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哮喘

一般而言,冷哮,病因於寒,素體陽虛,痰從寒化,而致寒飲伏肺,肺失宣暢。

緩解期:應以病位在肺為基礎,針對相關臟器,分為肺脾氣虛、肺腎兩虛。肺脾氣虛證:氣短聲低,喉中時有輕度哮鳴,痰多質稀,色白,自汗,怕風,常易 感冒 ,倦怠無力,食少便搪,舌質淡,苔白,脈濡軟。肺腎兩虛證:短氣息促,動則為甚,吸氣不利,咯痰質粘起沫,腰酸腿軟,心慌,不耐勞累,或五心煩熱,顴紅,口乾,舌質紅少苔,脈細數;或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質胖,脈沉細。
多見於外源性 哮喘 ,因氣候 過敏 ,寒冷刺激而發病,故在氣候突變,由熱轉冷,深秋寒冬之時易發作,有明顯的季節性和一定的地區性。熱哮,病因於熱,多為素體陽盛,痰從熱化,痰熱郁肺,肺失清肅。與體內感染病灶所致的過敏反應有關,並涉及哮喘性嗜酸粒細胞增多症。甚或表現為典型的夏季哮喘。寒包熱哮,因痰熱內郁,風寒外束,客寒包火,肺失宣降。多為內源、外源互相關聯發病。風痰哮,病因痰濁伏肺,風邪引觸,肺氣壅實,升降失司。多因吸入花粉、煙塵、異味氣體或食雞蛋、魚蝦等,而成為發病的過敏原。虛哮,病因痰氣瘀阻,肺腎兩虛,攝納失常,多為久發體虛,形成過敏素質,並因反覆發作而加重其過敏反應。如屆高年患者,常多合併阻塞性 肺氣腫 、 肺心病 ,一旦大發作時,可見喘脫危證。
3“發時治標,平時治本”有其相對性
“發時治標,平時治本”肇自丹溪“末發以扶正氣為主,既發以攻邪氣為急”。提出了哮喘病治療的基本原則。張景岳加以補充說:“扶正氣須辨陰陽,陰虛者補其陰,陽虛者補其陽,攻邪氣者須分微甚,或散其風,或溫其寒,或清其痰火……”。
但臨證所見,發時未必皆實,故不盡攻邪,平時未必皆虛,亦非全恃扶正。如反覆頻發,久延不愈之患者,可以表現哮喘持續狀態,或見痰氣瘀阻,肺腎兩虛,攝納失常之虛哮,邪實與正虛並見,治當攻補兼施;若發生喘脫危證,又當以扶正固脫為主;若拘泥於“發時治標”之說,則坐失救治良機。緩解期症雖不顯,但其“痰飲留伏,結成窠臼,潛伏於內”,由於肺慮氣不化津而成痰,脾虛積濕生痰,腎虛水泛成痰,以致正虛邪實,故在扶正培本的同時,也應參以化痰降氣之品,清除內伏之頑痰,以減少復發。據現代實驗研究所見,緩解期的患者,依然存在氣道高反應性,而氣道高反應性的輕重與發作頻度、程度成正相關,提示平時適當兼顧祛邪有其必要性。
總之哮喘的治療可以認為發時未必全從標治,當治標顧本,平時亦未必全恃扶正,當治本顧標。如《景岳全書·喘促門》所說:“然發久者,氣無不虛,故於消散中宜酌加溫補,或於溫補中量加消散,此等證候當惓惓以元氣為念,必致元氣漸充,庶可望其漸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