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固鎮

陽固鎮

陽堌鎮在杞縣最北部,杞、蘭、民三縣交界帶,外環5鄉,東北為民權縣雙塔,東南為西寨,南接柿園,西鄰泥溝鄉,北為蘭考城關鎮。106國道、杞蘭公路縱貫南北。通訊事業發展迅速,寬頻,光纖 行動電話可隨處使用。現總面積63.8平方公里,轄48個自然村,分為33個村民委員會,186個村民組,共約9878戶,43824人,歷來為杞北門戶,民族為漢、回等,分為 張、王、潘、葛、朱、李、高、徐、劉、袁、宋、,陳等70餘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陽堌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河南省開封市杞縣
  • 下轄地區:33個村委會行政村
  • 電話區號:0371
  • 郵政區碼:475201
  • 地理位置:豫東平原
  • 面積:63.8平方公里
  • 人口:5萬
  • 方言:開封話 國語
  • 氣候條件:溫帶
  • 著名景點:玉皇閣 
  • 火車站:蘭考火車站 蘭考高鐵站
  • 車牌代碼:豫B
概況,沿革,基本信息,經濟資源,地理氣候,轄內村莊,名吃,陽固傳說,名字由來,風俗傳說,民間歌謠,民間習俗,

概況

陽固鎮位於河南省開封市杞縣北部,距縣城17千米。轄陽固南、楊莊(前)、楊莊(西)、楊莊(東)、白塔、常寺、各寨、蒲莊、陽固北、張寨、馬房西、東營、西營、王樓、孟寨、陽固西、舊店、西鐵莊、東鐵莊、小崗莊、柳林、七崗南、七崗北、東南、陸莊、何寨、黃二莊、七崗中、前了、中了東、後了西、陽固東、中了西、馬房東34個行政村。杞(縣)蘭(考)公路過境。
[代碼]410221106:~200陽固南村 ~201楊莊(前)村 ~202楊莊(西)村 ~203楊莊(東)村 ~204白塔村 ~205常寺村 ~206各寨村 ~207蒲莊村 ~208陽固北村 ~209張寨村 ~210馬房西村 ~211東營村 ~212西營村 ~214王樓村 ~215孟寨村 ~216陽固西村 ~217舊店村 ~219西鐵莊村 ~220東鐵莊村 ~221小崗莊村 ~222柳林村 ~223七崗南村 ~224七崗北村 ~225東南村 ~226陸莊村 ~227何寨村 ~228黃二莊村 ~229七崗中村 ~230前了村 ~231中了東村 ~232後了西村 ~233陽固東村 ~234中了西村 ~235馬房東村

沿革

1949年置陽堌區,1958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63.8平方千米,人口4.2萬,轄西營、史馬房、孟寨、王樓、張寨、舊店、前了城、中了城、常嶺寺、葛寨、楊莊、白塔、西鐵崗、東鐵崗、柳林、小崗、陸莊、蒲莊、七崗南村、七崗北村、黃二莊、何寨、南村、東村、西村、北村、東南村、七崗中村28個行政村。?年撤鄉設鎮。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陽堌鎮(也叫陽固鎮)
面積: 63.8平方公里
行政區類別: 鎮
人口: 5萬
所屬地區: 開封市杞縣
著名景點: 玉皇閣
電話區號: 0378 (現在已經改為0371——2+原來電話號碼)
火車站: 距蘭考火車站12km
郵政區碼: 475201
車牌代碼: 豫B

經濟資源

陽堌鎮是一個農業大鎮,盛產小麥、花生、瓜果蔬菜等,尤其所產花生以果大粒飽、色澤鮮艷而遠近馳名,倍受國內外客商青睞,素有“花生之鄉”美稱。由於大力推廣先進的花生栽培技術,“一麥兩花生”已成為這裡的種植特色,全鎮地膜花生面積達到2.5萬畝,春季兩季花生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占耕地的90%以上,形成了遠近聞名的花生生產基地。商業發達,逢農曆雙單日集,逢一、六更會,
建有花生大市場、飼養場、化肥廠、化工廠、紡織廠等。

地理氣候

杞縣陽堌鎮處豫東平原,106國道杞縣——蘭考之間,東與商丘接界。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4.1℃,年降水量722毫米,無霜期210~214天。地勢平闊,土地肥沃,農產品豐富,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經濟作物以花生、西瓜、玉米、大蒜為主。
開封市杞縣陽固鎮地理位置

轄內村莊

東營、西營、東馬房、西馬房、孟寨、王樓、張寨、舊店、前了城、中了城、後了城、常嶺寺、葛寨、西楊莊、東楊莊、前楊莊、白塔、前鐵崗、西鐵崗、東鐵崗、柳林、小崗、陸莊、蒲莊、七崗南村、七崗中村、七崗北村、黃二莊、何寨、南村、東村、西村、北村、東南村、33個村委會行政村,

名吃

據《杞縣誌》記載:杞縣陽堌豆腐乾,早在北宋年間就以“小白方塊,柔韌耐嚼,過口留香”等特點而聞名於京城,成為“御宴貢品”,被皇帝封為“一品豆腐”。 陽堌豆腐乾是杞縣陽堌鎮袁家的祖傳,又稱“袁氏豆腐乾”,距今約有1000年的歷史。

陽固傳說

名字由來

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講學傳道,宣揚儒家思想,深受諸國歡迎。歷代尊為聖人。
這一天,孔聖人帶領子路、顏回在杞國講學後,租了一輛馬車出杞都北門到歸德府去。約一個時辰,臨近杞國邊界有一個土丘。土丘上住著幾戶人家以開店、打魚為生。師徒三人下車來到店前,向北一望,一條大河從西向東攔住去路。時值六月天氣,河水滾滾,帆船如梭。孔聖人站在河邊,看著波濤洶湧的河水,回想四處講學的辛苦,不由自主發出感嘆:“朝陽固一丘,河水滾滾流,欲往歸德去,還需覓小舟。”子路、顏回聽得師傅自言自語,深知聖人的心情。子路忙付給車夫銀兩,顏回忙叫店家找來一葉小舟,師徒三人告別店家向東而去。店家望著帆船在大河裡消失,自言自語:“聖人講學傳道也不容易啊!”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知又過了多少年,土丘上的人家越來越多,土丘邊的河床越來越寬。每日帆船起舞,土丘變成了水旱碼頭。商賈雲集,車輛如梭。土丘上始終流傳著聖人經過這裡的感嘆:朝陽固一丘,大河滾滾流……後來,文人就將這土丘命名為陽固。

風俗傳說

明朝洪武年間,從山西遷往河南的居民紛紛在這裡安家。店鋪密密麻麻,街上行人穿梭,叫賣聲不絕。每逢節日,玩猴的、玩皮影的、玩雜技的、唱戲的、比武的各顯本領,熱鬧非凡。南北大街長三里,東西大街長五里,周圍築起了三丈高的寨牆,寨牆外海河圍繞這座集鎮。海河與北面大河相通。夏日,河水碧波蕩漾,河內長著片片蘆葦。寨牆向東、西、南、北、東南各開一個拱形寨門。寨門用藍色方磚砌成,拱高三丈,門用柏木做成,兩扇門上各鑲有七七四十九個蘑菇釘,黑門黑釘莊嚴肅穆。進寨門往裡行約半里建一座薩拉門樓,四方挑角,銅瓦蓋頂。十字街中央建一座玉皇閣,樓上大殿中央塑有玉皇大帝及八大金剛的銅像,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樓下建三孔拱形大門,來往車輛由此通行。每月初一、十五,方圓數十里的百姓燒香磕頭、上供、許願的人流不斷。到了農曆正月初九(據說是玉皇大帝生日)香火不斷,晝夜通明。傍晚時分,玉皇閣燈火輝煌,兩側走廊上燃放爆竹煙火,使玉皇閣更加莊麗。
陽固鎮北面的大河上建了一座三孔拱形大橋,橋頭兩側各植松柏兩棵。橋下帆船如麻,橋上人流如潮。橋上南來北往的商旅小販,有的拉著駱駝,有的牽著馬,有的推著獨輪車,有的挑著擔子。橋下有的船隻行駛著,有的船隻停泊著,船夫緊張地搬運貨物。船上船邊,橋上橋下,人擠人,肩挨肩,一片繁忙景象。當時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陽 鎮真熱鬧,商鋪林立人如潮。五門五薩拉,二百(柏)三孔橋。玉皇閣入雲霄,香火繞半腰。

民間歌謠

民間歌謠·扎星子:扎,扎,扎星子,碰你腳上個火星子,叫你倦,你不倦,燒住你的小腳蓮。
民間歌謠·盤腳盤:盤,盤,盤腳盤,盤三年,三年整,聚花頂,聚聚,界界,跑馬外線,金疙瘩,銀疙瘩,小腳蓮,倦了吧!

民間習俗

一、小孩“過九天”
小孩生下之後首先是帶上喜麵條到小孩外祖母愛報喜,生男孩報喜送寬麵條,生女孩報喜送細麵條。小孩生下的第三天外祖母要帶上雞蛋、米、面、糖去瞧看女兒和外孫,要是生的是男孩,第五天外祖母還要去捂憋福。
第九天親戚朋友都紛紛送來禮物慶賀,稱為“過九天”。特別是新做外祖母的,務必做出各式種樣的衣服、帽、鞋等送給外孫,還要拿很多米、面、糖、雞蛋等女兒吃的物品。產婦之家大開宴席,款待族內老幼、親房、親屬及所有族外親屬和朋友。最後還要給送禮的親鄰朋友回禮,2000年以前,一般都是回四個饃、四個雞蛋,大部分都改成兩袋速食麵和四個雞蛋。
二、老人做六十六壽習俗
當父母年滿66歲時,出嫁的女兒要為自己的父母做壽。在這一天女兒要帶的壽禮是豬腿肉6斤6兩,好酒6斤6兩,雞蛋66個,糕點6斤6兩,好米6斤6兩,一米長的壽麵6斤6兩,壽桃6斤6兩(市場上沒有時用面做),蘋果6斤6兩和每六個一
三、生日習俗
慶祝誕辰,一般將60歲以前的叫“過生日”,60歲以後的稱為“做壽”。逢十則做大壽(如60歲、70歲)。有做“九”不做“十”之說,如在59歲時做60大壽,69歲時做70大壽。祝壽活動一般由子女晚輩出面舉行。
有關誕辰的慶祝活動,如非大壽一般不邀請親友參加。只是家人團聚慶祝而已。在祝賀活動中一般可拍一些照片留作紀念。如系老人誕辰,則可拍“全家福”以便留念,並且說一些祝福的話語,寫些祝福的文字。
四、傳統民間結婚習俗
1、說媒
媒人在傳統婚姻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民間彥語說:“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男女雙方必須要經過媒人說合才能夠結成連理。媒人可以主動“攬話”,為男女雙方牽線搭橋,也可以是“受人之託”,成人之事。
說成一樁媒,媒人可得到一些錢財,稱之為“謝媒禮”。這筆錢一般由男家支付(如果是男到女家,則由女家支付,在成親的前一天,連同送媒人的雞、鴨、肘子、鞋襪、布料一起送到媒人家)。媒人第二天一定要去引領接親,稱之為“圓媒”或“啟媒”。謝媒錢的多少,視主家的經濟狀況自行決定,但無論多少,均需用紅紙封好,稱為“紅包”或“包封”。
2、相親(相媒或小見面)
舊時男女授受不親,女子更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身處深閨,難睹芳容。在經媒人說合之後,男方一般會提出“看一看”,這種在媒人的帶領下到女方家裡作初次訪問的活動就稱之為“相親”,俗稱相媒或小見面。
相關的日子由男方提出,由媒人決定時間並通知男女雙方,雙方都應做好準備,男方要帶一些禮物,禮不在多,表表心意而已。若能打動對方父母的心,當然就更好了。作為主角的男女二人都應盡力收
樣的蒸饃66個(大小不一樣。)拾打扮得得體漂亮。
當然,女方了可能會去男方家“拜訪”,這在有的地方叫做“看當”若女方父母和來人不接受男方款待,執意告辭,表面這門婚事難以告成。此時,男方當然不可免為強留,若女方父母通過察看男方家庭情況,欣然接受邀請,皆大歡喜。
3、見面
通過男女雙方相互相關無什麼意見,媒人就同男女雙方商定見面的日期,一般要選黃道吉日。男方在同女方見面時要給女方一定的見面禮金,禮金數量慶是吉祥數字,還要給女方買些衣裳、布料、毛線、鞋襪等用品。男方還要在食堂里招待女方的家人。
4、換貼
男女雙方在見面之後,接著就是換貼,所謂換貼即:男女雙方相互交換各寫有本人生辰八字和直系親屬關係姓名住址和職業等情況的貼子,解放後演變成交換小四樣(手帕、腰帶、鏡子、手燈)男女雙方可以不一樣,男方要盛情招待女方請到的所有親朋好友。
5、送好
送好即男方父親和女方父母商定兒女結婚的大喜日子,一般要選定黃道吉日或農曆雙日子。
6、送枕頭布
男方要在離結婚日子的前一個月,給女方送去一身衣裳和做枕頭用的布料。
7、迎親
迎親分兩種:一種結婚當天新郎官去迎親,婚後,第三天到岳仗家回門,女方大待賓客。一種是迎親當天新郎官去,女方所有親朋好友都要去祝賀。
8、拜堂(俗稱拜天地)——進洞房——鬧洞房
9、婚後禮儀
婚典之後,男女雙方應當去熟識姻親雙方的家族,如認大小、回門、試廚等。
10、回娘家
回娘家,必須是男女雙方一起去,故又叫“雙人返”。通常說的“做客”,是指婚後第一次回娘家,時間最早在婚後的第三天,但最遲不得超過四個月或六個月,普通的都是兩個月左右。
五、傳統喪葬禮
1、臨終
(1)搬鋪:病重臨之時,則將病人由臥房移至正庭中臨時鋪設的板床上,稱“搬鋪”。
(2)豎魂帛
用厚紙或白布,在上面寫上死者姓名,死亡年月日,做“魂帛”暫代牌位,供於正庭一角,燃燭燒香,“豎魂帛”
(3)開魂路
至彌留狀態或死亡之後,即請道僧誦經“開魂路”由道僧制“幡子”男的用綠色,女的用黃色,三四尺長白布上寫死者姓名先卒年月日,將之懸於有葉竹枝葬代時由喪主家執幡子,作為領先標誌, 靈時燒掉。
(4)水
人死後,家人穿孝服,經河邊“ 水”以銅幣投於水中,作為買水之意。
(5)套衫
為死者穿壽衣
(6)哭路頭
人死亡之後,全家遺族用死者身邊別哭悼哀。未死時嚴禁在病者前哭泣,以免意外刺激。
嫁出去的女兒接到死音,隨即回家。其時沿途號哭稱“哭路頭”。
(7)報喪
把人死亡的訊息告訴所有親朋好友,並告知理葬日期。
(8)守鋪
死亡至納棺期間,喪亡等人侍服死者鋪側,稱“守鋪”。
(9)入殮
入殮指置死者於正庭一二日,請道士擇定時刻,將屍體納入館內。
2、埋葬
(1)奠供
(2)送給
(3)出殯
(4)落葬
3、做旬
(1)做旬是指出葬後每隔七日旬祭一次,稱“做旬”。俗稱“一七至七”。一般旬祭“五七”
4、過百天
5、過一年
6、過三年
7、過十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