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行模式

雁行模式

雁行模式是一種關於產業結構在國際間尤其是在西太平洋地區國家間傳遞的學說。該學說首先在美國出現,日本對其極為讚賞,力圖將其作為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的重要模式之一。其基本思想是:在西太平洋地區,各國的經濟發展像雁陣一樣有序;美、日作為領頭雁,亞洲四小龍為第二梯隊,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為第三梯隊。整個西太平洋地區的經濟發展的這種雁陣情況,是由於直接投資過程和產業在不同國家中的傳遞造成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雁行模式
  • 外文名:Flying Geese Paradigm
  • 提出者赤松要
  • 出現時間:1932年
  • 模式由來:日本棉紡工業的發展史實
  • 來源作品:《中國經濟發展的綜合原理》
由來,理論,挑戰,成果,分析,

由來

二戰後,作為戰敗國的日本由於成功實施了以政府主導性、出口擴張性為主要特徵的經濟發展戰略,國民經濟在戰爭的廢墟上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隨著日本經濟在戰後的重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特別是70、80年代以來,作為在東亞地區唯一的經濟已開發國家,日本開始逐步向東亞地區進行直接投資,在東亞地區建立了以自己為核心的“東亞雁行國際分工體系”,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東亞雁行發展模式”。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些日本學者引用赤松要“雁行產業發展形態論”,將戰後東亞地區國際分工體系和經濟發展過程也喻為一種“雁行形態”或“雁行模式”。東亞傳統“雁行模式”的基本內涵是:戰後以來,率先實現工業化的日本依次把成熟了的或者具有潛在比較劣勢的產業轉移到“亞洲四小龍”,後者又將其成熟的產業依次轉移到東協諸國(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80年代初,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也開始參與東亞國際分工體系,勾勒出一幅以日本為“領頭雁”的東亞經濟發展的雁行圖景,在他們之間形成了技術密集與高附加值產業-資本技術密集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階梯式產業分工體系。

理論

赤松要的“雁行發展理論“主要是針對開發中國家提出的,其主旨是開發中國家利用引進先進國家的技術和產品發展本國的產業,因此在貿易圈中勢必存在不同發展層次產業結構的國家,這同時也是產業梯度轉移的一個動力。東亞恰好具備了這個條件。日本是屬於“配套完整的製造工廠型的已開發國家”,屬第一層次,它有先進技術,工業發達,資金雄厚,居東亞經濟發展的領頭雁地位;NIES(“亞洲四小龍”)是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屬第二層次,有比較先進的技術,重點發展資本密集型企業,是東亞經濟發展與合作的雁身;ASEAN東南亞國家聯盟)各國是從農業起步向發展出口型工業方向邁進的一些國家,屬第三層次,有資源、勞動,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在東亞經濟發展中充當雁尾的角色。中國在東亞地區屬於後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但在日本對外直接投資接受國中異軍突起,不僅擁有豐富的生產要素和遼闊的市場,且迅速成為日本對東亞乃至世界投資中的主要接受國,而且與東亞經濟相接軌,成為東亞地區僅次於東協的新的經濟成長區,屬第四層次。④因此,日本對東亞的直接投資結構亦根據不同的發展層次採取了不同階段的產業結構,呈現出階梯型結構。

挑戰

1.“雁行模式”的挑戰一方面來自於“領頭雁”日本的投資策略。作為一種投資必須強調投資的收益。以及注重發展自身的利益。因此日本對外直接投資屬於貿易主導型,以降低生產成本為主要目的。
2.前面提到“雁行發展模式”的基礎是各國產業梯度差的存在。這個梯度差正隨著各國經濟的發展和日本國內經濟不景氣的影響而日益縮小,客觀上造成了“雁行模式”的逐漸式微。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已經持續十餘年處於蕭條和低迷的局面,至今無法自拔,其在經濟趕逾時期曾經發揮過巨大效能的政府主導型經濟體制深陷於“制度疲勞”之中,在當前一創新為主要推動力的信息技術革命的浪潮中落伍了。日本經濟的黯然衰弱使其在東亞傳統雁行分工體系中的領頭雁地位開始動搖。其次,東亞其他國家和地區正在加速經濟趕超。如今,在經濟全球化信息革命浪潮的背景下,東亞其他各國和地區特別是亞洲四小龍正在逐步進行擺脫逐級跟進的傳統模式的障礙,開始跳躍式的進入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領域。⑤日本與“四小龍”之間的分工層次差距日益縮小,同時,近二十多年來,中國經濟迅速崛起,加之其初步形成的從基礎技術到中間技術再到高技術產業的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在未來也有望形成一個與日本並行的產業與經濟版塊。總之,由於領頭雁的迷失方向,“群雁”的正在加速趕上,東亞傳統“雁行模式”必然逐漸式微。
3.客觀的說,“雁行模式”的危機不單來自於作為“雁頭”的日本和“雁身”的NIES、“雁尾”ASEAN和中國之間的矛盾。其所受到的挑戰還來自於“雁身”和“雁尾”之間。因為這幾個地區之間的發展處於同一發展層次的經濟體在對外出口上的競爭加劇。在傳統垂直型分工為主的雁型模式中,處於相同和相近經濟發展水平層次上的國家如中國與東協諸國之間,東亞四小龍以及四小龍與日本之間在產業結構與出口結構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雷同性,這就帶來了各國之間經濟競爭的壓力與矛盾。以東協與中國的競爭為例,由於雙方勞動力資源豐富,因此雙方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如服裝、紡織,鞋類以及組裝類電子產品出口方面的競爭加劇之勢。本地區同一層次國家之間在產業結構和出口結構上的雷同性和競爭性,對於東亞地區經濟在未來的穩定增長是極其不利的,最終可能帶來一種你死我活、兩敗俱傷的局面。

成果

隨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爆發,雁行模式引起了人們的重新審視。客觀地評價,日本90年代以前,日本通過直接投資對東亞推行的“雁行模式”確實對東亞經濟成長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一度因此而成為世界經濟成長點,其積極作用顯而易見。眾所周知,聞名世界的“東亞經濟奇蹟”,是通過大量引進外資,積極發展出口導向型產業來實現的。而日本作為東亞地區最大的投資國,是東亞各國引進外資,吸引技術的主要來源國。在東亞經濟起飛之時,恰是日本國內紡織業重化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衰弱,而機械、電子等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迅速發展,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換代之時,因此,,日本對東亞“加工組裝型產業”的投資,不僅順應了東亞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而且也成為日本出口工業製成品和中間品的:吸水池。不僅如此,這種勞動密集型的投資依次從亞洲NIES到ASAN,一直到中國不斷擴張,成為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高速增長的因素之一。
然而日本為了保持在東南亞的控制地位,始終把東南亞作為日本的原料供應基。日本企業在對東亞直接投資中採取標準化或即將淘汰技術的轉讓,雖然暫時保持了在東亞經濟中的“雁頭”的地位,但同時導致了日本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滯後,國內傳統產業與東亞之間的競爭的加劇。因此,當東亞金融危機爆發時,日本不僅無法挽救東亞經濟的滑坡和衰退,甚至自身難保,使國內經濟長期處於低迷狀態,對東亞的直接投資也明顯下降。從某種意義上說,“雁行模式”是東亞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其結果,至今也沒有形成以日本為核心的“東亞經濟圈”合作體系,更無法組成亞洲經濟共同體來與歐美和北美相抗衡。

分析

①雁行模式的概念
“雁行模式”最先是由日本提出的,當進入到工業化時期,一些開發中國家,由於經濟和技術的落後,不得不把某些產品的市場向已開發國家開放。等到這種產品的國內需求達到一定數量的時候,也就為本國生產這種產品準備了基本的市場條件和技術條件,換句話說,這時國內已初步掌握了這種產品的生產技術,由於本國資源和勞動力價格的優勢,該產品的進口也就逐步讓位於本國自己生產了。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規模經濟的利用以及廉價勞動力的優勢,本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不斷上升,最終實現這種產品的出口,達到了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產業的發展實際上經歷了進口、進口替代、出口、重新進口四個階段。因為這四個階段呈倒“V”型,在圖表上酷似展飛的大雁故得此名。
②雁行模式的分類
雁行模式可以分為企業內雁行模式、行業內雁行模式、行業間雁行模式、區域間雁行模式四種。企業內雁行模式是指在企業不同部門、不同分支機構之間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如海爾集團首先在冰櫃本部實施MRPII,然後逐步將MRPII推廣到其他三個大事業本部。行業內雁行模式是指在行業內部不同企業之間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信息化先進企業帶動信息化落後企業。行業間雁行模式是指在不同行業之間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信息化水平高的行業帶動信息化水平低的行業。區域間雁行模式是指在不同地區之間形成序列化的信息化差距,行業或企業信息化水平高的地區帶動行業或企業信息化水平低的地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