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線嗜黏蛞蝓

雙線嗜黏蛞蝓

雙線嗜黏蛞蝓是一類軟體動物,隸屬腹足綱,蛞蝓科,其分布廣泛,發生較普遍,可為害蘑菇平菇香菇草菇木耳銀耳等多種食用菌。在局部地區,對食用菌的為害日趨嚴重。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野蛞蝓,雙線嗜黏蛞蝓,黃蛞蝓,生活習性,為害症狀,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蛞蝓無外殼,身體裸露。頭部有觸角2對,眼著生在第2對觸角頂端。體背前段有外套膜,肌肉組織的腺體分泌粘液,爬行處留有白色發亮的痕跡。卵為圓形,透明,成堆。
雙線嗜黏蛞蝓雙線嗜黏蛞蝓
為害食用菌的蛞蝓種類主要有:野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 Linnaeus、雙線嗜黏蛞蝓Phiolomycus bilineatus Benson、黃蛞蝓Limax flacus Linnaeus。其形態特徵如下:

野蛞蝓

體柔軟,光滑,裸露無外殼。體表呈暗灰色或暗黑色,觸角2對,黑色,頭可收縮於外套膜內,外套膜起保護作用,外套膜為體長的1/3。分泌的粘液無色。一般體長15~40mm,體寬3~6mm。卵無色透明,圓形或橢圓形,長2mm左右,寬1.0~1.5mm,有彈性。卵與卵之間有膠狀物粘連,一般成堆產在濕土縫中,每堆10~20粒。幼體與成體相似。

雙線嗜黏蛞蝓

體裸露,柔軟無外殼。體為灰白色或淡黃褐色、背部中央有一條黑色斑點所組成的縱帶,兩側也有一條色帶,並有細小的黑色斑點,較背部者色深。外套膜覆蓋全身,外套膜覆蓋全身。呼吸孔呈圓形,在體右側距頭部約5mm處,右側的一條色帶從下方繞過呼吸孔。觸角2對,藍褐色。分泌的粘液乳白色。體前端較寬,後端狹長,尾端有一嵴狀突起。體長35~47mm,寬6~7mm。卵圓棱形,透明。幼體與成體相似。

黃蛞蝓

體裸露,柔軟無外殼,深橙色或黃褐色,並有零星的淺黃色或白色斑點,靠近足部兩側較淺。觸角淡藍色,體背前端1/3處有一橢圓形外套膜,前半部游離,收縮時可覆蓋頭部,外套膜內有一石灰質盾板。分泌的粘液淡黃色。伸展時,體長可達120mm,寬12mm。

生活習性

蛞蝓雌雄同體,異體受精,氣候溫暖潮濕的地區周年均可繁殖,以春、秋最盛。異體受精後可終生繁殖,少數可孤雌生殖。卵生,直接發育。成蟲交配後2~3天即可產卵,每天產1個卵堆,每個成體可產3~4個卵堆,每堆10~20粒。卵堆產於潮濕土壤縫隙中,在日光或潮濕空氣中會很快自行爆裂,土壤乾燥也不能孵化,卵期10天左右。以成體或幼體越冬。蛞蝓畏光怕熱,喜陰暗潮濕環境。在食用菌場地,白天多藏於土縫,石塊下,草叢、草堆,枯枝落葉下。一般下午5點左右開始爬出活動,以後逐漸增多,到第二天上午9點左右陸續返回隱蔽處。陰雨天基本上全天進行為害。

為害症狀

直接取食食用菌子實體,一般直接伏在子實體上啃食,將子實體咬成缺刻,嚴重影響食用菌質量。又的還常常啃食剛分化的食用菌原基,導致原基不能繼續生長分化成子實體。有時在缺刻處會誘發黴菌和細菌。此外,蛞蝓爬行過的地方,常留下一條白色黏質痕跡,影響產品質量。

發生規律

在氣溫10~20℃時,特別是菇房或菇場過於潮濕時,尤為猖獗。不耐高溫,夏季身體瘦小發育不良,一般晚上活動。除取食各種食用菌子實體外,還取食蔬菜、花卉和其他作物。

防治方法

1、栽培。搞好栽培場所的環境衛生,經常打掃場地,清除場地垃圾、磚瓦、石塊、枯枝落葉和雜草等,破壞蛞蝓的隱蔽場所。
2、物理。利用野蛞蝓晝伏夜出,陰雨天危害的特點,早晨或晚上進行人工捕捉,直接殺死或放在5%鹽水裡脫水死亡。在野蛞蝓經常出現的地方,傍晚用生石灰粉或草木灰撒成封鎖帶,蛞蝓爬過後會因身體失水而死亡,效果很好,但每隔2、3天就要撒1次。
3、藥劑。在蛞蝓大量發生期,輔以藥劑防治。藥劑可選用10倍食鹽水、碳酸氫銨1 000倍液或6%密達顆粒劑1~1.5克/平方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