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公車

雞公車

雞公車,20世紀六七十年代承擔農村主要運輸任務的雞公車,村村通公路的實現,這一在是鄉村主要運輸角色的手推獨輪車即將退出歷史舞台,成為農村運輸的古董。是改革開放30年鄉村進步的一個縮影。

雞公車是一種歷史非常悠久的獨輪車,據說在諸葛亮的時代就已經有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雞公車
  • 外形:雞公
  • 構造:車身、車輪組成
  • 起源:三國時期
簡介,歷史,得名,構造,組成,鄉鎮機車,起源,三國歷史,運輸工具,盛行,衰落,退出歷史舞台,博物館,舊時“專車”,1957,歲月變遷,

簡介

歷史

雞公車是一種歷史非常悠久的獨輪車,據說在諸葛亮的時代就已經有了。

得名

雞公車之得名,大概因為其形狀有點像雞公:一隻碩大的輪子高高聳起,像昂揚的雞冠;兩翼是結實的木架,堆放貨物;後面兩隻木柄,被推車人提起置於胯旁,自然像張揚的雞尾了。現在再來回憶雞公車,多少帶有詩意的情調:田埂之上,薄霧之中,聽見一陣“嘰嘎嘰嘎”的聲響,那便是雞公車的節奏,伴隨著人和車的輕鬆律動,由遠而近……推雞公車的有農民,也有商販。
雞公車的最佳行駛路線是寬不過一尺的田埂和小路,在那上面,其他一切車輛都望而卻步,唯有獨輪的雞公車遊刃有餘。所以注定,雞公車是為小路而存在的,當越來越多的大路延伸到縣、到鄉、到村、到組,農民的交通工具也從手推車、馬車、拖拉機變成了今天的機車、汽車。現在就連農村的小孩也不知道雞公車是何物了,反而在城市的度假村里,有時還看得到它的身影,作為一種陳列品,點綴著現代人的生活,營造出一種田園情調。“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實真正採菊的人不會吟詩,而吟詩的人永遠不會去採菊,由此看來,懷念雞公車的人其實也與雞公車無關。

構造

組成

雞公車主要由車身、車輪組成。車身是由堅硬、質韌的木材如楸、橡、椴、櫧、樟等樹木劈鑿刨製成的。車槓粗壯,長2米,前窄後稍寬,前半部分即安裝車輪處約60厘米和手推部分約70厘米,膠輪安裝在中間稍前一點部位,車輪上高出部分穿鑿有車架,兩邊用硬木穿鑿聳起,避免摩擦到車輪及所運貨物。遠望,聳起的車架酷似公雞的冠,故俗稱雞公車。運輸時,駕駛雞公車者把兩頭套在車把手上的帆布帶套在肩上,用手平穩推著雞公車,付出體力相當大,特別是上坡時,甚至需另一個人幫著推,但此車能在崎嶇小道上行駛,成為山區人民運送生產、生活資料的主要運輸工具。雞公車普遍能載二、三百斤貨物,擅長駕駛者甚至能載上七、八百斤。
雞公車雞公車

鄉鎮機車

鄉鎮機車未普及,公路行駛汽車少,節假日或各村鎮圩期乘客多,客車顯得緊張,其中有一個上落站乘客較多,一位其丈夫是駕駛雞公車的農婦因有急事外出,欲乘客車趕路,司機不讓農婦上車,農婦隨口道:“排場(有什麼了不起)!我的老公也駛車!”司機聽到是同行業人之妻子,便想辦法先讓這位婦人上了車。途中,司機問那婦人,你丈夫駕駛什麼車?婦人答道:“駛雞公車。”這則有趣故事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改革開放前,鄉鎮交通不便,運輸、坐車之艱辛。

起源

三國歷史

廣元市區內有一百五十多公里的古棧道,是三國蜀相諸葛亮出師伐魏的必經主道。諸葛亮為解決在這“天梯石棧”道上人背畜馱的運輸困難,研究製造了“木牛流馬”以代人力畜力運餉。清代《昭化縣誌》載:“木馬山俗名大高山,在昭化八十里.....孔明造木牛流馬處”。這說明今廣元市中區三堆境內大高山,是諸葛亮北伐製造木牛流馬的場地之一。《三國志》亦有:“九年(231),亮復出伊山,以木牛運.....。十二年(234),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說明木牛流馬,確實是諸葛高伐魏時,為適應棧道所製造和使用的運輸工具。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創造。因而廣元人民傳頌至今,也是理所當然。
雞公車雞公車

運輸工具

究竟木牛流馬是什麼樣的運輸工具?它和現在所使用的雞公車有什麼關係?這是鄉人時有議論的話題,也是我國機械工程發明史上至今仍是一個有益的問題。
《宋史》楊允恭傳:“允恭因建議曰……莫若用諸葛木牛之制,以小車發卒,分鋪運之,每一車四人挽之,旁設兵衛,另戈地其上,寇至,則聚四於中,合士卒之力禦寇於外。”宋《事務紀原》小車一節說:“蜀相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馬以運\餉,蓋巴蜀道阻,便於登陟故耳。木牛即今小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宋《陳後山集》載:“蜀中有小車,獨推,載八石,前如牛頭。又有大車,用四人推,載十石,蓋木牛流馬出”。稗清《河工器具圖說》土車一則:“土四,獨輪,料、土兼載。《稗編》蜀相諸葛亮出征,始造木牛流馬運餉。木牛,即今車之有前轅者,流馬,即今獨推者是”。根據上述史學、學者的著作,可以斷定:所謂木牛流馬,就是今日的雙輪架車和獨輪小車,廣元人民乃至四川農村都將獨將輪小車叫雞公車。這種獨輪小車,經過一千七百多年一直在廣元山區沿用下來。據1959年廣元縣農具改革辦公室統計,全縣的雞公車近兩千部。車的構造和使用方法,同1958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的宋代張擇端所畫《清明上河圖》上的獨輪小車相似,都是一人在後面推,或加一人在前面拉,也有在前面用一頭驢拉的。但現今雞公車在結構上已改進成雙輪,或三輪、四輪的,輪子有鐵木結構的膠輪,或鋼料結構的膠輪,由人力、畜力發展成機械動力推拉。要說由生活起著重要作用,是現代科學成果,還必須說,古代比人力背挑大過好幾倍,而且靈便得多的木牛流馬,更是一種了不起的發明創造。
那么,木牛馬究竟是否諸葛亮發明?《快史拾遺》蒲元傳有:“蒲元造木牛流馬,今人皆謂武侯所創。按蒲元別傳,元牒杜佑《通典》說:“亮集督軍廖立、杜睿、胡忠等,推意作木牛流馬。據此,則蒲元諸人實創之,非亮自創也”。廣元大高是其製造點之一,山腳下便是著名魯班峽棧道(遺蹟尚存)。這可以作木牛流馬的試用場地。
一個木輪,兩支扶手,一節套肩的繩索。支撐起漫長的歲月,載動著沉重的生活。雞公車不知是其獨輪像雞公站立還是因為行使起來“咕咕”的響聲像雞叫而得名,總是,那種獨輪的手推車叫雞公車。“雞公車”因系獨輪著地,所以無論平原山地,小道皆可暢行無阻,是一種勝過人力擔挑和畜力馱載的既經濟又實用的交通運輸工具,是人類交通史上一項重要發明。據當代日本學者在研究腳踏車發展史時,認為“雞公車”是腳踏車的始祖。
據說雞公車的歷史悠久。在漢代,四川民間便出現了“雞公車”,系用硬木製造,長4尺,車架安設在獨輪兩側,由一人掌扶兩個車把推行,有時也可前拉後推,載人載物均可。車子雖小巧,載重量卻可達二三百公斤。“雞公車”的第二次變革是在宋代,變一人推動為前後兩人把架、兩旁兩人扶拐,前用驢拉,稱“串車”。第三次變革是在明代,在“串車”的基礎上加拱形席作頂,用來拉客,稱為“雙繾獨輪車”。第四次變革是在清代,增加了風帆,巧妙地利用風力。“雞公車”後來跨江越淮,傳到中原大地。在解放戰爭時期尤其是淮海大戰中,“雞公車”將糧草、輜重運往前線,立下了曠世奇功。雞公車,在全國許多地方都有分布,只不過北方稱為獨輪車而已。

盛行

四川雞公車之多,尤以川西為盛。大邑地主莊園的收租院,當年農民向劉文彩交租谷就是用雞公車推的。成都市民所需的糧食、用品多靠雞公車運輸。清代末年,各路雞公車雲集成都,車輪損壞街石,引起市民和車夫發生矛盾,後來在街中心修建石槽,專供雞公車行走,才解決了這個矛盾。到民國初期,廣漢縣幾乎家家都有雞公車,有的還多達二三輛。到1956年,據不完全統計,全四川仍有雞公車50多萬輛。現在由於交通條件的改善,成都平原等地已經很少看見,但是在涼山,這種獨特的交通工具依然不少,已經不再是木架木輪的原始雞公車,而是鐵架膠輪帶剎車的改進了的交通工具,看來只差安裝發動機,這是由專人批量生產出來的。
關於涼山的雞公車,想來南絲路與成都平原相連,該是從成都傳入的,傳入時間不詳。涼山過去的雞公車非常多。從現知的資料看,當年知青進入涼山,也將雞公車作為他們的重要的交通運輸工具。他們拍了大量的照片,從這些照片中可以看出,那時雞公車仍舊是生產隊的重要的交通工具。真正像成都壩子裡用作載客之用的還是很少的。雞公車也隨時代烙上印跡,有一張圖片是一知青非常崇敬地用雞公車推著毛主席的像前進。

衰落

退出歷史舞台

村村通公路的實現,這一在是鄉村主要運輸角色的手推獨輪車即將退出歷史舞台,成為農村運輸的古董。這可說是改革開放30年鄉村進步的一個縮影。在涼山,由於路道的發展,農民現代交通運輸工具增多,雞公車驟減。西昌城裡已經很難看見這種車,在縣城裡還偶爾能見。看見一個父親用雞公車推著兒子進入德昌縣城,雞公車的周圍有許多汽車、機車,雞公車顯得與城市格格不入,雞公車依然悠悠而行,父子倆快樂地瞧著縣城的風景。在農村,雞公車因為有著與其他交通工具不可取代的作用而頑強地存在著。某山村,因為在偏僻的地方修墳需水泥,村民居然用雞公車沿窄田埂運送。在德昌縣傈僳族山寨里,那又高又陡的山路上,人都難行的地方,卻依然有雞公車的輪印。因為山區孩子玩具少,許多孩子還將雞公車作為玩具嬉戲,大孩子推著小孩子的現象比比皆是,儘管這存在著安全隱患,但現實中卻存在著的。
它可用來推拉東西它可用來推拉東西

博物館

雞公車會越來越少,或許有一天,人們只能在博物館裡看見已成文物的雞公車,但是人們不會忘記它為人類所做的貢獻。

舊時“專車”

1957

 1957年大躍進年代,不準肩挑東西,於是便出現了“車子化”。
舊時的“專車”——雞公車舊時的“專車”——雞公車
在那時,民眾自製運輸工具,農家每個家庭經常會用木料製作一架非常簡陋的木獨輪車。因為這種獨輪車推起來發出一種“吱吱”聲,有點像雞啼,所以就有“雞公車”的稱謂。這種車由兩條推桿加上一個木輪製作而就。
 那時候有一個規定,農產品一律不準肩挑手提,所有農產品都必須用獨輪車載著趕圩,若發現挑擔的必繳收其畚箕、羅筐,不準進圩場。有些農民便將一隻雞或鴨交給別人的車推進圩市。每當圩日,一支支長長的獨輪車隊載著滿滿的農產品人各自村莊推向圩場。獨輪車體現當時“先進”的運輸工具,似乎從落後的面貌中脫穎而出。
可當成“小車”去乘坐可當成“小車”去乘坐

歲月變遷

隨著歲月變遷,這種“先進工具”不知不覺地從農家中消失殆盡,為社會淘汰了。
脫胎換骨
電機動力雞公車(電動推車)。屬於多功能多用型運載工具,車子小巧,載重量卻可達二三百公斤甚至一千多斤。“雞公車”因系獨輪著地,所以無論平原山地,田間小道,只要人可以走的路,皆可暢行無阻,是一種勝過人力擔挑和畜力馱載的既經濟又實用的交通運輸工具,是人類交通史上一項重要發明,“獨”領風騷若干年代,至今還在發揮“餘熱”,在鄉村,建築工地仍有它的身影。古為今用,結合現代前沿電動輪轂技術,誕生了劃時代的電機動力獨輪車。大大減輕駕駛人員負擔,平衡也更好掌握,上坡如走平路,效率是普通人力車的5倍以上,更是廣受農村用戶的歡迎,是取代人力擔挑和畜力馱載的理想運輸工具,從此告別肩挑背磨。電力驅動成本約為燃油驅動成本的1/20,電力驅動相對於燃油驅動一年所節省的能源和維護費用相當於車款的2-3倍,而且該機比燃油驅動綠色環保,安全,無噪音,無震動,無需維護保養。
它在建築工地上能推灰、石條、片石、混凝土等各種建築材料,且能在狹小路面、木跳板上行駛。只要掌好車身平衡,加動電門,就能載重一千多斤重的物品自由行駛。能在30°—40°斜坡的羊腸小道及田間地頭行進自如。在建築工地上一人能頂幾人用,大大節約了人工費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