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朔鎮

陽朔鎮

陽朔鎮隸屬於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是陽朔縣人民政府所在地,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桂林市東南郊。東與福利鎮交界,南與高田鎮普益鄉毗連,北與白沙鎮興坪鎮接壤。

到2015年截至,陽朔鎮總面積76.65平方千米,下轄5個村委、6個社區居委,87個村民小組、144個居民小組。總人口49298人(2017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陽朔鎮
  • 外文名稱:Yangshuo town
  • 別名:陽朔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陽朔縣
  • 下轄地區:木山村、驥馬村等
  • 政府駐地:陽朔縣蟠桃路1號
  • 電話區號:0773
  • 郵政區碼:541999
  • 地理位置: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
  • 面積:76.65平方千米 
  • 人口:49298人(2017年) 
  • 方言:桂林話、客家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灕江、遇龍河、印象·劉三姐、陽朔公園、陽朔西街、十里畫廊等
  • 機場:桂林兩江國際機場
  • 火車站:桂林站、桂林北站
  • 車牌代碼:桂C
  • 行政代碼:450321100000
歷史沿革,城鎮建設,行政區域,旅遊文化,電影《劉三姐》,印象·劉三姐,陽朔西街,遇龍河,名人足跡,基礎設施,經濟發展,特色美食,陽朔啤酒魚,陽朔釀菜,陽朔粑粑,土特產品,

歷史沿革

陽朔,秦朝即有人村。清初,屬城廂崇儒里管轄,清末民初屬中區管轄,民國二十年設碧蓮鄉。
陽朔鎮
公元1949年11月至1950年仍稱碧蓮鄉。
1950年2月至1955年12月撤鄉設區,分屬一(白沙)、二(福利)、六(高田)區管轄。
1957年12月為城關鄉。
1958年8月成立人民公社,併入白沙人民公社管轄。
1960年5月,單獨成立陽朔鎮(鄉級鎮)。7月,從白沙公社分出,成立城關人民公社
1962年7月,公社體制改革,改三級所有為兩級所有,設區,撤銷大隊,設立小公社,原城關公社改稱城關區,陽朔鎮行政區劃未動。
1966年1月,陽朔鎮改稱城關鎮,同年3月復稱陽朔鎮。
1968年10月,區、鎮體制撤銷,改稱陽朔鎮公社和城關公社。
1984年10月,撤銷公社,恢復鄉(鎮)體制,分別變稱為陽朔鎮和城關鄉。
1999年10月,陽朔鎮與城關鄉合併為陽朔鎮至今。

城鎮建設

陽朔鎮系1408年建的古城,舊時城鎮建設十分落後。
自隋以來,歷唐、五代、宋至,七百餘年未築城垣,元至正七年(1347年)始築城垣並辟四門,城上建抗敵樓。
明清兩代除完善東、南、西、北四城門之外,繼續增高城垣。
民國無建樹,唯拆城以建碉樓
解放前夕,東城牆保全,南北二城基本完好,西城牆已毀,僅存小段殘垣。當時城南東西約500步,南北約900步,居民不足3000人。當時民間流傳一副對聯“半似鄉村半似店,可為生意可為耕”,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建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繕,陽朔縣城面貌煥然一新。到80年代,城鎮面積達1.5平方公里,有縣前街西街兩條街,榕蔭路、桂花路、城中路、城北路、濱江路5條路和蓮峰巷。
1999年城關鄉與陽朔鎮合併,城鎮建設飛速發展,舊城改造全面實施。縣前街、新老西街、桂花路、濱江路鋪成了石板路,100多輛環保型電瓶車為縣城內交通工具,完成了縣城燈光工程及整體綠化地帶,縣政府有計畫的將縣直單位搬遷出老城區,把整個老城區建設成為一個“大公園”,現已初具規模。
2002年8月實行社區區域化後,城鎮面積增加到14平方公里,城鎮人口3.0574萬人(含流動人口2474人),轄150多個縣直單位和24個鎮直單位。城區內有縣前街、西街兩條街(其中西街發展成為舉世矚目的“洋人街”或稱“地球村”),榕蔭路、桂花路、城中路、城北路、武警路、濱江路、神山路、蟠桃路、芙蓉路、疊翠路、觀蓮路、抗戰路、桑園路、荊鳳路、龍岳路、城西路等16條路和蓮峰巷、烏騰巷、天馬巷、府前巷、府後巷等5條巷。大村門、鳳鳴、東嶺等開發區快速建設。
2004年共為民眾定點152戶,辦理建房手續152戶,用地面積10251平方米,建築面積63554.9平方米,核發國有土地使用證316本,集體土地使用證62本,查處違法建築30宗,處理各類土地糾紛40起,規範了村鎮建設,有效改善了村(居)民住房條件。
城鎮建設成績顯著,縣城連續兩屆奪得“南珠杯”,陽朔鎮石板橋、登子岩、白沙灣等村獲文明衛生村稱號,桃竹山村獲生態文明村稱號,蓮峰社區獲文明社區稱號。

行政區域

陽朔鎮轄高洲、木山、驥馬、矮山、樟桂5個行政村和屏風山、鯉魚井、蓮峰、鳳鳴、北門、東嶺6個社區。全鎮有144個居民小組和87個村民小組。
2002年8月,陽朔鎮實行社區區域化後,設有24個鎮直屬單位。縣直屬150多個單位也設在社區。城區面積擴大到14平方公里,城鎮人口達3.0574萬人(含流動人口2474人)。每逢三、六、九日為陽朔鎮圩日
2002年12月末,全鎮總戶數1.4721萬戶(農業戶4737戶),總人口4.427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8509萬人,非農業人口2.5767萬人。漢族3.7583萬人,其他民族6693人。
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49298人。

旅遊文化

共和國成立以來,已經有150多個國家元首考察過陽朔鎮,2003年世界旅遊組織確認陽朔為世界旅遊休閒最佳目的地。陽朔名鎮歷史悠久,文化多元,民風古樸,至今還保存著中國最完整的汨羅文化,還有三岔文化,以及獨特的大河口文化。

電影《劉三姐》

1960年,電影《劉三姐》在陽朔拍攝成功,《劉三姐》是長春電影製片廠於1960年攝製的故事片,根據廣西僮族民間傳說改編。由蘇里執導,黃婉秋劉世龍夏宗學等人主演,是中國大陸第一部風光音樂故事片。

印象·劉三姐

如今張藝謀導演的《印象·劉三姐》演出300多場場場爆滿,演出的陣容龐大,史無前例。
印象·劉三姐印象·劉三姐

陽朔西街

陽朔的西街錯落有致,小溪石橋相映成趣,1999年陽朔西街成功實現了改造,其規劃和建設設計方案榮獲了國家建設部三等獎和廣西一等獎。陽朔是世界上最大的外語角,外國人到西街沒有語言障礙,這裡不擇客,也沒有感情障礙,不同國籍,不同膚色,不同信仰,不同語言的人都能夠在這裡找到迎合的契機。西街年接待中外遊客到三百萬人次。

遇龍河

國內外專家一致確認,“遇龍河是世界上一流的人類共有的自然遺產。”遇龍河兩岸一派田園風光,賞心悅目。天平綠洲、情侶相擁、平湖倒影、夏棠勝境、雙流古渡、夢幻河谷等等,讓人仿佛進入了天人合一的詩意境界,返璞歸真的自由天地。

名人足跡

陽朔人傑地靈,明代徐霞客考察過陽朔鎮,清代的康有為曾到陽朔鎮開展過改良運動,1923年,孫中山在陽朔傳播了三民主義,現代畫家徐悲鴻遊歷過陽朔鎮。說陽朔遍地是黃金,到2019年為止有歐美十多個國家的商家在陽朔投資、開發、辦企業。
2001年陽朔被授予全中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範點。

基礎設施

陽朔鎮地理位置優越,基礎設施比較完善。陽朔鎮是旅遊名縣陽朔縣城所在地,距桂林市區65公里,交通便利。
國道321線、世界聞名的灕江河以及已動工興建的桂梧高速公路橫穿陽朔鎮。有二級公路相連,南至柳州、南寧、北海,東南可達梧州、廣州;
水路上至桂林,下至平樂、梧州、廣州,可常年通航;
鐵路可依託桂林通往全中國各地,民航可依託桂林兩江國際機場與國內、國際大城市相通。
通訊網路完善,程控電話裝機上萬門,實現了村村通電話。IC卡、200卡電話覆蓋城區。2003年末,陽朔鎮有行動電話用戶6800戶,無線尋呼用戶9200戶,程控電話用戶13183戶(其中小靈通1884戶),電話入戶率89%。
陽朔鎮民居一角陽朔鎮民居一角
水電設施較完善,生活和生產用水用電均可滿足需要。用電由廣西大電網供給,電力供應充足。陽朔經過多年的努力,為海內外朋友來旅遊度假、投資創業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全鎮共有中學4所、國小9所、幼稚園4所。
文體活動非常豐富,有1個可容納1500人的影劇院、2000人的室內體育場、文化館1個,全鎮可收看電視節目29套,有卡拉OK娛樂場所50多處,每逢節假日都有大型聯歡晚會及演出,平時經常舉辦一些中外聯歡晚會、球賽等。

經濟發展

陽朔鎮地處縣城周圍,交通便利、土壤肥沃、特產豐富,盛產優質稻米、沙田柚、金桔、椪柑、黃皮果、雞、鴨、瘦肉型豬。又發展了無核黃皮、臍橙、夏橙、沙糖桔、貢柑等優質水果,形成了村村有1-2個品種生產基地,較大的生產基地有:石板橋村沙田柚生產基地300畝,年產沙田柚700多噸,果大皮薄、汁多、味純、甜、品質好。東桃、道光、石路腳金桔生產基地,發展面積達1500畝,年產金桔3000噸,樹上保鮮,果大皮薄,味純香甜,是春節優質水果之一。陽朔金桔,聞名全中國遠銷國外,一年四季水果飄香、景色迷人。陽朔鎮養殖業發展較快,主要有瘦肉型豬、二元雜母豬600多頭的養殖大戶,年產仔豬1萬頭,其中永德養殖場,規模大、起點高,飼養母豬100多頭;養雞專業戶20多戶,年產雞50-100萬羽。
陽朔鎮經濟建設快速發展,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突飛猛進。2003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4.33億元,鄉鎮企業總收入38855萬元,財政收入1305.7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68元。陽朔鎮有名的旅遊景點10多年,如夢幻·劉三姐、徐悲鴻故居、東嶺朝霞、西街、蝴蝶泉、遇龍河漂流等。以酒店、遊船、工藝品店、運輸業為主的鄉鎮企業2142家。有四星級賓館2家、三星級1家、二星級2家、一星級3家,共有賓館旅社142家,床位5177張,涉外飯店62家,床位3012張,客車164輛。2002年接待遊客259萬人次,住宿27.5萬人次,旅遊收入1.46億元。

特色美食

陽朔人善烹飪,做出的菜味道鮮美,適合四方口味,隨著旅遊業不斷發展,更促進了陽朔美食融合各地之精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飲食文化。陽朔美食多來源於民間家常菜,用料隨手拈來,講究工作,因此適應面非常廣,而且價格低廉,深受中外遊客歡迎,較有代表性的有灕江啤酒魚、陽朔釀菜系列、粑粑系列。

陽朔啤酒魚

選用從灕江中捕撈上來的活鯉魚、草魚。製作方法獨特,除配有很多種佐料外,在油煎、爆、焗之後放入適量的鮮啤酒,形成與眾不同的特色菜。啤酒魚的火爆已成為陽朔大排檔的獨特風景線,到陽朔的遊客都要享受它。
陽朔啤酒魚陽朔啤酒魚

陽朔釀菜

極具地方特色,風靡全陽朔縣城鄉的陽朔風味32道釀菜,多少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並隨旅遊發展而聲名遠播。這些陽朔釀菜已有好幾個登上了大雅之堂,其中如螺釀、柚皮釀、辣椒釀、茄子釀等已進入各大賓館菜譜,招待各方賓客皆獲好評。陽朔32釀是:魚釀、油豆腐釀、水豆腐釀、香菇釀、磨菇釀、松樹菌釀、芋頭釀、茨菇釀、節瓜釀、冬瓜釀、腿瓜釀、葫蘆釀、黃瓜釀、絲瓜釀、苦瓜釀、茄子釀、辣椒釀、竹筍釀、豆芽釀、蒜梗釀、田螺釀、蛋子釀、柚皮釀、蓮藕釀、魚肚釀、南瓜花釀、蛋包、四葉菜包、黃芽白葉包、油菜葉包、芥蘭菜葉包、油麻菜葉包。

陽朔粑粑

種類有數十種,主要的原料是本地產的糯米、高粱、花穗、芝麻、板栗、黃糖。製作上分兩大類:一類用糯米直接做或粽粑類,如船上粑,一類把糯米打成粉再做的。陽朔粑粑在製作上又分為水蒸、油炸、湯煮三種,如花生黃糖就可製作水蒸葉子粑、油炸的印子粑、糖水煮的湯元粑三種,現在陽朔粑粑已經成為深受中外遊人歡迎的小吃。
陽朔粑粑陽朔粑粑

土特產品

陽朔沙田柚,年產沙田柚6000噸,果大、汁多、味甜,銷價1500元/噸;陽朔椪柑,年產量6000噸,果大、汁多、味甜,每噸銷價1600元/噸;陽朔金桔,年產量3000噸,皮薄、味純香甜,銷價4000元/噸-8000元/噸;瘦肉型仔豬年產1萬頭,銷價200-280元/頭;肉雞50-100萬羽,銷價10元-11元/公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