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姓

隨姓

隨姓源於隨國(今湖北省隨縣),是周同姓諸侯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後隨國為楚附庸國,亡於楚國。其後裔以國名為姓,稱為隨氏。另一支隨姓出自祁姓,是杜氏的後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隨姓
  • 源於:隨國,今湖北省隨縣
  • 讀音:Suí
  • 出自:姬姓、祁姓
姓氏源流,歷史名人,隨 會,隨 巢,隨 何,隨清娛,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缺),

姓氏源流

隨(Suí 隨)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為周代時有諸侯隨國,其後人以國名為氏。周代有隨國(今湖北省隨縣),是周同姓諸侯國。春秋時被楚國所滅,成為楚附庸國,其後裔以國名為姓,稱為隨氏。
2、出自祁姓,為春秋時晉國大夫士會之後,以邑名為氏。春秋時晉國有大夫士會,字季,輔佐晉文公、襄公、成公、景公,於景公七年(公元前593年),率師攻滅赤狄,晉升為中軍元帥,兼任太傅,執掌國政,修訂法規。士會食邑於隨(今山西省介休),後又食邑於范(今河南省范縣),其子孫以邑名為氏,是為隨氏和范氏。隨姓,在隋代時,去掉走之字,是為隋姓,從此又分為隨姓和隋姓,隨、隋兩姓源流相同。
得姓始祖:隨會。春秋時晉國大夫,姓祁,名會,字季,以士為氏。因食邑於隨,稱為隨會;後又食邑於范,故又稱為范會,史稱范武子。他是活躍於春秋前期晉國政治舞台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一位顯赫人物,也是劉姓、范姓、士姓、隨姓等中國姓氏共同的大顯祖。故隨氏後人奉隨會為隨姓的得姓始祖。

歷史名人

隨 會

原姓祁,名會,字季,以士為氏,曾食邑於隨稱隨會。又食邑於范稱范會,史也稱范武子。他出身於宦官之家,是春秋早期活躍於晉國政治舞台上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一個顯赫人物,早年任晉國大夫,輔佐晉文公、晉襄公,是晉國稱霸中原的功臣之一。公元前621年,晉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幼,以趙盾為首的晉國大臣們為了國家的前途, 召開內閣會議,決定廢除太子,另立襄公的弟弟即當時在秦國任亞卿之職的公子雍為新的晉國君主。因公子雍是士會的姑姑杜祁與晉文公的兒子,與隨會有親戚關係,於是晉國就 派士會和另一個大臣先篾一同出使秦國,迎接公子雍回國繼位。但是,當隨會和公子雍在秦國軍隊的護送下回國尚在途中時,晉國國內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公元前620年,以趙盾為首的晉國大臣們迫於晉襄公夫人繆贏的壓力,背叛了隨會和公子雍,在晉國國內改立年幼的夷皋為晉國的國君(即晉靈公),並派兵阻擊秦軍,阻止隨會和公子雍回國。秦、晉雙方在令狐至刳首一帶展開一場大戰,結果秦軍因無備而敗。此次戰後,隨會已不能再回晉國,被迫逃到秦國避難。接著其妻子兒女和部分族人也先後到秦國定居。
晉靈公七年(公元前614年)晉國六大臣召開會議,商討對策,一致認為隨會無罪,必須想辦法使隨會回到晉國。隨後就派魏壽余到秦國假裝叛晉降秦,施計把隨會劫持回晉國,並委以重任,先後任晉三軍統帥和元帥。隨會在晉國逐步掌握了軍政大權,史稱“士會輔成、景軍無敗績”,“端刑法,輯訓典,國無奸民”。晉國在隨會的治理下日益強大起來。由於隨會對晉國的卓越貢獻和不朽業績,公元前592年隨會退休時被晉景公在其已有隨地的基礎上又加封一個領地——范邑。最後在范邑終老去世,被賜諡號“武”。因此史書也稱士會為隨武子、范武子。

隨 巢

又稱隨巢子,戰國時人,墨子的弟子,曾著《隨巢子》六篇,載於《漢書·藝文志》,闡述墨子的學說。

隨 何

漢初人,以善辯著稱,劉邦為漢王時,曾任謁者,負責接待賓客。楚漢戰爭中,奉劉邦之命赴淮南,勸說淮南衛英布,使之叛楚歸漢,取了九江。後為護軍中尉,佐漢高祖得天下。

隨清娛

西漢時太史公司馬遷的侍妾。傳說唐朝時,褚遂良於同州夢見一女子叫隨清娛,自稱司馬遷之侍妾,遷遇難後憂傷致死,隨清娛之名遂傳後世。傳說,司馬遷開始寫《史記》的時候,隨清娛便陪著他走覽了諸多的名山大川,考察了無數的古代戰場,收集了豐富的歷史資料。當司馬遷受宮刑之後,隨清娛強忍心中苦楚,留在了他的身邊,比平時儘可能多地關心和撫慰他。在之後的幾年間,隨清娛一直鼓勵他、支持他,才使他從極大的悲憤和屈辱中抬起頭來,成就五十萬言之皇皇巨著——《史記》。司馬遷四十八歲受難,死於五十六歲,終了還是“有怨言,下獄死”。他因受了宮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塋,他的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將他的骨骸運回故地,掩埋在韓城南邊、黃河西岸、梁山東簏的高崗上。

遷徙分布

周宣王時大夫杜伯無辜被殺,他有個兒子叫隰權,逃往晉國,被任命為士師(法官)。隰權的兒子士為以官名為姓,子孫為士氏。士為的孫子士會擔任晉國上軍主將。公元前393年,他領兵攻滅赤狄人的甲氏、留吁、鋒派等部落,因功升為中軍元帥,執掌國政。士會先得到封邑隨(在山西省介休縣),後來又得到范邑(在河南省范縣),所以又稱隨會、范會,他的子孫後來分為士氏、范氏、隨氏三支。隨姓在今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統計,隨姓居全省第412位,共有835人。隨姓望居河內郡(楚漢之際置。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北岸武陟縣一帶)。在河南省新鄉市延津縣還有一支隨姓分支。安徽省界首市、太和縣各有一支隨姓分布。山東省魚台縣羅屯鎮(隨集村、隨海村、隨莊村、吳莊村斜街等)有一支隨姓分布。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岐河鄉(前隨樓村、後隨樓村)有一支隨姓分布。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鄧城鎮(前史村隨莊)有一支隨姓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懷縣(今河南省黃河北岸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沁陽)。隋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

堂號(缺)

============================================================
隨姓宗祠通用對聯
〖隨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漢廷辯士;
墨派高徒。
——佚名撰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初人隨何,以善辯著稱,曾任謁者,楚漢戰爭中,奉劉邦之命赴淮南,勸說淮南王英布歸漢。後為護軍中尉。下聯典指戰國時人隨巢,墨子弟子,曾著《隨巢子》六篇,闡述墨子的學說。
漢廷辯士;
晉國名卿。
——佚名撰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隨何,以善辯著稱,佐漢高祖得天下。下聯典指周時士會食采於隨邑,號隨武子,其後人因以為氏。
-----------------------------------------------------------------
〖隨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腐儒賢於騎士;
史遷幸有名姬。
——佚名撰隨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高祖嘗謂隨何為腐儒,何曰“陛下發步卒五萬,騎五千而不能取淮南,何一說而下之,是賢於步騎多也。”下聯典指西漢·司馬遷有姬隨清娛,嘗從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