要掌握好,面虛過頭了或者欠虛都不行,總之要恰到好處後放到油鍋里遇熱自然就鼓起來了,所以炸花饃是一門技術性極高的活兒,鼓的越圓,說明這一家在這一年裡的運氣是不錯的,鼓的不圓的或者是純粹不鼓的人家,說明這一年的運氣可能不佳。
年三十以前還有一項大任務,就是到山下趕集置辦年貨。我記得小時候過年趕集,每家只買2斤食油,稱上一斤粉條,再買上兩顆白菜就把年給打發了。我們穿的衣服都是母親自己織的土棉子,能穿一身就算不錯了。無論大人小孩,里里外外一暫新,皮鞋襪子好幾雙,吃的東西除在家裡準備之外,還要在集市上置辦帶魚、蝦、木耳、花生米、牛肉、豬頭肉、海蜇、香腸等。反正每家招待親戚一般都是九個碟子。隨後上個火鍋,火鍋是用木炭火加熱的,它的底層裝得是海帶、白菜;中層裝的是炸豆腐、白豆腐、炸丸子;上層擺一圈紅燒豬肉。
到了年三十,過年的氣氛就濃了。各家打掃院子、張貼對聯、抹洗玻璃、掛紅燈籠。女的在家準備肉餡包餃子,這些肉餡有牛肉的、豬肉的、羊肉的、雞蛋伴韭菜等;男的上坡砍柏葉挖柏疙瘩,然後把柏疙瘩劈成小塊準備凌晨迎神打篝火用。
晚上一家人一邊吃著餃子一邊看著新春聯歡晚會,其樂融融。年夜飯多做一些,必須剩下,表示連年有餘。當地還有年三十要守歲,哪個人守的時間越長,那個人的壽命就越長。另外不讓小孩打鬧,不罵人,不說髒話。反正是一切行為要規範,意思是家裡的各位神靈將要下凡,全家人必須嚴肅等待,不能有絲毫的含糊,圖個吉利。
過去接神的時候大約都在後半夜四點到五點,據說接的早的家來年就能人財兩旺,光景旺盛。這幾年大部分家到十二點就開始接神了,接回來後到了凌晨才進行供獻。
接神的程式,先放開門炮,穿衣之後,門未開對著門放一個炮,如果這一炮響得聲音大,那么這一年的運氣是順當的,如果這一炮沒有響,說明這一年的運氣欠佳。隨後就是供神,在供神之前先要洗手洗臉,洗臉的時候不能讓水濺到地下,否則家裡來年僱人幹活愛下雨。
供神的順序先是天地、土地,它們的牌位分別是:"天地三界十方萬靈真宰"、"土地老爺之神位"這兩位神一般都供在院子的北方,天為左,地為右。隨後供家裡面的神位。它們分別為"全堂老爺之神位"、"財神老爺之神位"、"灶君老爺之神位"、"鬥神老爺之神位"及本家的祖先"×門祖宗三代之靈位"。
供神是先明燭,再升香,然後擺放供品、供品有:水果、糕糕、棗花及花饃。最後燒紙火、敬酒。神前是五柱香、五張黃紙、三盅白酒;祖先堂前是四柱香、五張五色紙、兩盅酒。全家在神前九叩首,祖先堂前四叩首。初一早上敬三次香,下午一次,初二、初三、初四下午各一次,初五早晚各一次。
初一在供神之前先點篝火,篝火燒得通紅,柏葉的煙越濃,噼噼啪啪的聲音越大,就越吉祥。據說點篝火能驅邪。在點火的同時鳴鞭放炮,這也就把新年的氣氛推到了最高潮。
祭完神後,在篝火堆邊烤些花饃和棗花,全家人各吃一份。據說吃了烤下的饃一年牙不疼。隨後是吃餃子,吃餃子的時候,看誰能把包錢的餃子吃中,就是有福氣,有前途。
飯後全村人相跟到八寶宮、五龍宮供獻神靈,以求全年五穀豐登,身強體壯,萬事如意。
過了初一就開始訪親探友。人常說先姑姑後姨姨,舅家放在最頭裡。初二走舅家,初三岳父家,初四姑姨家,初五我們這兒叫破五,這一天誰家操辦喪事,這家的親戚朋友就到這家來供獻亡靈。
在過去走親訪友,一般都帶的是花饃、棗花,主家只收一個棗花一個花饃,如果有小孩還給回一個糕糕,給三塊五塊壓歲錢。訪友拜親都帶一箱奶或者高級飲料。
正月十五元霄節,各村花鼓都開始拜年,每到一家至少打三場花鼓,主人家準備碟子、酒、花生、糖塊、香菸等慰勞打花豉的人。
蘆院溝、康家坪、前莊、后庄、丁石、塔爾坡這幾個村都有花鼓。雲邱的花鼓也是歷史悠久,一個男孩背花鼓,四個女孩敲小鑼,外加一面大鑼、四面大鈸。打起來節奏感強,聲音洪亮,熱鬧非凡。每場完了後不是說四句祝福詞就是唱一段古曲,頗有吸引力。
到了晚上這幾個村都還有焰火。從前的焰火都是老百姓自造,就是用一個鐵花筒,裝一些火藥,點著後噴出的金花倒是好看,但是噴的聲音怪嚇人的,有時裝的太實在了,還可能爆炸傷人。近幾年都是到集市上購買煙花,既輕便,又安全,且好看,花樣繁多。
二月初一是五龍宮、八寶宮開宮之日,這一天信男信女攜子帶孫到兩宮朝拜,河津、稷山、新絳也有相當的人數來朝頂。從此兩宮每天朝拜的人絡繹不絕,一直延續到四月初一。
二月初二,流傳著咬蠍子尾巴的說法。從這天開始萬物復生,各種動物蠢蠢欲動,早晨不起床在被窩裡吃麻花或麻葉為咬蠍尾巴,據說這樣一年不受毒蟲的傷害。
"三月三,吃棗山",這是當地流傳的一種說法。在臘月蒸饃的時候,各家蒸一個棗山,這棗山就是用很多的小棗花湊成一個大饃,形狀上看,有頭、有腰、有腿、有腳。正月初一放到灶君前一直到三月三才開始吃。由於放得時間長,先用涼水泡一泡,攪些白蒿,伴成骨粒,挺好吃的。
到了五月端午,老百姓雖然不知道這個節氣與屈原有什麼關係,但都知道到了這個節氣能吃粽子。有的還用江米、紅棗放到盆里蒸出來放上白糖也是一種勝好的佳肴。這一天一大早,各家把採集的艾葉放到大門、小門、窗台、各位神前,以圖吉利、驅邪。這些艾葉時間長幹了之後還可以治療幾濕性的骨病。另外在早飯前每人都必須喝醺黃酒,以示不受蛇一類毒蟲的傷害。
另外當地還流傳著一種風俗是送端午。就是無論哪家上一年娶下新媳婦後,第二年端午節媳婦的娘家及親戚要給婆家送端午。送的饃有老虎形態、獅子形態、大圓饃;送的東西有涼蓆、電風扇、竹門帘,還有幾身衣服。
六月十五是各家涼被褥、衣服、毛毯、陳貨及有價值的東西。
七月十五是祭祀祖先的日子。雲丘一方叫這一天為"鬼時節",各家在這一天蒸些白饃在老祖先堂前燒些紙錢,升些高香,祝老人們在陰曹地府不愁吃穿,不當野鬼。有的媳婦還到娘家給娘家逝去的老人給以祭祀。有些年齡大的老太婆走不動就到十字路口燒些紙錢祭奠,以示孝心。
八月十五中秋節。這一天各家準備月餅,這些月餅有在集市上買的,有在家裡蒸里的,有在鐵熬是烙的。花樣繁多,品種齊全。到了晚上再備些葡萄、蘋果、石榴、香蕉、月餅等擺放到院子中央的小石桌上等月亮升起來後,各家都燃香放炮,給月亮老人瞌一個響頭,接著大家一面美食,一面賞月。
十月一日思親節。到這一天各家都在祖先堂前拜香燒紙錢,擺貢品,以示對逝去的老人進入冬季換衣換被不受犧惶,另外還炸油糕以作貢品。
臘月初五吃五豆,臘月初八吃悶飯(小米粥加南瓜)一直流傳至今。
就這樣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雲丘人民根據自己的生活習俗,一直生養、繁衍在這塊土地上。

廟會側記

根據現存碑誌所載:"五龍宮舊有聖殿一座,不知始於何代,殿宇巍峨輝映,神象莊嚴雄偉。故墨客騷人隨喜者絡繹不絕,緇流羽士祈祝禱者驅馳滿道。"
雲丘山廟會雲丘山廟會
清康熙十三年九月二十三日,聖殿忽罹祝融之災,一炬焚廢墟。又經僧侶道人奮力募化,仁人志士皆力捐輸,募得千金為資,重建青廟為五龍宮,歷時五載,於一六七九年初具規模。
一六七九年始雲丘山廟會正式興起。民國版《鄉寧縣誌》載:"歲二、三月,則山旁數百里結夥而來,俗言朝山,遠則中州,川、陝亦有至者。"每年古歷二月初一開宮門,四月初一閉宮門,廟會歷時兩個月,二月十五被定為中和節,是央會的高潮日。一九三八年十月起,日本侵略軍將殿宇焚燒,古廟會漸次清冷。
一九八六年,在當地智者策劃下,五龍宮原三層遺址上建起一簡易小廟,從此進香朝山之風重興,遊人一年多似一年。一九九四年二月十五日,民間發起,政府支持,召開了"雲丘山旅遊開發暨古廟會恢復在會"。雲丘山廟會正式走興復興。
一九九八年二月十五日--中和節,在八寶宮三祖殿落成剪彩後,五龍宮"真武頂"是日落成剪彩,前來雲丘山廟會朝拜旅遊者達五萬人之眾,商販達百餘家。正是朝山拜禱者絡繹不絕,驅馳滿道。大小車輛數排二里多長,人如蟻,旗如海,歌如潮,鼓喧天,炮震地。雲丘山廟會規模之大,在毗鄰晉南各縣絕無僅有。
朝山拜禱者絡繹不絕朝山拜禱者絡繹不絕

柿文化

紅柿子是雲丘山一大特產。由於氣候地形的特點,特別適宜柿子的生長。往南稷山新絳一代雖也有柿子樹,柿子皮也薄,但不宜長時間存放,容易腐爛。雲丘山的柿子在樹上要不摘的話,它能過一個冬天,相比其它地方的柿子則不然,如果不摘,它也會自己掉下來。東交口往後也有柿子樹,但因光照時間短,柿子達不到成熟的頂點,總難免青澀。
雲丘山的柿子特別多,聽我一一道來:能充飢
雲丘山的柿子雲丘山的柿子
我和共和國同歲,五八年大躍進、集體食堂飯、六一、六二年天災(自然災害)人禍(蘇聯逼中國還債),我都親身經歷,全國人民在饑寒交迫的死亡線上掙扎。食堂飯拿票領飯,限菜限量,每人只能吃個半飽,最嚴重的時候還吃過桃葉窩頭、玉茭心窩頭、柿子葉窩頭,國家的救災物資是紅薯片。吃不飽的百姓自然要想辦法,於是摘些柿子在溫水中浸泡(俗稱溫柿子),去除澀味後充飢。好多上歲數的人提及過去的生活,對柿子還念念不忘。
紅柿子的吃法多種多樣。對於已經成熟的柿子,前一天晚上在溫水中浸泡,第二天早上加熱一下,撈上幾大碗,全家人圍著一圈,再加上一些乾饃,就算一頓早餐了。柿子隨著土壤而變化,有的地方的柿子吃起來匝甜,有的地方的柿子吃起來匝綿,有的地方柿吃起來匝脆,有的地方柿子吃起來匝染。
對於尚未成熟的柿子,就不能用水溫著吃了。常言道: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的柿子紅了皮。這個時期要吃的話,需要用蘋果、梨等水果來溫它。程式是:用一個瓷罐,在它的底放上三至四個蘋果或梨等水果,上面把柿子放上,緊封罐口。過一個星期,柿子的顏色變得紅潤,柿肉變得稀軟,吃起來既甜蜜又爽口。
對於成熟變軟的柿子,還可以攪面一起吃。雲丘山當地,每年冬季,各家都用小麥、玉米、穀子、豆子放在鍋里,炒熟後磨成面,俗稱熟面(因其性熱,適宜冬季食用)。早晚舀半碗熟面,掰幾顆軟柿子,去皮,與面充分攪勻,吃起來不僅甜酥,而且油香,口感更好。
柿子是一種補品
雲丘山一代留傳著一句話:千年的古槐問老柿。意思就是說柿子樹壽命很多,甚至會超過槐樹的壽命。由引可見它的果實肯定是人們延年益壽的大補品。據醫這界人乾提供,經常吃柿子可以潤化皮膚,使皮膚為得更細膩,更有水色;經常吃柿子可以降血壓、活血、生血;經常吃柿子可以生精補腎;經常吃柿子可以利尿,養胃。柿子最大的特點可以澀腸,制止拉肚子。可以說柿子是一種綠色補品。
柿子酒
柿子酒是雲丘山人民的一項專利。
由於雲丘山溝深山高,生長的柿子樹一般樹形又高又大,這對採摘柿子增加了許多難度,所以有相當一部分柿子是通過搖樹枝使其墜落的,破損程度很嚴重,既不便於貯存,也不能製作柿餅,先祖們就發明了一種用破柿子釀酒的辦法,具體操作步驟是:
先把破柿子放在石槽里,用石頭槌將其搗碎至漿狀,然後用大罐裝起來(裝前應先在大罐底部放一些谷稈和蒸饃使用的酵子)。起先放入大罐的柿漿不要過多,等發了酵,柿漿起了小氣泡之後,就用丁字形木棍開始打,等把發了酵的柿漿打到原來的位置,再放入新的柿漿,就這樣輪返打,輪返裝,直至把罐漿滿。裝滿後罐里的柿漿不停地發酵,就需要不停地打,這也是最辛苦的一個工作程式。要是打上好幾罐柿子,有時候連覺都睡不成,要守到罐前不停地打,打的不再往上發酵為止。然後和些泥把罐口封實,等到農閒或者下雪不能外出幹活就開始燒酒。
燒酒,各村都有酒械,酒械跟尺八圈相似,但酒械的高度能有三個鐵圈那么高。圈上邊是一個鐵揭蓋,這個鐵揭蓋和老百姓蒸饃的鐵揭蓋相似,所不同的是蒸饃用的揭蓋是口朝下,燒酒用的揭蓋是口朝上,用來盛水。把酒械放在尺八鍋上面,裡邊放上蒸饃用的鐵箅子,然後把發酵好的柿漿撈出來與麥稈相攪和放在酒械圈裡邊,再把鐵揭蓋口朝上蓋上,鐵揭蓋裡邊倒些水,然後下邊開始發水燒酒。
據說燒酒的關鍵在於掌握最上邊鐵揭蓋裡邊的水泥。水溫太高,酒會蒸發掉的,水溫過低酒出不來,這得有一定的技術。
當地人把剛釀出的酒頭淋酒,頭淋酒的度數比較高,大約酒精度在55度以上,一般只釀到三淋酒就不再釀了,倒出糟粕又重新開始。
因柿子是補品,柿子酒的功效自然不言而喻。特別是對於腰腿疼痛,可把柿子酒用火點著,在身上擦,輪返多次,療效明顯。
柿子醋
柿子醋也是雲丘山一大特產。柿子醋的製作沒有柿子酒那么繁瑣。只要把破碎的柿子放在瓦瓮里,瓦瓮的底部有一個象菸頭大的小窟窿, 過月兒半載,瓦瓮里的柿子發酵了,就可以淋醋了。柿子醋酸裡帶甜,也是一種純天然食品。
柿餅
柿餅在鄉寧這塊土地唯有雲丘山的柿餅是首屈一指的。雲丘山的柿子品種很多,有窩頭柿子、拳頭那么大;有火蛋柿子,核桃那么大;有碟兒柿子,形狀扁圓;有耬疙瘩柿子,形狀象種麥耬疙瘩,頂部尖圓;大部分柿子是圓錐形。
柿餅製作過程是這樣的:首先摘除柿子尾部的萼片,再削它的皮,削皮的過程,當地稱旋柿餅。家家都有旋柿餅的車子,一頭是用鐵打成的三個叉,把柿子插到上面,刀子往上一放,左手一攪,轉一圈,皮就脫光了。這也是個技術活,旋得快的人一個鐘頭能旋一百來斤。削皮之後的柿子要放到用棋子桿編制的蒲蓆上晾曬,曬二十天左右用手捏上去軟了就行。然後又堆放在一起,用麻袋之類的東西捂蓋好。捂一個星期後,用手一個一個捏成扃圓形狀再次放到蒲蓆上晾乾。晾得程度不能太乾也不能太濕。然後又收起來,用麻袋或者穀草之類再次捂蓋。在捂的期間要不停地觀察,太潮太濕可以掀起麻袋晾一晾,捂上一個多月它就開始出霜了,柿餅也就成功了。
雲丘山的柿餅是一絕,又甜、又綿,尤其是窩頭大的柿餅特好吃,更是送朋友的絕佳禮品。
希望在開發雲丘旅遊業的同時,抓好栽種柿子這一產業,使其發揚光大,使相關的柿子文化成為吸引旅遊者的另一招牌。

雲丘古道

馬壁峪雲丘古道是在馬壁峪中,接坂兒上村中坡、前坡,經坂兒上村、過崔段二莊、至賈家大墳塋,岔分東西兩道,北上山頂,交匯陳家山,一直北向韓山、橋上......延伸的古道。岔分的東西兩道:東道有前金甲嶺、後金甲嶺兩村,以及安耳溝、土地廟等古代歷史遺蹟;西道有辛莊、史牛溝、紅坡等村。
這條古道上,商幫馱隊們早晚必經的坡稱"晚早坡";鐵蹄踩踏石坡聲音最響的溝稱"鐵雷溝";馬眼石(花崗岩)踩陷最深處可沒馬腿;為祈求路途平安修建的"山神土地廟"......等遺蹟仿佛還在見證著古道的歷史。
馬璧峪雲丘古道不知何代何人起始。從傳說中略知:晉獻公時稱此古道為"馬壁峪雲丘"古道;介子推割股奉君於安耳溝,棄甲處稱"金甲嶺";薛仁貴力殺賊寇護道;紀鸞英途尋韓山練兵;土地廟護佑商民、普澤眾社;"鄉川號"賈家創立並匯接古"絲綢之路";肖氏父子阻擊日軍北上、血泊紅坡;后庄山峰忽悠啟明錯時,兵敗后稷......
今天,這條古道已失去昔日南來北往、蹄鈴聲急的繁忙與榮光,但生活在雲丘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卻深深記得發生在這條古道上,代代相傳、口口禮讚的動人故事。

諸侯之地

坂兒上村原名"返兒莊"(八寶宮中重修土地廟碑記,西社返兒莊)。此村因公元前656年,晉文公重耳避難返轉之處而命名(也因祖師棄修、經神仙點化,祖師回心轉意往返重修折回之地而得名)。
傳說,坂兒上村紅豆凹山頂有一塊寶地,就是五諸侯之地。地勢平而森林茂,地下天生石門石窗,中間黃土立頂。葬於此處者,後輩可出五諸侯之大官。可是有一點毛病:東西埋,出官快、官運短;南北埋,出官慢、官運長。
村中一戶馮氏聽後,十分動心,心想:"先東西埋,出官後再重新南北埋,豈不出官快,官運長兩全其美嗎?"
不久,馮氏家中喪丁,墳塋果擇於此。先東西埋,誰料埋後,家人隨著商隊馬幫四處遷徙,其後下落不明,墳也沒動過。當地人們猜想說,太平天國南王馮雲山,興許就是該村馮氏的後裔。

臥牛溝

坂兒上村後有一條溝,酷似一頭臥牛。故名為"臥牛溝"。此溝有水井、石水槽等原本屬坂兒上村所有,井上有碑為證。
傳說,古道上的商隊馱幫們飲完牲畜後,見到石碑,飲水思源,都要小恩小惠坂兒上村人。久而久之,崔莊(前莊)人看在眼中嫉妒在心裡,心想,不如把此井爭為己有,於是挑起了與坂兒上村爭井的故事。
很快,該事訟到公堂上。在開堂前夜,崔莊人把木箱浮於井水面,人載箱上,將"崔段二莊"四個大字鑿刻在蓋井的大石條下面,並把坂兒上村的證碑轉放到上溝路旁。
第二天,公堂對執,堂審官不問青紅皂白,將該井錯判給了崔莊。說來也怪,等坂兒上村人找回證碑時,碑下也滲出了泉水,這就是臥牛溝上井。

五陰崖

俗言:康家坪窟窿單個個,黃金峪傢伙結夥伙。"窟窿"與"傢伙"都是古人對生殖器詼諧的說法。"黃金峪傢伙"指的就是位於前莊村(古稱崔莊)前大山峭壁上天然生成的五陰崖。即:婆婆縫、媳婦縫、女兒縫、布酒窩(肚臍窩)、肌肌溜(陰莖溜)等五件人類生殖自然景觀。其形象逼真、引人入勝,相傳為人類最早求生祁育的崇拜聖地。
走在雲丘古道上,仰望此觀,發人深思,令人感嘆:人是由父母所生,父母又是人生子生女後才可為。天蒼蒼、野茫茫,滾滾塵世上,探求人類之源,究竟先有父母、還是先有子女?難矣!且母生子生女,不久子女長大,互配鴛鴦,而又生子生女,亦為人父為人母。轉眼,其子其女忽又長大,各結鸞儔,再生子生女......父父母母、母母父父、子子女女、女女子子,人類這條生生不息,傳承繁延的生命鏈,最早從何而來,最終又向何而去呢?

寺兒上

寺兒上有寺兒廟。坐落於后庄村後的一山洞中。此洞坐西面東,十分高大寬敞,洞下有泉。
寺兒廟有一道門,二道門。北廟南戲台、廟台間有泉水潺潺涓流。
此廟與傳說中《黃金峪的來歷》以及金牛、金車、金磚、金香爐的故事有關,諸多見書,概不贅述。但筆者從收集到的資料中對其亦有新考。

來歷新考

筆者為雲丘人,酷愛雲丘文化。多年來,從考證的古碑記中,看到"黃金峪"亦名"紅金峪"。據分析其位於馬壁峪雲丘古道上。黃金峪到后庄村後百米處,分為兩條大峽谷。西為柴家溝,僅黃家岸一處有村落。交通不便,被古代穿行於古道的人們所忽略;東為古道,人畜繁忙。至賈家大墳塋處岔分東西兩道,而兩道與陳家山一帶山巔交匯。陳家山為一分水嶺,東南流域起點村落,西為紅坡(亦稱黃坡),東為金甲嶺,古人取其兩村名首字"紅"(或"黃")與"金",合稱"紅金"或"黃金"。此流域峪谷當然該稱"紅金峪"或"黃金峪"了,又因此峪在古道上,古道不同時代用途不同。古時人畜繁忙,紅紅火火稱"紅金峪";黃金乃行之古道商賈們心中之盼,固亦稱 "黃金峪"。

賈家大墳

賈家大墳塋位於古道岔分口,北依崇山峻岭,面臨二道交匯河谷,從風水來講,是典型的"二龍戲珠"寶地,就是這塊寶地,功陰賈家後代近三百年的輝煌歷史。此塋多次被盜,令人痛心。
賈家原居住於金甲嶺。靠得天獨厚的古道優勢,起家致富,創立了"鄉川號"票號。後移居鋪頭、小河等村,成為雲丘山一帶走西口的著名晉商。如今還流傳著當年嘔歌賈家膾炙人口的順口溜:"鋪頭村,靠峪(you)口,出了賈家大財主,生意買賣過蘭州,夜夜(ya ya)黑了是店主......"
從順口溜中,我們遙想當年,從馬壁峪雲丘古道到古"絲綢之路",綿綿幾千里的黃河中上游流域,"鄉川號"高高林立。賈家商人穿梭在古道上,無論早晚,都可以歇息在自己的商鋪中,都是這裡的主人,是多么的偉大和自豪呀!
據老人們回憶:每到逢年過節,有好多素不相識的商販,馱著白花花的金銀來到賈家,賈家人也不知何故,問其因都說是掛"鄉川號"發家後,滴水酬謝。由此可知,賈家開創的"鄉川號"在西口的路上,其他的商民們又把"鄉川號"輻射到周邊,甚至更遠更遠......

安耳溝

安耳溝,位於雲丘古道金甲嶺村東南河旁。此溝天生石岸,石岸坐東面西、南北長、東西窄、高丈余,岸頂平如石砥。東北方有一狹洞,舉目見天,俗稱"天洞"。相傳其可洞知天子、天象。石岸中央崖壁上凸立奇石,形如站佛,惟妙惟肖。該佛身北面南,腳步玉蓮,橫立於岸中。蓮旁雲舞獸賀,特別壯觀。
傳說,該蓮佛為天地孕生,晨食雲謁,午浴陽光,暮宿地膽,苦修多年。他日正當中午,太陽高照、蓮托佛身,從崖壁內,面壁浮雲而出,準備180°後轉身登正。豈知剛轉到90°時一道白光(白光當地人稱喪煞)射進岸中,頓時浮雲速散,順著天洞飄飄而起。從此蓮佛定身不動,橫於岸中。
再說那道白光。原來。晉獻公之子重耳外逃多日,受不了飢餓與疲憊折磨,介子推把鎧甲棄掉,身著麻衣(古時用麻做的衣服)摻扶重耳前行,麻衣上的白光反射進岸中。介子推和重耳看到岸中白煙(白雲)裊裊,以為有人家,前來討飯充飢。豈知此處一無人家二無飯食,希望的火花突又破滅,重耳更是飢餓難忍。於是,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以食奉君,安頓了重耳。重耳充飢後,看到此地有天洞洞天,蓮佛讓位感慨地說:"千里耳安地,兩車(ju)佛洞天,天意也!"從此轉危為安最後終成霸業。後來人們把介子推割股奉君的地方叫做"安耳溝";棄甲的地方稱"金甲嶺"。

山神廟

山神土地廟聳立於陳家山頂,坂兒上與梁坪兩村委交接的山巔古道上。坐北面南,寬約六尺,長約九尺前後臨空。據說山神土地神像約有二尺來高,兩側有虎豹守衛,均為木雕。距廟不遠西側建有戲台,面積約有兩個土地廟大。
傳說,古代商隊馱幫穿行古道,每到廟東一塊俗稱"斷山口"的大石前,有虎豹靜臥於此,驅而不動。磕頭後忽而不見,眾人畏,云:"虎豹者,山神土地之犬也。"群議下,商隊馱幫們集資集力而建此廟。說來也怪,自廟建成後虎豹再也沒擋過道。隨後,附近的村舍前金甲嶺、後金甲嶺、紅坡、史牛溝四村分四社輪流恭奉。時節定為每年農曆二月二。
後來,由於人口的變遷和村社的變化,四社廟也變成由前金甲嶺、後金甲嶺為一社;紅坡、辛莊為一社;前莊、后庄加入為一社的三社廟。

中國夏曆

據說羲和制定曆法的地點選定在雲丘山麓的高距村(稷山東莊村周圍)。雲丘山俗稱北頂,高天之榘。山頂(元大鎮)設有祭壇,確定南北(子午)線,現存遺蹟有待考證。
另外,雲丘山谷的馬壁峪中,還保留著與考察曆法有關的地名、村名以及遺蹟。比如,鼎石(丁石),就是立竿見影確定的石標桿,或是天干的定位石(丁:天干第四位);老鼠拉木杴,就是確定的子午線,或是觀斗定分(春分、秋分)定至(夏至、冬至)後人為記載的標書;斗勾窪,就是測斗柄有關的地方;夏曆,就是觀測者匯集整編曆法的地方。據說在雲丘山完成了二十四節氣中的二十二個節氣的制定(二十四節氣最後完成於襄汾陶寺),為指導農耕生產和人民生活起決定性作用。與夏曆緊挨的地方叫廈子廊,興許就是當時的一個中心。
"廈子廊"與"夏曆"這塊地方,靠近河谷。受季節的影響較大,由於馬壁峪河水泛濫、戰火雲煙,古代的模樣難以窺探。從老人們的回憶中可知,該地有廟,但不知恭奉何神。廟附近有大槐樹,多人才能合抱過來,砍伐後運往汾河造船用。
慶幸的是,2009年夏,修安大公路時,在"夏曆"附近的河床石礪下7m深處挖出一個石人。石人身長約1.7m ,面部豐園,雙手合於胸前,酷似岩畫禹的相形(疑後人為紀念而作)。
學過中國古代史的人都知道,從堯、舜、禹時代到夏,我國先民活動的中心在山西、河南一帶。雲丘山位於其中心位置,有川、山、峰、原、河、谷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便於觀察、便於測匯,為曆法的制定更是錦上添花。
中國曆法肇始於遠古,濫觴於夏商,完善與明清。歷經數千年,五次大更易,是集數理、物理、天文、哲理等門類的總和學科。是根植於雲丘大地展放出的奇葩。是讓眾人解讀人生的貝葉。
正如八寶宮中那副對聯所云:自剪芭蕉寫道經,澗翻貝葉添新藏。買本新皇曆翻翻,也許還能嗅到古人智慧的氣息,把握自己日子的貝"葉"......

相關歌曲

相關歌曲:雲丘頌
雲丘山啊古老的崑崙
雲丘山啊古老的崑崙
挺拔於無際
根植子無垠
誕生於混沌
象徵著永恆
雲丘山美麗的崑崙
春花如錦
夏蔭生津
秋紫如火
九里花嬌憨醉騷人
雲丘山富饒的崑崙
獸嘯黃昏
鳥鳴清晨
五穀甜美
花草果茶
賞心怡人
雲丘山啊心中的崑崙
座座殿宇有歷史的回聲
彎彎幽谷中風流水動
天門旁牧童唱來樵夫應
蓬萊仙境一天碧來千峰青
祖師頂吟《逍遙遊》北溟之魚化鯤鵬
玉皇頂望武當五色雲氣御飛龍
雲丘山啊古老的崑崙
雲丘山啊古老的崑崙
挺拔於無際
根植子無垠
誕生手混沌
象徵著永恆
歌曲"雲丘頌"系閆靈娣作詞,王晉強作曲,馬嘯演唱。於2004年,獲山西省第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優秀作品獎。

旅遊信息

1、自駕游交通路線:
臨汾——雲丘山
自駕車出行 臨汾口上高速(運城方向)——大運高速河津、西安方向上候禹高速——稷山口下,延路標指示牌行駛20公里即到
運城——雲丘山
自駕車出行 運城口上高速(臨汾方向)——大運高速河津、西安方向上,候禹高速——稷山口下,延指示路標行駛20公里即到
西安——雲丘山
自駕車出行 西安口上高速(繞城高速)——西禹高速——京昆高速——稷山口下,延路行駛20公里即到
太原——雲丘山
駕車出行 太原口上高速(繞城高速)——大運高速(臨汾、運城方向)——大運
2、火車路線:
太原——雲丘山
每日從太原乘坐K609、K505、1095次列車到稷山站下,乘車到雲丘山
臨汾——雲丘山
每日從太原乘坐K609、K505、1095、6045次列車到稷山站下,乘車到雲丘山
西安——雲丘山
每日從西安乘坐K506、1096次列車到稷山站下,乘車到雲丘山
北京——雲丘山
每日從北京乘坐K609次列車到稷山站下,乘車到雲丘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