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風-2E“戰略”巡航飛彈

雄風-2E“戰略”巡航飛彈

雄風-2E巡航飛彈初期射程500公里,未來目標1000公里。飛彈長6.25米,直徑0.5米,可攜帶500公斤彈頭。採用火箭/衝壓發動機,具有超音速飛行能力。飛彈飛行中段為慣性制導,末段為主動雷達加被動紅外尋的,並裝有GPS接收機。可機動發射,發射系統利用拖車拖,每個系統裝2枚飛彈。 編者按:據台灣媒體報導,去年被凍結的“雄風-2E”巡航飛彈量產預算,3日全數解凍。該型飛彈的性能究竟如何,我們綜合目前的資料進行一個簡單的分析,僅供網友參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雄風-2E“戰略”巡航飛彈
  • 未來目標:1000公里
  • 飛彈長:6.25米
  • 直徑:0.5米
研製時間表,是否是“雄風-2”的改型,與“戰斧”飛彈很相似?,動力系統基礎弱,終端制導難辨偽裝,“雄風-2E”能否實現量產,“雄風”2E性能揣測,

研製時間表

1996年,在李登輝的授意下,各種大殺傷性武器和中程投射工具被列入高度機密的優先發展計畫,相關研製經費亦被列入不公開的機密預算。
飛行中的“雄風-2E”巡航飛彈飛行中的“雄風-2E”巡航飛彈
除了“天馬”中程彈道飛彈外,還有短程的“萬劍”計畫和中程的“雄升”計畫兩種巡航飛彈從技術預研轉入正式型號研製,後者就是後來的“雄風-2E”。這四種飛彈都由台灣唯一可研製高科技武器的“中山科學研究院”負責開發。
2000年,陳水扁上台後不久,就提出了“決戰境外”的戰略新思維,主張以攻代守,軍方據此制定了“毒蠍”計畫。陳水扁在參觀“中科院”研製進度後,要求各方面必須為“雄風-2E”讓路,在政策和資金上大開綠燈,“雄風”研製經費從1999年的108億台幣猛增至2003年的280億台幣,而軍方亦必須一切服從研製小組安排。
2000年,“雄風-2E”開始試射。以後至少進行了四次試射。
2003年8月,樣彈曾做首次全程地形匹配飛行試驗。然而之後的試射接連失利,在2004年的兩次試射均告失敗,據說是供油系統故障導致。
2005年3月“雄風-2E”又試射,飛彈在海面上低飛繞圍500多公里,最後成功命中靶標。
2005年6月,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宣稱突破關鍵技術,試射成功。台當時的“國防部長”李傑更是暗示台灣擁有了“戰略的、長程的”飛彈。
(參見:《軍事文摘:台軍誇大雄風II型巡航飛彈性能》)
2005年12月,法新社援引台灣“中科院”內部刊物的報導稱,台當局將在未來3年撥款20億美元生產500枚“雄風-2E”型巡航飛彈。而且為了使“雄風-2E”儘快形成戰力,台軍組建巡航飛彈部隊,並擬將60架AT-3A教練機全部改裝成能攜帶巡航飛彈的戰機,另外“中科院”當時還建議在“基德”艦上增加相應的發射裝置,使其能夠發射“雄風-2E”。這一訊息隨後遭到台軍方當局否認。
2006年1月,《簡氏》報導,台灣“中科院”已經製成“雄風-2E”型巡航飛彈的三個原型。
2007年8月,台灣“國防”工業展公開展示“雄風”飛彈。
陳水扁當政時期,國民黨“立委”認為“雄風-2E”是“極具攻擊性的挑釁武器”,要求全部取消,“雄風-2E”量產預算一度被凍結。
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有訊息說,美方關切台灣是否發展“雄風-2E”飛彈等攻擊性武器,台“國防部長”陳肇敏表示,“沒有任何改變。”
2008年7月3日,台“立法院”審議通過了台灣2008年“國防”預算解凍案,曾被國民黨認為“對大陸極具挑釁”的“雄風-2E”巡航飛彈量產預算,全面解凍。

是否是“雄風-2”的改型

“雄風-2E”巡航飛彈,與“雄風”2型反艦飛彈,名字如此相似,兩者到底有無關係?
“雄風-2”是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以美軍的“魚叉”反艦飛彈為藍本研製的一種反艦用的巡航飛彈,射程不過100多公里。而“雄風-2E”如果真如宣稱的那樣射程達到1000公里,那么彈體、推進系統和制導系統都必須做重大的改進,而且這種改動幅度之大,不亞於重新設計一枚新的飛彈。
所以,有觀點認為,台軍將該型飛彈命名為“雄風-2E”完全是故弄玄虛,是為了在公布訊息的同時,又讓人摸不透實底。

與“戰斧”飛彈很相似?

據報導,“雄風-2E”是一種遠射程、亞音速、攻擊陸地目標的巡航飛彈,其基本性能甚至外形都與美國的“戰斧”巡航飛彈大體相當。據《國際先驅導報》報導,台灣軍方已對這種巡航飛彈進行過多次導引和飛行控制系統測試。
首先,美軍的“戰斧”巡航飛彈具備地圖匹配製導能力,可以根據存儲在制導系統中的地形圖來修正飛行的方向。如果台灣的“雄風”2E巡航飛彈能形成實戰能力的話,則意味著台“中科院”已經取得了相關的制導技術。
雖然台灣軍方一直大肆宣揚“雄風-2E”巡航飛彈的先進性能,但據海峽兩岸以及國外的軍事專家觀察,“雄風-2E”仍然還有很多技術問題沒有解決。

動力系統基礎弱

有評論認為,“雄風-2E”的推動裝置還需要改進。“雄風-2E”採用的是小型渦輪噴氣發動機,而巡航飛彈對發動機的推進動力、穩定性、精密程度等技術性能都要求比較高。以台灣現有的科技實力,開發出自製的精密的渦輪噴氣發動機難度較大,要滿足需求只能外購。而在戰時封鎖階段,這就成為“雄風-2E”的死穴。
定位系統精度有限
“雄風-2E”的衛星定位系統依賴於人。一貫“時髦”的台灣軍隊稱“雄風2E”飛彈還採用了先進的全球定位系統制導,然而台灣還沒有全球定位衛星,對“雄風-2E”飛彈的定位只能仰賴美國GPS系統。
受政治敏感所限,美國不會同意向台灣開放軍用GPS的定位精度,只能提供商業級別的GPS精度。為了給“雄風-2E”打氣,台灣媒體竟然還稱使用了俄羅斯GLONASS定位系統,明顯是一種炒作行為。儘管在陳水扁時期,台灣軍方大肆鼓吹“雄風-2E”飛彈精準度完全可以得到保證,但由於定位系統平時受商規所限,戰時受多種條件制約,精度不佳在所難免,加之飛彈在飛行途中必須通過多個參考點修正航線,因而在飛行過程中必須通過數位地圖和地貌比對辨識系統才能修正飛行偏差,如果定位系統不夠精準,將使飛彈的內置定址軟體很難發揮作用。

終端制導難辨偽裝

慣性導航暨全球定位系統只能保證讓飛彈準確地飛抵目標區上空,要想讓“雄風-2E”飛彈在最後攻擊階段,精確鎖定預設高價值目標,則關鍵是看命中目標之前的終端導引頭部分。而對地攻擊巡航飛彈導引頭技術一向是台灣科研部門的“軟肋”。即便是像台灣軍方所稱,已經將未來可能攻擊目標的外觀影像,內建在“雄風-2E”的彈載處理器內,以便於發動攻擊之前進行最終比對。但面對大陸的電磁干擾,以及對重要目標的適當偽裝,飛彈任務電腦內的數據則很難與目標信息相匹配。

“雄風-2E”能否實現量產

巡航飛彈是一種用途廣泛、通用性好、作戰效能較高的先進武器。攜帶常規彈頭的巡航飛彈可以摧毀堅固的地面目標,也能用子母彈殺傷和摧毀面狀目標。
台軍的“雄風-2E”量產預算雖然解凍,但是距離真正投產實際還有很遠的路要走。核心就是諸如飛彈發動機、複合材料、導引頭等“關鍵性零部件”。在美國剛宣布凍結對台120億美元軍售的情況下,很難在短期內向台灣提供這些零部件。
此前有訊息說,台灣“中科院”稱,要向俄羅斯購買這些組件,但是俄羅斯從未和台灣進行過軍事技術的合作,恐怕這只是台灣一廂情願的幻想。

“雄風”2E性能揣測

台軍的“雄風”系列飛彈是反艦飛彈,包括從以色列“迦伯列”飛彈技術發展的“雄風”1(有效射程35千米),在美國“捕鯨叉”反艦飛彈技術援助下發展的“雄風”2。後者包括艦艦、岸艦和空艦三種型號,均採用慣性加主動雷達和紅外末制導,渦輪噴氣主發動機加火箭助推器,有效射程分別為104千米、130千米和130千米,空艦型還有反輻射型號。上述飛彈無論從有效射程、戰鬥部威力,還是制導方式來講,都不能承擔戰略對地攻擊任務。所以,如果“雄風”2E真是“戰略型反制武器”的話,應是一種全新的飛彈。之所以用“雄風”命名,而且其研製計畫被命名為“雄升計畫”,不過是掩人耳目罷了。
既然台軍已公開該彈屬於遠程巡航飛彈,我們就不難對其性能作一番揣測了。推測該飛彈性能,可循著美國各型“戰斧”巡航飛彈資料進行。因為美國是巡航飛彈體系最完整、技術最先進、發展歷程最完備的國家。世界已經研製的巡航飛彈,都與“戰斧”大同小異。
關於制導方式 從1972年美國研製第一代“戰斧”迄今,該飛彈已發展了四代,正在發展第五代。早期的“戰斧”採用慣性加地形匹配製導,後又加上景像匹配末制導。第三代採用GPS取代地形匹配製導,保留末端的景像匹配製導,制導系統複雜性降低,可靠性、精度進一步提高。若GPS系統失效,還可轉而採用地形匹配製導,而且還可以GPS制導輔助地形匹配製導。第四代的末制導改為紅外成像型,可打擊活動目標。第五代可自主判斷、選擇目標和打擊目標。後兩種“戰斧”實際是戰略和戰術合一的多功能巡航飛彈,既可打擊固定目標,又可打擊活動目標。從台軍實際情況看,其發展的重點應是單一的“戰略反制型”,用於打擊遠端固定目標,沒有能力發展“戰斧”BlockⅣ、Ⅴ這樣的型號。
所以,“雄風”2E的制導系統在前三代“戰斧”里找即可。首先可明確的是,慣性制導系統必不可少。在飛彈初始飛行階段並不需要很高的飛行精度,慣性制導是最簡便易行的方式。況且從台海戰場環境看,從台灣向大陸射擊需要跨海飛行,在這個階段不能搞地形匹配。其次是中段飛行,可以採用的是地形匹配和GPS制導。從技術上講,地形匹配雖然歷史較長,但技術上比較複雜;GPS制導技術雖然相對較新,但反而簡單一些。筆者認為,“雄風”2E應當兩種方式都採用了。
一方面,從台灣的技術潛力和美台軍事合作程度看,掌握這兩種技術都不是難題。另一方面,GPS制導雖然簡單,但需美國衛星提供信號,容易受制於美,且戰時GPS信號還有被對手干擾的問題,地形匹配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可自主,基本不受干擾。兩種方式互有所長,所以即便是美國,在採用GPS的同時,並沒有放棄地形匹配。地形匹配製導和GPS制導都需要飛行航路和目標的數位地圖,現在台灣已有“福爾摩沙”1、2、3號衛星,據說上面有軍用遙感通道,可即時獲取數位遙感圖像。台灣還與美國、印度、以色列的商業衛星公司簽有協定,可獲取其提供的數位大地遙感圖像。在商用遙感衛星國際市場上,地面圖像精度已達到數米至一米級,基本可滿足巡航飛彈要求。據台灣媒體披露,為了避免戰時GPS商用系統被關閉或是降低精度,“雄風”2E竟還另加了利用俄羅斯GLONASS定位系統資料的通道。
至於“雄風”2E的末制導,採取景像匹配的可能性也很大。“景像”指的是目標現地三位元數點陣圖像,不是二維平面圖像,根據這個圖像,飛彈可以“看到”目標的細節,比如一座大樓在末制導系統里是一座連門窗都顯示得清清楚楚的圖像。飛彈通過對比彈上預儲的目標圖像與彈上攝像機現場拍攝的圖像進行對比,據以修正航向,打擊目標。其精度既取決於目標圖像的精度,也取決於飛彈制導設備的技術和品質,台灣的水準應當比美國低得多。
概言之,“雄風”2E似應採用複合制導方式,即慣性加地形匹配加GPS加景像匹配末制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