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教育

雙語教育

雙語教育是由英語“bilingual education”翻譯而來。國外有關雙語教育的界定不下幾十種,但可以把它劃分為廣義的雙語教育和狹義的雙語教育兩種:廣義的雙語教育指的是學校中使用兩種語言的教育。狹義的雙語教育指的是學校中使用第二語言或外語傳授學科內容的教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雙語教育
  • 外文名:Bilingual
  • 出自朗曼套用語言學詞典》
  • 含義:Twolanguages
概念,發展情況,經歷階段,目的,幼兒教學,實質,觀點探索,爭議,面臨挑戰,

概念

雙語的英文是Bilingual,直接的意思就是Twolanguages,根據英國著名的郎曼出版社出版的所《朗曼套用語言學詞典》給的定義,譯成漢語即為:一個能運用兩種語言的人,在他日常生活中能將一門外語和本族語基本等同地運用於聽、說、讀、寫當中。當然,他的母語知識和能力通常強於第二語言。所謂的雙語人才就是指能熟練地運用兩種語言進行交際、工作、學習的人。
根據《朗曼套用語言學詞典》所給的定義即:能在學校里使用第二種語言或外語進行各門學科的教學。換言之,使學生的外語或第二語言,通過教學和環境,經過若干階段的訓練能代替或接近母語水平。比如,某個西藏同胞既可以在家裡用藏語和家人交談,也可以用漢語在單位與同事交流。這裡有兩個問題要搞清。第一,雙語教學指的是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通過學習學科知識來達到掌握該語言的目的。第二,雙語教學提倡師生間的互動,而決不僅僅是聽教師在課堂上從頭到尾用外語授課。是達到既能學會學科知識,又能通過學習學科知識掌握外語的目的。

發展情況

從雙語教學的屬性看,國外大體可以分為添加性和縮減性雙語教育兩種類型。添加性雙語教育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採用第二語言或外語 作為教學語言,目的不是準備替代學生的母語或第一語言,而是培養學生掌握兩門語言。 縮減性雙語教育是指用第二語言或外語替代學生的母語或第一語言,如美國對少數民族語言學生實施過渡性雙語教育。我國雙語教學明顯具有添加性雙語教育的特徵。從實施雙語教育的背景看,外語教學質量低是全球性的普遍現象,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認識到,僅僅依靠開設一門外語科目,絕 大多數學生只能掌握有限的外語,很難達到精通外語的程度。
實施英日雙語教育的大學實施英日雙語教育的大學
雙語教育不僅在加拿大、美國、紐西蘭、盧森堡等雙語國家或多語國家實施獲得了成功,而且在澳大利亞、日本、俄羅斯、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單語國家實施也獲得了成功。 反思我國的英語教學,我們的英語教師教得非常努力,學生也學得非常辛苦,但是效果卻不理想,所以我國部分學校實施雙語教學也是一次嘗試和探索。
從雙語教育的師資看,雙語教學重點首先是學科內容,其次是外語。作為雙語教師,他們不僅要會外語,也必須精通學科內容, 世界各國都提出了這樣的要求。我國現有的雙語教師基本上沒有接受過專門的、系統的雙語培訓,他們從事雙語教學還大多出於自願 的性質。
從實施的方法看,首先究竟應該選擇哪些學科實施雙語教學?世界各國的普遍趨勢是,首選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技術、計算機等學科實施雙語教育。
一是因為人文學科和社會學科涉及較多的本土文化、本族文化、民間傳說,甚至宗教文化,用外語講授比較困難。二是這些學科 具有較強的國際共通性,其表述、詞義、專業術語的理解和詮釋比較一致。三是選擇這些學科實施雙語教學,便於學生日後進入全球 科技領域的國際交流。
其次是雙語教學與英語教學應該並存。在處理雙語教學與外語學科教學的關係時,國外的通常做法是:雙語教學與外語學科教學 並存,外語教學可以解決雙語教學中出現的語言問題。
第三是實施雙語教學必須堅持自願的原則。在國外,家長有權選擇和決定子女是否接受雙語教育。在這一點上,我國雙語教育應該避免出於功利、贏利、爭奪生源或其他目的,強迫學生接受雙語教學的現象。
從雙語教育的政策支持看,許多國家雙語教育的初始階段都是民間的、地區的或學校的自發行為。隨著雙語教育規模的擴大和教 學效果的顯現,雙語教育逐漸得到政府的認同。我國雙語教學實驗已經開始,相關法規和政策比較滯後,應儘快研究和制訂有關雙教學的政策與法規,使得雙語教學有法可依。
從雙語教育的科研情況看,國外雙語教育已經經歷了100多年漫長的研究歷程,跨越了負面影響時期、中性影響時期和積極影響 時期,建立了適合本國國情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
我國的雙語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在研究上還存在重雙語國家的研究,輕單語國家的研究;重經驗介紹,輕理論研究;重爭論,輕實證研究的傾向。應該堅持“擺事實、重資料、講道理”的態度,進一步深入雙語教學實踐進行研究。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重點科研雙語課題“中國中國小漢英雙語教學體系研究與實驗”課題組組長張志遠教授稱,如果不設立一個權威機構對雙語學校進行教學質量跟蹤評估,雙語教學將會流於空談,沒有實質的內容,根本無法從本質上提高中國中小學生的英語水平,更不要談培養一批能進行國際交流的高端人才。沒有一個權威的評估機構,雙語教學必將陷入一片混亂。
雙語教育雙語教育
“全國學習科學研究會雙語研究中心”是集雙語教育方法、理論研究、雙語課題實驗、雙語師資培訓、雙語教材開發及雙語教育推廣於一體的教育科研機構。雙語學習研究中心擁有由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英語教育研究員“十一五”科研重點雙語課題組組長張志遠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東北師範大學等高等院校專家教授、全國各地中國小特級教師和英語雙語教研人員以及來自加拿大、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具有資質的優秀雙語教師團隊,有著豐富的雙語師資培訓經驗。經過三輪面對面的洽談,作為企業家的王忠和和作為學者的張志遠終於走在一起,學界和企界的結緣勢必會催生一種新型的合作模式。
在全國雙語學習研究中心的學術指導下,同升湖學校在雙語師資的培訓上,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模式。藉助雙語研究中心有著幾十年豐富教學經營的專家團隊,對本校教師進行基礎技能的強化培訓和指導。
從事多年英語教學,全國雙語研究中心秘書長張曉軍老師介紹說,“同升湖學校在師資培訓上形成了三種模式。第一種模式,是將英語老師培訓成為雙語老師,提高英語老師的學科知識和教學技巧。第二種模式,是將學科老師培訓成雙語老師,增強學科老師的英語水平。第三種模式,引進英語水平高,學科知識強的專業老師。這種培訓不單單是教師業務能力的培訓,更是一種現代教育理念的培訓。此外,學校特別注重青年雙語老師的培養,著重對雙語教學能力的培訓和提高,把年輕骨幹老師推到雙語教學的第一線去鍛鍊。”
有系統的師資培訓,使同升湖學校成為屈指可數的雙語教學示範性單位,並給省內其他地級市學校輸送了大量優秀的雙語師資,全省雙語教學也得到了長足發展。

經歷階段

人們在認識雙語教育一事上曾大致經歷過三個階段:至20世紀初,人們認為雙語能力影響智力的發展;大約從20世紀30至50年代,人們轉而認為雙語能力對智力發展不會有積極的影響,但也不致於有消極的作用;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人們覺得雙語能力對智力發展有正面的、積極的促進作用。

目的

“國外實施雙語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培養雙語人才或追求共同的語言,而且大多數是源於種族同化、文化認同、社會穩定等社會和政治的需要,甚至基於民族和諧共處、避免國家分裂的考慮。”就拿美國來說,“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面對眾多不同的種族群體和種族語言,學校扮演了同化移民學生的“熔爐”角色,成為塑造“真正美國人”的理想場所。他們要求所有學生接受相同的英語教育,培養學生掌握英語、使用英語和熱愛英語,賦予學生自力更生、樂觀主義、個人主義和民族主義精神,造就學生堅韌、創新、自信和勇於挑戰的個性,向學生反覆灌輸愛國主義精神,要求他們熱愛和尊重美國的思想、美國的歷史、美國的未來、美國的主流語言和主流文化,最終把他們改造成地地道道的美國公民。”
雙語教育雙語教育
中國實施雙語教學的目的是什麼呢?——“客觀地說,中國目前實施雙語教學的目的並不是源於種族同化、文化認同、社會穩定的需要,更不是基於民族的和諧共處、避免國家分裂的考慮,其最主要的出發點是提高英語水平,培養雙語人才,滿足國家、地方和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正如王斌華教授指出的:“雙語教育是提高學生英語水平的一個途徑;在概念形成知識遷移、國際視野、交際能力等方面,接受雙語教育的學生明顯優於接受單語教育的學生。這些是國外的研究結論,對中國開展雙語教學實驗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在世界進入21世紀的今天,中國加入WTO中國改革開放日趨深化,中國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向中國走來,國家和社會發展使得對雙語人才的需求 程度迅速提高。英語是公認的最重要的國際通用語言,大家必須面向這一現實。同時,實施雙語教育,也是為了滿足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學生將來為了科研工作、獲取信息、出國深造、在合資企業謀求職業或謀求“高薪”職業,都必須具有雙語能力,必須是雙語人才。這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必然。 在中國,不僅很多發達地區已經意識到這一點,正積極推廣雙語教學,而且在西部、在一些貧困地區乃至山區學校,那裡具有超前眼光的地方行政領導、學校的管理者也已經明確意識到這一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明顯有較長周期性的,如果我們等到發現學子們在高中乃至大學畢業以後,因為英語等外國語的掌握方面明顯跟不上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限制了學生個體的發展,那時才來實施雙語教育,那中國就過於滯後了。
雙語教育雙語教育

幼兒教學

雙語教育,就是對幼兒進行的漢語和外語兩種語言的訓練,旨在培養幼兒聽說雙語的興趣,促進幼兒認知、記憶、想像等認知能力的協凋發展。幼兒正處於語言發展的敏感期,如果不能及時從事協調的活動,或者說缺乏適宜的環境,兒童就將永遠失去這個自然取勝的機會。為了使雙語教育處於協調狀態,從而豐富幼兒多種語言經驗,促進幼兒漢、英語傾聽、欣賞、識記、表達與表現能力協調地發展,進而最佳化幼兒的整體素質。我們在語言學習活動內容的選擇時注意使這些內容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適合幼兒的認知水平,符合幼兒的能力、需要和興趣,與幼兒已有的生活和學習經驗產生一定的聯繫。在對幼兒進行雙語教育時,注重幼兒的認知經驗,使經驗成為兩種語言學習的紐帶和載體。如,在學習動物單詞時,我們就藉助幼兒對動物認識的經驗,配上圖片,實物以及教師的肢體語言,幼兒就能一下子了解這一單詞的意思,並不需要教師刻意的翻譯。我們以主題為線索,力求做到將母語與英語的內容相統一,使語言與其他各科的內容相協調。在英語教學模式上我們採用的是“浸入式英語”,何謂浸入式英語呢?浸入式是指用外語或第二語言作為教學語言的教學模式,即幼兒在幼稚園的全部或是一段時間內被“浸泡“在一種目的的語言環境中,除此之外我們還嘗試在一日生活、遊戲和其他學科中滲透英語。把雙語融於一日活動之中,例如在來園活動、點名、自由活動、午餐、午點、午睡等,都滲入雙語,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聽說環境。還會利用遊戲活動,讓幼兒在“玩玩、學學、說說、練練”中學習雙語知識,同時把學過的知識反饋到遊戲中去。我們在開展幼兒雙語教育的同時,把雙語教學活動輻射到其他領域中如:計算、體育、科技、音樂、美術等,讓幼兒在看一看、問一問、試一試、做一做、唱一唱、跳一跳、數一數、畫一畫等活動中發展智力和創新能力,進一步開發幼兒學習語言的潛能。
雙語教育雙語教育

實質

雙語教育指的是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通過學習科目知識(例如,地理課數學課歷史課等等)來達到掌握該語言的目的。也就是說,雙語教育並非通過語言課程來實現語言教育的目標,而是通過學校教育中其它的科目來達到幫助學習者掌握兩種語言的目的。雙語教育的基本原則是教師堅持使用學生的目的語。無論是傳授知識,還是解答問題,教師都用目的語進行。
至於學生方面,參加雙語教育的學生對怎樣上課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對語言形式的使用不是刻意留心,但是要儘量吸收能夠聽懂的語言知識(句型、辭彙等)。學生對目的語懷有掌握該語言的動機,不管這種動機是為了日後能夠融入使用該語言的國家,還是把該語言作為工具,利用它獲取信息,進行人際交流或其它活動。此外,在逐漸熟悉目的語的過程中,學生儘量使用目的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範圍先局限在課堂里。能力和條件許可的時候,擴大到課堂以外。但是,學生不必拘泥於一定要使用目的語。在語言能力不夠的時候,可以轉用母語來表達。

觀點探索

學者盧丹懷2001年第10期《全球教育展望》上發文指出:“語言教育"和"教育語言"對於這個定義問題,雙語教育界有學者曾經做過明確的闡述。卡明斯(Cummins)提出:“一個最起碼的區別是看雙語教學是按手段還是按目的來定義的”。如果雙語教育被定義為達到某種教育目標的手段,那么,對兩種語言的運用能力不一定是雙語教育的一個目標……但是,雙語教育這個詞有時候是根據目標來定義的,指的是為促進學生兩種語言技能而設計的教育課程。西古安和麥基(Siguan and Mackey)也指出:“使用雙語教育這個術語是指一個把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的教育體系。”其中的一種語言往往是--但不一定是--學生的第一語言。卡明斯對此進一步解釋道:雙語教育這個詞通常是指在學生教育生涯的某一階段使用兩種(或者更多)教學媒介語。這兩種語言被用來教授科目內容而不單純是語言課程本身。有鑒於此,亦即語言教育是指通過學校教育體系學習語言課程。這些課程的目的就是幫助和訓練學生掌握目的語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巧。

爭議

提倡雙語教育的努力各處可見,但是對雙語教育的效果並非有一成不變的定論。事實上,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美國社會對雙語教育提出了質疑。1998年,加利福尼亞州出現227號提案,對雙語教育提出數項指責,結果導致該州大多數雙語教育課程停辦。加州是美國西部的一個州。當地居民中很大一部分是非英語為母語的移民。過去,雙語教育是該州公立學校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由於反對雙語教育的聲音在州內乃至全國形成並不斷擴大,州政府於1998年對矽谷的百萬富翁溫茨(Ron K. Unz)提出的關於廢除學校雙語教育的動議進行公民投票。結果,提案以贏得61%的票數而獲得通過。1999年,溫茨在亞利桑那州提出類似的提議,結果以63%的贊成票獲得通過。溫茨還相信,類似的成功不久會在卡羅拉多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的Massachusetts出現。
溫茨相信,雙語教育之所以遭到反對,主要是因為人們從雙語教育的現實情況和結果體會到,使用兩種語言來對新移民實行學校教育,這不是達到幫助他們提高英語水平、及早融入主流社會的有效之途。事實上,“沉浸式教育”的效果更佳。讓新移民學生用英語來學習,這樣可以促使他們全力學習英語。況且,從一些投票的統計數字和移民的反映來看,他們也希望能夠儘快掌握英語。
雙語教育的經濟代價是昂貴的。根據美國的憲法,凡是要獲得美國國籍的移民,必須展示“理解英語的能力,其中包括用簡明的英語說話、閱讀和寫作的能力”。然而,在有些地方,尤其是新移民集中的地方,駕駛執照的考試是用雙語進行的。更有甚者,選舉時的選票也是用雙語印製的。那些有其它語言背景的新移民,即使不能掌握英語,也照樣可以在類似選舉等重大政治活動中使用自己的母語。但是,雙語課程消磨他們的這種學習動力,使他們產生惰性和依賴性。而為了提供雙語課程,政府卻要花費納稅人繳納的公帑,為滿足這類課程的需要而培訓教師、提供學位和課程時間。
據貝克(Keith Baker)博士早在1981年,美國教育部就對雙語教育的成效進行研究。當時就已經覺得雙語課程不能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此後,有研究者把雙語教育課程同英語教育課程相比較,結果證實雙語課程在提高英語水平方面比較差。由Aguire International機構為美國教育部作過一項為期四年的項目,內容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語言的情況。根據該項調查,對母語為非英語的孩子,如果要想不妨礙他們發展英語水平,教師可以使用母語的最大比率是全部教學語言的25%。有許多全英語教育課程其實是名不符實的。關鍵是雙語課程不能做到使用足夠的英語。大多數學生在學校應該接觸英語,但是雙語教育課程的倡導者卻說,至少75%的教學語言應該是學生的母語。
維吉尼亞州的薩赫拉馬(Laura Sahramaa)認為,早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雙語教育原意在於確保以非英語為母語的學生和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有同等的工作機會。美好的意願並未能夠實現。現實與願望之間出現差距,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當初決定實施雙語教育時認為,學童應該在雙語教育的初期先用母語學習一個階段,等英語水平到達一定的程度後才開始用英語學習。母語轉到英語大約需要三年時間。雙語教育未能使學童獲得雙語能力。相反,雙語教育的存在阻礙學童接觸英語,推遲了他們利用英語學習知識的年齡和時間。原以為母語教育可以使學童保持自我尊嚴,減低壓力。可惜至今沒有研究可以證明這一假設。移民學童一般都對英語顯示出強烈的願望和興趣。如果讓他們早一些開始學英語,他們會有足夠的信心完成學業。根據1995年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公布的一份報告,學生在高中階段的輟學同他們的英語能力不行有很強的正比例關係。深入一步看,這同學生錯過學習英語的最佳年齡有關。倘若一早便讓他們避免在教育中使用母語而改為接觸英語,他們或許可以在年紀尚小的階段獲得足夠的英語水平。
卡羅拉多州的報紙《投資者日報》(The Investor's Daily)引用加利福尼亞州Oceansid學區停止雙語教育課程後考試成績迅速上升的例子來說明,雙語教育的確可以停止了。事情涉及的主要是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學生。報紙引述了一些說西班牙語的家長對該地區西英雙語教育課程的意見。有些家長過去曾經大力支持該課程,如今卻帶頭反對。因為他們發現,孩子們一直對課程有牴觸情緒。雙語教育的一個目標是要孩子學習母語的文字,獲得母語的讀寫能力。但是這會大大降低孩子的英語能力,致使他們的考試成績落後,比不上純英語課程的學童。

面臨挑戰

雙語教育在香港正當美國對雙語教育的成效提出質疑的時候,香港對雙語教育的一貫推崇卻絲毫不減。2001年5月,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李國章博士提出,如果該校的教師能夠在某些課程中轉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大學可以予以獎賞。對此提議,社會上出現一些反響。有人說這是刻意提高英語的地位,不惜一切代價鼓吹英語教學,是狹隘的教育工具主義觀點。在香港,教學語言的問題一直是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議論熱點。雙語教育一直是香港追求的目標。這一點從香港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的首次施政報告中可窺一斑。他當時提出香港語言教育的目標是讓學生獲得“兩文三語”的能力(“兩文”指英文和中文的書面語能力;“三語”指英語、粵語和國語的口語能力)。
學校的雙語教育沒有很成功地發展學生的中英文能力。從20世紀80年代起,批評學生語言水平滑坡的聲音綿延不斷。儘管政府和一些商業機構撥出巨額款項資助有關的科研和教學項目,但是始終沒有奇蹟出現。社會上對學校教育的產品----、畢業生的中英文水準批評責備依舊。由此不妨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香港的雙語教育至今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
究其原委,有人說是學校的教學方法有問題,過多地採用了“傳意教學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致使語言知識的學習受到忽略;有人說學生語文水平差是因為他們缺乏學習動機,因為在校外沒有適當的語言環境,甚至說是因為實施了普及教育。也有人認為,教師的英語水平有限使英語教學的結果不盡人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