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黃頭亞馬遜鸚鵡

雙黃頭亞馬遜鸚鵡

雙黃頭亞馬遜鸚鵡Amazona oratrix),又名黃頭亞馬遜鸚鵡黃冠亞馬遜鸚哥,屬鳥綱,鸚形目,鸚鵡科動物,是墨西哥及中美洲北部一種瀕危的鸚鵡。它們長35-38厘米,主要呈綠色,尾巴短小,頭部黃色。它們棲息在紅樹林或近河流的森林。它們有時被認為是黃冠亞馬遜鸚鵡的亞種。

雙黃頭亞馬遜鸚鵡會在6、7歲後或更晚後頭部的黃羽才會長到整個頸部與胸部 ,語言能力強。棲息於熱帶稀樹草原、落葉林、太平洋沼澤森林等,大部份棲息在海拔500m以下的低地,多成群或一小群活動,由於棲息地嚴重的破壞,以及人為盜捕的猖獗,使得野外數量大幅下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雙黃頭亞馬遜鸚鵡
  • 拉丁學名:Amazona ochrocephala oratrix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鸚形目
  • 鸚鵡科
  • 英文名:Double Yellow-headed Amazon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人工繁殖技術,分類,亞種分化,保育狀況,寵物飼養,種群現狀,保護級別,飼養摘要,

外形特徵

身長約四十公分,綠色的身體,灰色的腳。特徵是金黃色的羽毛分布在頭部及喉部,尚未成熟的鸚鵡僅有前額是黃色的,雙黃頭亞馬遜鸚鵡頭頂的黃色羽毛會隨年齡不同而增加,純正的雙黃頭亞馬遜鸚鵡約6歲左右頭頂黃色的羽毛會長至整個頭部或伸展至頸部。要達到成鳥的體色需要約六年的時間。橘色的虹膜,灰白色的喙。
雙黃頭亞馬遜會在6、7歲後或更晚後頭部的黃羽才會長到整個頸部與胸部,但依年紀、血統等不同會有差異,一般的大黃帽其頭、胸、腹、肩等部位並不如麥格納與崔斯瑪莉亞雙黃頭亞馬遜有著大面積的黃羽分布,但年紀大的大黃帽也會有整個頭部甚至頸部都變成黃色的機會,會依每隻個體而有不同。
雙黃頭亞馬遜鸚鵡長35-38厘米。身體較為粗壯,雙翼較圓,尾巴方形。身體呈鮮綠色,頭部黃色,頸部有凹坑,雙翼彎曲處呈紅色,大腿黃色。飛羽是黑色至藍紫色,次級飛羽有紅點。尾巴上也有紅點,但一般是隱藏的。尾羽末端黃色。
雙黃頭亞馬遜鸚鵡的喙灰色,貝里斯及宏都拉斯亞種雛鳥的喙較深色。墨西哥亞種的眼圈白色,其他的都是灰色。不同地區的亞種其黃色羽毛的數量也有不同。三聖母群島亞種的頭部及上胸都是黃色;指名亞種的只有頭部是黃色的;貝里斯、瓜地馬拉及宏都拉斯西北部亞種的只有冠是黃色;宏都拉斯北部亞種的冠及頸背是黃色的。雛鳥的黃色羽毛較少,要2-4歲才會成為成鳥。
墨西哥品種的身體有較多黃色的羽毛,作為寵物的售價也很高。一些的黃色羽毛甚至像三聖母群島亞種般。

棲息環境

雙黃頭亞馬遜棲息於熱帶稀樹草原、落葉林、太平洋沼澤森林等,大部分棲息在海拔500m以下的低地。

生活習性

多成群或一小群活動。食物有種子、嫩葉、棕櫚樹果實、無花果核果、水果等,可能有時會造成玉蜀黍、香蕉、芒果等農業作物的損害。其習性和黃頭亞馬遜鸚鵡十分相似。它們成對或成群的生活在森林地,吃一些堅果、種子、水果和花穗,在樹洞裡築巢。

分布範圍

大多數分布於中美洲的墨西哥及其島嶼(崔斯瑪莉亞島),在瓜地馬拉與宏都拉斯也有它們的族群。
分布圖分布圖
雙黃頭亞馬遜鸚鵡棲息在貝里斯的河岸林帶及常綠林,並瓜地馬拉的紅樹林。它們會單獨、成對或成群的生活。它們以往分布在墨西哥的三聖母群島及哈利斯科州至瓦哈卡州,和新萊昂州至恰帕斯州北部及塔巴斯科州西南部,並包括大部份貝里斯、瓜地馬拉東北部及宏都拉斯西北部。但是,它們的數量因捕獵及失去棲息地而於1970年代至1994年急降90%,於1994年至2004年下降68%。

繁殖方式

適應環境後的雙黃頭亞馬遜會變的很強壯,繁殖期時變的有攻擊性,公鳥會在巢箱外守衛,有人接近時會揚起頸部的羽毛欲作攻擊狀,孵化期間不要時常開翻巢箱,繁殖期時多補充各種營養的食物給親鳥,一窩約產2-4顆卵,孵化期28-30天,羽毛長成需2個月。
通常野生亞馬遜沒有過10年是很難有機會繁殖的,而且還要在有一公一母的情況下;人工繁殖雙黃頭亞馬遜不怕人,成鳥有時有相當的侵略性,與人互動佳。分布於南部的族群的繁殖期約在2-5月間,北部的族群約在7月。在繁殖季時,一天也許會交配好幾次。

人工繁殖技術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 亞馬遜鸚鵡幾乎一年四季均可繁殖, 但寒冷的冬季和炎熱的夏季,應拆除巢箱,控制繁殖季節在春秋兩季比較合適。
用於繁殖的親鳥要選擇健康,體形輕巧,運動靈活,無腿趾殘疾。與配親鳥年齡要相當,或雄鳥略大於雌鳥。 一般可採用兩種方法配對,其一是先分出雌雄,而後成對放入籠內配對,觀察幾天確定戀對即可, 如1周內仍不能配對需要調換;其二是大籠內群養,待其自由配對後再捉出放入繁殖籠內進行繁殖。亞馬遜鸚鵡母鳥第一窩產卵2~3枚,飼養管理好的,有時也可產4~5枚以上,頭窩卵的孵化率一般為70%左右。

分類

雙黃頭亞馬遜鸚鵡連同黃頸亞馬遜鸚鵡曾被分類為黃冠亞馬遜鸚鵡的亞種,但基於黃色羽毛的數量、腳及喙的顏色、雙黃頭亞馬遜鸚鵡與黃冠亞馬遜鸚鵡之間不會交配,又黃頸亞馬遜鸚鵡與黃冠亞馬遜鸚鵡同時存在於宏都拉斯北部,它們最終被分類為獨立的物種。
在宏都拉斯北部的群落,其頭部、頸部及冠的黃毛羽毛各有不同,但淡色的喙及雛鳥的羽毛都較接近雙黃頭亞馬遜鸚鵡。這使得分類的情況更為複雜。於1997年,在此處發現了雙黃頭亞馬遜鸚鵡的亞種A. o. hondurensis。而在海灣群島黃頸亞馬遜鸚鵡的亞種A. auropalliata caribaea與這個亞種似乎相對接近,兩者都有較淡色的下頜,顯示它們之間有著基因流。若然確定,它們有可能是同一物種。另外,黃頸亞馬遜鸚鵡的兩個亞種A. a. caribaeaA. a. parvipes比其指名亞種更接近雙黃頭亞馬遜鸚鵡,肩膀上都有紅色的羽毛。另外,飼養下的這些物種都有混種,而DNA的系統發生學分析並不支持分裂為不同的物種。
雙黃頭亞馬遜鸚鵡傳統上包含了幾個亞種:
  • A. o. tresmariae:分布在三聖母群島;
  • A. o. belizensis:分布在貝里斯;
  • A. o. hondurensis:分布在宏都拉斯。
另一個在墨西哥灣的亞種A. o. magna,現已被認為並非有效,故將之包含在指名亞種之內。相反,在瓜地馬拉東部及宏都拉斯西北部像A. o. belizensis的群落,有可能是未被描述的亞種,暫時稱為A. o. guatemalensis

亞種分化

貝利茲黃頭亞馬遜鸚鵡Amazona ochrocephala belizensis
墨西哥黃頭亞馬遜鸚鵡Amazona ochrocephala oratrix
麥格納黃頭亞馬遜鸚鵡Amazona ochrocephala magna
崔斯瑪莉亞黃頭亞馬遜鸚鵡Amazona ochrocephala tresmariae

保育狀況

雙黃被捕獵作為寵物,令它們差不多從野外滅絕。野生種的數量在20年內由70000隻下降至只餘下7000隻。被捕獲的野生種約有90%在過程中死亡。雙黃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一的保護,禁止野生種的出入口及貿易,飼養種的貿易則需官方的證明。 另外,雙黃是沒有陽具,不能生育,因而滅絕;但由於雙黃過於神手,故被稱為粉嶺耶和華。

寵物飼養

雙黃頭亞馬遜鸚鵡的性格很適合作為寵物,由於很喜歡“說話”,故已成為人類寵物成百年。它們的說話能力只有非洲灰鸚鵡較為好,且只有黃頸亞馬遜鸚鵡可以與它們比美。它們嘈吵、活躍、聰明、有趣及頑皮。它們喜歡吸引主人及參觀者。不過,它們會對近親帶有攻擊性,尤其是在繁殖季節的雄鳥。

種群現狀

由於棲息地嚴重的破壞,以及人為盜捕的猖獗,使得野外數量大幅下降,在1994年時的數量估計低於7000隻,而以墨西哥東北部的數量下降的情形最為嚴重。

保護級別

這種鸚鵡屬華盛頓公約一級保護鳥類。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保護級別:Endangered A2bcd+4bcd ver 3.1

飼養摘要

雙黃頭亞馬遜是非常受歡迎甚至搶手的鳥種,從一般區分的所謂大黃帽到麥格納與瑪莉亞都是受到市場高度歡迎的,也是許多亞馬遜喜好者的經典選擇代表,人工繁殖雙黃頭亞馬遜不怕人,且相當外向活潑,成鳥有時有相當的侵略性,尤其在繁殖期或是性成熟時期,與人互動性佳,相當生動有趣,是亞馬遜鸚鵡一向非常吸引人的主要原因之ㄧ,而若當寵物鳥,公鳥在性成熟時可能會對飼主有攻擊性以及侵略性(約在5-12歲時),但並不表示每隻黃頭亞馬遜都會有相同情形;與黃頸亞馬遜情形類似,它們是相當受歡迎的寵物鳥, 有著奇佳的學人語及聲音能力,價位上隨著數量的稀少與多為一級保育使得國外售價開始水漲船高情形下已慢慢越來越高,尤其麥格納與崔斯瑪莉亞這兩種亞種,但市面上還是有許多原為大黃帽為求高價暴利與合法買賣為由而謊稱為麥格納雙黃頭出售,鳥友宜多注意此種情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