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關體

“陽關體”之名乃從《陽關曲》推衍而來,並無文獻依據。《陽關曲》從形式上看,與“折腰體”中平起式七絕相近,但格律更嚴,講究四聲,屬於詞的範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陽關體
  • 別名:渭城曲
  • 性質:唐教坊曲名
  • 簡述:名從《陽關曲》推衍而來
名詞辨析,名詞出處,形式舉例,

名詞辨析

“陽關體”之名,前人著述中未曾提及。最早使用此名者,乃當代詩人林從龍先生。“折腰體”,似不宜稱之曰“陽關體”。近體詩中,無論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凡失粘者,均可稱為“折腰體”。失粘處如用相關拗句,則更顯高古;不用拗句亦可。《陽關曲》之所以被人稱為“陽關體”,是因為正好第三句失粘。既然“陽關體”這一名稱業已被人認同,不妨允許其存在。但即便打破詩詞的界限,“陽關體”只限於平起式失粘的七絕,僅僅是“折腰體”中的一種而已。

名詞出處

《陽關曲》又名《渭城曲》,屬唐教坊曲名,現存最早歌辭的作者是王維,原題《送元二使安西》,詞云: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此調格式為七言絕句,但前二句與後二句之間失粘,與前述“折腰體”中平起式七絕頗為類似。但是,折腰體詩與《陽關曲》有著本質的不同,即前者是詩,只適於長吟短誦;而後者是詞,可以付諸弦管,應節而歌。唐人宴別時,往往歌此調,如劉禹錫《與歌者》“舊人惟有何戡在,更與殷勤唱渭城”、白居易《南園試小樂》“高調管色吹銀字,漫拽歌聲唱渭城”、王崇熙《西河送客入京》“渭城柳色已青青,強駐行人聽渭城”、張祜《耿家歌》“不堪昨夜先垂淚,西去陽關第一聲”、李商隱《飲席戲贈同舍》“唱盡陽關無限疊,半杯松葉凍頗黎”、譚用之《江館秋夕》“誰人更唱陽關曲,牢落煙霞夢不成”......然所唱皆為王維舊詞,真正別制新詞者,乃北宋時代的蘇東坡。其《陽關曲》三首云: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受降城下紫髯郎,戲馬台南古戰場。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歸故鄉。
濟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龍山馬足輕。
使君莫忘霅溪女,還作陽關腸斷聲。
清代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三云:“《陽關》之聲,今無可考。第就此三詩繹之,與右丞《渭城》之作,若合符節。——其法以首句平起,次句仄起,三句又平起,四句又仄起。而第三句與第四句之第五字,各以平仄互換。又,第二句之第五字,第三句之第七字,皆用上聲,譬如填詞一般。漁洋先生謂絕句乃唐樂府,信不誣也。”翁氏之語,至少可說明三點:(一)《陽關曲》是平起式失粘的七絕,類似於韋應物的《滁州西澗》平起式折腰體,第三四句須用拗體,其中第五字平仄互換;(二)“柳”與“酒”字須用上聲;(三)此體是詞而不是詩。

形式舉例

細細比較王維與蘇軾《陽關曲》四首,便可知道,除了第二句第一字可平可仄外,其餘27字的平仄竟然全都一致。不僅如此,很多字連四聲都絲毫不爽。《欽定詞譜》卷一對此調訂譜如下:“仄平平仄仄平平(韻),仄(可平)仄平平仄仄平(韻)。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韻)。”任半塘《唐聲詩》下編第十三《七言四句》謂此調“傳辭如七絕,首句以平起,第三句仄平仄仄仄平仄。”似均不如翁方綱細密。其實,翁氏所言,亦有疏漏,最明顯者,在第三句的末三字,摩詰作“一杯酒”,東坡分別作“不長好”、“契丹首”、“霅溪女”,均“入平上”,可見是聲律吃緊之處,翁氏卻只強調末字上聲,而忽略第五字必用入聲也。茲不揣淺陋,補訂《陽關曲》之譜如下:
仄平平上入(或“上”)平平,仄(可平)仄平平上仄平。仄平仄仄入平上,平入平平平去平。
有兩處上聲字須稍加考辨:(一)第一句第四字,王維用“雨”字,東坡則分別作“盡”、“下”、“好”。“雨”與“好”字,讀上聲無疑。“盡”,《廣韻》:“慈忍切”,讀上聲。“下”,據《廣韻》,作方位詞時,讀“胡雅切”,上聲;作動詞時,讀“胡駕切”,去聲;“城下”之“下”乃方位詞,自當讀上。(二)第二句第五字,《蘇軾詩集》作“舊”,去聲;而《東坡樂府》則作“古”字,上聲,此從《東坡樂府》本。
又,東坡於《陽關曲》三首題下自注曰:“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陽關曲》。”萬樹《詞律》據東坡此注校訂《小秦王》詞譜,以為即七言絕句,平仄可不拘。實則《小秦王》聲情與《陽關曲》迥異,前者是破陣樂,後者乃別離歌。東坡《書林次中所得李伯時歸去來陽關二圖後》詩云:“兩本新圖寶墨香,尊前獨唱小秦王。為君翻作歸來引,不學陽關空斷腸。”細味此詩,可知《小秦王》與《陽關曲》並非一曲,前者歡快,而後者愁苦,惹人“斷腸”也。茲將明人楊慎《百琲明珠》卷一所錄唐人《小秦王》三首錄於下:
雁門山上雁初飛,馬邑闌中馬正肥。
陌上朝來逢驛騎,殷勤南北送征衣。
柳條金嫩不勝鴉,青粉牆頭道韞家。
燕子不來春寂寂,小窗和雨夢梨花。
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輕度翠弦中。
分明自說長城苦,水闊雲寒一夜風。
按,楊慎所錄三首,第一首乃韋應物所作,第三句作“日旰山西逢驛使”,題曰《突厥三台》;第二首是唐無名氏作品,題為《小秦王》;第三首題曰《氐州第一》,作者是張祜,楊慎謂妓女盛小叢所作,不知何據。就聲律看,三首全是合乎粘對規則、格律嚴謹的七絕,前二首平起,後一首仄起,與《陽關曲》的講究四聲、折腰體的失粘拗折,都大相逕庭。考宋人填《小秦王》者,僅仇遠二首:
眼溜秋潢臉暈霞,寶釵斜壓兩盤鴉。
分明認得蕭郎是,佯憑闌乾喚賣花。
水拍長堤沒軟沙,菰蒲深處釣魚家。
罾頭免得黏風絮,船尾依然帶落花。
兩詞均仄起式,完全遵循七絕格律,既不折腰,亦無拗句,其聲律與情調,均與張祜“十指纖纖玉筍紅”相近,正東坡所謂“不學陽關空斷腸”,由此亦可證《小秦王》絕非《陽關曲》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