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母

雕母

據鮑康《大錢圖錄》,錢局每開爐鑄錢,先取精煉黃銅製成雕母,再以雕母翻鑄若干母錢,最後用母錢翻砂鑄流通錢,因此雕母又稱祖錢,均為手工雕刻而成,枚枚不同,在錢幣鑄行流程中處於十分重要的位置,因其特殊的性質,加上錢局使用後往往存檔入庫,故民間流傳甚稀,而其工藝的特殊性又使雕母具有流通錢無法比擬的藝術觀賞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雕母
  • 材料:銅、錫、牙、木等
  • 別名:祖錢
介紹,製作及選材,不同之處,

介紹

祖錢的雕制需要十分精良,目前所見雕母都是金黃色的銅質,是質地優良的銅材。銅雕母的錢文很精美,字口深峻。雕母錢不見刀痕跡象,比同版流通的錢稍大些、厚重些。

製作及選材

雕母的製作非常精良,質地選用上等銅料。在《皇朝文獻通考·錢幣考》一書中寫到,各省鑄錢均須“例由戶局先鑄祖錢母錢及制錢各一文,頒發各省,令照式鼓鑄之”。鮑康的《大錢圖錄》一書中記載,雕母“其穿孔非錢局人不能鑿”。雕母的錢文非常精美,用手雕刻而成,文字細瘦高挺;字口深峻;筆畫剛勁、有力;地章光潔,全身無鑄造痕跡。穿孔大都是雕鑿之後再銼光而成。雕母在鑄錢過程中起規定錢式的作用,並在翻鑄母錢時用於印模。雕母錢比同版流通的錢更大、更重,存世量非常稀少。
雕母
雕母錢被製成錢模後取走,工匠用熔化了的銅液澆鑄在錢模上,待鑄幣冷卻後開模,取出鑄幣加工打磨光潔後即成。宋、元、明、清時期,冶金技術和採礦技術的發展,帶動了鑄幣業的發展。明清時期黃銅鑄幣盛行起來。黃銅是銅鋅合金。以前鑑定錢幣含銅量的多少,就將幣擲於地上,聽聲斷其成色,成色高的銅幣,擲於地上有金聲。除黃銅外,還有白銅錢,這是銅錫合金中錫的比例大的緣故,也有一種白銅錢是鎳銅。

不同之處

雕母錢體積比母錢和流通錢大,母錢又比流通錢稍大,銅質也較好。只是因為母錢是由祖錢翻砂鑄成的,所以錢的外緣輪廓、字口都沒有雕母深峻,各方面都比雕母遜色一些。
母錢除了銅質的外,也還有鐵質的。鐵材料翻砂制的鐵母錢比同級的銅錢要大些、厚重些。
古錢幣愛好者應當把鐵母和鐵范銅錢區別開來,鐵母錢是為鑄造鐵錢翻砂製成的母錢,再由母錢鑄成流通錢,它和銅幣實際上只是鑄幣材料的不同。而鐵范銅錢,是在大批鑄鐵錢之前,先將熔化的銅液注入,以檢查錢模的效果,因而這些銅錢稱為試鑄品。它是與鐵錢形制完全相同的銅錢,這種錢流傳極少。
雕母
不論是打造鑄幣還是范鑄,都是一種手工業的生產方式,由此造成錢幣品質的良莠不齊和鑄造費的高昂。中國歷代的銅錢,在形式上常有錯范和流銅等現象,使錢幣不整齊美觀,在重量和成色上也是千差萬別。就是同一爐所鑄的錢,重量也不一定相同,在成色上更是難以辨別。中國鑄幣史上的一次革命,是清時採用了機器鑄幣,新鑄銅元制幣整齊精巧,大受人民歡迎,而政府也獲大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