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建國

隋建國

隋建國,1956年生,山東青島人。1984年畢業於山東藝術學院美術系,1989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研究生班,現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教授。作品曾參加1984年全國首屆城市雕塑設計展、1992年當代青年雕塑家邀請展、1993年威海國際雕刻大賽、1994年台北海峽兩岸雕塑交流展、1995年巴塞隆納中國當代藝術展等,並曾在北京台北日本舉辦個人作品展和雙人展。部分作品為國內外藝術機構所收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隋建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山東省青島
  • 出生日期:1956年10月
  • 職業:雕塑家,教授
  • 畢業院校:山東藝術學院
  • 代表作品:《動物凶錳》,《裝修》,《歐亞大陸東側裝置與繪畫1996》等
人物簡介,成就榮譽,個人作品,其它信息,聯合展覽,學術交流,社會評價,作品賞析,

人物簡介

隋建國,作為被譽為“在觀念主義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遠的中國雕塑家”,是中國最重要的當代藝術家之一。2013年,當選“青島當代藝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杜大愷先生任名譽院長,林建業任院長。
隋建國

成就榮譽

在整整二十年的時間中,他遊刃於官方立場的造型觀和歷史觀之間,同時又將雕塑帶入一個全面反省中國現代性的藝術實踐中,具有時代標識的意義。無論是早期的現實主義作品,還是創作的“中山裝”、“恐龍”等“視覺文化研究”的經典形象,都善於在中國本土的知識譜系和文化經絡中尋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式,具有強烈的知識分子氣質,流露出嚴肅的社會批判立場和人文道德指向。此外其創作還跨涉影像、公共行為等領域,也極具實驗性。第一屆藝術與設計大獎賽候選人。

個人作品

2012年3月 《隋建國》 佩斯北京 北京 中國
2007年3月 《大提速---隋建國空間影像作品展》 阿拉里奧 北京 中國
2005年1月 《隋建國——理性的沉睡》亞洲美術館 舊金山 美國
1999年12月 《衣紋研究——隋建國作品展》通道畫廊 北京 中國
1997年4月 《世紀的影子——隋建國作品展》維多利亞藝術學院 墨爾本?澳大利亞
1996年2月 《隋建國作品展》 漢雅軒畫廊 香港 中國
1995年1月 《沉積與斷層——隋建國作品展》文化研究院 新德里 印度
1994年6月 《隋建國作品展》 漢雅軒畫廊 台北 中國
1994年4月 《記憶空間——隋建國作品展》 CAFA畫廊 北京 中國
1993年“後’89中國新藝術展”(香港、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
衍生品
藝術衍生品(UCCASTORE Exclusive Merchandise)是藝術品衍生而來,具有藝術附加值,由藝術家授權開發的品類,包括T恤、服裝、海報、明信片、文具及益智益趣的兒童產品。藝術衍生品讓藝術從基礎層面走入並服務於大眾生活,填補了因藝術品的高昂價格而無法觸及的市場空白,更普及化和廣泛化,有力地回應了藝術屬於人人的當代概念。豐富的品種,造型的設計感,使藝術衍生品成為出遊紀念品和企業禮品的上選。
隋建國老師的某些代表性作作品也進行了藝術衍生品的嘗試,之前有部分作品和尤倫斯合作。目前正在和國內藝術衍生品的代表品牌UATOWN合作,並會推出高品質的產品。

其它信息

1995年“沉積與斷層—隋建國作品展”(印度新德里文化研究院);“來自中心國家·中國前衛藝術展”(西班牙巴塞隆納);“隋建國作品展”(中國台北漢雅軒畫廊);“記憶空間-隋建國作品展”(北京CIFA畫廊);“物質及其想像力·亞洲雕塑邀請展”(日本廣島)。
1996年“現實·今天與明天·’96中國當代藝術”(北京國際藝苑美術館);“歐亞大陸東側·裝置與繪畫”(日本大孤兒玉畫廊);“’95年度批評家提名展(雕塑、裝置)”(江蘇);“隋建國作品展”(香港漢雅軒畫廊)。
1997年“世紀的影子-隋建國作品展”(澳大利亞墨爾本維多利亞藝術學院);“中國之夢·’97中國當代藝術”(北京炎黃藝術館);“接點-中、日、韓當代藝術展”(韓國大邱文化中心)。
1998年“兩性平台”展(天津泰達藝術博物館);“第1屆中國當代雕塑藝術年度展”(深圳何香凝美術館);“反思·傳統-中國當代藝術”(北京);“中國當代美術20年啟示錄”(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
1999年參加在日本富岡美術館舉行的第14屆亞洲國際藝術展。

聯合展覽

2007 《動物凶錳》----墨畫廊,北京798 2007 《青島有訊息》—一空間,北京798 2007〈蛻變--中國當代藝術中轉變的一代〉 當普瑞美術館 芬蘭 2007 〈流行的意外〉 台北當代美術館 台灣 2007〈什麼是物派?〉 北京東京藝術工程,798 中國 2007《中國當代雕塑十人展-媒介和傳統的當代道路》亞洲藝術中心 北京 中國 2007 《我們是你們的未來--第二屆莫斯科雙年展特展》 俄羅斯 2007 《中國當代社會藝術》 特列恰可夫畫廊 莫斯科 俄羅斯 2006 〈城市進行式--張江。現場〉 上海,中國 2006《二踢腳》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北京 中國《匙–中國當代藝術》大都會博物館 馬尼拉 菲律賓《Absolute Images–中國現代藝術展》阿拉里奧 長安 韓國《江湖》提爾騰畫廊,紐約,美國 2006 〈中國商標〉 當代亞洲藝術中心 溫哥華 加拿大 2005年12月 《美麗的諷喻》 阿拉里奧畫廊 北京 中國 2005年12月 《裝修》 長征空間 北京 中國 2005年 12月 《反手為雲,覆手為雨》 宋莊一號藝術中心 北京 中國 2005年10月 《一萬年》 後現代城 北京 中國 2005年9月 《各玩各的》 798 北京 中國 2005年9月 《“東經116與北緯40的聚落”國際當代藝術展》 798 北京 中國 2005年7月 《先鋒——中國當代雕塑》 荷蘭 2005年5月 《透明的盒子》 建外SOHO 北京 中國 2004年12月 《現在---觀念地產展在上海》 上海住交會 上海會展中心 中國 2004年10月 《海洋雕塑展》悉尼 澳大利亞 2004年9月 《美術文獻提名展》武漢 2004年8月 《神變成人》弗瑞斯拉斯美術館 雅典 2004年7月 《游於氣》資生堂屋 東京 2004年7月 《什麼東西》西安美術館 西安 中國 2004年7月 《想像中國》杜伊勒里公園 巴黎 法國 2004年6月 《過去與將來》紐約國際攝影中心 紐約 美國 2004年6月 《道與魔 》里昂當代美術館 里昂 法國 2004年5月 《釜山雕塑展》 釜山文化中心 釜山 2004年1月 《超越界限》滬申畫廊 上海 中國 2004年4月 《輕而易舉》國家當代美術館 奧斯陸 挪威 2003年12月 《打開天空》 多倫美術館 上海 中國 2003年12月 《大海、音樂--當代雕塑展》 廈門 中國 2003年11月 《左翼》 左岸公社 北京 中國 2003年11月 《觀念地產》深圳 中國 2003年11月 《當代景觀陶藝展》佛山 中國 2003年9月 《二手現實》 蘋果社區 北京 中國 2003年9月 《紅色記憶—左手?右手》 798廠藝術區 北京 中國 2003年8月 《今日中國美術》 中華世紀壇 北京 中國 2003年7月 《開放的時代》 中國美術館 北京 中國 2003年4月 《當代藝術三年展——海》 奧斯騰德當代美術館 比利時 2003年4月 《中日韓三國當代雕塑展》 卡索美術館 大阪 日本 2002年10月 《海市蜃樓》 蘇州美術館 蘇州 中國 2002年10月 《廣州三年展》 廣東美術館 廣州 中國 2002年10月 《北京浮世繪》 北京 中國 2002年10月 《巴黎?北京》 巴黎 北京 2002年10月 《中國製造》 杜易斯堡美術館 德國 2002年9月 《中國三年展》 廣州博物館 廣州 中國 2002年8月 《中國現代藝術》 聖保羅 巴西 2002年7月 (長征--一個未完成的計畫) 井岡山 中國 2002年6月 (東方廣場雕塑精品展) 北京 中國 2002年5月 《理想主義的藝術家》 當代藝術中心 維羅納 義大利 2002年2月 《中國製造》 拿瓦哈畫廊 巴黎 法國 2002年1月 《製造中國》 埃森畫廊 紐約 美國 2001年12月 《被移植的現場》——第四屆深圳雕塑年展,何香凝美術館 深圳 中國 2001年10月 《夢》 紅樓藝術中心 倫敦 英國 2001年8月 《永久》 加拿大使館 北京 中國 2001年7月 《跡象未來》 紅門畫廊 北京 中國 2001年7月 《海邊的藝術》 尼斯?法國 2001年7月 《開放2001——第四屆雕塑與裝置國際展》威尼斯 義大利 2001年5月 《在天堂與大地之間——今日藝術中的新古典主義運動》,奧斯騰德美術館,比利時 2000年11月 《上海?上海——第三屆上海雙年展》 2000年9月 (人文山水----景觀藝術展) 桂林 中國 上海美術館 上海 中國 2000年7月 《隋建國、展望作品展》 LOFT 畫廊 巴黎 法國 2000年6月 《共享異國情調——里昂當代藝術雙年展》 里昂 法國 2000年6月 《東方廣場——中國雕塑精品展》 北京 中國 2000年5月 《中國當代雕塑邀請展》 青島雕塑藝術館 青島 中國 2000年3月 《中國雕塑邀請展》 上海美術館 上海 中國 1999年12月 《世紀之門》 成都美術館 成都 中國 1999年10月 《第二屆中國當代雕塑年展》 何香凝美術館 深圳 中國 1999年10月 《中國前衛藝術展》 LOFT 畫廊 巴黎 法國 1999年9月 《香榭麗舍大道第二屆雕塑展》 巴黎 法國 1999年6月 《第十四屆亞洲國際藝術展》 福岡現代美術館 福岡 日本 1999年5月 《體積與造型》 新加坡 1999年4月 《從中國出發》 設計博物館 北京 中國 1999年4月 《四人展》 藝術倉庫 北京 中國 1999年3月 《中國?1999》 LIMN 畫廊 洛杉磯 美國 1999年2月 《轉換——二十世紀末中國藝術》 芝加哥大學 美術館 美國 1998年11月 《兩性平台》 藝術展 泰達藝術博物館 天津 中國 1998年11月 “傳統?反思”中國當代藝術展 德國使館 北京 中國 1998年11月 “中國當代雕塑年展” 何香凝博物館 深圳 中國 1998年10月 《中國當代美術二十年啟示錄》 勞動人民文化宮 北京 中國 1998年6月 《活著》八人作品展 雲峰畫苑 北京 中國 1997年12月 《延續》五人作品展 CAFA畫廊 北京 中國 1997年11月 《中國之夢?'97中國當代藝術》 炎黃美術館 北京 中國 1997年7月 《接點——中、日、韓當代藝術展》, 大邱文化中心 大邱 韓國 1997年4月 《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 中國油畫廊 香港 中國 1996年12月 《中國當代藝術學術邀請展》 中國美術館 北京 中國 1996年12月 《現實?今天與明天?'96中國當代藝術》, 國際藝苑美術館 北京 中國 1996年10月 《歐亞大陸東側?裝置與繪畫1996》 兒玉畫廊 大阪 日本 1996年9月 《亞洲四國野外雕塑國際交流展》 海濱公園 福岡 日本 1996年3月 《95年度批評家提名展(雕塑、裝置)》 江蘇畫刊 中國 1995年9月 《女人、現場—三人聯合工作室二展》, 當代美術館 北京 中國 1995年8月 《開發計畫—三人聯合工作室一展》, 中央美術學院舊址 北京 中國 1995年6月 《來自中心國家?中國前衛藝術展》, 巴塞隆納 西班牙 1994年9月 《物質及其想像力?亞洲雕塑邀請展》, 廣島 日本 1994年4月 《雕塑1994?系列個人作品展》, CAFA畫廊 北京 中國 1993年6月 《隋建國、王克平雕刻展》 中國現代藝術中心 大阪 日本 1993年3月 《中國後89新藝術展》 香港藝術中心 香港 中國 1992年9月 《中國當代青年雕塑家邀請展》 中國美術學院 杭州 中國 1992年3月 《方位’92三人展》 CAFA畫廊 北京 中國 1990年5月 《第一工作室展》 CAFA畫廊 北京 中國 1986年7月 《山東青年美展》 山東省展覽中心 濟南 中國
“2012:打開天空”國際當代藝術展重慶長江匯當代藝術中心

學術交流

2000年11月 在法國巴黎高等美術院作為期三個月的客座教授
1997年4月 獲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亞洲青年學者交流基金”前往墨爾本做為期六周的專業考察與交流
1994年11月 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國際交流基金”,前往印度做為期三個月的專業考察與交流。

社會評價

2008年,隋建國榮獲第二屆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頒發的“年度藝術家獎”,組委會的頒獎理由是:他在藝術創作中堅持當代型態的探索和對現實問題的關注,承擔著當代藝術家在社會上的批評角色,並且在藝術教育領域不間斷地付出努力。
隋建國被稱為中國當代雕塑的標誌性藝術家,其影響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不斷更新的創作理念;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的官方身份。日前,《藝周刊》記者如約來到中央美術學院雕塑藝術創作研究所,隋建國親切地與記者交談,目光中不時閃爍出智慧的光芒。
“我不贊成觀念藝術這個說法”
觀念藝術或者說藝術的觀念化日益成為雕塑創作的重要價值標準。隋建國也屢屢被冠以“中國將雕塑納入觀念藝術的最早的實驗者之一”、“中國在觀念主義方向上走得最遠的中國雕塑家”、“中國觀念藝術代表人物”等稱號。但對此,他自己頗有異議。
“我不完全贊成被用濫了的觀念藝術這個說法。”隋建國告訴記者,每個作品都有特質,沒有一件藝術作品是沒有觀念的,只是觀念不同而已。今天被叫作觀念藝術的大概是與以往不同的新藝術的代名詞,人們把沒法描述清楚的作品叫做觀念藝術,這是不準確的。因為今天的各類新藝術沒有共性,不能籠統地以觀念藝術一概而論。
針對所謂的觀念藝術對傳統寫實雕塑帶來的衝擊和挑戰,隋建國表示,古典主義也可以呈現出新的價值和新的可能性,寫實主義雕塑仍然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
寫實能夠成為當代藝術語言
縱觀隋建國不同時期的雕塑作品,似乎總在探索這樣一個命題:注重個人表達,反映當下現實。在創作過程中,隋建國遇到了挑戰和激勵他的主要問題:公共意識形態的表述和個人表達兩者間的抗衡、雕塑語言在藝術與功能領域的不同運用。
“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你必須依賴於一個系統,必然是寄生於某種體系和環境裡。”隋建國認為,雕塑要有現實和社會意義,不能一味地去排斥政治文化問題。他的《衣缽》系列作品有別於早期的《地力》系列,不再把生命作為抽象的存在來表現,而是追問存在的原因,更強調人生存的具體文化環境,反映出對歷史文明的反思。
但如果你對他作品的理解僅限於政治文化角度,那就太片面了。隋建國說,“一件雕塑作品總有一部分是給一般人閱讀理解的。政治文化因素是外表的,重要的是外表背後的東西,這就是雕塑語言的問題。”作為《衣缽》系列最典型的標誌,中山裝是象徵中國百年文明史的典型文化符號。在這裡,隋建國搬用了現成品的概念。
“人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中山裝則是人的造物。我是在拷貝上帝造物的造物,即人創造的文化產品和物質產品。”隋建國說,“中山裝”是他重新回到寫實雕塑語境裡的武器,也體現了他對極少主義在中國的可能性的理解。因為在這一系列作品之前,隋建國的作品多是非具象的、材料實驗性的。此時他用“中山裝”證明了:“寫實是能夠成為當代藝術語言的。”
“寫實技巧其實很好用,只要你能夠從中跳出來,不再像傳統雕塑家那樣囿於其中。”隋建國表示,寫實體系可以是一種很有用的媒介,比如可以繼承古典雕塑的特點,對寫實形象進行重新解構和組合。他希望雕塑家以不受約束的眼光,重新審視一切傳統和文明,對一切可能的形式做出探索。 感悟雕塑的意念空間
古典主義從形象入手,它要拷貝形象;現代主義則從材料入手,把材料當作雕塑的基本方法。隋建國在創作中十分重視材料的運用,他說,不同材料帶來的不同感受是藝術語言發展的基礎。雕塑沒有固定的材料,且不受限制,有很多的可能性和創造性。此外,不同雕塑材料可形成一種張力,從而增強了空間突破的力度。
隋建國告訴記者,對雕塑空間語言的觀察研究,可以發現雕塑要解決的深層次問題。與繪畫不同,雕塑由於占有三度(長、寬、高)空間,因此也被叫做“空間藝術”、“觸覺藝術”。雕塑的自在空間是雕塑的本質屬性,要將雕塑的空間語言展現到極致,就要使雕塑空間的虛與實、動與靜達到儘可能的完美。而在作者、作品及觀者三者的意念碰撞中,則能營造出雕塑的意念空間,這主要源於雕塑作品的內涵引發、觀者的精神共鳴、雕塑創作者的思維走向。
隋建國透露,他近期關注的焦點正是雕塑概念中更為廣闊的層面,即空間與時間的關係。如空間存在與我們感知它的方式、感知的時間過程相關,也與感知者的文化與社會習性相關。記者獲悉,2010年9月,他將在今日美術館舉行一個關於空間感受的雕塑展。
站在高處看前沿
作為一位響譽國內外的雕塑家,隋建國對中國雕塑現狀有著自己的見解。他告訴記者,中國雕塑除了要有外在表面的形象,即對自然對象的拷貝複製外,還要適當跳出來,重視材料語言和空間語言,從而得到一種更寬的發展思路。當前中國雕塑界在現代雕塑語言上的挖掘還欠缺,缺乏由本土文化觀念來帶動的材料形式語言。
雕塑界好比是一座金字塔,能夠站在頂端的只有極少數。隋建國認為,站在塔尖的雕塑家,除了水平高、功力深厚、研究最前沿的專業問題外,還要對各種現實問題有敏銳的把握。他希望中國雕塑家提出新問題,並解決對自己來說最有挑戰性的問題。
針對當前國際雕塑界的前沿觀念,隋建國主要介紹了三大問題:其一是反紀念性的表達。雕塑界開始對二十世紀雕塑在社會所起的作用進行反思,其中一種反傳統、反紀念性的表達方式漸被套用,這種新興的詮釋方式面對任何事物都持有一種懷疑主義的態度,對於堂皇宏大的題材和永久性紀念性等雕塑的原本特性不感興趣;其二是傳統雕塑與現代雕塑的抗衡。傳統觀念認為雕塑是靜態的、可視的、可觸的三維物體,通過雕塑訴諸視覺的空間形象來反映現實,因而被認為是最典型的造型藝術、靜態藝術和空間藝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改變,在現代藝術中出現了反傳統的四維雕塑、五維雕塑、聲光雕塑、動態雕塑和軟雕塑等,即採用形、色、聲、光等多種知覺感受,突破三維的、視覺的、靜態的形式,向多維的時空心態方面探索;其三是國際潮流與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衝擊。雖然國際上仍有主流藝術趨勢的存在,但卻不再用統一的標準判斷優劣,開始承認不同國家地區的文化藝術價值。
“金融危機?我比以前更忙了!”
作為當代藝術品板塊中的重要組成單元,雕塑作品也開始逐漸活躍於藝術市場中。對此,隋建國認為,如果一味地服從市場那就死了,雕塑家要努力做到不跟潮流走、不被市場征服。這實際上是一種博弈關係:一方面尋求獲得資金的方法,另一方面不放棄自己的藝術探索。他說:“喪失了自己是最嚴重的。”
談到金融危機對他的影響時,隋建國說,他更忙了,手上有包括上海世博會在內的六七個項目。
隋氏趣聞:“請觸摸!”
值得一提的是,隋建國並不認同當前雕塑展中“不許觸摸”的禁令,“雕塑空間應該讓觀察者充分地去感受。像我的玩具恐龍,如果不摸不碰,還真感受不了。”為此,他還曾特地在一些展出的雕塑作品上寫“請觸摸”的字樣。
隋氏評點:推動中國雕塑的三股力量
隋建國告訴記者,當前中國主要有三大組織推動中國雕塑成長壯大: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專業委員會以及中國雕塑學會。這三個板塊都在積極努力地組織各種雕塑推廣活動,除了上述兩個雕塑展外,還有中國姿態——中國雕塑大展等大型雕塑展覽。
記者問起他在北京舉行的兩個大型雕塑展時,隋建國說,中國雕塑百家聯展和中國國際雕塑年鑑展具有普及型的特點,覆蓋面大,參與的人也多。這兩個雕塑展展現的大都是中國基本雕塑隊伍的作品,作品樣式繁雜,但運轉起來相對簡單。
隋氏教育觀:藝術家要不斷尋找自我
作為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主任,隋建國把雕塑系的教學體制“從十九世紀拉到了二十世紀,將十九世紀的傳統寫實教育觀念和二十世紀的現代藝術教學系統放在一起”。在教學中,他希望學生不斷地去尋找自我。“我不會要求學生該怎么做,我的作品只是一種引導。”隋建國告訴記者,無論是鑽研傳統寫實雕塑,還是突破雕塑規章制度,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就好。
“劃一看似推進,實則扼殺藝術。”隋建國說,他不希望這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做一樣的藝術,也不想把學生塑造成什麼模式。如果你的雕塑形式是現成的、過去有過的,那就要努力做得比過去更好;如果你嘗試的是別人沒有做過的,即使不成熟,也很可貴。藝術這樣,人生亦如此,條條道路通羅馬,人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去領悟生活的真諦,沒有唯一的領悟方式。

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