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升觀

陽升觀

陽升觀位於攸縣城東南25公里之涼江鄉司空山,前臨南水,後負三清峰,右濱鳳凰潭。

陽升觀始名朱陽觀,始建於唐天寶七年(708),在湘東攸縣東北25 公里的涼江鄉司空山上。觀前的南水,隨山谷縈迴而出,歷一十八灣,號曰“魚欄閂”。隔南水相對,有畫屏峰如案立於觀前。案前又有紫蓋、香爐二峰,案下有大、小蓮花峰。真箇是“悵望仙山何處是,白雲天際見蓬菜。尋常有路從頭問,三十六峰當面來。”宮觀猶如美女,在重巒疊峰之中,在瑞藹紫氣之上,千呼萬喚始出來,漸現於遊人眼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陽升觀
  • 地理位置攸縣蓮塘坳鎮涼江司空山
  • 著名景點:小蓮花峰
  • 創建時間:唐天寶七年
歷史沿革,歷史故事,古廟尚存唐故事,斷碑猶有宋文章,司空羽化名猶著,野老登臨興甚長,陽升觀三奇,地理交通,

歷史沿革

陽升觀陽升觀
陽升觀在今攸縣涼江陽升觀村,相傳為紀念南北朝齊明帝重臣司空張岊在此修道成仙而建。
據梁時任彥升《述異記》載,司空姓張,字巴玉,清河郡(今江蘇淮陰)人,亦說嶺南封州封川縣人。齊明帝時,官至司空(為三公之一,主管水土、營建工程)。東昏侯蕭寶卷嗣位後,政治腐敗,虐害生民,張巴玉不滿暴政,掛冠退隱,繼而攜全家訪天下名山勝跡。初到南嶽衡山,後聞攸縣有麒麟山,為漢時蘇隱匿居得道白日駕麟車升天之地,頓生仰慕之意,於是沿湘江,溯洣水,巡攸河,傾家南來。至麒麟山,見重巒疊翠,山峰奇特,泉清水冷,不勝景仰,稱“此足以樂吾生矣!”遂命工構屋三十餘間,以安頓全家八十餘口。又築壇朝斗,結廬修道,早晚誦《太洞真經》三十九章,得其妙旨,養神育氣。得葛洪子傳授金液之訣火鼎之功,採藥煉丹,濟世救人。梁天監二年(503)八月十五日,全家除留下侍女盧瓊守壇外,八十餘口白日升仙而去。麒麟山後來改稱為司空山。
陽升觀始名朱陽觀,始建於唐天寶七年(748),其中仙壇,荒廢年深,幸與臣整修祠宇,選有德行道流住持,永作靈山。”第二天,唐玄宗感夢中之言,遂命官吏檢索郡國圖籍,得知攸縣於梁天監二年(503)八月十五日午時,有南齊張巴玉司空舉家升天的記述,大為驚嘆。遂下敕勘查,在所屬司空山內古蹟仙壇建立祠宇。於是皇帝賜批“朱陽觀”之名。
晚唐兵燹,朱陽觀被毀,光啟元年(885),唐僖宗皇帝敕旨修復。唐昭宗乾寧三年(896),馬殷據長沙為楚藩王,聞知觀內土地多被侵奪,立命觀主尹契真恢復前跡。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曾為攸縣縣令的樞密大尉吳居實與都使同游朱陵觀,以縣內外每遇旱澇災疫,前往朱陽觀祈禱立時顯應,大為驚嘆,留詩一首,稱讚這裡是“靜中日月長,玉宇清風賒”的“靈山”。
宋政和三年(1113)春三月,徽宗皇帝“覽圖籍,異其事,惜其跡廢”,命中奉大夫湖南路轉使副使程元佐來攸縣主持修復朱陽觀。程元佐命秉蒙郎崔援總其役,由攸縣縣令古康國管後勤,供百物工徒之需。凡所費用,一切都由皇上供給。修復後的宮觀,規模輝宏。據程元佐《陽升觀記》載,光屋柱就達一百一十根,其宮殿亭台,碧瓦朱楹,金碧輝煌,盛極三湘四水。宋徽宗附會張司空白日飛升的傳說,御筆改朱陽觀號“陽升觀”。同年七月十五日和八月二十五日,連下兩敕,加封張司空為“太素真人”、“太素沖升真人”。九月下旬,宮觀落成時,皇帝又賜《太洞真經》一部,以為鎮觀之寶。據說新觀落成之日,“境內冠褐,大小官吏,與夫都邑之民,扶老攜幼,爭先恐後,填噎山谷,歡呼踴躍,瞻歡欣賀”,盛況空前。
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抗金名臣愛國詞人張孝祥,見陽升觀山環水美,景色清秀,宮殿堂皇,香火旺盛,於是書興大起,揮筆寫下“陽升之觀,真人之居,天下第一山”幾個大字。“陽升觀天下第一山”的美名,從此遠揚,至今不衰。
“名山福地世應稀,樓觀巍峨倚翠微。古洞雲深龍化去,老松煙溟鶴歸飛。”這是明時兵部侍郎王偉游陽升觀後寫下的著名詩句。清光緒年間加封為“宣威真人”。
唐宋以後,歷代對陽升觀各有修復。《楚攸司空山志》載,明洪武元年(1368)、天啟五年(1625)、清康熙八年(1669)、嘉慶九年(1804)、道光二十五年(1845)、鹹豐十一年(1861),都有不同程度的復建或擴建。我們現在見到的道觀,是清光緒十九年(1893)增修的,是湖南省境內保存較為完整的古道觀之一。
整個宮觀座北朝南偏東一十五度。進入陽升觀境內,山門迎立,東額“道通天地”,西匾“法貫古今”,帶著你進入道法世界。由山門登階而上,三十一級半石階的設計,獨具匠心,據說與攸縣當時建制為三十一都半(其中屯都為半都)地理暗合。中門楣額書“陽升觀”三字,字型剛勁有力。過山門登七級石階,進入前殿,護法神像威武雄壯。從前殿至中殿,又有三級石階,中殿供張司空神像,正中檐柱上楹聯為:“率全家八十餘口白日升天,是明神,是活佛,獨有乾坤存萬古;納吾攸三十一都黎民在抱,亦名臣,亦理學,默添造化足千秋。”
每年八月十五日司空登仙日,陽升觀舉行盛大廟會,遠近三省七縣數以萬計的香客,接踵而來朝拜。人們唱司空、贊司空、頌司空、瞻仰司空遺蹟,司空精神傳延不衰。
齊明帝時(494—498),司空張岜,因感東昏侯寶卷昏暴天道,掛冠請休,將全家80餘口帶到此地,結廬修煉,傳說率全家白日升天。陳天嘉四年(563)年,復有丹陽張、馬二先生自稱張司空弟子,在此修煉。唐天寶七年(748),玄宗敕令建觀,賜名朱陽觀。宋政和三年(1113),徽宗連下兩敕,加封張司空為“大素沖升真人”,辰中奉大夫湖南路轉運使程元佐復修
觀字,賜名陽升觀。全觀占地3000多平方米,分前殿、中殿、後殿。1982年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前殿有王、馬、殷、趙4神像,中殿有司空神像3尊,左右有金、吾2將侍立,兩旁置捉、縛、枷、銬4種神像,橫眉怒目,狀甚可畏。後殿供道教至高3神像:上清、玉清、 大清,是為三清殿。又有如來、觀音、十八羅漢等佛像陳列院內,表示“佛道同歡”。近百年來,迭遭破壞,神像全部被毀,中殿重檐被拆,宋徽宗敕令御碑被炸,鋪屋和後殿已夷為平地。從倖存的部分建築藝術看,保留唐宋風格。陽升觀旁有新觀1座,內供司空父母神像,建於晚清,現已改為國小校舍。觀後5里的中山有下觀1座,名紫麟宮,占地2000餘平方米。二觀建築年代無考,建築藝術據說不亞於陽升觀,現分別夷為旱地和水田。1984年10月,株洲市人民政府公布陽升觀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故事

古廟尚存唐故事

陽升觀距攸縣縣城約四十里。唐天寶年間,潭州剌史蘇師道贊稱這裡西以南嶽壽山為屏障,南連茶陵雲陽山為福地,是郡邑境的高山,為振拔湖湘之名勝。
陽升觀大門陽升觀大門
莊嚴、美觀、大方的陽升觀座落在司空山的三清峰下,觀前的南水,隨山谷縈迴而出,歷一十八灣,號曰“魚欄閂”。隔南水相對,有畫屏峰如案立於觀前。案前又有紫蓋、香爐二峰,案下有大、小蓮花峰。真箇是“悵望仙山何處是,白雲天際見蓬菜。尋常有路從頭問,三十六峰當面來。”宮觀猶如美女,在重巒疊峰之中,在瑞藹紫氣之上,千呼萬喚始出來,漸現於遊人眼前。
陽升觀始名朱陽觀,始建於唐天寶七年(708),是我國開創較早的名觀之一。唐王乾佑撰《司空山實錄》載,當年五月十三日夜半,唐玄宗夜夢一神人,身著紅霞之衣,帶領一侍者浮空而下,對皇帝說:“臣在楚南攸縣司空山,其山曾是臣修行之地,今臣以證仙品,每念水土以為陛下護國安民。中有仙壇,荒廢年深,陛下今為明君,幸與臣整個祠宇,選有德行道流住持,永作靈山,使綿延國祚,福庇萬民。”
第二天,唐玄宗感夢中之言,遂命官吏檢索郡國圖籍,得知攸縣於梁天鑒二年(503)八月十五日午時,有南齊張巴玉司空全家拔宅升天的史實,大為驚嘆。遂下敕勘查,所屬司空山內古蹟仙壇,起立祠宇。不出數月,宮宇建成,錄史張祐奏請玄宗皇帝賜名。因此山在南嶽朱陵洞之南,古以山南為陽,於是皇帝賜批“朱陽觀”之名。之後,朝廷又命地方官在觀範圍內開田一百五十畝,又以皇上名義,選攸縣洞靈觀尹大初、升雲觀李子貞、嚴真觀陳少留等道士為朱陵觀住持。
唐末兵燹,朱陽觀被毀,光啟元年(886),僖宗皇帝敕旨修復,乾寧三年(896)馬殷據長沙為楚藩王,觀內土地多被侵奪,馬殷立命觀主尹契真恢復前跡。朱陵觀不斷為皇上敕封復建、影響日益擴大。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曾為攸縣縣令的樞密太尉吳居實與都使同游朱陵觀,以縣內外每遇旱澇災疫,每臻祈禱立時顯應,大為驚嘆,留詩一首,稱讚這裡是“靜中日月長,玉宇清風賒”的“靈山”。

斷碑猶有宋文章

北宋徽宗熱心道教,自稱“道君皇帝”。政和三年(1113)春三月,“天子覽圖籍,異其事,惜其跡廢”,命中奉大夫湖南路轉使副使程元佐來攸縣主持修復朱陽觀,程元佐命秉蒙郎崔援總其役,由攸縣縣令古康國管後勤,供百物工徒之需。凡所費用,一切都由皇上供給。修復後的宮觀,規模輝宏,據程元佐《陽升觀記》載,光屋柱就達一百一十根,其宮殿亭台,碧瓦朱楹,金碧輝煌,盛極三湘四水。宋徽宗為附會張司空白日飛升的神話,御筆改朱陽觀號“陽升觀”。同年七月十五日和八月二十五日,連下兩敕,加封張司空為“太素真人”到“太素沖升真人”。九月下旬,宮觀建築落成時,皇帝又賜《太洞真經》一部,以為鎮觀之寶。誠如程元佐在《記》中所說,皇帝“詔易名陽升,以賁其祠;加號‘沖升’,以崇其道;賜太洞真經,以顯其跡”。據說新觀樂成之日,“境內冠褐,大小官吏,與夫都邑之民,扶老攜幼,爭先恐後,填噎山谷,歡呼踴躍,瞻歡欣賀”,真箇是盛況空前。
南宋時期,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考中狀元的安徽人張孝祥,聞陽升觀之名,授官中書舍人後,與秘書監易祓同來攸縣遊覽,見陽升觀山環水美,景色清秀,宮殿堂皇,香火旺盛,張孝祥書興大起,揮筆寫下“陽升之觀,真人之居,天下第一山”幾個大字,而易祓亦不讓賢,聯袂寫下“南齊張司空宅”、“張司空石山書院”、“張司空白馬溪書院”幾塊匾額。
張孝祥易祓聯翩書法的佳話,載入《攸縣誌》,可惜年湮久遠,宋徽宗皇帝瘦金體《陽升觀》匾額和張、易書法真跡今不可見,但“陽升觀天下第一山”的美名,從此遠揚,至今不衰。

司空羽化名猶著

陽升觀因司空而顯,司空以陽升觀而靈。人們為何對張司空如此情有獨鐘?話得從張司空棄官修道說起。
張司空張司空
據梁時任彥升《述異記》載,司空姓張,字巴玉,清河郡(今江蘇淮安)人,亦說嶺南封州封川縣人,齊明帝時,官至司空(為三公之一,主管水土,營建工程),東昏侯蕭寶卷嗣位後,政治腐敗、恣意橫行,害虐生民。張巴玉不滿暴政,掛冠退隱。繼而攜全家訪天下名山勝跡。初到南嶽衡山,以不願與世俗往來為由,聞攸縣有麒麟山,乃漢時蘇隱隱居得道,白日駕麟車升天之地,頓生仰慕之意。於是沿湘江,溯洣水,巡攸河,傾家南來,至麒麟山,見重巒疊翠,山峰奇特,泉清水冷,不勝景仰,宣稱:“此足以樂吾生矣!”遂命工在山十里之間,構屋三十餘間,以安居全家八十餘口。又在今陽升觀殿前築壇朝斗,結廬修道,早晚誦《太洞真經》三十九章,得其妙旨,養神育氣。又得葛洪子傳授金液之訣、使成火鼎之功,採藥煉丹,濟世救人,其靈其驗可稱點石成金。梁天鑒末年(519)八月初七日夜,有神人蒞壇傳訊,稱張巴玉密濟貧病達二十年,天帝令他八月十五日沐浴俟命。至八月十五日,果有神將來迎、全家除留下侍女盧瓊守壇外,八十餘口白日升舉、沖天而去。麒麟山後來亦改為司空山。
張司空羽化登仙,自然不食人間煙火,但他出政為官請廉,入隱濟貧救困的事跡,有口皆碑。歷代的封建皇帝也十分重視,清鹹豐年間,由於張司空“於冥冥中”保障地方安全和除蝗消災有功,鹹豐皇帝加封為“保惠真人”。歷經皇上三次加封,這在中國神仙中是獨一無二的,如此使張司空名氣更大,陽升觀的影響也與日俱增。人民紀念他,崇拜他,在他升仙的地方建宮觀侍奉他,每逢八月十五日司空登仙日,陽升觀舉行盛大廟會,遠近三省七縣數以萬計的香客,接踵而來朝拜。人們唱司空、贊司空、頌司空、瞻仰司空遺蹟、弘揚司空精神,蔚然風尚,傳延不衰。
山門山門

野老登臨興甚長

“名山福地世應稀,樓觀巍峨倚翠微,古洞雲深龍化去,老松煙溟鶴歸飛。”這是明時兵部侍郎王偉游陽升觀後寫下的著名詩句。
唐宋以後,歷代對陽升觀各有修復。《楚攸司空山志》載,明洪武元年(1368)、天啟五年(1625)、清康熙八年(1669)、嘉慶九年(1804)、道光二十五年(1843)、鹹豐十一年(1860),都有不同程度的復建或擴建,我們現在見到的模式,是清光緒十九年(1893)增修的,是湖南省境內保存較為完整的古道觀之一。
陽升觀陽升觀
整個宮觀座北朝南偏東一十五度。進入陽升觀境內,兩架川門迎立,東額“道通天地”,西匾“法貫古今”,帶著你進入道法世界。
由川門登階而上,便是山門。三十一級半石階的設計,獨具匠心,據說與攸縣當時建制為三十一都半(其中縣城為半都)地理暗合。山門中門楣額書“陽升觀”三字,字型剛勁有力。兩邊配門聯一副:
繼司寇為聖,棄司空為仙,道統千古,道貌千古;
同大悲救苦,持大素救難,南海一神,南水一神。
對聯語句雋永,含義深刻,很好地概括張司空歷史地位和救苦救難的慈悲精神,令人讀後唏噓不止。
過山門登七級石階,以象徵攸縣周圍七縣,進入前殿,護法神像威武雄壯,令人望而生畏。
從前殿至中殿、又有三級石階,象徵湘、粵、贛三省,中殿供張司空神像,正中檐柱上楹聯為:
率全家八十餘口白日升天,是明神,是活佛,獨有乾坤存萬古;
納吾攸三十一都黎民在抱,亦名臣,亦理學,默添造化足千秋。
對聯頌揚張司空業跡。
後殿為三清殿,殿前有司空上升的土壇三級,供人瞻仰。據傳,壇前有司空手植古杉三株,數百年後,杉枝皆發五色蓮花,祥瑞異常。
陽升觀建築藝術堪稱一絕,宮殿建築為歇山式,古色古香,獨成風格,其中雕塑更是引人注目。戲樓上彩鳳,引頸欲飛;檐柱上奔鹿、展足欲騰。彩繪浮雕,多是魚蟲花草;頂棚板面,儘是人物故事,顯現藝術建築與自然環境相結合的韻味。瞻此圖景,無不伸頸讚嘆。
陽升觀處司空山之東,有司空山門戶之稱。司空山方廣數十里、山峰壁立,高聳入雲,竹木蔥蘢,鳥語花香,是天然的旅遊勝地。其中36峰、18溪、13澗、11洞、12石室及其他景觀引人入勝。在陽升觀周邊,有三清峰、朝斗石、洗藥池、溫泉、鳳凰澗、煉丹池等張司空採藥、煉丹、修煉遺蹟。這些遺蹟經千百年,仍然紛采異呈。鳳凰澗有鳳鳥常鳴;朝斗石棋盤仍存;溫泉水冬溫夏涼,池內滿生龍鬚菜,開千葉五色芙蓉花;洗藥池水清如鏡,中生荷花,每花五色相間;煉藥岩岩中有臼,臼底微紅,藥氣常香;司空池連線如“品”字,其中二池水冬溫夏涼,一池冬夏常冷……好山,好水,好的人緣,吸引著古今無數騷人墨客的參觀、遊覽、題詠。誠如宋時彭天益所說:
陽升觀陽升觀
扶筇疑是上天台,雲鎖岩扃次第開。
未得路通游紫府,且隨溪轉上丹台。
藤蘿映帶皆天沒,山水縈洄總地裁。
歷歷仙家遺蹟在,清奇端不讓蓬萊。

陽升觀三奇

在陽升觀內,有一塊《重修陽升觀三奇碑記》,由本縣人士宋元祐進士,徽宗朝任太學博士的彭天益撰寫。彭在碑記中,補記了程元佐在建觀中未提及的三奇事。
其一:陽升觀北面有盧瓊夫婦祠,供奉盧瓊夫婦偶像。程元佐建觀前期,曾得一夢至一小祠宇,一女子(盧瓊)出來告訴他說:“吾居此已久,請勿遷移”。程元佐非常奇怪。不久有掌管建廟者向程請示,擬將山北小祠中的塑像遷移於觀內。程當即允諾,可是至盧氏祠中,見其像,與昨夜所夢者相同,於是決定不移像,而吩咐將祠廟修葺一新。
其二、當年八月十八日黃昏,工徒數百人親見天降“星冠、絳衣、朱履”者升殿禮拜,焚香爐中。爐中始無火,而香菸芬馥,好一陣後,升真人祠,而失其人。
其三、宮觀落成,舉行七晝夜的醮典。選定九月二十九日始事,本是連日淫雨已歷十天,至開醮日,忽然放晴,“諸山峰之間,雲日五色,珍禽翔集,和聲關關”,傍晚,星輝燦爛,松風陣陣、無不以為是真人鶴駕臨庭、光臨天子崇道奉真的盛典。
“三奇”故事至今為人們喜聞樂道。《陽升觀記》碑和《重修陽升觀三奇碑記》碑都列於觀內,供人嘗讀,其碑文也各載於歷修《攸縣誌》。

地理交通

公交線路:
陽升觀位於風景秀麗的株洲市攸縣酒埠江風景名勝區酒埠江鎮
陽升觀
酒埠江風景名勝區交通便利,106國道、醴茶鐵路縱橫境內。公路有廣州、長沙、株洲、湘潭、衡陽萍鄉至景區,每日有數趟豪華直達大巴,縣城至景區中巴車也是每10分鐘一趟。
自駕線路:
從長沙、湘潭經320、醴潭或滬昆高速公路至醴陵、轉106國道即至境內,全程僅約3小時;從竣工的朱亭至攸縣網嶺的高速公路至景區僅約2小時車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