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山泉村

雙山泉村

雙山泉村隸屬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茶業口鎮,在萊城東北約50公里、鎮政府駐地東5.5公里處。東至東圈村與淄博市搭界,西接花林村,南面是山,北靠北崖,位於潘家崖村腳下。全村現有376戶人家,人口1074人,耕地約900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雙山泉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萊蕪市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雙山泉村簡介,雙山泉村歷史,

雙山泉村簡介

作為村莊,一說始建於明朝初期。又據村碑記載,始建村於明朝萬曆年間房姓遷於此,早有人居住,原名崖下村,因重名,年經萊蕪縣人民政府批准改成雙山泉村。因兩座南山腳下,有有一座泉,故名。

雙山泉村歷史

據《茶業口鄉組織史》資料記載,抗日戰爭初期,雙山泉村隸屬萊蕪縣茶業鎮;1940年3月,為支援章丘縣對敵鬥爭,茶葉鎮劃章丘縣作為根據地,雙山泉村隸屬章丘縣;1941年5月,萊蕪實行三縣分治,撤銷鄉、鎮劃大區為小區,以區轄村,雙泉村隸屬茶業區;1942年下半年,茶業區劃歸淄川縣,雙山泉村隸屬淄川縣新區;1946年2月後,回歸萊蕪,雙山泉村隸屬茶業區;1950年茶業區改稱十一區;1955年10月復稱茶業區;1958年3月,撤區劃雙山泉村隸屬吉山鄉;1958年10月,人民公社成立,雙山泉村隸屬人民公社,翌年3月,吉人民工社並歸為茶業人民公社;1985年3月,公社改稱辦事處,雙山泉村隸屬花林鄉;1985年11月,並鄉,茶業辦事處分為腰關鄉和茶業口鄉,雙山泉村隸屬茶業鄉;2001年茶業口鄉、腰關鄉合併為茶業口鎮。
最初,據說魏、潭、楊、柴等姓氏居多,後來由於戰亂及瘟疫,其中裔不知所終。現村中共有10姓,以房、崔、郭、陳、蘇五姓居多。
村前有一條河屬季節河,河境內蜿蜒2000多米順流西下,雙山泉村的一部分土地分布在河岸兩邊。
從村名可以想到雙山泉村的山與泉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南封山位於村南,山腳下一條小河緩緩西流,如玉帶纏身。山海拔高度約500米,山勢陡峭、地勢險峻,山上奇花異草,怪石嶙峋;春夏時節,滿目蔥蘢,像綠色屏風;深秋時節,楓葉盡染,火紅一片。據說南山崖的石縫間生長著一顆“唐柏”距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蒼勁挺拔,像一個忠誠的衛士,守護著南山門。
清末,村中文人雅士將雙山泉存的景致總結為“四大景”南有聖水寺,北有老君堂,西有桐蘿樹,東有桐蘿秧。雙山泉村人以此為榮,這“四景”中的“兩景”:聖水寺和老君堂現今可見遺址,其餘“兩景”已不復存在
雙山泉村比較大的清泉有三眼,分別位於村東、中、西部。供村民生活用水,三股清泉噴涌而出,泉水清澈見底,甘洌爽口,村民利用清泉之源,都安裝了自來水管道,使清泉世世代代為民造福。
為方便村民灌溉農田,1977年在村東清泉的源頭處,修建了大口機井一座,機房內設有抽水電機,把水引到村東架設的東乾渠渡槽內,再引入農田之中。東乾渠渡槽主槽40孔,每孔長約6米,總長約240米,高10米。1977年春天開工建設,冬季竣工,動用了花林管理區的所有民工,一直在使用。
清末年初,直接解放後的十幾年裡,雙山泉村因交通閉塞,村民的思想不開放,經商致富者甚少,人們賴一生存的途徑是土地,生產自給自足。隨著存中仲臨公路的開通以及改革開放的到來,村民的思想逐步開闊,村民以經商致富者較多。仲臨公路兩旁的街道成為全村最繁華的地段,店鋪林立,各種土產、日用百貨、副食、服裝、布匹、五金、家電等商品琳琅滿目,店鋪老闆主要是婦女及中老年人,還有些家庭婦女,農閒時節從事珠簾加工,年人均收入可達1000元,是一條致富的號門路。大多數青年到淄博市博山區打工,主要從事運輸、裝飾、建築等行業,從而使雙山泉村的村民腰包漸漸鼓起來。
除了商業外,種植業是雙山泉村的另一大經濟支柱。1990年以前以糧食作物種植為主,1990年以後村民原來種植的櫻桃、花椒等已見收效。其中櫻桃豐產期每年達到25噸,收入可觀,成為茶業口鎮最大的櫻桃生產基地。每年來往購貨的商販絡繹不絕,產品遠銷外地。退休幹部房公滿,退休後不享清福,上山搞種植,十幾年來,栽植蘋果300棵,花椒500株,培育櫻桃1080株,嫁接山棗500棵。蔥1994年開始,整個山林年收入2萬多元,多次被市、區評為科技致富帶頭人。近兩年,由於櫻桃品種的落後,價格不斷下降。村民逐漸嫁接了烏克蘭的紅星等優良品種,雙山泉村的櫻桃市場前景廣闊。花椒是雙山泉村種植業的另一特色,“大紅袍”花椒惠大袍圓,果實飽滿,是農民創業的重頭。庭院中建立了“雙層立體式”花卉大棚,養植30多個花卉品種,年創收入近2萬元。
雙山泉村人富裕起來了的同時,對精神文化的渴求日益強烈。村民在重大節日、閒假時節,就自發組織“雙山泉村萊蕪梆子劇團”和卡拉OK歌舞團“開展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從而充實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的素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