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院笙歌:“泥絮閣”管淑珍散文隨筆集

隔院笙歌:“泥絮閣”管淑珍散文隨筆集

《隔院笙歌:"泥絮閣"管淑珍散文隨筆集》由管淑珍著。《隔院笙歌:"泥絮閣"管淑珍散文隨筆集》記錄了管淑珍的生命狀態,從安全需要向自我實現的跨越過程,雖難言如何驚艷,卻自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象。《隔院笙歌:"泥絮閣"管淑珍散文隨筆集》主要包括翰藻余香、領略作品的“化境”、太康詩風中的別樣情懷、飢餓藝術家的另類人生等內容。

基本介紹

  • 書名:隔院笙歌:"泥絮閣"管淑珍散文隨筆集
  • 出版社: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頁數:247頁
  • 開本:16
  • 品牌: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作者:管淑珍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6300372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隔院笙歌:"泥絮閣"管淑珍散文隨筆集》由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

媒體推薦

社會向民主進步發展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擁有一大批具有獨立精神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這個群體不僅要具備“妙手著文章”的才華,更要具備“鐵扁擔道義”的勇氣,否則,這個群體就不能被冠以“知識分子”這個光榮的稱號。“知識分子不僅僅是一種職業”——馮驥才先生如是說。
——《“奉旨填詞”與知識分子的良知》
曹雪芹是占往今來絕無儀有的無房無車的低碳專家,他的寫作是生命之人籟的自然張揚,也是生命精華在文字中一點點彌散的過程。古往今來,從事寫作的人多如過江之鯽,而像曹雪芹這樣真正用生命來書寫的人卻風毛麟角。當然,曹雪芹也恰巧具備了一種俗稱為天分的東西。
——《其實你不懂曹雪芹的心》
如果作者心中過於關注名利,就不知作品的“化境”為何物。“心手皆不至”的境界,只有以寫作為樂的人才能達到,寫到興致極高時,一篇義字全不知是怎么寫出來的,即使冒著酷暑汗流浹背也只感到南窗涼風一味地吹來,這就是寫作的迷狂狀態帶給人的快樂感覺。
——《領悟作品的“化境”》
從那以後,每逢冬天吃白菜,我就用小淺碟子養白菜花。白菜花雖然稱不上國色天香,卻為人問送來美咪,滋養了無數人的生命。人生和世亦如此,不必刻意追求人前的光鮮艷麗,只求能夠為這個世界奉獻自己亮色就已達到人生至境了。
——《這便是白菜花給予我的啟永》

圖書目錄

序:“卑微”的飛翔 黃桂元
第一輯翰藻余香
領略作品的“化境”
太康詩風中的別樣情懷
飢餓藝術家的另類人生
懷才不遇與知遇之恩
靜靜地閱讀昌耀
《冬》:期盼春歸的詩人穆旦
“傅粉何郎”的陰柔美
薩義德“叫板”知識分子
蘇秦是車裂而死的間諜
其實你不懂曹雪芹的心
由“借猿罵人”說起
廢名:顛覆讀者的審美心理習慣
靈感是一位神秘來客
成功是可以這樣叫停的
生命永遠不會褪色
睡中光芒當幾許
灰心場屋的蒲松齡
潘金蓮的標本式人生
衣食是本話《棋王》
汪曾祺:有一技之長的雞鴨名家
走近地壇去領悟
當東方朔遇到漢武帝
“書生趕考”現象面面觀
遊走於母語與外語之間
文人宜散不宜聚
野渡無人舟自橫
大回:死在能耐上的大能人
第二輯逸筆草草
關中“中國戲曲活化石”:老腔
青島劈柴院之浮光掠影
善於質疑才能進步
沖廁所也是一種尊嚴
“奉旨填詞”與知識分子的良知
關注自己的味蕾
請善待自己的對手
請飲一杯“療妒湯”
三更不是打鐘時
“文二代”蘇東坡
怎一個“忙”字了得
拶子本是五根柴
花落人亡悼陳芸
張愛玲的小說《五四遺事》
難以打開的情人情結
歪批《山鬼》
永遠留在梁實秋記憶中的女人
女強人的愛情真空
用文學的眼光審視愛情
第三輯 自報家門
像波德萊爾一樣遊手好閒
我是誰?
淚水泡出女人字
改名
發獃時的“物外之趣”
地球,我曾到此一游
卑微的白菜花
最後一次駐足考場
天津大姐
天津大哥
貼餑餑熬小魚
煎餅果子
馬三立相聲中的處世哲學
讀城不易
天津人說國語
一張戲單的聯想
“大數子”中的“卦大匾兒”
甄光俊:度曲有道是中國戲曲的永恆魅力
譚老的快樂人生
第四輯識文斷字
錯彩鏤金 ——“錯”不只是一種誤
清茶可抵十年塵夢
古人將秤錘稱為“權”
警惕那些無用之臣
且說元宵節的“燈”
不可等閒視之的“風”
做一個快樂的人生過客
“故”字是不可忘記的
出名為什麼要趁早
能人的能耐是為了造福人類
三寸氣在千般有
錢,真不是萬能的
管住自己的舌頭
人人都離不開一張“網”
“私”字不只是一閃念
“無後為大”?
“音”與“聲”並不相同
“之”字不可小瞧
達人的境界並非遙不可及
東漢人發現靜電
“冰”是水的一種超越
耐人尋味的“鼎”

後記


獨舞者海闊天空
蘇莉鵬
與管淑珍相識數年,讀完她的《隔院笙歌——“泥絮閣”管淑珍散文隨筆集》才算有些了解她。
平常和天津文化界的老師們聊天,有時談起管淑珍,總會被問上一句——你們是什麼關係?這本是一個最容易回答的問題,人與人博關係,要么以血緣來注定,要么以社會角色彼此維繫。而我每逢回答這個問題時,卻總有些不好意思——因為以入學先後順序而論,我比她高一屆,原本應是她的“師姐”,可這個師姐的頭銜我哪裡擔當得起,無論是小她十幾歲的年齡,還是淺薄於她好幾個層次的學識,所以,想想後,我通常這樣回答:“她是我的一個理想。”
這是一個對高尚、理想等辭彙進行解嘲和調侃的年代,每天,我不斷肯定和否定著撲面而來的各種訊息,不斷調整著自己的生活觀點和思想,可把管淑珍作為一個理想的設定,是我從來沒有改變過的態度。嚴格說來,我們並不是“熟人”。平日裡,我們見面的機會很少,只是偶爾在網上和電話里聊天,在我眾多的女性同學和朋友中,她是我唯一不熟悉人生經歷的一個,因為我們從不像“閨蜜”一樣聊兒女情長、家長里短等生活瑣事,如果不是讀她的這本散文隨筆集,我甚至不知道她曾經在二十多年前失學失業後站櫃檯、在幼稚園看小孩子、咽著大街上的寒風擺地攤兒賣小商品……
但我常常與她的“文字”見面。雖然我是一個文字工作者,文字是我少數擁有的、姑且能稱之為技能和生存的工具的東西,但每日裡誕生於筆下和來往於我眼前的那些文字,又有多少是真正“入心”的。管淑珍的文字於我而言一直是入心的,準確地說,是能夠安放身心。她發表於部落格和報紙上的文章,是如今少有地讓我有崇拜感和心安感覺的閱讀體驗。文字,其實是可以讓人很有崇拜感的東西,可現實中,娛樂化和碎片化的閱讀潮流引導著寫字的人,使得大家筆下的文字也變得世故起來,管淑珍的文字就像獨立於一條酒吧街中唯一的一個茶攤,純粹、質樸,沒有燈紅酒綠與笙歌色舞。
她也不是故作姿態般地要展示她的獨立於世和清風傲骨,她是真正對文字、文學有信仰的人。因為這種信仰毫無功利心和目的性,她只是真正地熱愛文學,喜歡寫字,所以,她在這本書中的每篇文章,無論是對文學作品的分析,還是對天津城市民俗與市井文化的評論,包括她自己的生活隨筆和感悟,都有著真正的、赤裸的真誠。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談理想的人很多,可能讓我發自內心覺得信服的人很少,而管淑珍對文學和文字的信仰,我相信,也因為她在這樣的年齡、這樣的環境和這樣多的人生經歷後,依然能一如既往地保有這份信仰,所以,她對信仰的執著和為此所做的努力成為我的一個理想。所謂理想,是我本想像她那樣,由衷地寫作,不帶一切目的地去做自己所熱愛的事,但事實是,我沒有做到,而她,一直做得很好。
管淑珍在《靜靜地閱讀昌耀》一文中說:“現實中的我已經是一個很尋常的小市民了,拖著柴米油鹽、衣食住行的枷鎖,在人生的夾縫裡,為自己搭建一個文學小舞台,像一個獨舞者那樣展示自己無人喝彩的舞步。”其實她不知道,她能這樣自信並自律地做個獨舞者,已經是一個讓人覺得很了不起的成就。我很想像她那樣起舞,可是,那方舞台一直毀於自己的懶惰與隨波逐流之下。
獨舞者海闊天空,我相信,她的舞台會越來越大,而這本書,只是其中華美的一幕。
管淑珍是個懂得感恩的人,她對我說:“我一直感激我們共同的導師馮驥才先生的知遇之恩,也特別感謝《文學自由談》執行主編黃桂元老師欣然命筆為我撰寫序言,感謝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王來華所長的成全與襄贊,感謝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郭棟總編輯、徐江編輯的督促與幫助。獨木難支,眾擎易舉,在大家的關心幫助下,管淑珍平生第一本散文隨筆集終於誕生了!”其激動之情溢於言表,當她表示感謝我對她的閱讀和闡釋時,我們姐妹倆的眼圈全都紅了。
2014年春

序言


“卑微”的飛翔
黃桂元
當今物質時代,那些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士”,誰不是腳步匆匆,忙碌不堪?然細究之,多屬於司馬遷所說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那樣的“成功人士”群體中,你當然不可能見到管淑珍的蹤影。管淑珍看上去再普通不過。衣著樸素,神情拘謹,舉止木訥,出語謙卑,這些表面的東西常常掩蓋了其豐贍、博雅的精神內涵,而其內涵又很難被物化,更不容易被欣賞,這一切成了一個無奈的怪圈,一種蒼涼的命中注定。
管淑珍是不是“成功”或許並不要緊,重要的是,作為一位“野生”狀態的知識女性,她的自由精魂一直沒有停止“飛翔”。管淑珍的文學夢始於已經遙遠的少女時代,三十年來,她對文學的“痴”愛有增無減,卻不知上蒼是否有意“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還是僅僅搞一個小小的惡作劇,始終拒絕為她的“卑微”的文學“痴”愛“埋單”,甚至不肯提供最基本的生存保障,而只讓她擁有聰慧的文學稟賦。於是她的生存處境便有些尷尬,只是一旦進入文學寫作,那樣的“尷尬”就會消失,就會被一種無可名狀的快樂所取代,很像張愛玲的自謂,“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的生命充滿了歡悅”。此刻的管淑珍,她的生命豈止“充滿歡悅”,還有“形而上”的痛感,那完全是一種“我心飛揚”的莫大享受。
或問,熱愛文學與最基本的物質保障關係很大嗎?答曰,當然。馬斯洛曾把人的需求分成五類,由低而高依次排列,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這種歸類用於了解管淑珍的寫作軌跡,亦很適合。其一,人的需求層次呈遞進式發展,往往是某一層次的需求獲得滿足後,另一層次的需求才會跟進;其二,當出現多種需求的時候,最先滿足的是最迫切需要的;其三,低層次的需求得到了相對滿足,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就成為一種激勵動力。簡單說來,管淑珍的困擾主要體現在第二層面,與“形而下”的生存密切相關,好在她對物質需求從無奢望,有一塊屬於自己的精神領地就很滿足了。她曾引用越劇《紅樓夢》“黛玉焚稿”的唱詞自喻,“我一生與詩書做了閨中伴,與筆墨結成骨肉親”。《隔院笙歌——“泥絮閣”管淑珍散文隨筆集》便記錄了她的生命形態從安全需求向自我實現的跨越過程,雖難言如何驚艷,卻自是一種超凡脫俗的氣象。
假如管淑珍的生存境況早已步入小康,她的寫作會是另一番情形嗎?並非完全不可能,很顯然,“存在決定意識”的適用對象永遠是人,而不是神。李銀河認為文學寫作需要三大要素,興趣、天賦、勤奮,大體不錯。生活中常可發現,有的人無興趣,無天賦,無勤奮,當初選擇文學專業也只是屬於退而求其次的諸多選項之一,卻由於機緣巧合,一路順暢地“被”文學崗位所接納,整個說來就是一個歷史的誤會。對於管淑珍,興趣、天賦和勤奮,都沒得說,博聞強記,文史兼攻,筆比刀快,按說應該有一番作為,但是人世間的事就這么荒誕,管淑珍的文學“飛翔”永遠難以身輕如燕,心無旁騖,“出身底層,愛好與工作永遠不相符,永遠追求文字的完善,一直在夾縫中苦苦掙扎,最後在現實與理想中被壓榨成薄片,死不瞑目”(《淚水泡出女人字》)。儘管她一再壓縮生活開銷,素麵朝天,“低碳”度日,但沒有穩定收入,沒有醫療保險,還是不得不把更多時間和精力用於為生計奔波操勞。她必須接受冰冷的命運,小心翼翼地活下去,小病硬扛,大病由天,她的生存只是為了延續自己的文學壽數。正因此,《隔院笙歌——“泥絮閣”管淑珍散文隨筆集》才會給我們帶來一種五味雜陳、悲喜莫名的閱讀感受。
管淑珍,字默萱,號阿留,別號思止齋主人,而“泥絮閣”管淑珍的這一稱謂在網路上使用頻率最高。她的名字被認為早已濫俗,管淑珍卻欣欣然,甚至還很有說辭,“‘管淑珍’三字是自我出生就伴隨著我的生命的,它與我的經歷綁定在一起了,承載了太多的東西,怎么割捨得下?而且,淑珍與《浮生六記》中的陳芸同名,與《白蛇傳》中的白娘子名字諧音,這樣雅趣我又怎么割捨得下?陳芸是最可愛的女人,白娘子是最懂愛情的女人,她們都賦予‘淑珍’二字珍貴的歷史記憶”。不過,讀《我是誰》,我們還是發現,管淑珍這個名字所“承載的”一切並無多少詩意。她的“無名”狀態來得過早:15歲輟學進工廠當車工,“某某的徒弟”便是她的名字,後來結婚生子,又被鄰居稱作“某某家裡的”、“冬冬媽”、“嬸兒”、“舅媽”等。有一次某報社寄來一封信,鄰居對郵遞員擺手:“這院中沒有叫管淑珍的呀。”她在屋裡聽見了,飛奔出去連喊:“有,有,有,我是管淑珍!”後來她的工廠不存在了,四處求職便成了一種慣性,當保姆,擺地攤,擔任兼職教師……渾然不覺間,周圍的“樹木,寂寞地綠起來,寂寞地黃下去”,她一度懷疑過自己的存在意義。
管淑珍心有不甘。她想像:“一旦地球將歸於終結,我要做幾件最不靠譜的事情,以此來釋放一下生命的巨大能量。在以往的生活中,我感覺自己活得有點走形式,甚至會感覺活得有些憋屈,到了地球的最後一天,我要儘量活得寫意些,一定要讓自己在重力加速度的生活節奏中張揚一回。……不再做所謂低調的人,因為,低調的近義詞差不多就是壓抑。”(《地球,我曾到此一游》)懷才不遇,心事浩茫,她甚至認為:“某些天才的產生,就是在天才被剝奪了許多常人的生活條件的情況下才逼不得已成為天才,常人以為天才不易得,天才卻以為常人的那些生活條件不易得。人生令人錯愕之處往往如此。”(《用文學的眼光審視愛情》)一次,她在一家小麵館吃四元一碗的湯麵,竟突發奇想,“海明威的足跡經常到達的那家咖啡館可以列為海明威紀念館,這家小麵館卻不可能因管淑珍而傳名,這是沒趣的事吧?管淑珍喜歡做白日夢”。看似窮開心,卻是一番自我勵志。
《隔院笙歌——“泥絮閣”管淑珍散文隨筆集》中的四個專輯,涉及的話題可謂五花八門,既有“翰藻余香”的睿見,“逸筆草草”的博識,“識文斷字”的探幽,也有“自報家門”的爽直,這恰恰體現了管淑珍隨性而為、不拘一格的行文風格。學者之思,赤子之語,身世之嘆,雜家之趣,千滋百味盡在其中。
比如第四輯“識文斷字”,對一些我們常見不怪的漢字字義,她總能不厭其煩地挖出新意。《錯彩鏤金——“錯”不只是一種誤》一文就很讓人長見識。“錯”最初是很有裝飾感的,古人常在器具上鍍金,也在刀鞘上鑲嵌或塗抹金銀,陸游在《金錯刀行》就用了“錯彩鏤金”的成語,此外,“錯臂”還指文身。至此,作者筆鋒迴轉,“可是,‘錯’的引申義就不那么招人待見了。‘錯’也指磨刀石,故《詩經·小雅·鶴鳴》上說:‘他山之石,可以為錯。’後又引申為粗糙、不滑之意。世故圓滑的人會告訴你:為人處世千萬別像屈原那樣,對那些‘背繩墨以追曲’的小人極盡挖苦和批判之事,結果自己的人生以自沉汨羅江而告終。‘繩墨’代表‘對’,‘曲’代表‘錯’,可是,‘對’卻最終敗於‘錯’。由此看來,良藥未必都是苦的,《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鄒忌,明明要說出齊王的錯,卻先加上一篇引子,將自己家裡大老婆愛自己、小老婆怕自己的事爆料一番,然後再說‘王之弊甚矣’,被鄒忌‘忽悠’得暈頭轉向的齊王馬上下令,讓天下人都來挑自己的錯。‘錯’也指雜亂無序,故有‘錯綜’、‘錯落’、‘錯謬’等詞語出現,古人在竹簡上刻書,那些順序混亂的竹簡就被稱作‘錯簡’。……‘錯’也指更迭,《禮記·中庸》中說:‘辟如四時之錯行。’天時人事都在更迭,在人生的變數中也許就包含著無數個錯誤。陸游一生錯過了唐婉,故而在《釵頭鳳》中大呼‘錯錯錯’。人常說:‘男怕進錯行,女怕嫁錯郎’。”作者引經據典,掰開揉碎,引導讀者進入深闊的文史天地,完成了一次愜意的遨遊。
說到“客”字,管淑珍又是信手拈來:“《說文解字》上講:客,寄也。寄即寄託,在古漢語中,寄託表示安身立命。例如古代的食客,就是寄託於別人家中。客,也是對那些懷有一技之長並且流動性很大的人才的通稱,如文采出眾的騷客,濟困扶危的俠客,能言善辯的說客,武功蓋世的刺客,等等。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指出客字有從這裡到那裡的意思,於是,客字還使我們感覺到一種漂泊之感。李白曾說人是‘百代之過客’,態度有點消極,李白還寫過‘一為遷客自長沙’的詩句,遷客是指被貶職的人……由此可見,過客、遷客都帶有悲觀色彩。”
在《管住自己的舌頭》中,管淑珍又“故伎重演”,口吐蓮花:“舌頭上的味蕾容易惹禍,貪吃美味不僅會影響身體健康,而且會導致腐敗墮落。豬八戒貪吃,還只是海量地傻吃,不像楊貴妃,只因舌頭偏愛荔枝,杜牧就寫出‘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詩句,將這舌頭上的享受與國家興亡聯繫起來了。佛家講六根清淨,這六根之一就包括舌頭……”她還從三寸不爛之舌談到戰國時期的張儀,談到老百姓俗語“舌頭底下壓死人”以及《論語·顏淵》中的“駟不及舌”等。讀她的隨筆可以見心明性,增知啟智,讀者不用擔心沒有收穫。古人說“開卷有益”,在這裡絕對名副其實。
文學評論是管淑珍的另一個寫作角色。對於作家與作品,她從不故弄玄虛,故作深奧,她拒絕剝離作者與文本的因果關係,而習慣於持“知人論世”的闡釋視角,將理性的條分縷析和直覺的感悟生髮渾然融合,舉一反三,搖曳多姿。
管淑珍的“問題意識”也每每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發現疑點,尋找癥結,她總能另闢蹊徑,一針見血。比如,她這樣談世俗婚姻:“心靈距離太遠的兩個人在時空範圍內的距離又太近了,近得當兩個人產生了面對面的碰撞時,不得不赤膊上陣,那樣的場面會讓你覺得天地間實在是無處可逃。也許逃離的辦法只有一個:推倒積木重來。可是,為了擺放這堆積木你已付出了太多太多,放棄它是需要一些勇氣的。”(《用文學的眼光審視愛情》)兩袖清風,心憂天下,是管淑珍精神內質最真實的一面。她質疑並尖銳批評中國學生缺乏獨立思考精神:“中國學生複製老師思想的能力是世界一流的,滿分試卷的得主就是那些筆記最全、記憶力最好並且最聽老師話的學生。……研究生簡直是‘批量生產’,依舊是一群學生坐在一處,由老師‘填鴨式’地灌輸知識。說老實話,這樣的教學方式,師生都省力氣,老師憑著‘慣性’講,學生憑著‘慣性’聽和記,耗費大量的時間,卻收穫甚微。當有識之士提出研究式學習、自主式學習和發現式學習的主張時,又有誰會真當回事呢?”(《善於質疑才能進步》),直言精神源於一位“公共知識分子”的社會良知,許多人心有同感,卻未必能有如此通透的表達。
管淑珍的隨筆率真,本色,坦誠,開宗明義,深入淺出,有時還會夾雜少許口語,只為強調寫作的“及物”性和現場感。想到就寫,倚馬可待,固然體現了才思過人,但如此而來,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粗疏文字也會時有伴隨。但更多時候,她的思維呈發散性,行文穿插互動,筆墨相得益彰,快意之處,幾近“饒舌”。她的“掉書袋”不為炫耀,而往往起到層層剝繭的妙用,並天衣無縫,揮灑自如,引人入勝。說到底,還是因為她有這個“本錢”。文人書寫,偶爾掉一掉書袋不足為奇,而將旁徵博引、觸類旁通變成一種寫作常態,當是實力使然。她曾與人合著出版了《諸葛亮集校注》、文化遺產檔案叢書《天津皇會——靜海縣台頭鎮大六分村登桿聖會》等書籍,其文史底蘊多源於自學,並在為大量的專欄隨筆寫作的同時,即將推出長篇小說《日租界的女刺客》,展示了學者型作家的綜合素養。她通過閱讀拉伯雷的小說《巨人傳》,引申出了一個道理,有人為財產生活,有人為肉體生活,有人為靈魂生活。正是“為靈魂生活”的信念為管淑珍有思想,有憂患,也有痛感的寫作源源提供動力。同時,我也希望她能適當放慢寫作速度,心更沉潛,墨更儉省,以增加文字厚味。 她的未來“飛翔”將擁有怎樣的高度?這個懸念,還是留給歷史揭曉吧。
2014年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