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鎮

集美鎮

集美鎮,Jimei Zhen,福建省廈門市著名文化城鎮和風景區,著名僑鄉。位於集美半島頂端杏林海堤與集美海堤交接處,鷹廈鐵路線上,海陸交通十分便利。面積2.83平方公里,人口1.3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集美鎮
  • 所屬地區福建省廈門
  • 面積:2.83平方公里
  • 人口:1.3萬
簡介:
五代十國 閩國龍啟元年(933年),正式置縣,包括今廈門市、同安縣、金門縣及龍海一部分。
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併吞閩國,同安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同安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漳州)。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入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宋屬平海軍、泉州。元屬泉州路。明屬泉州府。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始築“廈門城“。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
集美鎮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從興泉道管轄下設台廈兵備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起屬於興泉永道,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永春州、大田縣,道台自泉州移駐廈門。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灣府改為台灣道,同屬於福建省。
民國元年(1912年),撤府,興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國3年改名廈門道,管轄廈門、莆田、泉州和大田縣。
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市,廈門市成立,旋改特別市,同安縣和廈門市隸屬興泉省興泉省轄今泉州、莆田、廈門,翌年1月“閩變”失敗後,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撤銷,廈門島內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泉州、莆田、廈門),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廈門島 淪陷, 同安縣仍隸屬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1949年9月隸屬於華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泉州、莆田、廈門。1950年7月,改屬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後改名為晉江專區。1958年10月,改隸於廈門市。1970年8月,再劃歸晉江地區,1973年9月,歸隸廈門市至今。
[集美學村一角]如圖
1913年新加坡的愛國華僑陳嘉庚回到家鄉集美創辦學校。振興教育。先後創辦了集美學校、水產航海學校、商業學校、農林學校、幼稚師範、鄉村師範、國學專科學校,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集美現有廈門水產學院福建體育學院、集美航海專科學校,集美師範專科學校、集美水產學校、集美財經學校、集美華僑學生補習學校和集美中學等。此外有規模宏大的科學館、體育館、圖書館、水族館、音樂館、美術館、航海俱樂部等,設備齊全,是名副其實的學村。
集美有毛澤東題寫的“集美解放紀念碑”。碑座四周欄桿鐫刻有42幅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名流學者的題字,是1949年來國內新建的碑林。還有幾百幅紅樓夢、西廂、三國等故事的連環畫和蟲魚鳥獸山水石雕,並有陳嘉庚的銅像和墓。集美學村和結構別致、景色獨特的鰲園矗立在大海之濱,為中國著名的旅遊勝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