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黃帽亞馬遜鸚鵡

小黃帽亞馬遜鸚鵡

小黃帽亞馬遜鸚鵡,又 名:單頂帽、黃冠亞馬遜鸚鵡。屬鳥綱鸚形目鸚鵡科動物。

黃冠亞馬遜鸚鵡外表雖不如雙黃頭亞馬遜鸚鵡漂亮,但是價位比較便宜,體型則差不多,嘴部為黑色,頭部黃羽僅頭頂小部分分布,容易與黃頭亞馬遜鸚鵡區分,學話能力佳,人工繁殖鳥不怕人且與飼主互動頻繁,但市面上所見多為野生鳥。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小黃帽亞馬遜鸚鵡
  • 拉丁學名:Amazona ochrocephala ochrocephala
  • 別稱:Yellow-crowned Parrot
  • :動物界
  • 鳥綱(Aves)
  • 鸚形目(Psittaciformes)
  • :鸚鵡科(Psittacidae)
  • :小黃帽亞馬遜鸚鵡
物種介紹,亞種,體型及分布,生物學習性,人工飼養技術,繁殖,疾病及防治,

物種介紹

物種名稱:小黃帽亞馬遜鸚鵡
又 名:單頂帽、黃冠亞馬遜鸚鵡
科屬分類:鳥綱(Aves)、鸚形目(Psittaciformes)、鸚鵡科(Psittacidae)

亞種

黃冠亞馬遜鸚鵡與其它黃頭系亞馬遜鸚鵡一樣是很聰明的種類,共有4種亞種:1. 原生種黃冠亞馬遜鸚鵡 Amazona ochrocephala ochrocephala
2. 巴拿馬黃冠亞馬遜鸚鵡 Amazona ochrocephala panamensis
3. 馬拉喬黃冠亞馬遜鸚鵡 Amazona ochrocephala xantholaema
4. 奈特洛氏黃冠亞馬遜鸚鵡 Amazona ochrocephala nattereri
黃冠亞馬遜鸚鵡外表雖不如雙黃頭亞馬遜鸚鵡漂亮,但是價位比較便宜,體型則差不多,嘴部為黑色,頭部黃羽僅頭頂小部分分布,容易與黃頭亞馬遜鸚鵡區分,學話能力佳,人工繁殖鳥不怕人且與飼主互動頻繁,但市面上所見多為野生鳥。

體型及分布

體長:36-40cm(14-16吋)
分布:棲息於從中美洲的巴拿馬到南美洲的巴西東部及玻利維亞的北部。

生物學習性

黃頭亞馬遜棲息在各種地區─開放的林地、熱帶稀樹草原、沼澤地、潮濕森林的邊緣地帶、農耕區及市郊等地區,大多生活在500至750m的低地內,通常成對或一小群約10-30隻活動,但偶爾聚集300隻以上,主要在樹上覓食,但也會到玉米田尋找食物。

人工飼養技術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 亞馬遜鸚鵡幾乎一年四季均可繁殖, 但寒冷的冬季和炎熱的夏季,應拆除巢箱,控制繁
殖季節在春秋兩季比較合適。
在哥倫比亞繁殖期在12-1月,在委內瑞拉2至5月;在人為飼養下的黃頭亞巴拿馬亞馬遜鸚鵡是活潑吵雜的鸚鵡, 生命力強,在適應新環境時均無太大的困難,喜愛洗澡與啃咬東西,可提供新鮮的樹枝,繁殖期外可與其它亞馬遜鸚鵡一起飼養 ,但還是成對飼養最為理想;野生鳥的濫捕與嚴重棲息地破壞,黃冠亞馬遜的亞種巴拿馬亞馬遜已列為華盛頓公約之一級保育鳥種,而黃冠亞馬遜仍為附錄二之鳥種。

繁殖

成對繁殖效果較好,通常4月進入繁殖期,繁殖期間有攻擊性,尤其是公鳥為保護巢穴,在有人接近時通常很具侵略性, 發怒時甚至會攻擊母鳥或幼鳥,儘量避免不必要的打擾,一窩約2-4顆蛋,孵化期約26-28天,2個月後羽毛長成。

疾病及防治

禽類絛蟲病是由絛蟲寄生於禽類腸道而引起的一類寄生蟲疾病。主要由於食入含有絛蟲卵囊的中間宿主(如螞蟻、金龜子、彖蠅、蛞蝓)而感染。
雌鳥治療,口服安必仙 0.05g/d,分 2 次,連用 5d,金施爾康 1/15 粒,1 次 /d,進行綜合治療;吡喹酮口服 5mg/ 次,1 次/d,連用 3d 後,跟蹤追查糞便,發現有大量的絛蟲節片存在於糞便中,隨著蟲體被驅除,雌鳥的飲食慾、精神狀態逐漸轉為正常。定期投餵南瓜籽,半年後查蟲卵陰性。
積極治療原發病的同時,應防治腸道繼發感染。絛蟲病與飼養管理及環境關係密切,我園鸚鵡飼養於熱帶雨林館內,溫熱濕潤的環境給絛蟲的中間宿主(螞蟻、甲蟲等)提供了優越的生存條件,因此加強飼養管理,應保證飼料營養全面,提高其自身的抵抗力,定期更換墊沙,做好環境清掃、消毒、殺蟲等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