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孢蟲科

隱孢蟲科

引起隱孢子蟲病,是動物胃腸炎的常見原因,感染多種哺乳動物、鳥和爬行動物。寄生於人體的種主要是微小隱孢子蟲,該蟲是機會致病原蟲,也是一種重要的腹瀉病原。

基本介紹

  • 拉丁學名:Cryptosporidium parvum
  • :原生生物界
  • :頂復門
  • :類錐體綱
  • 亞綱:球蟲亞綱
  • :真球蟲目
  • :隱胞子蟲科
  • :隱胞子蟲屬
  • :小隱孢子蟲
  • 分布區域:亞洲,歐洲,美洲
病原學,流行病學,

病原學

隱孢子蟲生活史簡單,無需轉換宿主就可以完成生活史全過程,其生活史包括無性生殖、有性生殖和孢子生殖三個階段,均在同一宿主體內進行,稱為內生階段,隨宿主糞便排出的卵囊具有感染性。
隱孢子蟲的卵囊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約4~6um,成熟卵囊內包含4個裸露的子孢子和有顆粒狀物質組成的殘留體,子孢子呈月牙形。糞便中的卵囊若不經染色,難以辨認。通過改良抗酸染色方法處理的糞便標本中,卵囊為玫瑰紅色,背景為藍綠色,對比性很強。由於觀察角度不同,囊內子孢子排列不規則,呈多態性,殘留體為棕黑色顆粒狀。
人、牛和其他易感動物通過飲食和飲水吞入成熟卵囊後,子孢子在消化液的作用下自囊內逸出,先附著於腸上皮細胞,再進入細胞,在胞膜下胞質外形成納蟲空泡,蟲體即在泡內進行無性繁殖,先發育成為滋養體,經三次核分裂後發育為工型裂殖體,成熟的工型裂殖體含有8個裂殖子。裂殖子被釋放出後侵入其他腸上皮細胞,發育成為第二代滋養體;第二代滋養體經二次核分裂發育為Ⅱ型裂殖體。成熟的Ⅱ型裂殖體包含4個裂殖子,這種裂殖子釋放出後發育成為雌配子體或雄配子體,然後進入有性生殖階段。雌配子體進一步發育成為雌配子,雄配子體產生16個雄配子,雌、雄配子結合形成合子,即進入孢子生殖階段。合子發育為卵囊,成熟卵囊含有4個裸露的子孢子。卵囊按其囊壁的厚薄可分為薄壁卵囊和厚壁卵囊兩種類型。其中薄壁卵囊約占20%,僅有一層單位膜,其子孢子逸出後直接侵入其宿主的腸上皮細胞,繼續無性繁殖,使宿主體內發生重複感染;厚壁卵囊約占80%,在宿主細胞和腸腔內孢子化(形成子孢子),孢子化的卵囊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即具有感染性。整個生活史約需5~11天完成。

流行病學

(一)流行情況
隱孢子蟲感染呈世界分布,從熱帶至溫帶迄今已有6大洲74個國家,至少300個地區都發現了隱孢子蟲病。很多報導認為隱孢子蟲病的發病率與當地的空腸彎曲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致病性大腸桿菌和藍氏賈第鞭毛蟲的感染率相近。發達地區的感染率一般較低,占感染性腹瀉的2.8%~4.1%,開發中國家的感染率較高,約占感染性腹瀉的4%~11%。
(二)人群分布
一般認為隱孢子蟲病多發生在2歲或5歲以下的嬰幼兒,男女間無明顯差異。有學者曾在河北省邯鄲市進行的對7歲以下兒童的調查結果表明隱孢子蟲檢出率為2.17%,男女性之間無顯著性差異;在1月~6歲的各年齡組均有感染,以3和6歲組檢出率最高,分別為3.09%、3.26%。Glavel等在西班牙進行的連續六年的觀察發現14歲以下兒童隱孢子蟲感染率為1.93%,其中1—3歲兒童感染率最高達6.2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